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离乱①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②。壮气尽消人脆好③,冠盖阴山观雪④。亏杀我、一星星发⑤。涕出女吴成倒转⑥,问鲁为齐弱何年月⑦。丘也幸,由之瑟⑧。斩新换出旗麾别⑨。把当时、一椿大义⑩,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注释】
①离乱:由于金统治者发动战事,致使人民转辗流离。
②缯:丝织品。累(lèi泪):缠绕牵连。这两句讽刺南宋朝廷只知用财物来换得苟安的局面,却说为了老百姓而“不爱金缯”,真如藤上缠藤,纠缠不清。
③这句说爱国壮气全都消去,士大夫一个个养得脆弱娇嫩,不思进取。
④冠盖:本指冠服和车盖,这里借指南宋使臣。阴山:今蒙古、宁夏一带。泛指中原群山。这句说南宋派去金国的使臣畏敌庸懦,只是看看山上雪景而已。
⑤亏杀:辜负。辜负了我头上星星白发。意谓盼望北伐把我头发都等白了。
⑥涕出女吴:春秋时,齐君怕吴国来攻打而流着泪把女儿嫁到吴国,希望吴国不要出兵。女吴:把女儿嫁给吴国。女是动词。成倒转:齐国本来强于吴国,所以这样说。这句说南宋向金国求和的现象是颠倒反常的。
⑦鲁为齐弱:《左传·哀公十四年》:“鲁为齐弱久矣!”这句是说鲁(南宋)弱于齐(金)的情况,何时能改变过来。
⑧丘也幸,由之瑟:语出《论语·述而》:“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又《论语·先进》:“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丘,孔丘。由:仲由,字子路,孔子学生,性刚勇,弹起瑟来有“杀伐之声”。孔丘因此责备他为什么在孔门内弹奏。陈亮反用其意,鼓励、赞扬抗战的“杀伐之声”。
⑨斩新:同崭新。旗麾:旗帜。别:别树一帜。
⑩一椿:一件。大义:指抗金这一正义事业。
拆开收合:比喻反复的加以说明。
这句是指要振臂一呼。奔赴抗金前线。
摇肢动骨:大显身手。
话霸:话柄。痴绝:极端的痴心妄想。这是说作者向往北伐,奔走宣传,反被视为痴心妄想,传为话柄,受尽打击。
扇:拉动。鞴(bèi倍):炼铁风皮囊。这句是问天地这座大洪炉,是什么人在拉动那鼓风囊的呢?
这句是说熔炉之中算来那会有熔化不掉的坚铁呢?比喻天地之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淝水破:指前秦苻坚于三八三年被东晋大败于淝水。淝水战后,前秦发生内乱,关东(函谷关以东,原前秦国土)四分五裂,各族首领纷起建国,前秦于三九四年为西秦所灭。这两句借淝水之战的史事说明强敌并不可畏,只要能齐心协力地予以痛击,就能取得战争胜利,从而促使敌国内部分裂。
【简说】
上片一开始就指出“离乱”的原因,责任在于最高统治者。为了掩饰他们苟安求和的嘴脸,统治者胡说什么输送金帛给敌人是为了爱惜老百姓。而屈膝事敌的结果,使局势愈趋混乱。接着指出南宋小朝廷“壮气尽消”、怯战畏敌,奉命北上的使臣,到了金国后毫无作为,只是“阴山观雪”,甚至辱命而返。这样,更形成强弱倒转的局面,辜负了作者殷切的期待。
下片大声疾呼,要亮出旗帜,打开新局面,反复宣扬爱国大道理,然后振臂一呼,长驱北上,中原人民自会起来响应。“这话霸”一句,突然转过话头,指出统治者决不容许自己舒展抱负。但作者对此毫不气馁,决定要以天地为洪炉,熔掉那些妨碍中兴大业的“杂铁”。这样就必然能像东晋破苻坚大军、秦破六国联盟一样地取得胜利。
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
话杀浑闲说①。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②。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新著了、几茎华发③。百世寻人犹接踵④,叹只今两地三人月⑤。写旧恨,向谁瑟⑥。男儿何用伤离别。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⑦。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⑧。卧百尺、高楼斗绝⑨。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⑩平家铁。壮士泪,肺肝裂。
【注释】
①话杀:“杀”是极甚之辞,犹言“死”。“话杀”即“说杀”。浑闲说:还不在乎。这句意为说得再多也等于白说。指两人对国事的见解已谈得够多了,但却不发生作用。
②齐民:平民,这里指一般老百姓。《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伊:即伊尹,商初辅佐汤王建国的大臣。葛;即葛天氏。传说中远古的部落名。古代文人常称隐逸之士为葛天氏之民。这两句是说难道一定要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什么伊尹之功高位显,葛天氏之民的优游闲散。
③这三句是写辛、陈二人去年鹅湖相会之乐,风雪中分別之恋恋不舍,别后又添了几根白发,暗示事不顺利。
④百世:《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人:指品德学问能做百代表率的人。接踵:踵,脚后跟。足踵相接,形容人多。这句是说寻求“百世师”的人们接连不断。
⑤两地:指辛、陈两地以词唱和。三人:指辛弃疾、陈亮、朱熹。淳熙十五年陈亮至江西访辛弃疾,并约朱熹同游鹅湖,朱未至。三人月:三人各处一方,同时望月。这句接上面词意说师法“圣贤”的人不少,但真正关心国事的却只我们三人(言人数之少)。
⑥这两句是说谱写出旧恨(指中原沦丧)后,又去交付给谁的鸣瑟呢?(叹知音稀少)。
⑦际会:遇合。风从云合:《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是同类相感,比喻人的际遇。这两句是说人的遇合本是只求志同道合。暗指刘备、诸葛亮。
⑧妙体:微妙地体会出。本心:《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指天赋的“善性”。亦指人的伦理道德观。次骨:入骨。这两句是说只要两人思想一致,虽然相隔千里,犹如对面会晤,且能深切地体会对方的“本心”。
⑨斗绝:即陡绝。这句说要学陈元龙卧百尺高楼,忧国而忘家。
⑩买犁卖剑:汉宣帝时,龚遂任渤海太守;当时农民因饥荒持刀剑起义,龚遂诱使农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即放弃武装斗争,从事耕种。见《汉书·龚遂传》。后用来作为改业务农之意。
【简说】
本词先是回忆去年两人杯酒相逢、纵谈国事,并联想到本来朱熹也要来和他们相会,结果没有来成,但三人对于抗战的态度还是一致的。下片赞扬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刘备能以国事为重,而诸葛亮则始终辅佐刘备,恢复汉室。再看南宋小朝廷,只知苟安,不图进取,使爱国志士无能为力、退居终身,想来悲愤之极,肺肝都为之开裂。
点绛唇咏梅月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①。小窗如昼②,情共香俱透。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③。君知否。雨僝云僽憾。格调还依旧④。
【注释】
①“水边”句: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
②小窗如昼:指月光明亮,照得窗前如同白昼。
③这句用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意。
④僝(chán蝉)僽(zhòu宙):摧残。雨僝云僽,指风吹雨打。格调:指自己的品格。这三句暗用南朝陆凯从江南寄梅花给范晔并赠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此抒情言志。
【简说】
题目是咏梅月,也即月下咏梅;不仅以梅咏志,而且还借月抒怀。
上片写月光映照着水边梅影,自己小坐窗前,幽情、暗香交织融会。
下片写清辉幽芳伴我入梦,梦中向千里外的友人致意,并表示即使风雨摧残,自己高洁的情操不会改变。
水龙吟春恨
闹花深处层楼①,画帘半卷东风软。春归翠陌,平莎茸嫩②,垂杨金浅③。迟日催花④,淡云阁雨⑤,轻寒轻暖。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⑥。
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金钗斗草,青丝勒马,风流云散。罗绶分香⑦,翠绡封泪⑧,几多幽怨。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⑨。
【注释】
①闹花:繁花。这句是说高楼掩映于繁花之中。
②平莎:平原上的莎草。茸(róng容)嫩:形容初生之草十分柔嫩。
③金浅:浅黄色。
④迟日:指春天昼长。《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句是说春天白昼很长,像在催着花儿快开。
⑤淡云:云层愈来愈薄。阁雨:止雨。这句为云消雨霁之意。
⑥这三句是说男女游客郊野春游的盛况都已过去了。
⑦罗绶:罗带。这句写分别。说以香罗带送给爱人。
⑧绡:本指薄绸、薄纱。这里指丝巾。句意是说绿丝巾中还留着分别时的泪痕。
⑨末两句是说月下听见子规鸟凄厉的鸣声,不由感触万端、黯然魂消。
【简说】
看起来,这是一幅由闹花、平莎、垂杨以及莺燕等组成的春景,实际上却是托物比兴,意有所寓。刘熙载《艺概》中也强调了这一点:“同甫《水龙吟》云:‘恨芳菲世界,游人未赏,都付与,莺和燕。’言近旨远,直有宗(泽)留守大呼渡河之意。”可见词人是以“芳菲世界”来比喻中原锦绣河山,而“莺和燕”,则系暗指苟安求和的奸邪之辈。很明显,本词和辛弃疾的名篇《摸鱼儿》是同一风格,若论婉丽含蓄,意境深远,二词也可说是相映生辉。
一丛花
溪堂玩月作①
冰轮斜辗镜天长②,江练隐寒光③。危阑醉绮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④?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⑤。
芦花千顷水微茫⑥,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⑦。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⑧。
【注释】
①溪堂:临水的楼台。
②冰轮:指秋月。辗:即转动。镜天长:照天长也。
③江练:江水如白练(帛)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④鸣榔:捕鱼时用长木条(榔)敲船作声,使鱼吃惊入网。
⑤星斗:北斗星。
⑥微茫:迷迷茫茫。
⑦洛浦潇湘:借指风景美丽的水乡。洛水,在今河南省。潇湘:在今湖南省。
⑧露:水气。影转:月影打斜了。
【简说】
这首词的内容如题,通篇描绘秋江夜月的瑰丽景象,唯于结尾处略露词人感时伤怀的悲凉心境。
上片写秋江月色。首二句写月光斜射江面,泛出一片寒光,给人以凄清之感。接着写自己陶醉于这如画般的迷人的月色中,只听见从远处的水乡里传来阵阵的鸣榔声,而乌鹊未醒,鱼儿却闻声惊动。其时,北斗星正挂在垂杨的上空。下片紧承上片,写作者“恍似游仙梦”般的感觉。其中“芦花千顷水微茫”等句写芦花飘荡,烟水苍茫之景,优美动人,如临其境。结尾笔调陡转,景象实变,情调悲凉,寄寓了词人的国家兴亡之感。
这首词写景如画,情景交融,虽为玩赏风月之作,但由于融进了感叹国家兴亡的内容,从而大大增强了它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章良能(一首)
章良能(?~1214),字达之,丽水(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1178)进士,累除著作佐郎,宁宗朝官至参知政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称其:“少好雅洁,性滑稽;居一室必泛扫圬饰,陈列琴书。”也不时作词,很有思致。有《嘉林集》百卷,今不传。《全宋词》存其词一首。
小重山
柳暗花明春事深①,小栏红芍药,已抽簪②。雨余风暖碎鸣禽③,迟迟日④,犹带一分阴。往事莫沉吟⑤。身闲时序好、且登临⑥。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处寻,惟有少年心。
【注释】
①春事深:春景,已经报其浓艳,将残。
②抽簪:簪,簪子,别住发髻的条状物,用金属、骨头、玉石等材料制成。这里形容花蕾已经长得如簪子一样,即含苞欲放。
③风暖碎鸣禽:此处化用杜荀鹤“风暖鸟声碎”诗句。碎,清脆。
④迟迟日:白天渐渐变长。
⑤沉吟:埋头自思,低声自语。
⑥时序:季节,天气。
【简说】
词客诗人写春之作可谓俯拾皆是,但多是惜春、伤春的叹息。此词写得别具一格,不落俗套。全词对景遣怀,笔调纡徐起伏,明丽清新,韵味深长,称得上“极有思致”(周密《齐东野语》)。
词的上片写春深时节景象,柳暗花明,鸟鸣清脆,芍药含苞,雨后风柔,日影渐长,浮云时横,轻舒彩笔,略略挥洒,一幅明媚,清新,优美动人的“春深图”活现读者眼前。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往事”两句,作者感慨平生,但不直抒而用顿挫之法。本来词人触景生情,往事涌上心头,很难排遣,却劝说自己和世人“莫沉吟”,豁达中透出“过去的就让他过去”了的叹息。如何才能排遣往事的缠绕呢?词人笔调一转,建议登临揽胜,一快胸襟。
“旧游”三句,语意忽又一转,写登临后见景生感伤、惆怅之情。刘过《唐多令》结尾去:“欲买桂花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是说美景当前,载酒泛舟江上,但已无法回复到昔日同游的欢乐心情。刘过是正面直写,此词却用曲笔,先说旧地风光一一在,都可追寻到,该心满意足了吧;不,词人还在寻觅,寻觅什么呢?寻的是少年登临时的豪情壮志。笔意一转,说过去的心情志向寻觅不到,透出词人对时光流逝,国事日非,虽欲有所作为而不可能的复杂心情,这样写,迭宕起伏,摇曳生姿,寄托遥深,耐人咀嚼。杨炎正(一首)
杨炎正(1145~?),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诗人杨万里族弟。宁宗庆元二年登进士第,年已五十二。曾任大理司直(司法机构的审判官),又曾知藤州(今广西藤县)、琼州(今海南岛)。有《西樵语业》。
水调歌头登多景樓
寒眼乱空阔①,客意不胜秋②。强呼斗洒③,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展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④,不暇顾诗愁⑤。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⑥。忽醒然⑦,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⑧,岁晚若为谋⑨。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⑩。
【注释】
①寒眼:作者等乘舟过镇江,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所以说是寒眼。这句是空阔江天使自己的双眼感到缭乱。
②不胜秋:禁不起秋天的情调(指易于动感情)。
③强(qiǎng抢):勉强。斗酒:斗是古代酒器。《史记·项羽本纪》载樊哙见项羽,项羽赐给他斗卮酒与彘(zhì至)肩(猪蹄膀)。
④这两句说江山如画卷似地展开。鱼龙在相互悲啸应和。
⑤这句是说被眼前的景色和耳际的吟啸所吸引,没有空暇考虑寻章摘句。
⑥这两句写风露欺人,衣服都沾上寒气。
⑦然:作助词,表状态。
⑧只做:只使。这两句承上面而来,是说平生报国的豪情只使得自己憔悴终老。
⑨岁晚:指暮年。若为:怎样。这句是说头白无成,往后的日子怎样度过呢?
⑩分付:交付。这句是说要将余生与沙鸥一起度过。
【简说】
淳熙五年,杨炎正与辛弃疾等同舟过镇江,登多景楼时有感而作此词。辛弃疾亦有和词(即“落日塞尘起”一词)。
上片写携酒登上最高楼,纵目远眺,但见江山如画。脚下波涛拍岸,似闻鱼龙吟啸。天际风露,使游客感到了寒意。下片写北望中原,叹息自己等闲白了少年头,而不能为恢复失地出力,因而憔悴失意,只好逍遥于江湖之上,表示出无可奈何的苦衷。刘过(五首)
刘过(1154~1206),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古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曾经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的计划,未被采用。放浪于江湖之间。辛弃疾曾招他为座上客。
刘过是辛派词人,他的词有专学稼轩体的如《六州歌头》,得其豪放而多作壮语。小词如《唐多令》又写得韵协语俊。另外也写了一些咏美人指甲之类的庸俗之作。有《龙洲集》。
沁园春寄稼轩承旨①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②。被香山居士③,约林和靖④,与东坡老⑤,驾勒吾回⑥。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⑦。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白云天竺去来⑧。图画里,峥嵘楼观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⑨。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⑩。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
①稼轩承旨:即辛弃疾。宁宗开禧三年(1207),朝廷进他为枢密都承旨,他未受命,不久就去世。刘过写本词在一二0三年,因此不会称“承旨”,恐系后人误加。
②渡江:指渡过钱塘江到绍兴。这三句与末三句互相照应。作者自称要过江拜访辛弃疾。
③香山居士:是白居易晚年的号。他曾做过杭州刺史。
④林和靖:林逋字君复,死后和靖先生。他是杭州人,隐居孤山二十年。
⑤东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的诗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碧鸡漫志》卷二)他曾两次在杭州做官。
⑥驾勒吾回:强拉着我回来。即“勒吾驾回”。
⑦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白居易《西湖》诗:“湖上春来似画图。”天竺在西湖西面。去来,即“去啊”。
⑨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诗:“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西湖灵隐有东西两涧。西湖附近有南高峰北高峰。
⑩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起,林逋曾隐居于此,山上多植梅树。
须:待。这三句联系前面风雨渡江,未能成行,所以说待放后晴访稼轩也为时未晚,目前且在此流连赏玩一番。
【简说】
这是对辛弃疾邀他离杭相会的答复。通篇运用想象。通过三位诗人的对话描绘西湖风光;说明自己被诗情画意所留住。这些对话实际上是将该诗人的诗句予以融化,因此也表明了他们与西湖的关系。岳珂《桯史》卷二称此词为“效辛体”,又说其“下笔便逼真”。还说辛弃疾得到本词后“大喜”。可见两人词风有相似之处。本词不仅设想新奇、而且不受格律束缚,又能运用口语,可说是自成一格。
本词作于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招刘过去和他相会。作者在杭州寄此词给他。
唐多令
安远楼小集①侑觞歌板②之姬黄其姓者,乞词于龙洲道人,为赋此《唐多令》,同柳阜之、刘去非、石民瞻、周嘉仲、陈孟参、孟容,时八月五日也。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鹤断矶头③。故人今在不④。旧江山、浑是⑤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是、少年游⑥。
【注释】
①安远楼:又名南楼,在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姜夔《翠楼吟》题目中说:“淳熙丙午(十三年)冬,武昌安远楼成。”小集:小宴。
②侑觞(yòushāng右伤):劝酒。歌板:执板奏歌。
③持鹤断矶头:《南齐书·州郡志(下)》:“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鹄过此上也。”黄鹄矶,即湖北武昌城西长江南岸蛇山的黄鹤矶。
④不:即“否”。
⑤浑是,全是。
⑥这两句是说即使买花载酒,同游江上,终归不同于少年时的心情。
【简说】
《蓼园词选》说:“按宋当南渡,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重过能无今昔之感,词旨清越,亦见含蓄不尽之致。”这是认为词意与当时局势有关。联系到作者几次上书论恢复之事,但没有结果,因而浪迹江湖,这次重过南楼,其感慨的主要是“旧江山浑是新愁”,亦即国事日非之叹。“终不似,少年游。”又充满着沉重之感。这说明其今昔之感是与时事密切有关的。
第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