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五六度,
呵為六氣也,言大凡五臟六腑之氣,皆屬心,心屬呵,但以呵吐納之,為上法也。吐納畢,則依法服氣行氣。
無疾不鐲。
言依呵吐納之,無疾病不鐲除也。
凡欲胎息,
氣凝日胎,呼吸日息,則胎向氣中凝,氣向胎中息,故曰胎息也。
導引為先。
為子後午前,未閉目平坐,握固暝然前也。
經脈不擁,
言先導引,則經豚氣不擁滯也。
關節不煩,
言為導引擺掣動關節,元氣流行,無所擁滯,故言關節不煩問也。
或如射雕,
此已下是導引法也,此言如人翻身射雕之勢也。
側身彎環。
一句便是射雕勢也。
或舉腰背,
此又是一法,仰外以兩手背托地,便舉腰收腳,令頭著地是也。
如蟾半圓,
此是舉腰法。交指腦後,此別是一法,以兩手十指相叉,交於腦後,抱著玉枕是也。
左旋右旋。
上言交指腦後,次便須回頭背,或左旋轉,或右旋轉是也。
勁手足氣,
言導引時,勁挺兩手,便感元氣是也。
出於指端。
上言既勁挺手足,元氣自然出於十指之端也。
擺掣四肢,
此言為導引時,擺掣動手足,故云四肢也。
捉攝三關。
此言為導引時,或閉氣,或握固,直至腳十趾皆捉擴之是也。三關,口手腳也。
熟摩尺宅,
以兩手摩面上是也。
氣海亦然。
為亦使兩手摩之。
叩齒集神,
大凡服氣導引,須先叩齒三十六通,以集五臟之神。齒為上下齒,號曰天鼓,神聞鼓聲則集矣。
合眸固關。
眸為眼目也,關為口手足也。言三關閉,則萬邪不入。
冥心放骸,
萬慮不入,放縱也。骸,形骸也。此言灰心,萬慮不入,放縱形骸,如太空是也。
任氣往還。
閉江任氣神廬中往還也。
覺氣調勻,
覺鼻中生還之氣,調勻也。
擁塞喉關。
喉氣和取,出息時便閉氣,令外不入,內不出,是擁塞喉關也。
擁塞則咽,
此為前擁塞得元氣在喉問,既外不入,內不出,則咽之。
三咽相連。
又說咽氣之常法也。三咽相連,為一閉氣,三連咽之,不許津與氣同咽也。
轉舌漱入,
為閉氣時,卻微吐出,氣在口中,含之以舌,小轉動,便漱入也。
咽下丹田。
此言漱咽下元氣,直入丹田,下丹田,臍下三寸氣海是也。
以意引氣,
既咽下氣,則以意引氣,令入丹田。
令聲汨然。
咽氣下時,有聲汨汨然,如水瀝坎,聞之分明。
一咽三咽,
此言咽氣時,一咽至三咽,則一閉氣,三連咽是也。
再咽如前,
此言三咽既畢,任氣從神廬中往來,候氣調則如前三連咽之,是再咽如前也。
三十六咽,
是每三連咽畢,候氣調則如前三連咽之,直至三十六咽,氣之常宜也。《黃庭經》云:三十六咽玉池裹。此之謂也。若未絕粒,即須少食,務令腹中曠然,虛冷無問,坐外但腹空則咽之,一日通夕至十度,自然百六十咽矣。若久服通,頓至三百六十咽,亦謂之中成。一千二百咽,謂之大成,是為太息也。如小胎息,但閉氣數至一千或一百息,亦謂之大成。然不能煉形易質,縱得喪生,如同桔木無精光也。几啃攝養乖宜,卒生疾,但依服氣法,急治之,取差。咽氣時一不鈴三十六咽也。上至三十咽,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咽,並得腹內氣轉,四肢氣通,則須且外,放散手,閉口任氣從神廬中往來,令微微然,但微之又微,閉氣多,出少,是法此可為真胎矣。
胎息成焉。
胎息氣但三連咽,咽至三十六咽為成。
大道無為,
大道,喻人身無為,是無所施為也。但習胎息時,或坐或外,或行或立,任氣胎息,縱身如大空,始至無為,是人無身也。既至無身,則是無亂想,既無亂想,則元氣不求而自-至,不召而自來。
而無不為。
此言卻破大道無為,恐學人執著無為,故云無不為也。
若能無為,
前註云:縱身如彼大空是也。
是名無思;
前註云:既如大空所空,無心是名無思。
若能無思,
前註云:若能空空無心,則自然所無思也。
萬物自歸。
萬物,萬姓也。萬姓,指元歸也。自歸者,則自然歸也。言能無思,則元氣自然歸身也。若作用而求元氣者,如緣木求魚也。
法象無二,
言習真氣還元之道,古今如一。
不假施為。
言自然也,如作用而強施為者非。
不寒不熱,
此說是真氣還元返本之功效也。久而行之,則不寒不熱。
不渴不飢。
此一句真氣功效也,勤而行之,乃至不渴不飢也。
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此上二句,是讚此真氣還元之不可思議。視之而不見,聽之而聞,搏之而不得,與希夷微同矣。
恬然無欲,
恬為無味之味,然常也。言此道恬常而無所欲。
以道自怡。
怡,悅也。言人得真氣還元之道,且我命在我不在於天,功滿之後,白日昇天,坐在立亡,萬神朝拜,山嶽傾而我不傾,世界壤而我不壞,故自怡然矣。
懷道君子,
此一句指學道之人也。
銘之佩之。
此一句令求學仙道之人敬重此文,可以鐫之於石,佩帶於身矣。
第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