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灵兰要览>第2章
  卒中
  属性:凡卒中之时,不可惊惶搬搅,只掐其人中,徐徐以药灌之。
  《儒门事亲》记一老人患头痛吐下,灸火后出门,见日而仆,家人欲揉扑之。戴人立止
  曰∶
  大不可搅。盖病患衰老涌泄,血脉易乱,身体内有灸火,外有太阳,是以跌仆。若又搅之,
  便
  不救矣。惟安神思待之以静,静便属水,自然无事。
  古人治病,先审其用,次辨体质强弱,然后治之,如射之的。而市井佣工,何能梦见。
  按∶卒中,大症也。聊聊数语,毋乃太简乎?世称卒中者,国中风时,如口眼斜,半
  身不遂者,
  《内经》为偏枯。其左瘫右痪,及畏腿风,皆卒倒后邪浅之见证。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
  经称为痱病,即《千金》风懿之候,乃卒倒后邪深之见证。而东垣以中腑邪浅易治,中脏邪
  深难治。今考楼英、孙一奎二家立法,分晰最善,乃明乎冒、伤、中三者,权轻重而用药,
  其重
  者,即太阳病、头项痛、腰脊强,治以桂枝汤。谓之伤风。其轻者,四时皆有,为感冒,即
  冒风也
  ,治以九味羌活汤加柴胡,为各经活套法也。其极重者,即三阴中寒症,及六经卒中症,治
  以辛热温中法也。
  疟
  属性:凡病多能为寒热,但发作有期者,疟也。无定期者,诸病也。疟之为病,若邪浅则一日
  一发,邪
  深则间一日或二三日而一发,邪在阴阳之分,则日与夜各发,邪在阳分上半日发,邪在阴分
  则
  下半日发。有先寒后热者,先伤寒后伤风,名曰寒疟。有先热后寒者,先伤风而后伤寒,名
  曰温疟。有但热不寒者,阴虚不能制阳,而阳气独发,名曰瘅疟。有但寒不热者,阳虚不能
  制阴,而阴气独胜,名曰牝疟。至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弦
  迟者温之,弦紧数清之,浮大吐之,浮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虚微无力为久病,
  洪数无力与微皆虚也。(脉无力虚微,重按几无,皆正虚邪盛之候。)暑但热不寒,或热多寒
  少
  ,面垢口渴,虽热退后而身常有汗,心热而烦,脉洪而虚。风则恶寒自汗,烦躁头疼,转而
  为疟。风,阳气也,故先热而后寒。寒则恶寒而无汗,挛痛面惨,转而为疟。寒,阴气也,
  故
  先寒而后热。二症初发之际,风寒在表,虽寒热过后,而身体常自疼痛,常自畏风,宜以发
  散
  为主。湿则身体重,骨节痛,呕逆胀满,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得之。食则若饥而不能食,
  食
  则中满,呕逆腹痛,因饮食无节,饥饱有伤得之。痰则发时痰涎上壅,兀兀欲吐,或时眩晕
  ,
  兼平时有痰之人,一得疟即当以豁痰为主。古人云∶无痰不成疟故也。虚则久疟之后,表
  里俱
  虚,真元未复,疟虽暂止,小劳复来,名曰劳疟。大抵间作者多,日作者少。积则久疟不止
  ,邪气伏藏胁间,结为症癖,谓之疟母。大抵感暑邪为多,卫气与邪相并则病作,与邪相离
  则病休。并于阴则寒已,离于阳则热止,至次日又集而并合,则复病也。其间日者,由邪气
  内
  薄五脏,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寒
  多者,宜升其阳,使不并于阴,则寒自已。热者多,宜降其阴,使不并于阳,则热自已。寒
  热交作者,
  一升一降,而以渗利之药从中分之,使不交并,此秘诀也。暑热则清之,风寒则散之,湿则
  燥之,有食消食,有痰行痰,虚者补之,有症癖者,以缓消之。不可急攻也。
  辨症精详,分六气感伤而加减,启迪后进非浅。师其法者细心研究,则致病之源亦获矣。
  主方
  柴胡一钱五分,升麻、葛根、羌活、防风各五分,
  以上五味,俱甘辛气清,能升阳气使离于阴,而寒自已。知母一钱,石膏三钱,黄
  芩枯
  飘者五分,以上三味,母、芩味苦,石膏体重,俱性寒而下行,故能引阴气下降,使离于
  阳
  而热自已。猪苓一钱五分分利阴阳,令不交并。穿山甲一钱,(此物能水能陆,故借
  其
  气引诸药出阴入阳,穿走经络,无不利道。)甘草五分。(调和诸药。尝闻一方士言,疟忌
  甘草
  ,能助脾经湿热耳。)此余五六年前自制方也。寻常治人,只一服便止不复发,盖表里驱逐
  其邪
  ,令无停留之处,故寒热立已,而他人得此方者,尚为方所泥,不能尽操纵变通之妙,时
  或不
  效。缘伏暑郁蒸,滞而为气,郁而为痰,皆为寒热之根,而此无利气行痰之药故也。今议加
  姜制浓朴一钱以利气,三和曲一钱五分以行痰,更立加减法于后,治疟之法,尽于此矣。
  暑疟热多寒少者,减柴胡以下五味三分之二,母、芩、石膏倍原数用之。但热不寒者,去柴
  胡以下
  五味及山甲、猪苓,(即非寒热交并,只宜退热为主,故去此七味。)仍加粳米一勺,人参
  一
  钱五分。(石膏善泻胃气,故用粳米佐之,使胃气不受伤,人参亦此意。且热伤气,故用补
  气之药为主。)此即白虎汤加人参也。煎药外仍宜进消暑丹一二百粒。以疏伏暑而行积痰。(
  见
  伤暑门。)暑病必自汗,其无汗者,乃当风取凉,闭汗不泄而致,宜芎苏散发之。(见伤寒门。)
  不可与白虎汤。风疟宜芎苏散,不必覆盖衣服,待其自然微微汗出,却以本方视寒热多少,
  发作早晏,消息与之。盖为已自汗,不可更大发汗,故但微微取汗,去其寒邪而已。寒疟宜
  芎苏散取汗,汗不出加麻黄一二钱以发之,发后不除,以本方消息与之。湿疟用除湿汤一剂
  服,(见伤湿门。)却以本方消息与之。食疟宜于伤食门中消导之法,兼陈平饮、局方双饮子
  、
  清脾饮,俱可服。陈平饮乃二陈汤合平胃散也。凡虚人久疟脉弱,不能食者,慎勿用疟药,
  每发五更以人参一两,生姜(一两),同煎连进二服,立止。
  治疟之法,详于《内经》。今但言夏秋病疟,而不详明脉症,仅取升散之药五种,苦寒
  之药三种
  ,虽王金坛得意之作,窃有异议,诚恐后进误会,不审病原,辄用其方,未必尽效。盖病有
  万变,
  未可执一也。谚云∶执方治病,病必殆是也。假如正气不能胜邪,若再升散殆矣。此方用在
  初
  期,固能逐邪外出,有升降阴阳之妙。若正虚久疟,用必增剧。余每用白蔻仁一钱易穿山
  甲
  ,取其辛香,宣逐膈膜之壅蔽,流行荣卫,较原方尤效。用古方妙在化裁,未可拘执,则敏
  捷矣。余治久疟,审其所因,每以六八味加减,何人休疟为佐,详治验中。但师其法,不泥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