首页 >出版文学> 莱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第7章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清能有容①,仁能善断②,明不伤察③,直不过矫④。是谓蜜饯不甜⑤,海味不咸⑥,才是懿德⑦。
  【注释】①容:忍受、包含。②善断:善于决断事物;断,分别的意思。③伤察:失于苛求。察,作苛求解。吕氏春秋贵公:“处大官者,不欲小察。”④矫:乖违。⑤蜜饯不甜:蜜饯为糖汁浸渍而成的果品,所以不甜的意思,是说不过于甜。⑥海味不咸:以盐腌制却能不失于咸。⑦懿德:醇美之德也。诗经:“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译文】心性纯正而能容纳他人,心地仁慈而能善于决断事物,聪明睿智而不失于苛求的气质,行事正直而不乖违人情。这就是所谓的蜜饯浸渍糖汁后能不过甜,海产经过盐腌后能不过咸,这才是美德。
  【评析】“蜜饯不甜、海味不咸”,光看字面,很容易使人迷惑,但如果明白了太甜、太咸都有伤胃口,自然就明白这句话的道理。人,也是一样,方不容物、优柔寡断、矫情偏直,都不是中庸之道,均非处世所应有,必须能在不断反省中改正自己,才是立身之道。
  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贫家净扫地①,贫女净梳头②,景色虽不艳丽,气度③自是风雅④。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⑤,奈何辄自废弛⑥哉?
  【注释】①净扫地:即勤于洒扫门庭。净,清洁之,引申作勤解。②净梳头:勤于梳洗。③气度:气概。④风雅:文雅。⑤寥落:犹言寂寞。吕温诗:“独卧郡齐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⑥废弛:当为不为曰废弛。王冕剑歌行:“学书学剑俱废弛。”
  【译文】贫穷人家要勤于洒扫庭院,贫穷女子要勤于梳洗头发,景色虽不够豪华美丽,气度却是文雅不俗。读书明理的人,一到为贫穷所困、失意潦倒的时候,为什么常要自甘堕落呢?
  【评析】贫穷潦倒,这种环境自古以来不知埋葬过多少人,固然使人同情,但更值得警惕。因为贫穷潦倒并不可耻,也并不能永远困住人,屈服丧志才是可耻,也才能永远困住人。因此,我们要有这种认识:形势是客观的,操之在我,不要屈服于一时的困逆。
  末雨绸缪有备无患
  闲中不放过①,忙处有受用②;静中不落空③,动处④有受用;暗中不欺隐⑤,明处有受用。
  【注释】①放过:纵之使失去。②受用:受益;朱子全书学:“认得圣贤本意道义实体不外此心,便自有受用处耳。”③落空:没有着落。④动处:指到了任事的时候。⑤欺隐:在人看不到处做出欺诈的事。隐,人看不到处。
  【译文】悠闲的时候不要随便把时间放过,到了事忙的时候就会受益;清静的时候不要使心里无所事事,到了有责任在身的时候就会受益;在人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做出欺骗良心的事,到了大众面前就会受益。
  【评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圣如孔子都不能保其本身没有意外,而说出这样的话,我们这班后知后觉之徒,岂能不更加警惕?闲、静之时,自然还必须存有忙、动时之心。至于暗处不欺,明处受用,也容易明白;“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纸包不住火,再隐密的勾当也有暴露的时候;无亏心之事,言行光明坦荡,所到之处人人敬重,进退应对当然受用。
  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念头起处,才觉①向欲路上去,便挽②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③,切莫轻易放过。
  【注释】①才觉:一发觉。才,一、但。许裴赠芸窗诗:“只是霜毫冰茧纸,才经拈起便新奇。”②挽:拽之使止的意思。③关头:事情经过的重要部分或时期,亦称关键。
  【译文】心中浮起意念时,一发觉是往私欲方向走,就要引向理智的正路上来。一浮起就发觉,一发觉就转变,这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千万不要轻易放过。
  【评析】一念不慎,足以铸下千古恨事。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大众传播工具每天都有来自不同角落的这类报导。其实,人都有分别善恶的心,主要是定力不够,把持不住自己,使得自已越陷越深,终致不能自拔。如果一开始就有向善的决心,往往就不会为外物所动播。
  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静中念虑澄彻①,见心之真体②;闲中气象从容③,识心之真机④;淡中意趣冲夷⑤,得心之真味⑥。观心之证道⑦,无如此三者。
  【注释】①澄彻:即澄澈,清明的意思。王献之镜湖帖:“镜湖澄澈,清流泻注。”②真体:本体。③气象从容:气象,气概;从容,舒缓貌。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④真机:指灵明之心。机,指灵慧。⑤冲夷:谦冲和乐。⑥真味:本味。⑦证道:参证之道。
  【译文】安静的时候,思虑清明,可以看到心的本体;悠闲的时候,气概舒缓,可以看到心的本性;平淡的时候,意趣谦和,可以领会到心的本味。反省参证的道理,没有比这三种方法更好的。
  【评析】人如要有真实的人生,必须先有宁静淡泊的胸襟。在物质文明发达的今天,人们竞相追求享受,每天汲汲于物欲,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愈来愈为尖锐,这使得人生价值每况愈下,人心愈趋于卑靡,而物质已反客为主,大有统治人类之势。人类如欲免于物质的奴役,本真如欲免于物欲的埋葬,那么,就要返璞归真,有淡泊宁静的胸襟。
  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见真乐
  静中静①非真静,动处②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③非真乐,苦中④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⑤。
  【注释】①静中静:没有生息时的静;第一个“静”指没有生息。②动处:喧扰的环境。③乐处乐:无忧无虑时快乐;第一个“乐”作无忧无虑解。④苦中:困苦的环境。⑤真机:真实的机趣。机,机趣的意思。
  【译文】没有生息的静不是真的静,在喧扰的环境中能够静得下来,才是真正契于内心的境界;无忧无虑的快乐不是真正的快乐,在困苦环境中得来的快乐,才是性灵真正的机趣。
  【评析】“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至,风来波浪起。”在这朴素动人的画面,有着幽邃的悟境,这是静思的时候,也是活跃的时候,但在一切时空中,又只是一池湖水而已。永明延寿禅师这首偈子,和这里的意思不正一样?
  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舍己毋处其疑①,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②毋责其报,责其报,并③所施之心俱非④矣。
  【注释】①毋处其疑:是说不要存有犹豫不定的心。处,留也;疑,犹豫不定。②施人:帮助人;惠曰施。③并:两相平比。④俱非:全都是伪的。俱,都、同;非,伪也。
  【译文】要牺牲自己不能存有犹豫不决的念头,存有犹疑不决的念头,就是所想牺牲的念头都蒙上羞愧了;想帮助人就不能要求对方回报,要求对方回报,连想要帮助人的一颗心都是假的了。
  【评析】见义要能勇为,并且要有不冀回报之心。我曾经听过友人某君一段遭遇,他在公车上看见一位老年人伛偻地站在他身旁,立刻想到应该起身让坐,却因怕旁人的注目而不敢。其实人有以道德自任的责任与义务,何必犹疑不下?而行道既为人的责任与义务,又怎能想要受者感激甚至图报?
  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天薄我以福①,吾厚吾德以迓之②;天劳我以形③,吾逸吾心以补之④;天厄我以遇⑤,吾亨吾道以通之⑥。天且奈我何⑦哉?
  【注释】①薄我以福:薄,当动词用,减轻的意思。福,吉祥曰福,率指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等而言。②迓之:迓,迎也;之,指天之所薄。③劳我以形:劳,当动词用,劳动的意思。形,即形体。④补之:补,益也;之,指天之所劳。⑤厄我以遇:厄,当动词用,因的意思。遇,遭,遭受。⑥通之:通,顺的意思;之,指天之所危。⑦奈我何:使我如何。
  【译文】上天要减轻我的福分,我增进我的德行来予以迎接;上天要劳动我的身体,我安定我的内心来予以补益;上天要困危我的境遇,我开辟我的道路来予以畅通。这样上天能拿我如何呢?
  【评析】“天助自助者”,就是在告诉人要勇敢坚强地面对现实,不要因为一时的困危而灰心丧志。环境乃是勇者所创造出来的,因为勇者“不忧、不惧”,处变能不惊,庄敬以自强;惟有懦弱的人,才不思振作,对环境安协、屈服。
  天福无欲之贞士而祸避祸之怜人
  贞士无心徼福①,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②;怜人③着意避祸,天即就着意中夺其魄④。可见天之机权最神⑤,人之智巧⑥何益?
  【注释】①徼福:祈福,求福。左传僖公四年:“君惠徼福于敞邑之社稷,辱收寡君。”②牖其衷:牖通诱,导也;衷:心。③怜人:即不立之人也。书立政:“国则罔有立政用怜人。”④夺其魄:夺,除;魄,人之精神依附形体而存在者。⑤机权最神:机权,一作机缄,指天的气运变化。神,微妙难究。⑥智巧:计谋。
  【译文】志节坚定的人没有祈福之心,上天就在这无心之处去诱发他的善心;行为不正的人处心积虑躲避灾祸,上天降灾祸,在他处心积虑的时候耗尽他的精神。可见上天的气运变化最微妙难究,人的计谋有什么益处?
  【评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上。”《论语·颜渊篇》上这句子夏拿来安慰司马牛的话,看来似乎颇为消极,其实细细领会,却很有道理。想想寿命、富贵如果能由祈祷中得来,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又如果本身三心两意,没有一个目标,只知烧香拜佛、守株待兔,福分就会降到身上吗?至于处心积虑躲避罪名,更是不可能的事;事实终归事实,自己犯的过失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要如何去掩蔽呢?
  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声妓晚景从良①,一世之胭花无碍②;贞归白头失守③,半生之清苦俱非④。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⑤也。
  【注释】①从良:古时妓女,隶于乐籍,视为贱业;脱籍则入于良家,故谓妓女脱籍曰从良。②无碍:佛家语,亦作无碍,通达自在之义;无障隔之义。如佛智曰无碍智,言佛智通达自在也;阿弥陀佛亦称无碍光佛,言阿弥陀佛之光明,无物能障隔之也。③失守:即失身。守,所守的贞节。④俱非:是说没有代价,都付诸流水。非,不,表否定。⑤名言:善言也。晋书山涛传:“涛与虑钦,论用兵之本,以为不宜去州郡武备,帝称之曰:‘天下名言也。’”
  【译文】声色场中的妓女晚年能够嫁人专心家事,那么以前的淫荡又有什么妨害;立志守寡的妇人老年因不耐寂寞而失身,那么半生所过的清苦都付诸流水。俗话说:“看人只看后半生。”真是一句很对的话。
  【评析】“善始者不如善终”,人生诚然重结果;这除了在教人保全晚节外,更有鼓励那些二度或还在错误之中生活的人,及时回头的意思在。周处早年横行乡里,被视为大害,但因为能及时幡然悔悟,改过向上,或为一代忠臣义士,不仅当时人们不再记恨他早年的作恶为害,感佩他的勇于改过,后人更引为可贵的典型。
  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平民肯种德施惠①,便是无位的公相②;士夫徒贪权市宠③,竟成有爵的乞人④。
  【注释】①种德施惠:种德,积德。书大禹谟:“桌陶迈种德。”施惠,散恩德予人。②公相:老觉庵笨记:“蔡京为太保,号公相。”称录:“古以师、保为三公,故丞相兼大师者称曰公相。”③贪权市宠:贪图权势,冀求宠幸。市,买也。④乞人:乞食之人。孟子:“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平常人肯积德散恩惠给人,就是没有实位的公相;官吏贪图权势冀求宠幸,到底是有职位的乞丐。
  【评析】任何人只要能够践守道德,多种福田,受人尊敬的程度即不下于公相。而身居官职,逢上司则打躬作揖、尽力奉迎,对下属则作威作福、予取予求,这种人谓之为乞丐,算是便宜!当今社会公务人员不法之事时有所闻,今后如欲重见漠唐之世,固然有待各方面的建设,但公务人员身系人心风气,人心风气即立国建国之大本,但愿今日的公务人员没有一个是后世子孙的罪人。
  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问祖宗之德泽①,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②;问子孙之福祉③,吾身所贻④者是,要思其倾覆之易⑤。
  【注释】①德泽:犹言恩泽。汉书食货志:“德泽加于万民。”②积累之难:指德泽积累的不易。难,不容易。③福祉:即福利;福曰祉。④贻:遣、遣留;或作诒。⑤倾覆之易:指福祉倾覆的容易。
  【译文】要问祖先所遣留的德泽,我们身上所享有的就是,应该想到祖先积累很困难;要问将来子孙的福祉,我们身上所留下来的就是,要想到子孙的倾覆很容易。
  【评析】人类一身的智慧与财物,都是先人历代遗传的结果,得来不易,岂可不善加利用?而本身的一切,百年之后亦将传留子孙,若子孙不能实视利用,刹那间就化为乌有。所以每一个人生活的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继往前开来、承先启后,岂能失根忘本?
  只畏伪君子不怕真小人
  君子而诈善①,无异小人之肆恶②;君子而改节③,不及小人之自新④。
  【注释】①诈善:虚伪的行善。汉书张汤传:“臣固愚忠,若张汤乃诈忠。”善,好事之称,在此指行好事。②肆恶:肆意作恶。肆,本作放纵解,在此有恣意之意。恶,不善不良之事。③改节:就是变节、改变志节。陆机五等诸侯论:“中人变节,以助虐国之桀。”改,更、变更。④自新:重新,就是革去已往过失的意思。史记孝文纪:“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译文】身为君子而假装行善,和小人肆无忌惮地为恶并无两样;身为君子而改变志节,还不如小人的改过自新。
  【评析】“君子无作伪,作伪是小人;小人未尽恶,自新即君子。”君子大都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一旦变节,为害之大远于小人作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人若能走向自新之路,即是君子面目。世上不乏小人改过之后成为忠义之士的事例,而假借君子之名欺世诈善也大有其人。
  春风解冻和气消冰
  家人有过,不宜暴怒①,不宜轻弃②;此事难言③,借他事隐讽④之;今日不悟⑤,俟⑥来日再警之⑦。如春风解冻⑧,如和气消冰⑨,才是家庭的型范⑩。
  【注释】①暴怒:马上生气。暴,粹也。②轻弃:轻易放过。③难言:开口。④隐讽:委婉托劝谏。⑤悟:觉、了解自己。⑥俟:待,等候。⑦警之:劝告他。警,作动词告解。⑧春风解冻:和暖的春风溶解冰冻的积雪。⑨和气消冰:温暖的阳光消溶冰雪。⑩型范典型模范。
  【译文】家人有了过失,不应马上生气,不应轻易放过;如果所犯的过失不能直说,必须借事物来比喻劝戒;如果他当时还不会有所觉悟,等到时机适宜时再加以劝告。要如春风的自然解冻,要如阳光的自然消冰,才是一个模范的家庭。
  【评析】齐家要先具有爱心和耐心。一般人对财物大都深具爱心,而在追求的过程之中,更具有无比的耐心,而对骨肉反而没有爱心和耐心,就是把骨肉当作比身外之物还不如了。
  而从正面来看,骨肉有了过失,乃是家长平日教导无方,自己不以更大的爱心和耐心来加以感化,扪心自问,说得过去吗?
  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稳
  此心常看得圆满①,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②;此心常放得宽平③,天下自无险侧之人情④。
  【注释】①圆满:完满、毫无缺陷。②世界:在此概指大地及大地上之万象言,只有空间义而无时间义。③宽平:宽大安宁。宽,大而有容貌;平,作安宁解。④险侧之人情:人们邪恶不正的情欲。险,邪恶;侧,不正。人情,人的情欲。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译文】这颗心常把万物看得完美,天下自然就没有缺陷的世界;这颗心常把万事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没有邪恶不正的情欲。
  【评析】要存赤子之心,不能偏执利害之见。人如能以无邪之心去看大千世界,则花可喜,草可爱,映于眼前的必是一片美景;如用利害之心去看任何事物,则心中必多不平之气,一有不平之气则邪恶之念不知不觉而生,社会自然从此扰攘不已,人生也就不得安宁。
  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澹泊①之士,必为浓艳者②所疑;检饰③之人,多为放肆者④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⑤,亦不可露其锋芒⑥。
  【注释】①澹泊:谓恬静无为也。汉书叙傅:“清虚澹泊,归之自然。”亦作淡泊。曾植蝉赋“实淡泊而欲兮”。②浓艳者:处身富贵名利之中的人。③检饰:谓行为敛戒也。④放肆者:性情放纵,无所畏惧的人。⑤操履:谓平日所操守及履行之事也。随书炀帝纪:“操履修洁。”陆游诗:“岂惟能文件,实亦坚操履。”⑥锋芒:一作锋铓,刃端尖锐处,亦以喻人之锐气。孟郊诗:“慷慨丈夫志,可以耀锋铓。”后汉书袁绍传:“瓒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圆不果。”三国志魏志程晓传:“小人畏其锋芒,郁结而不果。”
  【译文】恬静无为的人,一定被那些置身名利场中的人所猜疑;行为谨慎的人,一定被那些无所不为的人所顾忌。君子如处身在这样的环境,当然不可以稍微改变他的操守,也不可以显露他的锋芒。
  【评析】淡泊之士为名利场中之人所疑,检饰之人为放肆之徒所忌,乃必然的现象,这道理如同忠良之士会被奸佞之徒陷害。不过,人之所以为人,乃在有不可移易之志;小人自小人,君子自君子,只要不太过标榜,自可不受猜忌祸患。
  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居逆境①中,周身皆针砭药石②,砥节砺行③而不觉;处顺境④内,眼前尽兵刃戈矛⑤,销膏靡骨⑥而不知。
  【注释】①逆境:不顺遂的境遇。②针砭药石:古人治病方法之一,是用石针刺皮肉。治疗疾病之诸品物曰药;药有用石者皆称石,在此即砭、石针。③砥节砺行:砥节,节操纯正;砺行,修养品行。④顺境:安乐的境遇。⑤兵刃戈矛:四者皆兵器,兵器乃不祥凶器。⑥销膏靡骨:即穿心腐骨。膏,心下微脂。
  【译文】处在不顺遂的境遇之中,四周都是锻炼的良方,会不知不觉地成就了纯正的节操,修养了品行;处在顺遂的境遇之内,眼前都是凶险的兵器,会不知不觉地穿心腐骨。
  【评析】由于人生一方面不能免于忧患,一方面常为忧患所打败,所以这本书上说到人生忧患的哲理不少。如果我们以老生常谈来看,不只有负作者本人的苦心,甚至还会使自己在逆境之前低头。这里所讲的是在告诉人逆境正所以磨炼人生,不足为忧;顺境正所以腐蚀人生,不足为喜,意思和他处相近。
  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生长富贵丛中,嗜欲①如猛火,权势②似烈焰。若不带些清冷气味③,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将自烁④矣。
  【注释】①嗜欲:亦作嗜欲,谓耳、目、口、鼻等之所欲也。吕氏春秋仲忧:“退嗜欲,定心气。”②权势:权位势力。③气味:志趣。④烁:灼。晋书戴洋传:“金火相烁。”
  【译文】生长在富贵环境里,嗜好有如炽猛的大火,喜欢权势好像浓烈的火焰。如果没有一些清凉冷淡的兴趣,那股烈火就算不至于烧到别人,也一定会灼了自己。
  【评析】环境影响人至深且钜,所谓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尤其人大多有耽于逸乐、爱好名利之心。富贵一向是人所求之不得,生长在富贵环境中的人,对于富贵的亲念,往往比一般人浓烈;更容易陷入隐藏在富贵之后的危境,如果没有“富贵不能淫”的操持,自然非常容易引火自焚。
  精诚所感金石为开
  人心一真①,便霜可飞,城可陨②,金石可镂③。若伪妄④之人,形骸徒具⑤,真宰⑥已亡,对人则面目可憎⑦,独居则形影自愧⑧。
  【注释】①真:自然、不虚假。②陨:毁也。③镂:刻也。④伪妄:虚伪狂妄。⑤形骸徒具:是说空有一具形骸的意思。⑥真宰:即真君,原指主宰万物之天,在此指人心。⑦面目可憎:言面貌丑陋,使人厌恶。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⑧形影自愧:对着自己的形影,感到惭愧。
  【译文】人的心一到至诚的地步,就可使上天为之降霜,城墙为之崩毁,最坚固的金石可以雕镂。人如果虚伪狂妄,就空有一具身体,心已经死去,和人相处会使人感到面貌丑陋,自己独处会对着影子感到羞愧。
  【评析】这里引了两个故事。一是“霜可飞”,一是“城可陨”《淮南子》上有如下一段记载:“(邹)衍事燕王尽忠,左右潜之,王系之狱;衍仰天哭泣,天五月为之下霜。”另《古今注卷》中则有如下一段记载:“杞植战死,妻叹曰:‘上前无父,中则无夫,下别无子,是人生之至苦。’乃抗声长器,杞之都城感之而颓。”霜可飞,城可陨,指的就是这两个故事。做人不诚,姑不论使人厌弃,就是自己内心也会有不踏实的感觉,并且时时刻刻总是担心不知是否已被别人看穿。
  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文章做到极处①,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②。
  【注释】①极处:至极之处,就是最高的境界。②本然:本然之性,是说人品做到极处乃是本然之性。
  【译文】文章做到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是恰到好处;人品做到最高的境界,没有什么和人不同的地方,只是尽了本性。
  【评析】这里讲的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天地间万物,没有不是自然生成的,承受天地精气的万物之灵——人,做任何事当然必须本着自然之道,不能率先去破坏自然,使万物因而显得不和谐。
  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以幻境①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②;以真境③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④,认得真⑤,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疆锁⑥。
  【注释】①幻境:虚空之境也。李峤宣州大云寺碑:“蒙埃尘于梦幻之境,隔视听于神明之域。”②委形:列子天瑞:“舜曰:‘吾身非吾有,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注:“是一气之偏积者也。”意谓吾身之形为天所委,非吾所自有也。③真境:超越一切物相,物我合一的境界。④破:穷尽。⑤真:真切。⑥疆锁;汉书叙恃:“击名声之疆锁。”注:“疆如马疆也。”白居易诗:“身去疆锁累。”按疆锁本以系马,因以喻人事相牵也。
  【译文】从虚幻无常的境界来说,不论功名富贵,就四肢躯干也不是自己所有的;从超越物相的境界来说,不论父母兄弟,就是天地万物都是和自我一体不分的。人能够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担起拯救世人的重责大任,也才可以罢脱世间的牵绊。
  【评析】物欲难真,而世事无常,所以人生是一大苦海。但万物有情,若见本性人,人情诚乃一大乐境。因此,人生若要获得解脱,舍“明心见性、反璞归真”别无他求。万物可以厚生,也可以伤生;在文明高度发展、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今天,人们要共登福祉,役物而不为物所投,时时保有本真,是第一课题。
  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爽口①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②;快心③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④,五分便无悔。
  【注释】①爽口:适宜口味。爽,快适。②无殃:就是没有灾。③快心:心里畅快。④媒:居中为介,即媒介。
  【译文】适口的美味,都是伤害肠胃、有损精神的毒药,只吃五分饱就没有祸害;得意的事情,都是败坏身家、折丧道德的媒介,只取五分就没有悔恨。
  【评析】这里讲的就是儒家最重视的“中庸”之道。凡事不及固然不好,太过了也一样不好。爽口之味于一般爱口腹之甘的人而言,一定要大快朵颐,但这种食物都十分油腻,不易消化,吃多了必定有损人体器官及新陈代谢,非养生之道。而“乐板生悲”,人在得意的时候,心神一定是浮动的,对人对事再不把易持,在这种状态中随时会有意外发生,不然就因过度兴奋、失去理智行事走了样。
  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不责小人过①,不发人隐私②,不念人旧恶③。三者可以养德④,亦可以远害。
  【注释】①不责小人过:不责备小人的过失;小人,在此不一定指没有道德的人,应作广义的小人解,就是凡人。②隐私:不愿叫人知道的私人秘事。③旧恶:谓已往之过失也。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④养德:修养德性。
  【译文】不要责备小人的过错,不要揭发他人的私人秘事,不要记住别人已往的过失。这三样可以修养德性,也可以远离祸害。
  【评析】立身要恕道存心,慎于开口。朋友有规过之义,指的是彼此深交的朋友,对寻常朋友还谈不上规过,因为这就是交浅言深,交浅言深必无善果,即使不是马上引起对方怨恨不满,在自己而言也是失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隐私,一旦被人揭发,其痛苦、愤怒是一定的,这只要自己能设身想想就可以知道;而且揭人隐私更是一种没有道德、失去人格的事,若再加上对方失去理智的报复,那真是不堪想像。至于不念旧恶,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往昔已矣,追之何益?一旦对方恼羞成怒,一样会有不堪想像的后果。所以说,这三者可以修养德性,远离祸害。
  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①,轻则物能挠我②,而无悠闲镇定之趣③;用意不可重④,重则我为物泥⑤,而无潇洒活泼之机⑥。
  【注释】①轻:卑;卑下。②挠我:扰我。挠,扰也。③趣:兴味。④重:深的意思。⑤泥:糊合,在此引申作陷解。⑥机:生机。
  【译文】读书明理的人,持身不可轻躁,轻躁就能被外物困扰,就没有悠闲静定的趣味;用心不可深密,深密就会使自己受到外物的束缚,就没有活泼潇洒的生机。
  【评析】人的意志可以承受天地的重压,而思虑却会山穷水尽。这话虽然不易三言两语解释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自己身上得到证明。当人在承受外物的诱惑,恍恍惚惚的时候,一念以为不能因此丧失人格,原已动摇的心就立刻转为坚定;而当处心积虑想要求取外物时,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因此,人与其凡事讲求思索,上下其心,不如先定住意志,从稳重之中发展。
  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天地有万古①,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②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③之忧。
  【注释】①万古:指永远、长久。②幸生:幸而生存。③虚生:虚度一生,无所作为的意思。
  【译文】天地是万古不变的,人的这一身却不可再得;人的生命最多只有百年,日子很容易就过去。幸而生存在天地之间的人,不可以不知道生命的乐趣,也不可以不抱着虚度一生的忧虑。
  【评析】人要及时把握自己,使人生过得充实。生命有限,而生生之德无穷;百年一瞬,而精神可以万古常新。人既然生长在世俗之中,当然就不能免于世俗之念,但这一身却另有可与宇宙同其终始的精神,岂可随便弃置,使自己变成行尸走肉?
  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①,故使人德我②,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③。
  【注释】①彰:明显。②德我:对我感恩。德,在此作动词,感恩的意思。③泯:灭,消灭。诗大雅:“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译文】怨恨往往因为善行而明显,所以让人感恩于我,不如让人恩德、怨恨两者都忘记;仇敌往往因惠树立,所以让人知道受了恩惠,不如让人恩惠、仇敌都消失。
  【评析】对毁誉不要放在心上。人情总是不平,以孔子之圣,孟子之贤,尚且不能免于当时人的议论,何况常人?立身处世但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于旁人的议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做到了,毁誉自然不会聚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