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之道,神圣之书,不可不读,后世之书,不必多看。唐许嗣宗医理甚精,而不肯着
书,
谓医者意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好着书者,虽有切当,不过窃神圣之经而敷衍,其别出
心裁者,往往有偏僻之弊。如王叔和《脉经》,自以为仲景之徒矣,而后人之批驳者不少。
至今人所推尊者,以金元间刘、张、朱、李为四大家。以刘为首,其《原病式》果有发挥,
不可不看,然偏于用凉,不能辞也。张氏无书。朱则偏于养阴。李则偏于温补。东垣《脾胃
论》,实有至理。其补中益气汤,实开千古不传之秘,应用无穷。惟其论病,无论何症,皆
附会为脾胃之故,人之五脏六腑,岂无自病其经者?且尽如其论,丹溪养阴之书可废,乃今
人之阴亏者十有六七,补土克水,岂尽健脾所能治耶?且脾胃亦当有分,脾为阴土,宜于香
燥,胃为阳土,宜于清通,其性不同,治当有别,浑而言之,殊欠明晰。然则四大家之书,
尚难尽信,何况下此者乎!四大家书,惟河间鲜有传其道者,殆用凉太过,难于获效乎!刘
完素医道虽高,未免有术,如自称尝梦二道士,饮似仙酒,醒时犹有酒味,从此医理精通。
此不过欲仿扁鹊遇长桑君故事,自炫以动人耳目。不然完素自病伤寒,八日不食,不能自治
,反需张洁古救之,何仙传能救人而不能自救耶?足见行道而兼行术矣。洁古作药注,草稿
始立,未及成书,言论往往见于《难经》,而其道则东垣传之。丹溪则有高弟戴元礼克传其
道,明太祖服其药。称为仁义人也。其道不用新奇,病无不治,足见师传之有法。惟后人假
其名,而着《证治要诀》,其书太简亦太浅,若辈只知假名获利,而不知反为名家之累也。
东垣传徒甚多,王海藏、罗谦甫其尤着者也。厥后薛立斋独宗之。薛氏着书最多,如《十六
种》,如《薛氏医案》,大旨以温补脾胃为主。张景岳最重薛氏,其偏于温补所自来也。吾
尝阅《薛氏医案》,其书不止盈尺,其症几于千万,一男子,一妇人,一小儿,一页可纪数
症,言之不详,徒令阅者繁多难记。此真薛氏所诊者耶?抑薛氏悬拟者耶?
自予见喻西昌《寓意草》,乃叹此真足称为医案,其议论详明透彻,真足益人神智。虽
王肯
堂《证治准绳》,论颇持正,医案不少,亦不能希冀喻氏。此予所以拜服西昌,而其他医案
置之不论也。若夫《冯氏锦囊》,乃三折肱于医道者,其书平正通达,先幼科,后方脉,
且
有至理,妇科、外科,无所不备,即痘科亦讲求精切,非今之幼科徒知用大黄凉药者,所能
望见。予尝救痘症数人,得力于《锦囊》也。喻氏而外,冯氏最善,其书不可不看。
他如士材之书《医宗必读》,虽名不及四大家,而其书颇有益于医道,亦不可不看。再
如《
东医宝鉴》,虽外夷之书,而内景、外形,本乎《内经》,足备参考。其症治分门别类,甚
属详明。如邪祟一门,有中国所不及载者。方虽繁杂,听人择取,适可临症备查,亦不可不
看。总之,医书汗牛充栋,何能尽阅?即吾家医书不少,初学亦难尽阅。然果能于吾诸论所
引之书,遍观而尽识,已胜于时下之空空,可以出而济世矣。
至书有徒美其名而不足济者,如生生子《赤水元珠》,似多元妙,其实人云亦云,平平
无奇。其书盈尺,等于《锦囊》,以工夫看此,不如看冯氏矣。如《石室秘录》,冒陈眉公之名
,假托乩方,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仲景、华佗,纷来踏至,日日到坛,有是理乎?其
方皆袭成方,而重其分量,一方用之数斤,以为奇异,以为仙方,有是理乎?虽其治法间有
可取,而其方何可用乎?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此之谓矣。
是故予所立论,何能明医道之十一,但前人往往有欺人者,予一生不受人欺,不得不明
辨之,以示我后人,故特立篇名曰《知医必辨》。
论读医书之难
属性:甚哉!读书之难,无过于医书矣。我辈学文,必先读书,所读不外于十三经。其书皆圣
贤删
定,无敢改易,即后贤注释,间有不同,不至过于差谬,况有钦定十三经注疏,果能诵习,
即是通人,虽外有诸子,不过以供博雅,不能惑乱所宗主也。乃若医者,自神农时先师祖僦
贷季造《上经》,今仅存七十字,喻西昌虽注释之,已不足用矣,自当以轩歧《内经》为宗
主。其书精深奥妙,非圣贤不能创作,后学本难领会。唐王太仆,讳冰,号启元子,始有
撰注,加以宋高保衡、林亿辈补注。学人从此究心,临症时引经断症,可以无误。乃自成无
己另为注释,从此注《内经》者又增十数家,勉强增易,其意不过攀龙附骥,借此传名,其
实未必善于王注,徒令后学无所适从。
至后汉张仲景先师,天生医中圣人。其《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实为
医方
之祖。后世医方,不可以数计,而总不能出其范围。惟其书文义古奥,不易明通,必有资于
注释。乃自成无己注释后,接踵者几至百家,议见多歧,有如聚讼,徒乱人意。予读至喻氏
《尚论篇》,以为明白晓畅矣。乃见柯氏三书,彼又以喻氏为歧说,意在菲薄前人,则后来
居上。其实柯氏实不及喻氏,即其书不以六经名篇,而以症名篇,自觉得仲景心法,然乎否
乎?
予以为《内经》竟以王注为主。我辈诊病,非同考据。每诊一症,但有经文一二句可靠
,即
可无讹,惟在《内经》要语能熟记耳!近如李士材《内经知要》、汪庵《灵素类纂》,果
能熟读,尽彀诊病。如看注疏,近有薛一瓢《医经原旨》,以王注为主,间有采择各家,兼
有案说,可谓尽善。至《伤寒论》究以喻嘉言《尚论篇》为善,其书深入显出,非天人交尽
者不能。必要参看各家,则有本朝《医宗金鉴》,以成注为主,而各家可取者,无不备载。
果能考核,即是通医,亦不必泛求注疏也。我辈作文,责简炼以为揣摩,学医亦如之。安见
难读者,不几于易读哉?
论诊病须知四诊
属性:诊病之法,无过于望、闻、问、切,所谓四诊也。此四字无人不知,果得其法,病无不
治。
而医多差误者,口能言之,而心不能得,手不能应也。其中奥妙,本难尽言,然初学诊病,
果能得其大略,临症留心,久之纯熟,自然触手成春。
第一曰望。望者,望其色也。凡人五官,应乎五脏∶目为肝窍,鼻为肺窍,耳为肾窍,
口为
脾窍,心开窍于舌,又心寄窍于耳。病在何官,即可知其在何脏矣。又五色配乎五脏∶白属
肺,赤属心,黑属肾,青属肝,黄属脾。面现于色,又可推及五脏矣。面部多属阳明,左颧
属肝,右颧属肺。色有不当现而现者,可推而知脏腑之受克于何脏矣。凡此变化,言不能穷
,而总以五行之生克推之,自然有得。昔扁鹊见齐侯,一望而知其病在腠理;又五日,而知
其病在血脉;又五日,而知其病在肠胃;又五日,而知其病皆在髓。望之时义大矣哉!今人
虽不敢希古神医,而气色之现于面者,未尝不可望而知也。至望其舌,尤属紧要。盖病在脏
腑,医非卢扁,何能视见?而有可见者,除二便外,则舌为要。舌之可推测者最多。《伤寒
舌鉴》三十六舌,不可不晓。《张氏医通》加至一百二十舌,其绘图大半以苔之裂纹为辨,
以为精详,实多造作,徒乱人意耳!予以为看舌之道,先看其有苔无苔。舌赤无苔,阴亏已
极;两旁有苔,中心无苔,有似红沟,亦属阴亏。薄薄苔痕,平人之舌。若苔浓则胃有停滞
,白则夹寒,黄则夹热,板则邪滞未化,腐则邪滞渐化。苔如米粉,邪滞甚重,在时邪门,
虽白而干,可以用下。然又必观其堆之松
紧,紧则为实;松又为虚,有用补而退者。舌苔焦色,属热所致。苔之全黑,火极似水,非
下不可。然必审其燥与润,燥生芒刺,热重无疑;若黑而润,绝不烦渴,反属火不归原,急
宜桂、附回阳,稍进寒凉,则必陨命。此看舌之重在苔也。至于舌乃心之苗,脾脉连舌本,
肾脉夹舌本,肝脉绕舌本。舌本红,属阴虚内热;舌尖红,属心火;舌本红肿或破碎疼痛,
属
心脾积热;舌强,属痰热;舌卷,属肝气欲绝;舌不能言,属肾气不至。此类由脏而发者居
多,全在乎望之详审,则望舌不诚要哉?
第二曰闻。诊病可闻而知者较少,然不可不辨也。外感声多壮厉,内伤声多怯弱。闻呼
吸而
辨其调否?闻鼻息而辨其利否?床帐内有病气,知其邪之深;床帐内无病气,知其邪之浅。语
言舛错,恐其邪之伏;语言清白,恐仅内之伤。哼声不止,恐疼痛之难禁;怠惰懒言,恐
形神之交惫。此皆闻之不可忽者也。
第三曰问,尤不可不细。问其寒热与否;问其有汗与否;问其头疼、身痛与否;问其大
解闭
否;问其大便之或燥或稀或溏,并问解出之热否臭否;问其小溲之利否、多否少否;问其溲
色之或白或黄或赤,并问溲出之热否臭否、清否浊否;问其夜尚能寐否;问其饮下之甘否,
饥否吐否?问其胸胃之闷否;问其腹之痛否。痛而拒按属实,轻则消导,重则攻下,虽痛喜
按属虚,或宜温通,甚宜温补。问其口中干渴否;渴欲饮否;饮欲热否;饮欲冷否;邪热作
渴,必然欲饮。阴虚内热,渴不欲饮。问其有汗与否;汗出退热否;邪从汗解,得汗热退,
或退不净,再汗即净。阴虚发热,虽汗不解,屡发其汗,而热转甚。此非问不得而知也。而
更有不得不问者,问其人向有旧疾否,或向有肝气,或向有血症。发散之药性属辛温,太过
则肝气因之而发,消导之药性多香燥,太过则吐红便血之恙因之而发;外感未去,内伤加增
,医者何以处此?况病情甚多,凡有旧疾,必先细细问明,用药兼顾,早为监制。问而知之
谓之工,不诚然乎!
若夫第四曰切,尤四诊中之最要者。学人须将二十七脉细细推敲,《濒湖脉诀》熟熟记
诵,
诸名家论症必论脉,多多考验。临症时心平气静,先以中指按定关脉,掌后高骨谓关也,乃
齐下前、后二指,是为三部脉,前指按关前寸部也,后指按关后尺部也。先浮按,次中按,
次重按,每部各浮、中、沉三诊,合为九候。毋庸以二十七脉来寻病脉,而病患自然现出何
脉。大抵浮、沉、迟、数、其象易明;洪、微、弦、滑,亦尚可晓;其余脉象,初学不易推
求,然久熟贯串,自能领会。虽仲景先师,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正要人细心领会耳!不
然脉之不知,何能诊病耶?至于何脉主何病,有独见者,有兼见者,有三四见者。如伤寒脉
必浮而兼紧,伤风脉必浮而兼缓,风寒化热脉必浮而兼数,由热生痰脉必数而兼滑。又如肝
病脉必弦,有热必兼数,犯胃生痰必弦数而兼滑。凡病可从此类推。至于独大、独小、独数
、独弦,更可以寻病之所在。或脉本六阳,阴必先亏;或脉本六阴,阳先不足。用药另有斟
酌。病虽变幻无穷,总不外乎五脏六腑,三部九候果能无差,自能按经施治。予论虽言大略
,而学人从此入门,加以工夫考校,何患医道之不明哉?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