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尹士章
孟子去齐。尹士①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②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③也!士则兹不悦④。”高子⑤以告。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余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⑥!王如改诸。则必反予⑦。夫出昼而王不予追⑧也,予然后浩然⑨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⑩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注释】
①尹士:齐人。②干泽:求禄也。③濡滞:淹久。迟留。④士则兹不悦:“则”、犹于也。“兹”、此也。尹士谓“于孟子此事,颇感不满。”⑤高子:赵注:“亦齐人,孟子弟子。”⑥改之:更改之也。盖指改变其不信孟子之心。朱注:“所改必指一事而言,今不可考察。”⑦反予:召还我也。说文:“反、还也。”⑧不予追:犹不追予也。⑨浩然:“浩浩”、流也。(广雅释训)朱注:“如水之流,不可止也。”⑩由:通犹。举:皆也。悻悻然:忿怒不平貌。穷:尽也。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尹士告诉人说:“孟子不知道齐王不可以成为商汤和武王,就是不明白;知道他不可以,却还要来到齐国,是自己想求官做。走了千里路赶来见齐王,因意见不合便离去,又在昼邑住了三夜才离开,为什么这样迟缓呢?尹士对于这点,颇不满意巴。”高子把这话告诉孟子。孟子说:“那个尹士怎么知道我呢?走了千里路赶来见齐王,是我愿意的;因意见不合便离去,难道是我愿意的么!我实在出于不得已啊!我在昼邑住了三夜才离开,在我心中还觉得太快。齐王或许能改悔呢!如果改悔,他一定会追我回去。直等到走出了昼邑而不见齐王来追我,然后像流水般的不止,才有归去的决心。我虽如此,又那里忍心舍弃齐王呢?齐王天资纯朴,还可用以推行善政;齐王如果用我,岂止齐国百姓可以安定,天下的百姓全都可安定了。齐王或许能改悔,我天天这样盼望着!我难道像那器量狭窄的小人一样吗?去劝谏他的君而不被采纳,马上发了怒,忿忿不平的颜色,就表露在脸上,离去时候,便用尽一天力量才肯止宿吗?”尹士听了这话,很惭愧的说:“我尹士真是小人啊!”
二十二充虞章
孟子去齐。充虞①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②。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③。’”曰:“彼一时,此一时也④。五百年必有王者兴⑤,其间必有名世者⑥。由周而来,七百有馀岁矣。以其数⑦,则过矣;以其时⑧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⑨!”
【注释】
①充虞:孟子弟子。②不豫色然:即不悦貌。“豫”、悦也。③不怨天不尤人:朱注:“此二句,实孔子之言,盖孟子尝称之以教人耳。”“尤”、过也。④彼一时此一时:焦循云:“通解以彼一时为充虞所闻‘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之时,此一时为今孟子去此之时。”⑤五百年必有王者兴:朱注:“自尧主汤,自汤至文武,皆五百余年而圣人出。”⑥名世者:朱注:“谓其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为之辅助。若臬陶、稷、契、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宣生之属。”⑦数:朱注:五百年之期。⑧时:即时势。朱注:“谓乱极思治可以有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也。”⑨吾何为不豫哉:赵注:“孟子自谓能当名世之士,时又值之,而不得施;此乃天自未欲平治天下耳,非我之愆。我固不怨天,何为不悦豫乎?”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夫子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虞曾听夫子说:‘君子遭遇困穷时,既不怨恨天,也不责怪人。’”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这是一个时候。自古以来,大约五百年,必有一个圣王兴起,在这中间,还有一个才德出众名传当世的贤人。从周朝开国以来,已有七百多年了,照着五百年的周期日数来计算,已经超过了;用现在时势考察起来,也该有圣贤兴起了。可是现在还没有遇着,大概天意还不想安定这个世界;如果要安定这个世界,当今天的时代,除了我,还有谁呢?这样想来,我又有什么不愉快啊?”
第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