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宋词三百首>第8章

第8章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缲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④。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①簌(sù速)簌:花落声。这句倒装,应该是枣花簌簌地落在衣巾上。
  ②缲(sāo骚):同缫,缲车,即缫丝车。
  ③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指穿牛衣的人。曾季狸《艇斋诗话》:“余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
  ④漫:随意。这句是说在烈日下口很渴,想随便去那儿找点水喝。
  浣溪沙
  软草平莎①过草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③,风来蒿艾气如熏④。使君元是此中人⑤。
  【注释】
  ①莎(suō梭):莎草。
  ②耦耕:两人二耜并耕。《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这句是说自己想结束仕宦生涯,躬耕于田亩之间。
  ③光似泼:象被泼过水似的发出光亮。
  ④薰:艾草的香气。
  ⑤使君:作者自称。元是:即原是、本是。此中人:指农民。
  西江月平山堂①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②。十年不见老仙翁③,壁上龙飞蛇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④。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⑤。
  【注释】
  ①平山堂: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舆地纪胜》说堂“在大明寺侧,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故名。”
  ②半生:古人以人生百年为长寿。苏轼时年四十二岁,已到中年,故认为前半生已经过去。弹指:比喻时间短暂。佛经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见《翻译名义集·时分》。这句是说自己的半生很快就过去了。
  ③十年不见: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见欧阳修于汝阴,(次年欧阳修去世)到作本词时不满十年,说十年是指其成数。老仙翁:即欧阳修。
  ④文章太守:欧阳修自称,他有《朝中措》词,是因饯别将赴扬州任地方官的刘原父而作,原词如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这两句是说要在堂前欧公手植的杨柳之下,作歌悼念欧公,感谢他对自己的培育和教诲。
  ⑤转头:指死去。末两句用白居易“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诗意,而更进一层说不仅死后万事都空,即使活在世上也如一场大梦。作者在另一首《西江月》黄州中秋中亦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简说】
  本词作于神宗元丰二年四月,作者已两次来过此地,这次从徐州到湖州赴任,经过扬州,三度来到平山堂下。堂是欧阳修所建,壁上他的墨迹犹存,写得笔势腾扬,龙飞蛇舞;但翁已逝去,徒然令人低徊凭吊。
  苏轼是欧阳修在仁宗嘉祐二年任主考官时亲手识拔的“奇才”,并说“老夫亦须放他出一头地。”那时苏轼才二十一岁;时隔二十多年,想起这位革新文坛的主将、自己尊重的前辈,内心仍然充满着敬佩之情和知遇之感。
  浣溪沙
  万顷风涛不记苏①。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②。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③。尊前呵手镊霜须④。
  【注释】
  ①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傅榦注坡词残本)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③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地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④镊(niè聂):拔除。霜须:白须。
  【简说】
  本词作于元丰三年冬,这时苏轼贬来黄州不到一年,适逢天下大雪,便写了几首《浣溪沙》,本词是其中之一。词中表示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一胸怀。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满江红
  江汉西来①,高楼下、葡萄深碧②。犹自带、岷峨云浪③,锦江春色④。君是南山遗爱守⑤,我是剑外思归客⑥。对此间、风物⑦岂无情,殷勤说。江表传⑧,君休读。狂处士⑨,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⑩,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释】
  ①西来:对鄂州来说,长江从西南来,汉水从西北来,这里统称西来。
  ②高楼:据本词末句看,是指武昌之西黄鹤矶头的黄鹤楼。葡萄深碧:写水色,作者《南乡子》:“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绿醅。”李白《襄阳歌》说“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新酦醅。”
  ③这句是说岷山、峨嵋山上的积雪,在夏天溶化,流入长江。李白诗:“江带岷峨雪。”(《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④锦江:在四川,流入长江,是岷江支流。全句用杜甫《登楼》诗:“锦江春色来天地。”
  ⑤南山:即陕西终南山。遗爱:地方官去任时,称颂他有好的政绩,美之曰“遗爱”。朱寿昌曾任陕州(终南山区)通判。通判亦称通守。
  ⑥剑外:即剑南(剑门山以南),四川的别称。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说:“剑外忽传收蓟北”,是以京师长安为中心,将四川作为剑外,唐时在此置剑南道。作者是蜀人,故自称剑外思归客。
  ⑦风物:风土人物。
  ⑧江表传:书名,已不存。在陈寿《三国志》中还可间接看到它的一些内容,是汉末群雄割据和三国时吴国的人物事迹。
  ⑨狂处士:指祢衡,他字正平,汉末平原人。少时有才学而又恃才傲物。孔融几次将他推荐给曹操,因受歧视而大骂曹操,被送到荆州刺史刘表处,亦不肯容纳,又被送到江夏(今湖北汉阳),为江夏太守黄祖所杀。处士,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
  ⑩鹦鹉洲: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衡死后,葬在汉阳西南的沙洲上,后人因称此洲为鹦鹉洲。两句惋惜祢衡已死,如今鹦鹉洲上,只见苇花在风中摇曳,发出瑟瑟之声。底事:何事。
  飘忽:指时光易逝,人事无常。这句说忌才的曹操,黄祖都飘然逝去。曹操曾封为魏公,故称为曹公。
  使君:指朱寿昌。谪仙:指李白。唐贺知章看到李白文章,叹道:“子,谪仙人也。”(见《新唐书·李白传》)
  追黄鹤:李白《赠韦使君》诗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追:胜过,赶上。全句说要朱寿昌写诗超过李白的这首“黄鹤诗”。
  【简说】
  神宗元丰三年(一○八○)春,苏轼被贬来到黄州,这时他实际上是个被看管的罪人,思想状态显得非常复杂,对于自身的不幸遭遇,他表现得安时处顺、旷达为怀,但有时仍不免趋向于消极出世。本词是写给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汉市)太守朱寿昌的,当是在黄州所作。他另有一首雪中怀念朱寿昌的《江城子》词,写于元丰四年十二月。
  上片从长江、汉水的雪浪、碧涛,引出自己的万里乡思。下片接上片末两句句意,对狂处士祢衡的被害深表悼惜。接着笔锋一转,不独笑祢衡使气骂座的无补于事,亦讥刺曹操、黄祖等人只能称雄一时,最后借李白诗意宣泄自己内心的郁愤和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西江月
  公自序云:春夜①蕲水②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③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④少休。及觉,已晓。乱山葱茏⑤,不谓尘世也⑥。书此词桥柱。
  照野浅浪⑦,横空隐隐层霄⑧。障泥未解玉骢骄⑨。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⑩。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春夜:作者写作本词是在元丰五年(一○八二)三月。
  ②蕲(qí齐)水:水名,发源于湖北蕲春县。
  ③乘月:趁着月色。
  ④曲肱(gōng工):弯起胳膊。全句是说把马鞍解下,自己弯起胳膊当枕头,稍事休息。
  ⑤葱茏:形容山上树木很茂盛,一片郁郁葱葱。
  ⑥谓:以为。这句说以为这里不是人间了。
  ⑦:水盛貌。全句说月光映照着平野上水波泛荡的小河。
  ⑧层霄:层云。全句说层层云气隐约地横在天空中。
  ⑨障泥:即马鞯,用锦或布做成,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两旁以挡尘土。晋代王济(武子)有一次骑马外出,马身上披着华美的障泥,遇到前面有水,马不肯涉水过去,王济说它必定是爱惜障泥,命人把障泥解去,就渡过去了。见《世说新语》。玉骢(cōng匆):青白色的马。两句写自己醉中从马上下来,准备稍息,而马儿也在不耐烦地等着替它卸鞍。(这里障泥系泛指)这是写醉眠之前。
  ⑩琼瑶:本指美玉,这里借喻水光月色。
  这句说解下马鞍当枕头,斜靠在桥上。这是写醉眠桥上。
  杜字:即杜鹃鸟。
  【简说】
  词中有小序,始自苏轼。本词小序写得韵致极佳,所叙述的内容又为词意作了补充。作者夜饮后醉卧溪桥之上,醒后留恋于山光水色,这种澄澈清静的境界,反映出他贬居黄州以后复杂的思想动态的一个方面,而小序魅短短数语,能帮助我们了解词人的创作思想。
  定风波
  公旧序云: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③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④且徐行。竹杖芒鞋⑤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⑥。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⑧。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黄冈东南三十里。
  ③雨具:指拿雨具的仆人。
  ④吟啸:意态潇散,表示不在乎。《晋书·阮籍传》:“登山临水,啸咏自若。”
  ⑤芒鞋:草鞋。
  ⑥这句是说披着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往来自如。(说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实际是指政治空气)。
  ⑦料峭:形容风寒。
  ⑧萧瑟处:指刚才遇雨时经过的木叶萧瑟作响的所在。
  【简说】
  雨打竹叶,春风料峭,作者却吟啸徐行、坦然处之。这不仅是对待大自然变化、也是对待人生、特别是对待贬谪生涯的态度。所谓“一蓑烟雨任平生”,也即此意。雨后放晴,山头夕照相迎,“也无风雨也无晴”,又写出他心头平静的境地。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②,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注释】
  ①蕲水:今湖北蕲水县。清泉寺,在蕲水城外二里许。作者在《志林》中说:“清泉寺……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②无再少:不可能重又青春年少。
  ③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中有“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呜,白日摧年酉时没”之句,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反用其意,借以自勉。
  【简说】
  李白《江上吟》诗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古诗又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之句。汉水,与许多河道一样一直是向东南流的,人也不能返老还童。说“西北流”、“再少年”,都意味着绝对不可能。作者在这里意外地发现兰溪水竟是向西流的,不禁大笑。“谁道”、“尚能”,是用反问、驳斥来勉励自己,末句反映出作者贬谪期间乐观奋发的一面。
  洞仙歌
  公自序云: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①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②夜起避暑摩诃池上③,作一词④。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起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⑤。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⑥。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⑦,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⑧。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⑨、玉绳低转⑩。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注释】
  ①孟昶(chǎng厂):五代时后蜀后主,在位三十一年(公元935~965),知音律,能填词,后被宋所灭。
  ②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③摩诃:梵语。音译为摩诃,意译则兼有大、多、美好等义。摩诃池在孟蜀的宣华苑中。
  ④作一词:《温叟诗话》认为孟昶曾作《玉楼春》词:“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实际上,小序中所说孟昶所作之词并未流传下来,苏轼说他只记住其首两句。
  ⑤足之:补足它。
  ⑥水殿:临水的便殿。王昌龄《西宫夜怨》:“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这三句写花蕊夫人以及她的住所。
  ⑦素手:指女子的乎。《古诗十九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⑧河汉:银河。
  ⑨金波:月光。《汉书·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淡:言月光不像刚才那末明亮。
  ⑩玉绳:两星名,是北斗七星中的斗杓,在北斗第五星玉衡之北。常与金波连用。低转:位置低落了一些。
  不道:不觉得。
  【简说】
  作者在小序中指出本词起首两句传说是蜀主孟昶所作,从“乃为足之”这句话来看,词的其他部分都是苏轼所写。
  从小序来看,本词是咏后蜀宫中轶事。从内容来看,则已超出咏史范围,通过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流年的暗换,透露出人事无常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⑦,雄姿英发⑧。羽扇纶巾谈笑间⑨,强虏灰飞烟灭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三国时吴国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即“赤壁之战”的。战场在今湖北蒲圻县赤壁公社。赤壁本是山名,峙立于长江南岸的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故名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靠长江北岸的赤矶。他本是借眼前之景,抒怀古之情,不必实指其地。本词上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语,就表明是虚指。作者另外还有《赤壁赋》,也是结合三国史事写成的。
  ②大江:即长江。浪淘沙:大浪淘沙,使沧海变为桑田。白居易《浪淘沙》词:“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两句是说江水东流,江浪淘沙,沧海变为桑田,英雄比为异物。
  ③故垒:旧时的营垒。
  ④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为吴将时年仅二十四岁,吴人称他周郎。他是孙(权)刘(备)联军的东吴主帅,指挥赤壁战役,获得胜利,所以说是“周郎赤壁”。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⑤乱石穿空:指石壁陡峭,插入天空。
  ⑥千堆雪:浪涛重迭地飞卷而上。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⑦小乔:即小桥,桥玄有两女,大桥嫁孙策,小桥嫁周瑜,事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说“初嫁”,是用以渲染英雄美人的佳话而为全词增色。
  ⑧英发:英俊勃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孙权与陆逊议论周瑜、鲁肃和吕蒙,他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又说吕蒙“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⑨纶(guān官)巾:丝帛做成的便帽。这句是写周瑜穿便服指挥作战,与下句“谈笑间”起配合作用。
  ⑩强虏:强大的敌人,指曹操。这句是说周瑜谈笑风生、出其不意地运用火攻,使敌人溃败,如灰飞烟灭。李白有《赤壁歌》:“二龙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燕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句说周瑜神游于三国时的战场。
  华发:花白的头发。
  酹(lèi泪):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简说】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词的代表之作,通过本词可以了解其主要风格特征。全词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自己的胸襟抱负,亦即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一开始就显得气势阔大,从奔腾而逝的江流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再从人到地,点出眼前江边,也即那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接着写山,是崖峭壁;写水,是冲飙怒潮。山水相激,浪飞涛涌。月光下的千里江山,峰奇波谲,使人联想起当年赤壁鏖兵时多少龙腾虎跃的豪杰。在此不仅照应了起首的“英雄人物”,又为周瑜出场安下了伏笔。
  下片“遥想”两字,是承上片而来,接着形象地赞颂了这位力主抗敌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卓越识见是与作者向来强调抵御北方之敌的思想相一致的,周瑜的丰功伟业又是作者心向往之而无法企及的。词意至此,盘旋而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心中不可抑削的怅恨之情,思想亦由开朗转入低沉,终于迸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喟,散放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本词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使用联想、衬托、对照等手法进行概括,开头就借助壮阔奇伟的江山,使人产生联想,引出势崩山川的赤壁之战以及鏖战过程中的许多豪杰,用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并以此对照自身的失意沦落。从内容上看,诸如写景、咏史,到抒情、言志,无不反映出作者创作视野的广阔,想象力的纵横驰骋,题材含义的丰富。作者又善于挥洒自如地驾驭艺术语言,以富于个性特征的笔触点染山水、抒绘情性,构成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作者自己和后起词人不断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与婉约词派相抗衡的豪放词派,并且对宋诃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东坡:本来是黄州的营地,原为一片荒地(约数十亩),苏轼来黄州的次年(元丰四年)在这里经营开垦之事,为了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事迹,就把这块地取名为东坡,建筑了一所“雪堂”。并以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据《苏诗总案》:“壬戌(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临皋:是苏轼在黄州的寓所,面向长江,本词就是写他秋夜醉归临皋的情景。
  ②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认为人身得之于自然,这是道家思想。这里苏轼借此暗示自己对被看管的不幸处境的不满。
  ③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引申为名利之争。《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縠(hú胡)纹:纹是绉纱。縠纹,指水面波纹如同绉纱。
  【简说】
  《避暑录话》记载了本词的写作经过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贬谪生活和思想活动的了解:“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上片写醉后归来。“倚杖听江声”,是从大自然的音响(天籁)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谛。亦即要求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下片要“忘却营营”,但只能找一条消极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的消极面。传说最后两句,曾惊动了朝廷,可见作者曲消极思想,是现实社会对他的压抑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