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文章传后世,史官记载忠与奸
【原文】漫夸富贵显荣,功德文章,要可传诸后世;任教声名煊赫,人品心术,不能瞒过史官。
【注释】漫夸:胡乱地夸大。煊赫:盛大显赫。
【译义】只知夸耀财富和地位的人,也该有值得留传于后代的功业或文章才是。尽管声名显赫,个人的品行和居心是无法欺骗记载历史的官吏的。
【评析】一个人的富贵显荣,仅及于身;而功德文章,却能泽及后世。仅及于身的事,即使再显达,也不过是一种小把戏,对他人而言,与草木有什么差别呢?因此,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在于以富贵为荣,而在于生是否益于世,死是否教于后。刊、中山一生,解三千年封建的桎梏;孔子之教,开后世平民教育的先例,诚然生命的价值在此而不在彼。
秦始皇之为帝,声威岂不垣赫?并六国,焚书坑儒,杀人无数,其暴虐岂能逃过史官之笔?声威不过一时,逾时而消;史笔所载千古,无人能瞒。活时能阻悠悠众口,死后又岂能挡十手所指?声威是外在的,人品心术是内在的,王莽虚伪过人,亦见真本事;即周公死于辅政之时,心不难明。
富贵人家多败子,贫穷子弟多成材
【原文】富家惯习骄奢,最难教子;塞士欲谋生活,还是读书。
【注释】寒士:贫穷的读书人。
【译义】有钱人习惯奢华自大,要教导孩子便成为困难的事;贫穷的读书人想要讨生活,还是要靠读书。
【评析】富家人教孩子,不如平常人家容易。因为富家人过惯骄奢的生活,一来子孙并不觉得读书有什么用;二来外界的引诱多,一旦染上恶习惯,要他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尤其以为富贵是长久的人,认为子孙只要衣食无缺便够了,殊不知这样只养活了他的身体,却闷死了他的心灵。所以富贵人家多败子,这和他们对教育的态度很有关系。
读书人往往是穷的,因为他不妄求非分之财,不愿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取金钱。然而读书人的穷只限于开始,因为书读了是要用的,在用的当中自然能挣得一己的酬劳。尤其现在是重知识的社会,知识就是力量,书读得越好的人,往往生活也过得越好,因为他所能付出的越多。在现代的社会,只要有真正的内涵,迟早总会成功的,就怕没有内涵,成功也不长久。
退让一步难处易处,功到将成切莫放松
【原文】事当难处之时,只让退一步,便容易处矣;功到将成之候,若放松一着,便不能成矣。
【注释】难处:难以处理。
【译义】事情遇到了困难,只要能够退一步想,便不难处理了。一件事将要成功之时,只要稍有懈怠疏忽,便不能成功了。
【评析】一件事之难以处理,有人和事两种原因。人的原因是意见不能协调,各执己见。在这个时候,如果大家能就事情本身的最大利益去看,事情就不难解决了。就事的方面来看,有时难处并不是真正的困难,而是把一件事情的解决之途想偏了,钻到死巷子去了。这时只要从巷子里退出来,便能发现其他可以到达目的地的路。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它的时机。佛家讲一件事的成功是由于因缘聚合,然而因缘并不久驻,一旦失去了便不复得。所以,要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就像我们要搭飞机,一定要先买机票,到机场,最终才能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不小心睡着了,错过了起飞的时间,那么便搭不上这班飞机了,但是总还有下一班。然而成功的时机却稍纵即逝,未必有下一次机会。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倒还无妨,只要提起劲儿,再补上一篑,山总是在那儿等着你。事情却未必会一直在那儿等你。因此一件事要成功,除了要付出努力,越是接近成功时,越不能放松,否则“一子之失,全盘皆输”。军旅之事,尤其如此。
苟且不能振,庸俗不可医
【原文】人犯一苟字,便不能振,人犯一俗字,便不可医。
【注释】苟:随便。
【译义】人只要有随便的毛病,这个人便无法振作了。一个人的心性只要流于俗气,就是用药也救不了了。
【评析】苟且是一种怠惰的行为,这和生命到了一种境界,对某些无意义的事情不去计较是不一样的。它是一种生命的浪费,而不计较无意义的事则是生命的精进,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苟且又是一种生命的低能,因为他活在生命最差的糟粕之中,而不知改进。在苟且当中,我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生命境界的低落,与生命价值的丧失。
所谓俗,是指一个人精神的境界不高,甚至无精神生活可言。人活在世上,除了物质的生活,还有精神的生命,然而许多人却只活了一半。只活一半的人,其精神生活是空虚的;这不是别人或是用医药可以治的,必须由他自己的内心去觉醒,去发出要求。物质生活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惟有精神生活是低级动物缺乏的,然而许多人却只知追求物质生活而舍弃精神生活,活得像低级动物而不像人。
无学为贫无耻为贱,无述为夭无德为孤
【原文】无财非贫,无学乃为贫;限位非贱,无耻乃为贱;五年非夭,无述乃为夭;无子非孤,无德乃为孤。
【注释】夭:短命夭寿。孤:老而无子。
【译义】没有钱财不算贫穷,没有学问才是真正的贫穷;没有地位不算卑下,没有羞耻心才是真正的卑下;活不长久不算短命,没有值得称述的事才算短伞;没有儿子不算孤独,没有道德才是真正的孤独。
【评析】人的富有在于心的满足,心不满足,即使富可敌国也是贫困;由此可见,钱财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贫富。而没有学问的人,由于缺乏心灵世界,弱水三千,而不得一瓢饮,即使拥有充裕的物质世界,也不会感到满足。贱是无价值的意思;耻是一种人格,一种心的尊贵、无耻之人不但品格低贱,连人都称不上。世上有许多居高位的人较平常人更无价值,因为他无耻。反倒是一些没有地位的人,却能做出高贵的行为。
人的生命并不在寿命的长短。颜渊早死,至今犹为人称道而尊为“复圣”。古来人瑞多矣,但是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虽生犹死。若颜渊者,可说已活数千年而不为过。他如孔子述而不作,孔教至今犹行;司马迁著《史记》,千古学人无不神往,这才叫长寿。而有子无德,子亦弃之而去;有德无子,非其子也亲近爱戴,所以说无子非孤,无德乃孤。
知过能改圣人之徒,柳恶扬善君子之德
【原文】知过能改,便是圣人之徒;恶恶太严,终为君子之病。
【注释】恶恶:上“恶”作动词解,指厌恶。下“恶”作名词解,指恶事恶人。严:激烈。
【译义】能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加以改正,那么便是圣人的门徒;攻击恶人太过严厉,终会成为君子的过失。
【评析】“知过能改”要从两方面来谈,一是知过,一是能改,世人大多自以为是,很少有自我反省的。在自我反省当中,又要知道什么是对,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而加以改正。能改则需要勇气,甚至于毅力。有些人好面子,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有些人积习已久,不肯下决心去改过,或改之又犯,这都不能算改。因此,“知过能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些人小过能改,大过却不能改;有些人易改的改,不易改的就不改。所以,能做到凡过必知,凡错能改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君子教人,不当以攻为能事,而当以改为目的。恶人恶事,固为君子所不容,然而总要思其因,或为是非不明,或为本性蒙蔽;才会如此。若让一恶人自觉其错误而改正,即是成就一善人。人都有善性,佛尚不弃阐提恶人,君子教导恶人,更要善加诱导。徒事攻击,只会增其偏执,终非社会之福,这便是君子之过而非君子之德了。
有为之士不轻为,好事之人非晓事
【原文】古今有为人士,皆不轻为之士,乡党好事之人必非晓事之人。
【注释】乡党:乡里。晓事:明达事理。
【译义】自古以来,凡有所作为的人,绝不是那种轻率答应事情的人。在乡邻中,凡是好管闲事的人,往往是什么事都不甚明白的人。
【评析】“有为”和“不轻为”是一体的两面,这和君子重信用,不轻易答应事情,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是相似的道理。“不轻为”可解释为不轻易答应一件事,或者不轻易去做一件事。一件事的成功,必定要经过事先的观察,周详的计划,和不懈的实行。如果贸然答应别人,而未考虑自己的能力,到时无法履行,岂不失信于人?同时事有大小轻重,生命有限,若将生命花在无足轻重的事上,这岂是有为之士应有的态度?
至于乡邻中那些好事之人,有时争论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必懂得真理所在,眼光亦未及于国家社会。他们之所以好事,乃是因为所为都是小事,而小事易为,所以轻易便可去做。宝珠一颗难求,尘沙万斛易得。有为之士莫不在有生之年,求其可为之事,当然不像乡里好事之徒,逐尘沙而自喜。
今日且坐矮板凳,明天定是好光阴
【原文】矮板凳,且坐着;好光阴,莫错过(上句系梦中所闻语)
【注释】且:暂且。
【译义】这小小的板凳,暂且坐着吧!人生有许多美好的时光,不要让它偷偷溜走了呀!
【评析】这两句是梦中听来的话。梦有许多种,有些是我们经历过的,有些是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有些却是我们内心的希冀。但也有些时候,是令人流连忘返的情景,使我们感受到生命中从未有过的圆满境地,然而那只是梦罢了。
你可曾记得何时坐过矮板凳吗?对了,那就是童年。那是一段发光的日子,一段不知“梦里花儿落多少”的日子,时光好像就在无忧无虑中偷偷溜走了。人生中有多少这种美好的时光呢?在生命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美好的事物,那时不妨也如儿时一般,坐在矮板凳上,暂时驻足欣赏吧!
生命甚短暂,处世如大梦。《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许多事不必太执著,太想不开,一切只求尽其自然。时光很宝贵,如何使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放弃争斗心和苦恼心,使人人过着美好的日子,这才是最重要的。到那时好光阴不必梦中求,矮板凳也不必且坐着,普天之下无处非花,此花落,彼花开,夫复何求?
人欲死天亦难救,人求福惟有自己
【原文】天虽好生,亦难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祸之天。
【注释】好生:即上天乐见万物之生,而不乐见万物之死。悔祸:不愿再有祸乱。
【译义】上天虽然希望万物都充满生机,却也无法救那种一心不想活的人:人如果能自求多福,就可使原本将要发生的灾祸不再发生,就像得到了上天的赦免一般。
【评析】生命是可贵的,然而却有人因为小小的困难而轻易地走向自杀之途。天地间万物生生不息,可见天也乐见生而不乐见死。为情、为财而死的人无比愚痴,也可说是最可怜的人。因为他们既不知道生命真正的价值所在,又把自己的生命委诸于外在的事物上。这种人其实未自杀之前早巳死了,因为他早已不是自己的主人,情、财才是他的主人。
最可悲的是那种为了逃避烦恼,而把生命割让给烦恼的人。没有任何烦恼是不能放下的,没有任何结是不能解的,抛弃了一切,你还有生命,如果抛弃了生命,就什么都没有了。死要死得其所,慷慨赴义、为国捐躯的人便死得其所,因为他们知道死的意义,同时也知道生的意义。
福祸往往由人自取,明知为祸而不知趋避,谁也救不了;已晓为福而自然去做,或可因善而减免此祸。福祸在天道,天道即在人心,欲得福免祸,惟有由自心中去反省,去自求多福。天道福善祸淫,并非谶语算卜之词,而是事物运作的法则。善本是福路,淫确为祸苗,人事本是如此,福祸在人而不在天。
为善受累勿因噎废食,
讳言有过乃讳疾忌医【原文】偶缘为善受累,遂无意为善,是因噎食也;明识有过当规,却讳言有过,是讳疾忌医也。
【注释】缘:因。噎:食物鲠在喉咙。当规:应当纠正。讳疾忌医:对疾病有所忌讳,不愿让人知道,而不肯就医。
【译义】偶尔因为做善事受到连累,便不再行善,这就好比曾被食物鲠在喉咙,从此不再进食一般。明明知道有过失应当纠正,却因忌讳而不肯承认,这就如同生病怕人知道而不肯去看医生一样。
【评析】善事本来很不易为,必须付出心力和劳力。他人有困难而你去帮助他,即使你有能力去帮助他,在你,自然要感到有些疲累,或者因困难太大而损害了自己。如果竟然因此而不再为善,那实在是不明白做善事的本意。
世间之事也是如此,有人为善而遭到恶人攻击,因为恶人本身就是阻碍,所以他的攻击也是很正常的事。因此为善之初就应该明白这一点,那么才能有足够的勇气以及心情去做善事。行善本无所求,是要让别人欢喜,当别人解除了他的困难而感到欢喜时,自己不也很高兴吗?即使因此而感到疲累,也是值得的。
过失和疾病一样,如果不加以医治,任它存在,任它扩大,严重时会导致身败名裂,使事情无法进行。就像有些人得了可耻的病,不愿去看医生,而终致全身溃烂而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拇指之疾可以致命。任何过失一定要面对它,解决它,使它不再继续下去,危害我们的身心。最可耻的事情在我们起心要改过时,便已不再可耻了。就像脸上写了一个“耻”字,照着镜子用清水去擦洗,洗干净了也就没了。最怕是不敢照镜子,又不去洗它,结果永远不敢看自己,出门也要遮着脸,而“耻”字却永远存在。天下没有不能面对的事,就怕自己不敢面对;天下也没有不能改的过,就怕自己不下决心改正。
种田要尽力,读书要专心
【原文】地无余利,人无余力,是种田两句要言;心不外驰,气不外浮,是读书两句真诀。
【注释】要言:重要而谨记的话。真诀:真实而不变的秘诀。
【译义】地要竭尽所用,不能浪费;人要全力耕种,不可偷懒,这是种田要谨记的两句话。心要不向外奔;气要不向外散,这是读书的两个诀窍。
【评析】种田必须充分利用土地,发挥全部的人力,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生伞原本是一块田地,要看你如何去发挥它的效用。倘若偷懒不去耕种,它便是一块荒地;倘若种下香草,收成的便是香草;反之,种下蒺藜,收成的便是蒺藜。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得到最高的收获,正如同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最有价值的事情是一样的道理。而其要言就在“地无余利,人无余力”这两句话上。
“心不外驰,气不外浮”,如果读书时,一心以为鸿鹄将至,哪里还能专心读书呢?或是读书时,不能沉住气将一篇文章好好看完,才看三个字就要看窗外,再看三个字又想去逛街,这样又怎能将书读好呢?读书首重专心,既不好高骛远,亦不旁骛,沉着气,定着心,才可能通达。否则就像一朵花种两天就要移到别处,再种两天又要换种其他品种,如此反反复复,竟没有一种花种得成,开得了的。
宾入幕中皆同志,客登座上无佞人
【原文】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客登座上,无焦头烂额之人。
【注释】宾入幕中:被允许参与事情的计划,并提供意见的人;又为纳入心中的朋友。沥胆披肝:比喻竭尽忠诚。
【译义】凡被自己视同可信任的朋友而与他商量事情的人,一定与自己能相互竭尽忠诚的人。能够被自己当作朋友,在心中有一席之地的人,必然不是一个言行有缺失的人。
【评析】“入幕之宾”四字,常用以形容极亲近的朋友,既然为亲近的朋友,必定无话不谈,无事不知,可以推心置腹。“宾入幕中,皆沥胆披肝之士”,无非表示能够引为知己,肝胆相照的朋友,一定是相互能竭诚尽忠的朋友,否则便不足以为知己。反过来说,即是“惟沥胆披肝之士,方足为入幕之宾”。“幕”是幕僚的意思,就谋事言,凡是参与计划、决策的人,岂能有不竭诚尽忠的?
我们称一个人杰出,常常说“头角峥嵘”,因此,人的头额,又可以形容一个人的志气。焦头烂额不仅代表见不得人,还表示没有志气。“客登座上”不只是外表的地位,更是内心的分量。凡是在我们内心能有一席之地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毫无志气,甚至品性不良,见不得人的人。不惟交朋友如此,也是提醒自己不可成为一个焦头烂额的人。
要造就人才,勿暴殄天物
【原文】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应折磨儿孙。
【注释】暴殄天物:不知爱惜物力,任意浪费东西。
【译义】培植有才能的人,使他有所成就,就是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弟。不爱惜物力而任意浪费东西,自然使儿孙未来受苦受难。
【评析】一个真正的人才得之不易,然而也须有适当的教育和才能。有的人天生禀赋良好,却得不到适当的环境和培植,竞而荒废了他的才能,这是十分可惜的。自己的儿孙有时不见得资质卓越,若是能将花在自己子弟身上的心力,兼及一些有才而无良好环境的晚辈,将来成功的,也许反倒是这些禀赋好的孩子。近代设有奖学金,许是本于此意吧!左光斗召史可法拜见其夫人时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即是如此。所谓善不必由己出,种树的未必乘凉,然而看到树卓然长成,有许多人在树底下乘凉,不也是很愉快的事吗?但是,有这样想法的人毕竟不多。
至于浪费财物,必使儿孙过着贫困的日子。一方面他本身不知爱惜物力,将财物任意挥霍掉了;如何还能余留给子孙呢?另一方面子孙一旦沾染上他的恶习,再富又岂能挥霍三代呢?三代之后,贫苦可知,若说是报应也无不可。全不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尽多可怜人,岂忍浪费财物?古人一粒米掉在地上都要拾起来洗净再食,因此,爱惜物力,同时也是体恤穷人:
自大便不能长进,自卑则不能振兴
【原文】把自己太看高了,便不能长进;把自己太看低了,便不能振兴。
【注释】振兴:振作兴起。
【译义】若将自己评估得过高,便不会再求进步;而把自己评估浔太低,便会不想振作了。
【评析】有的人有自大狂,有的人有自卑感,这些都是虚像,人应该在一种不卑不亢的心境中求进步。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向上的心,他永远可以和其他人在平等的地位上前进,因为他的本质和其他人是相同的,甚至比其他人更令人嘉许和钦佩,因为他有一颗上进的心。
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卑的,也没有任何事是真正值得自负的。圣人尚且不小看初学的人,初学的人又何必自卑自微?该卑微的是无心上进的人,因为不上进就永远不能自振自兴;该卑微的是自以为足的人,因为不虚心学习则永远无法更进一步。
没有登不上的高山,没有下不去的深谷。把自己看得过高,无非是自误误人;把自己看得过低,无非是画地为牢,
人的眼光要常向下看,才能发现自己并不是最低的;人的眼光也要常往上看,才会发现自己并不是最高的,人更要看到自己有两只脚,无论现在是高是低,总可以再往上爬,如此才会永远进步,生命的境界才会更趋完美。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原文】和气迎人,平情应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时。
【注释】抗心希古:心志高亢,以古人自相期许。器:指才华。藏器待时:怀才以待见用:
【译义】以祥和的态度去和人交往,以平等的心情去应对事物。以古人的高尚心志自相期许,守住自己的才能以等待可用的时机,
【评析】与人交往,若能保持和气,可以避免许多不愉快发生。在和气的心情下,不论言语和行为,都不会有过分之处,处处给人亲切的感觉,自己也会因此办事顺利,心胸开阔:因此,只要一个“和”字掌握得好,便是一种最高的交往方式。
我们在应对事物时,要以公正平等的心去看一切,而不要抱持咸见,如果自己的心先不平,判断事物就会不正,即使事情不顺遂,或遭人议论,仍然要保持公正和平静。因为心情平静才能看清事情,如果心情一乱,事情也会跟着紊乱的:
抗心希古是要以古人的高尚志节来自我期许,以“古人能,为何我不能?”来自我质问:其实今日的环境未必比古代恶劣,古之乱世与今之乱世也无太大分别,只是今人较古人不能坚守道理。反征于心,道理并不囚外在环境而改变,只是人心以此作为遁词罢了。然而能明白这点,而仍以古人志节自许的人毕竟是特别少:
一个人的才能要能守,能藏,非其时不用:乱世有许多高人隐士即是此理,若迫于奸人之下,岂不是助纣为虐?有才能者如和氏璧,终有成为实器的一天,怕只怕没有真才,再好的时机也是枉然。
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原文】论事须真识见,做人要好声名
【注释】真识见:真实无误的见解。
【译义】讨论事情要有真知灼见,做人处世要有好的名声。
【评析】论事无知,不如不论;做人恶名,不如无名。有许多人遇事只知争论,结果争了半天,反而将事情给弄砸了。这叫做无知之争。全然不知由事情的本身上去了解,去收集资料,如此接近问题,或许还能得到一些正确的解答。每个人都有表现欲,但是要自问对此事是否真正了解,有了真正的了解和应对的知识,再来论事还不迟,总比徒费口舌,浪费时光要好得多。
好名声代表一个人做人的成功,但这并不是由名声上来求,而是由做人上来求。所谓“做人要有好声名”,主要是要一个人有良好的内涵和举止,这样做人才不枉然。倘若因此而只在声名上下功夫,而不在内涵上下功夫,那便失去了本意,求得的也不过是个无价的空壳,就如没有果仁的花生或胡桃,那又有什么用呢?
天地生人,圣贤教人
【原文】天地生人,都有一个良心;苟丧此良心,则其去禽兽不远矣。圣贤教人,总是一个正路;若舍此正路,则常行荆棘之中矣。
【注释】苟:如果:去:离开:荆棘:困难的境地。
【译义】人生于天地之间,都有天赋的良知良能,如果失去了它,就和禽兽无异。圣贤教导众人,总会指出一条平坦的大道,如果放弃这条路,就会走在困难的境地中。
【评析】孟子说人性本善,并指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都不顺向外求取,而是本来就有的,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禽兽是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的,如果一个人无恻隐、无羞恶、无恭敬、无是非这四种人性的基本良知良能,自然和禽兽没有两样。
圣贤教导了我们很多事情,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点来说,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依着这五点去做,必然事事顺利,前途平坦。反之,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定处处碰壁,招人唾弃,犹如走在荆棘中,不但会把自己刺伤,而且可能无路可走。这是因为圣贤凭其智慧的观察而发出的言论,无一不是人心和事物最正确、最无损的运转原则。舍去这些原则,就如无轮而欲推车一般困难。
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
【原文】处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来;学艺怕刻苦,还有受苦时在后。
【注释】刻苦:吃苦耐劳。
【译义】太过于希求所处境地的完美,必然会因此而生出不好的事来。凡学习一门技术,若是怕吃苦耐劳,将来必然会有吃苦的日子到来。
【评析】天下事不可能件件都求得完美,因为完美之事本就不多,而且很多事并没有想像中的那种完美境界,如果勉强求取,只会产生不好的后果。人各有其适性,物各有其本质,好与不好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刻意去改造它,很可能造成像庄子替混沌开窍的那个寓言一样,结果将它弄死了。就像现在在升学压力下,有些学生在家长的期许及自我的要求下,升学考试时只想考到第一志愿,结果没考上,因此而跳楼或是精神分裂,岂不是悲剧吗?凡事要在自然中成长,真正的好是平和的,而不是逼出来的。在钢索上跳舞,虽是高超的技巧,然而不能长久,同时也有摔下之虞。若是因求完美而用了不好的手段,那么完美的假象也会很快破灭的。
至于“学艺怕刻苦”,那就是怠惰了。“刻苦”和“太求好”是不相同的,学一门技术难免有些困难要克服,否则连“好”都谈不上,哪里还能“求好”呢?就如小孩子读书,一定要把交代的功课做好,一定要督促他用功,这是他能力所及的事。至于一定要考上医学院,就未必是每个孩子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太求好”了。如果连一些基本的苦都不能吃,简单的困难都不能克服,没有一技之长,将来谋生都可能成问题,哪会不吃苦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世之言乐者,但曰读书乐,田家乐。可知务本业者,其境常安。古之言忧者,必曰天下忧,廊庙忧。可知当大任者,其心良苦。
【注释】廊庙:指朝廷。
【译义】世人说到快乐之事,都只说读书的快乐和田园生活的快乐,由此可知只要就自身的工作去努力,便是最安乐的境地。古人说到忧心之处,一定都是忧天下苍生疾苦,以及忧朝廷政事清明,由此可知身负重任的人,真是用心甚苦。
【评析】所谓本业,就是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件事之乐与不乐,往往在于本身是否安于这件事上。而“安乐”二字,有如树的根本,由于根在土中,所以树身才能稳健地成长,又由于根部不断地输送水分和养分,所以枝干才能逐渐茁壮,生出甜美的果实。树就像一个人的工作,根就是一个人的安乐,养分和水分则是加诸于工作上的努力,而结成的果实,便是从工作中所得到的快乐。如果树根不吸收及输送养分,树干便要枯死,更遑论结出快乐的果实了。事实上,懂得工作的意义的人能从工作的本身获得快乐,果实只是和他人共享的成果。
范文正公在《岳阳楼记》中曾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可知小民之乐固易得,圣贤之忧实难去。一个人心中的悲悯愈深,必然在全天下的人都得到安乐了,自身才能得到安乐。因为他实在已是以天下人之乐为乐,天下人之苦为苦。地藏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即是本着这种心愿。
以直道教人,以诚心待人
【原文】以直道教人,人即不从,而自反无愧,切勿曲以求容也;以诚心待人,人或不谅,而历久自明,不必急于求白也。
【注释】直道:正直的道理。自反:自我反省。求白:求说明以洗刷清白。
【译义】以正直的道理去教导他人,即使他不听从,只要我问心无愧,千万不要委曲求全,于理有损。以诚恳的心对待他人,他人或者因为不能了解而有所误会,日子久了他自然会明白你的心意,不需急着去向他辩解。
【评析】有很多人以为有些事说了也没用,别人反正不会听从,不如不说,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人在歧路上是不辨方向的,虽然他也许一时不肯听从你的劝告,一旦有一天他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再想起你的话,往往就能很快地走回正道。劝告他人的时候,要懂得方法,口气要婉转,最重要的是要使他容易接受。每一个人都有他易于接受的方式,我们可以采取这些方式逐渐引他走向正路。但是,最重要的是自己心中的正道不可失去,否则连自己都迷路了,如何能指引他人走上正确的路呢?
我们以诚挚的心对待他人,即使他人对自己一时有不理解之处,如果事情容易解释,而对方又是明理的人,尽可向对方说明。然而如果事情说了对方仍不相信,那倒不如诚心做事,日久他自然会看出你的诚意。即使对方始终不能谅解,但是至少自己无愧于心,于人于诚皆无所失,也是可以安心的。
薄族者必无好儿孙,恃力者忽逢真敌手
【原文】薄族者必无好儿孙;薄师者,必无佳子弟,君所见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敌手;恃势者,忽逢大对头,人所料不及也。
【注释】薄族:刻薄对待族人。薄师:不尊重师长。恃力:仗力欺人。恃势:倚势压人。
【译义】苛待族人的人,必定没有好的后代;不尊重师长的人,也不会有优秀的子弟,这种情形我见过许多了。以为自己力气大,而以力欺人的,必会遇上比他力气更大的人;而凭仗权势压榨他人的,也会遇到足以压过他的人,这都是人想不到的事。
【评析】如果连自己的亲戚族人都要苛薄对待的人,可见此人心胸狭窄,毫无爱心,这种人要说他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是不可能的事,他所教育出来的儿孙,也难会有善心。师是启蒙的人,如果连师长都不知尊敬,分明是鄙视知识与学问,这种人的子弟还会好好求学,成为有用的人吗?多半是不学无术之徒。俗语说:“恶人还有恶来磨。”又云:“一山还比一山高。”倚仗力气和权势的,难道没有比他更有力气和权势的吗?树太高了还要遭到雷击呢!挡在路上的树还怕没人去砍它吗?事实上,狗不挡路人还不去踢它,老虎吃人还有人要杀它,恃力仗势忽逢真敌手或是大对头,哪里又是偶然的呢?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
【原文】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
【注释】粗粝:粗服劣食。纷华:声色荣华。
【译义】能够粗服劣食而欢喜受之不弃,必然是有作为的人;能够对声色荣华不放在心上的人,才能称为优秀特殊的人。
【评析】不厌粗服,可见这个人不好虚名;不弃劣食,可见这个人不贪口欲,这样的人对于名利是不会动心的,在实践圣贤之道上阻碍自然就少。宋儒汪民曾说:“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能嚼得菜根,便是能吃得苦,在自己的理想上,必能脚踏实地去完成,而成为一位有为之士。所谓“无欲则刚”,能刚则能直道而行。
怎样才算是一个杰出而优秀的人呢?首先他必须能控制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完全掌握自己,那么便很容易被环境带动,这就成了境带人,而非人带境。一个人会被环境所带动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己没有完全自觉,不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另一种便是执着于环境的某一点而不能放下,因此只能随着该点而运转。大部分人都执着在嗜欲、爱好,甚至于声色、名利之上。真正能如《华严经》上所说:“犹如蓬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那般,对自己生命所遇的一切不执着,而能完成自己理想与抱负的毕竟不多,这样的人才是杰出的人。
生时有济于乡里,死后有可传之事
【原文】但作里中不可少之人,便为于世有济;必使身后有可传之事,方为此生不虚。
【注释】里:乡里。
【译义】成为乡里中不可缺少的人,就是对社会有所贡献了。在死后有足以为人称道的事,这一生才算没有虚度。
【评析】所谓济世,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困难的事,有的人以为一定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才算有为,倒也不尽然。社会中需要大的齿轮,也需要小的螺丝,二者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一个人只要尽一己所能,即使在乡里中也能做济世助人的事。服千百人之务虽好,服百十人之务亦佳。就算能力再小,服一己之务也是行的。如果连一己之务也服不了,大概就是那种需要被服务的人吧!能帮助一人,便是替社会解决问题,亦是在替社会减轻负担,济世并不一定要在大处上着眼。
“可传”是值得传颂的意思。如果一个人一生一无所成,或是恶名昭彰,那有什么值得传颂的呢?“可传之事”首先必然不是恶事,其次是对众人有益的事,至于身后还让人传颂,可见这个益事还泽及后人,否则后人怎会称颂?一个人能在生前受人称颂已算是不虚此生了,何况泽及于后世呢?
人生无愧怼,霞光满桑榆
【原文】夙夜所为,得毋抱惭于衾影;光阴已逝,尚期收效于桑榆。
【注释】夙夜:早晚。衾影:《宋史·蔡元定传》:“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无惭于衾影”是指独处时没有愧对于心的行为。桑榆:指晚年。
【译义】每天早晚的所作所为,没有一件是暗中想来有愧于心的。人生的光阴虽然已经逝去,但是总希望在晚年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成就。
【评析】“无愧”可从多方面来说,有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妻子儿女,无愧于国家社会,这是就外在而言;就内在而言,就是无愧于心。内外两者,原是一体的两面。由此看来,无愧似乎是很难的一件事。其实,说起来并不难,只要能做到不取非分,其次对人对事尽一己之心,自然也就无愧于心了。
能对父母尽孝,对妻子尽情,对朋友尽诚,对社会尽力,对国家尽忠,对自己尽生命之长,对任何人或任何事都已尽了心,这样的人即使随时死去,都是清清白白的,是最轻松、最快乐的人了。人最怕对人对事有所亏欠,弄得睡不安寝,食不安稳,即使外在生活再舒适,也是无法快乐的。
“桑榆暮景”是形容人的老年,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桑榆所以晚照,无非早种桑榆,否则阳光照了一天,又何得而美好。因此,要老来无所悲哀,毫无人生徒然之感,必须及早努力。莫要在一日的阴雨之后,连个夕阳也见不着,更别说满天的繁星了。
知己乃知音,读书为有用
【原文】人得一知己,须对知己而无惭;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注释】无惭:没有愧对之处。
【译义】人难得有一个知己,在面对知己时应该毫无可惭愧之处;读书人既然读了很多书,总要将学问用之于世,才不枉然。
【评析】人生难得一个知己,伯牙碎琴,岂是偶然?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一张琴,虽然粗糙精致各不相同,然而无论是下里巴人或是阳春白雪,总会有人听它。
能得知已是幸运的,许多事不必说他就知道,他娴熟你的心灵的每一根弦和音性,在你弹出第一个音符时,他已能知道全部。然而,他的心灵曲调你是否也能完全契合呢?你是否会突然弹出俚曲巷词,使一直以为你是阳春白雪的他感到难堪呢?知己的目的是使彼此的心灵相互提升,使彼此的生命互相成长,要像花树的攀条对望,而不要像荆棘的利刺相插,这样才是无愧于心。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固然是一种快乐,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利用它来服务社会,造福人群。而用则要用得其所,若是用之不当,反倒不如毫无学问干净。若是已读书,而又有一份耿直的心,则应力谋贡献社会,否则弃置不用实在可惜!社会能够进步,最重要的就在“人尽其才”。
第2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