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一統志殘本跋【吳騫】
元大一統志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岳鉉等纂上其書於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蹟形勢人物風俗土產之類網羅極為詳備誠可云宇宙之鉅觀堪輿之宏製矣惜乎明初修元史者編纂草草而地理一門尤為疏略苟憑此志為權輿更加之檢核庶幾在宋遼金之上乃竟不知出此何歟迨永樂中詔修一統志迄於天順五年始克成編大都不過剌取元一統志之什一而其間挂漏舛譌又不可勝計即如各府州縣廢置沿革一門元一統志正文既詳復取古今地理各書參互攷證而細注其下明一統志盡變正文為小注僅僅摘取數語其餘槩從割棄雖沿革且都未備【如犍為縣下明一統志載宋併玉津縣入焉徙治懲非鎮元仍舊考元一統志云宋乾德四年省玉津入焉大中祥符四年徙治懲非鎮按縣治在府大江之下臨江濱距府百二十里縣治荒簡無居者自歸附後徙玉津鎮玉津在縣界上亦臨大江之濱去府城二十里不遠距犍為一百里是犍為于元初已從懲非鎮徙治玉津鎮矣而所謂歸附後者以前總序中已有自歸附國朝之語故此但曰歸附且其序述詳明若是乃明一統志猶憒憒焉幾使讀者至今猶疑犍為縣之在懲非鎮寧不可晒乎又如彭州名宦中之劉易從按明一統志作陳易從攷易從乃唐工部尚書劉審禮次子其事詳見通鑑元一統志偶誤刻作陳易從然古蹟九女塚下本作劉易從即屬一人而明一統志亦不能更正其他訛舛尚多姑舉其一二】豈復知有所謂攷證哉此書前輩間有著錄亦多舛誤【國史經籍志不著撰人名氏居易錄作岳璘而遺孛蘭肹】攷其始末惟元王士點商企翁所輯祕書監志為詳凡修纂歲月校寫人員裝潢書畫匠祿食繕寫紙剳收掌儲藏靡不周至可想見當日之慎重往嘉定錢曉徵宮詹嘗借鈔南濠朱氏殘本元大一統志四百四十三翻每冊有處州路儒學教授官印其疆域乃河南陝西江浙江西等省今此僅四百三翻較朱本又少四十翻其疆域則止四川一省之彭州威州茂州簡州嘉定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路達州等且皆闕佚不全然楮墨精好並無官印自是民間流傳之本地理諸書如宋刻乾道咸淳兩臨安志嘉泰四明志會稽志嘉定赤城志等至今傳本尚多矧元刻部籍流於人間又奚可勝計偶從粥故書者見此漫憶而識之乾隆甲辰秋日
按錢宮詹跋元大一統志謂原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世祖命集賢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等修輯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祕府此初修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宮詹兩本之說未知所據何書騫攷元祕書監志至元乙酉【二十二年】欲實著作之職乃命大集萬方圖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理無外之大詔大臣近侍提其綱聘鴻生碩士立局置屬庀其事凡九年而成書續得雲南遼陽等書又纂修九年而始就今祕府所藏大一統志是也因詳其原委節目為將來成盛事之法又大德七年五月祕書郎呈奉祕府指揮當年三月也可怯薛玉德殿內有時分集賢大學士岳鉉等奏祕書監修撰大一統志元欽奉世祖皇帝聖旨編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進呈欽奉御覽過奉旨於祕府如法收藏仍賜賚纂集人等據此志則大一統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開修首尾共歷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蘭禧岳鉉等奏進當即札馬剌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嘗有兩本此書體大事繁非十數年纂輯不能成也宮詹又云按至正六年中書右丞相別兒乞不花等奏大一統志于國用尤切恐久湮失乞刻印許有壬奉詔撰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乃至元本非即此本騫疑所請刻者當即卜蘭禧岳鉉等所進之本按祕書志所載纂修繕寫俸食儲藏無不具悉獨未嘗載及刊刻蓋此書多至一千三百卷卷帙既繁刊板非易直至至正六年始刊行之事未可知祕書志成於至正二年故始終未及刻印事而許序不及大德重修益可證其無兩本矣惜此殘帙無歲月可稽至其卷數國史經籍志及千頃堂書目等並以為一千卷殆亦未攷祕書監志而云然與【愚谷文存卷四】
●元大一統志【吳壽暘】
元槧大一統志殘本六巨冊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悅目其方域則四川彭州【崇甯濛陽】威州【通化】茂州簡州【新津】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路【永康】達州【彭水】紹慶路等先君子跋見愚谷文存中此書有跋云竹汀集跋見南濠朱氏本凡四百四十三番每冊首有處州路儒學教授印其方域則河南湖廣陝西浙江等省元修一統志凡二本一至元二十三年札馬剌丁虞應龍等修成于二十八年【七百五十五卷】大德初復從趙忭請命卜蘭禧岳鉉重修按宮詹所見蓋即此本【暘謹按宮詹文集跋又云史以孛蘭肸為卜蘭禧譯音之轉也】第六百十八卷劉易從作陳易從引彭州古今錄唐高宗儀鳳三年云云先君子書條云按新唐書吐蕃傳【二百十六卷】上元三年攻鄯廓河芳四州詔周王顯為洮州道行軍元帥率工部尚書劉審禮等十二總管等討之李敬元率審禮擊吐蕃青海上審禮敗沒無儀鳳三年事疑工部尚書即易從之父一統志惜未詳其名耳陳易從前古跡門九女冢作劉易從此蓋誤作陳然明一統志名宦亦誤作陳俟更考之【敬元此誤作敬立】通鑑紀事本末載劉審禮父子事甚詳又後易從坐李敬業事云云下書曰按劉易從事舊唐書謂李敬貞誣搆而死新唐書謂為酷吏周興誣搆而死初不言李敬業且敬業敗于嗣聖元年至永昌時已五六載元一統志疑有誤【拜經樓藏書題跋記三】
以上清
●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趙萬里】
大元一統志一千卷【元孛蘭肹岳鉉纂修元刻本】
存五卷【七百三十至七百三十一七百九十至七百九十二】
又【抄本】
存十一卷【□□□□□至□□□□□五百四十四至五百五十】
以上民國
●大元大一統志
按元史藝文志載本書編纂共分兩次第一次於至元二十八年【西歷一二九一】
為集賢大學士札馬剌丁及祕書少監虞應龍等所編凡七百五十五卷第二次於大德七年【西歷一三0三】
為集賢大學士孛蘭肹及昭文館大學士祕書監岳鉉等所編凡一千卷此書全本現已失傳姑就見聞所及於岩崎男爵靜嘉堂文庫中所藏刊本數卷外則祇文學士藤田豐八氏藏有鈔本二冊均似清道光咸豐年間所鈔疑或與乾隆朝浙江汪氏進獻之書同出一底本也
至於本書內容因未窺全豹固難斷言然觀大德本殘卷體製則酷肖宋太平寰宇記四庫全書總目於明一統志下敘本書體製曰知明代修是書時其義例一仍元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此指明一統志與元一統志為一體是否盡然不無疑竇欽定熱河志及滿洲源流考引用本志記事固人所盡知但四庫總目於明一統志下又云考輿志之書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外惟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統志最稱繁博國史經籍志載其目共一千卷今已散佚無傳雖永樂大典各韻中頗見其文而割裂叢碎又多漏脫不復能排比成帙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內尚存原刊本則欽定諸書所引之文亦非依據原本當自永樂大典各韻中鈔出無疑矣蒙古游牧記所引佚文亦同總目所載大一統志編者為岳璘者乃岳鉉之誤也按宋元本行格表謂浙江汪氏進獻本外尚有元本大一統志殘本行十字六巨冊靜嘉堂藏本如為陸心源藏書則與此相同與否亦難測也【滿洲歷史地理引用書目解說】
●大元大一統志【日本青山定雄】
收藏中國地志當以北平圖書館為第一是館所藏不獨部數較豐且多祕籍珍本雖以日本收藏地志著名之靜嘉堂文庫內閣文庫尊經閣東洋文庫等處較之亦所不及
是館所藏地志最可注意者即大元大一統志是也此書有大小刊本兩種寫本一種元代編纂一統志前後凡兩次第一次在元世祖至元年間第二次在元成宗大德年間錢大昕跋云
攷元時大一統志凡有兩本至元二十三年集賢殿大學士行祕書監事札馬剌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世祖嘉納即令札馬剌丁與祕書少監虞應龍等蒐輯為志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志藏之祕府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忭之請作大一統志元史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但至元本早已散佚北平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所編永樂大典引用書目【案此引用書目係依據劉承幹先生所藏永樂大典而編輯者專為編纂續四庫全書提要之參考】屢見元一統志之名此永樂大典中所引之元一統志究為何本殊難臆斷茲考定其為大德本理由如下
案大德本明初尚有完本後漸散佚明代之藏書家如范氏天一閣毛氏汲古閣等書目乃至明內閣藏書目錄百川書志等書均未之載惟葉文莊之菉竹堂書目卷六古今通志條載有大元一統志一百八十二冊而未注明卷數雖難斷定其為完本與否但觀其冊數之多可知其所缺無幾矣迨至清代此書已佚據錢大昕等之跋文可知僅存殘本二三卷而已錢大昕跋又云
戊子春從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統志殘本廑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愛每冊鈐以官印騐其文則處州路儒學教授官書也元時幅員最廣茲所存者惟中書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鄭州襄陽路均州房州南陽路嵩州裕州江陵路峽州路陝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撫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書計之特千百之什一爾【中略】此本卷首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岳鉉等上進正大德所修者史以孛蘭肹為卜蘭禧譯音之轉也【中略】傳聞康熙間刑部尚書崑山徐公乾學奉敕修大清一統志開局於吳之洞庭山借內府書有元大一統志殘本二十餘冊徐公志稿今在史局所借之書度已歸中祕而未聞有見之者茲讀朱氏所藏因鈔其副而書之後云
據此可知其由南濠【濠州在今安徽省鳳陽縣南】朱氏藏本而寫成副本又知康熙年間徐乾學者曾有由內府借出大元一統志殘本之事
又吳壽暘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卷三云
元槧大一統志殘本六巨冊自六百十五至七百五十一中少九十七卷僅存三十九卷全卷二十八不全卷十一共四百三番每番二十行行二十字字大悅目其方域則四川彭州【崇寧濛陽】威州【通化】茂州簡州【新建】嘉定府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州【永康】達州【彭水】紹慶路等【下略】
又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卷十一云
元一統志七卷【舊鈔殘本】
題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肹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中略】此存蜀省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
由此可知各家藏其殘本之一部拜經樓本雖未注明為何版本而繹其全文可知其為大德本
以上三種殘本中之鐵琴銅劍樓本大部與朱氏本相同但通安巨津二州則為朱氏本所無其或鈔寫朱氏本而由他本鈔補通安巨津二州歟據上所述可以推求大元大一統志流傳之經過
再考北平圖書館所藏元一統志內容大畧如下
大本則存卷七百三十之第六葉至十二葉【自山川之後半至土產風俗形勢古蹟】卷七百三十一之第一葉至十二葉【合州之古蹟宦蹟人物】凡十九葉卷七百三十一題重慶路所屬合州之州名卷七百三十則闕其題州名之首葉然在古蹟條有清水穴在重慶路西三十步白土平在銅梁縣東北六十里等語案元代重慶路以巴縣為中心之行政區也又銅梁縣為重慶路合州之屬縣故卷七百三十為合州之前半【建置沿革山川等】無疑
小本則存卷七百九十之第三葉至第八葉【由山川之後半至土產風俗形勢古蹟宦蹟】卷七百九十一之第二頁至第五葉【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蹟人物】卷七百九十二之第二葉至第四葉【建置沿革坊郭鄉鎮之一部】共合十三葉此三卷均闕題
州名之首葉但卷七百九十有泊櫓山在海鹽南三十五里卷七百九十一有北至湖州路烏程縣三十里東南到杭州路鹽官州一十里等語又卷七百九十二有常州及常州路之名稱可知其為浙江嘉興府路所屬之海鹽崇德二州及常州路之一部
此兩本中其大本卷七百三十一之首有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等字故可以斷定其為大德本小本則闕此職名惟卷七百九十一有元貞以後所設置之鹽官州又元大一統志零葉有與大本相同之撰者職名其亦為大德本無疑案宋元書影所載之零葉首有大元大一統志第七百九十二卷奏進集賢大學士資善大夫同知宣徽院事臣孛蘭肸昭文館大學士中奉大夫祕書監臣岳鉉等上進等字次記常州路及其所屬州縣之名次為建置沿革止於晉平吳分天下句今以比照前記小本卷七百九十二常州路之部則此卷第二葉首行十九州此屬揚州太康二年等語其上正與零葉末句相銜可用此零葉以補小本常州路所闕誠堪注意者也近得長澤規矩也君之指示得知宋元書影所錄為據南方傳本惟不知此殘葉現歸誰氏實為憾事
寫本凡存九卷其中未注明卷數者四卷即均州【湖北省均縣】之古蹟宦蹟人物僊釋全部房州【湖北省房縣】之建置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全部麗江路軍民宣撫司【雲南省麗江縣地方】之建置沿革及其所屬巨津通安二州之沿革坊郭鄉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通安州之古蹟人物等是也注明卷數者五卷第五百四十四五百四十五之兩卷為鄜州【陝西省鄜縣】全部第五百四十八五百四十九五百五十之三卷為葭州【陝西省葭縣】就其注明卷數之鄜州葭州而言此等寫本皆係鈔輯殘篇而成故前後文義未必連貫
攷此三本之流傳其大小兩本中為朱氏本拜經樓本所未載者蓋必屬於他本今考所藏寫本微特記載之地域與鐵琴銅劍樓書目所載之殘卷相同即其書縫並印有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影鈔本等字則其書出於鐵琴銅劍樓本無疑
以余所知除北平圖書館所藏三本之外尚有東洋文庫之寫本殘卷大連圖書館之一零葉東洋文庫本不明其所從來但與北平圖書館寫本內容完全一致或亦鈔自鐵琴銅劍樓本與北平圖書館寫本為同一來源也大連圖書館之零葉【卷六百三十四之第八葉】內容為勾符台杜光庭費孝先三人之傳案費孝先為成都路安仁縣人又其文中所記之青城山為成都路灌州西南之名山知其必為成都路部分之零葉也此零葉之行數及每行字數與北平圖書館之大小兩本相同而其書縫所記之卷數為六百卅四與北平圖書館本之作七百三十一者一作卅一作三十形式不符又其書體亦頗不同此當為別一刊版故此書共有幾種刊本今已無從斷定惟余所目覩者有三種耳
據上所述各種殘卷之內容即先將全國分為各路首述一路之建置沿革次記屬州之建置沿革坊郭城鎮里至山川土產風俗形勢古蹟宦蹟人物若有僊釋之可傳者則為附記里至則有四至八到土產則於貢物外多述其地特產古蹟則有坡窰院池石坑穴磧瑞木等記述頗為詳晰
所謂地方總志【一統志】之體例各代殊有變遷其內容亦有異同六朝以前所編之地志姑置不論唐李吉甫之元和郡縣圖志則於輿圖外記郡縣之沿革四至八到山川戶口鄉數古蹟乃至貢賦名墾田數殿廟關津【今本則除潤州外均闕輿圖與田數】等事次記山川之形勢攻守之利害又宋樂史之太平寰宇記則就沿革府州境四至八到戶口風俗姓氏人物土產各分目以述之更就各縣分記坊鄉沿革山川古蹟殿廟寺觀陵墓關津橋梁倉庫碑記詩詞等事
案將人物詩詞載於地方總志蓋始於樂史至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及祝穆方輿勝覽則與前載諸書大異其趣輿地記勝則分沿革風俗形勝景物古蹟官吏人物仙釋碑記詩四六【用四六文以記各地之事】等目詳錄詩文備載碑記詳於名勝古蹟人物而略其四至八到戶口等方輿勝覽亦與此大同小異
元代之混一方輿勝覽明代之曹學佺大明一統名勝志等均蒙南宋人之影響而繼承其編纂方法者也至於大元大一統志則依太平寰宇記之內容而兼采南宋時代之特徵略加取舍而已
其後有大明一統志大清一統志等書均仿大元大一統志而更加詳密故大元大一統志在編纂地方總志之歷史上可占重要之地位又以元史地理志記載簡略之故則其內容亦為重要惟惜現無完本僅存上述之殘卷耳
上述永樂大典所引雖不能窺其原本全豹然可知其富於元代歷史之資料必有裨於研究故希望輯本早日出世以供學者之考覽【以上為東方學報東京第五期續篇古地志地圖之調查一文中之一節】
以上日本
大元大一統志附錄【乙亥三月刊畢】
第2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