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活解疑难杂病>第11章
  上焦篇
  凡是温病,一般都从上焦开始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读经先知】吴鞠通认为温病的病理可以用三焦的阶段变化来概括。所以他把一切温病都分别按三焦来论述。本篇介绍上焦温病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特征。凡温病的病变部位在上焦。属心肺病证的内容。均在此篇中讨论。
  【原文】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原文解说】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
  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出。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金燥烈之气也。冬温者,冬应寒而反温,阳不潜藏,民病温也。温疟者,阴气先伤,又因于暑,阳气独发也。
  按诸家论温,有顾此失彼之病,故是编首揭诸温之大纲,而名其书曰《温病条辨》。
  【译文】
  温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
  【译文解说】
  这九种温病的名称,在晋代王叔和的《伤寒例》中大多都有记载,他并且引用了《难经》的原文,来证实自己理论的神圣和正确。如果按时令季节来推测,确实有这些病种,王叔和在临床实践中也的确遇到过这些病证。但在《伤寒例》中,关于这些病的治疗,他没有离开伤寒的观点制定其治法,这样就造成了混乱。王叔和认为《伤寒论》的治法,是治一切外感病最好的方法,于是将所有的外感病统统收集到《伤寒例》这本书中,全都按治伤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后世的医家因循守旧,也没能改变这种观点。一千多年来,留下了无穷的祸患,这些都是王叔和的错误导致的后果。难怪王氏的学说被方有执、喻嘉言等医家批驳,然而他们自己对温病的治疗也没有提出新的方法。喻嘉言虽然设立了治法,但仍然不能摆脱伤寒的影响,这样他们的不足与王叔和相比并没有根本的区别,致使后世医家治疗温病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本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考核,并对古今治疗外感病的方法进行了全面地探索。除风寒之邪引起的外感病,仍采用张仲景的方法治疗外,其它四时外感病也分别列述,并确立了完备的治法,这样温病的证治就眉目清淅了。本文的体例是首先用王叔和的观点作为开端,随后选录李东垣、刘河间、王安道、吴又可、喻嘉言、叶天士等医家评述充实发挥,最后用我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加以概括。
  在初春的时候,自然界中阳气开始升发,厥阴风木之气当令,这时气候温暖多风,容易产生风热病邪,感受了这种病邪发生的疾病就是风温病。在春末夏初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旺盛,气候由温转热,若感受了这种温热之气,引起热象偏盛的病症,就是温热病。温疫病是由自然界中温热疫疠之邪引起,这种病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夹杂有秽浊之气,这种病邪一旦流行,就好象服劳役一样,常常可致家家受感染男女老少人人患病,而且症状基本相同。温毒病是由温热毒邪引起,多表现为秽浊太重。在夏季天气炎热的时候,容易产生暑热病邪,发生暑温病。如果在长夏或初秋时节,湿邪中夹有热邪,就好象暑病中湿邪偏重的病证一样,这就是湿温病。在初秋的时候,气候干燥炎热,感染了这种燥热之气,引发的疾病称为秋燥。在严冬之时,气候应寒而反温,这时体内的阳气不能潜藏,感受这种非时之气,引发的疾病就是冬温。温疟病是阴虚内热的人,又感暑热之气,阳热亢盛而无阴津制约的病症。
  从前很多医家论述温病时,都有顾此失彼的弊端,所以本文开始就提出各种温病的总纲,并将这本书命名为《温病条辨》。
  【原文】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原文解说】
  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足太阳膀胱属水,寒即水之气,同类相从,故病始于此。古来但言膀胱主表,殆未尽其义。肺者,皮毛之合也,独不主表乎(按人身一脏一腑主表之理,人皆习焉不察。以三才大道言之:天为万物之大表。天属金,人之肺亦属金,肺主皮毛,《经》日皮应天,天一生水;地支始于子,而亥为天门,乃贞元之会;人之膀胱为寒水之腑;故俱同天气,而俱主表也)!治法必以仲景六经次传为祖法。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始手太阴。太阴金也,温者火之气,风者火之母,火未有不克金者,故病始于此,必从河间三焦定论。再寒为阴邪,虽《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方来,乃觱①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而为头痛身热等证。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郁遏太阴经中之阴气,而为咳嗽、白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夫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举凡万物,莫不由此少阳、少阴之气以为生成,故万物皆可名之曰“东西”。人乃万物之统领也,得东西之气最全,乃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其病也,亦不能不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应。东西者,阴阳之道路也。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南北者,阴阳之极致也。天地运行此阴阳以化生万物,故日天之无恩而大恩生。天地运行之阴阳和平,人生之阴阳亦和平,安有所谓病也哉!天地与人之阴阳,一有所偏,即为病也。偏之浅者病浅,偏之深者病深;偏于火者病温、病热,偏于水者病清、病寒,此水火两大法门之辨,医者不可不知。烛其为水之病也,而温之热之;烛其为火病也,而凉之寒之,各救其偏,以抵于平和而已。非如鉴之空,一尘不染。如衡之平,毫无倚着,不能暗合道妙,岂可各立门户,专主于寒热温凉一家之论而已哉!瑭因辨寒病之原于水,温病之原于火也,而并及之。
  【译文】
  凡是温病,一般都从上焦开始,病位在手太阴肺经。
  【译文解说】
  伤寒病是寒邪经皮毛肌腠侵入机体,病理变化多由下向上转变,病变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足太阳膀胱经在五行归类中分属水,寒邪就是水寒之气,寒和水同属一类,所以寒邪侵袭机体,病变从足太阳膀胱经开始。从古至今医家都说膀胱主表,但从来就没有人全面地阐明过膀胱为什么主表。肺外合皮毛,难道肺不主表?(按:肺与膀胱都主表,只是人们对这方面的道理还不理解而已。从天地人三方之间的关系来看,天是自然界万物的大表,天属金人的肺也属金,肺主皮毛,《内经》说皮毛与天相应,天能生地中水。地支从子开始,亥是天门,天门是贞元交会的地方。人的膀胱是水腑,所以与天气相同,因此膀胱与肺都主表。)伤寒的治疗,必定要按张仲景著的《伤寒论》六经的传变顺序为准绳。温病的病邪由口鼻侵入机体,从上到下进行传变,鼻与肺相通,所以温病发病多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手太阴肺在五行归类中属金,温邪为火热之气,风又是火之母,火邪没有不克伐肺金的,所以温病开始多见手太阴肺经的病变。这种发病的规律只有用刘河间三焦的理论才能解释清楚。再说寒属阴邪,虽然《伤寒论》中也论述中风,但此风是从西北方向吹来的寒风,这种风如同寒邪一样,性善收引,若阴盛也会损伤阳气。寒凉之风侵袭机体后,首先是闭郁足太阳膀胱经的阳气,产生头痛,发热等临床症状。足太阳膀胱经属阳腑,风寒之邪为阴邪,阴寒太盛必定要损伤人体的阳腑。温热属阳邪,本文中也介绍伤风,不过这种风是从东方来的,是驱散寒冷,解除冰冻的温风,此风性善发泄,阳热太过就会损伤阴津,首先是损伤手太阴肺中的阴液,出现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以尺肤部位明显等症状。手太阴肺为阴脏,温热是阳邪,阳邪亢盛则易伤人体的阴脏,只有掌握了阴阳寒热两大类分辨的规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太阳从东方升起,月亮从西方出来。自然界中万物,没有不是由东方的少阳和西方的少阴之气产生的,所以万物统称为“东西”。人是万物中最聪明的生灵,禀受的灵气最全面,能与天地东西之气相呼应,是万物中最高的统帅。当人体患病的时候,也必然影响天地东西之气。东西方是阴阳之气运行的道路,从东往西,依次是木、风、湿、火、热,湿土居中,湿与火相交就是暑,火属南方。由西往东,依次为金、燥、水、寒,水为北方。水与火是阴阳二气的具体征象,南与北是阴阳的二个极点。自然界中阴阳的运行,能促进万物的变化成长。所以说自然界对万物的生化,表面看无影响,实际上影响很大。自然界中的阴阳之气运行正常,人体内的阴阳之气就会和谐,这样怎么会产生疾病呢?只有自然界或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一旦出现偏盛或偏衰,才会产生疾病。如偏盛或偏衰的情况不重,病情就轻浅;如偏盛或偏衰明显,病情就深重。偏于火盛。就会患温热病;偏于水盛,就会得伤寒。这是辨别阴阳水火二大门类的要点,作为医生不能不知道。确诊为伤寒病,就用温热药治疗;确诊为温病,就用寒凉的药物治疗,以分别纠正偏盛偏衰的情况,达到阴阳调和。如果做不到象镜子那样明亮,一尘不染,不象称杆那样平,毫无偏倚,就不能掌握阴阳平衡规律的奥妙。做医生的怎么能各立门户,偏执寒凉或温热一家的观点呢?因此,鞠通我在明辨伤寒起源于寒水的同时,一并提出温病起源于火热的理论。
  【原文】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