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有三品:王者之政化之,霸者之政威之,强国之政胁之,夫此三者各有所施,而化之为贵矣。夫化之不变而后威之,威之不变,而后胁之,胁之不变,而后刑之。夫至于刑者,则非王者之所贵也。是以圣王先德教而后刑罚,立荣耻而明防禁,崇礼义之节以示之,贱货利之弊以变之,修近理内,政橛机之礼,壹妃匹之际,则莫不慕义礼之荣,而恶贪乱之耻,其所由致之者,化使然也。
季孙问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言明其化而已矣。
治国有二机,刑德是也。王者尚其德而希其刑,霸者刑德并凑,强国先其刑而后德。夫刑德者,化之所由兴也。德者,养善而进阙者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故德化之崇者至于赏,刑罚之甚者至于诛。夫诛赏者,所以别贤不肖而列有功与无功也。故诛赏不可以缪,诛赏缪则善恶乱矣。夫有功而不赏,则善不劝,有过而不诛,则恶不惧,善不劝,恶不惧,而能以行化乎天下者,未尝闻也。《书》曰:“毕力赏罚。”此之谓也。
水浊则鱼困,令苛则民乱,城峭则必崩,岸竦则必纮。故夫治国譬若张琴,大弦急则小弦绝矣。故曰:急辔御者,非千里御也。有声之声,不过百里;无声之声,延及四海。故禄过其功者损,名过其实者削,情行合而民副之,祸福不虚至矣。《诗》云:“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此之谓也。
公叔文子为楚令尹,三年,民无敢入朝。公叔子见曰:“严矣。”文子曰:“朝廷之严也,宁云妨国家之治哉?”公叔子曰:“严则下喑,下喑则上聋,聋喑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盖闻之也,顺针缕者成帷幕,合升斗者实仓廪,并小流而成江海,明主者,有所受命而不行,未尝有所不受也。”
卫灵公谓孔子曰:“有语寡人:‘为国家者,谨之于庙堂之上而国家治矣。’其可乎?”孔子曰:“可。爱人者则人爱之,恶人者则人恶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谓不出于环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之己者也。”
子贡问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马。”子贡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达之国皆人也,以道导之,则吾畜也,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而毋畏?”
齐桓公谓管仲曰:“吾欲举事于国,昭然如日月,无愚夫愚妇皆曰善,可乎?”仲曰:“可。然非圣人之道。”桓公曰:“何也?”对曰:“夫短绠不可以汲深井,知鲜不可以与圣人之言,慧士可与辨物,智士可与辨无方,圣人可与辨神明。夫圣人之所为,非众人之所及也。民知十己,则尚与之争,曰不如吾也,百己则疵其过,千己则谁而不信。是故民不可稍而掌也,可并而牧也,不可暴而杀也,可麾而致也,众不可户说也,可举而示也。”
卫灵公问于史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