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洞玄灵宝左玄论>第2章
  靜德具足者。散本與靜相治,道懆散若在,靜德不具;懆散既滅,所以靜德具足也。
  四迷無枝戒德具足者。四迷枝即是惡等也,戒即善也。夫善與惡相倚伏,若惡在,善德所以不具;惡無,所以善德具足也。
  四迷無異因至常德具足者,四迷潤善則感人天,潤惡則感三塗。被其所潤,所生之因名為異因,所感之果名為異果。若不為四迷所潤感,生五道因果,則感常果,故云常德具足也。
  樂德具足至無量無邊德俱皆具足者。此明既得常果,所以能感諸義德,悉皆具足。果中無苦,故云樂德具足;無惑穢,故云靜德具足;能包容,故云大德具足;能統王,故云王德具足。無量無邊德者,總明一切,諸德並皆具足也。何以故?昔在至普被眾生者,此總結也。何以故得如此萬德並皆具足?以聖人若在九道域中,時備修無上上行,慈悲汎愍,普被一切眾生,所以得其足一切諸德也。
  以慈悲故,故入空觀者。此明大乘之人先修慈悲,有解資生空智,後入空觀也。
  以空觀故,故入慈悲者。此明小乘之人不能廣行慈悲,但單修信空等四行至於老,觀其行不足,不能進入真乘,遂停其空行,更從生觀習於慈悲也。
  所謂大小兩乘至異義者。此總結大乘小乘所修之行也。前後異義者,大乘人前修慈悲,後入空觀;小乘人前修空行,後習慈悲,故云前後異義也。
  作慈觀時至父母妻子者。作此慈觀時,當觀萬法悉皆平等,無有差別之異,不見富貴為上、貧賤為下,不見親以為近、疏以為遠,不見父母妻子為親、怨家為疏也。
  若殺我父母妻子至慈性者。若依外教所明,父母之讎不同天,兄弟之讎不同國,朋友之讎不反兵。若內教則不然,人比殺我父母、兄弟、妻子,我亦須以慈心視之,不改變我慈仁之性;非但我起慈心,於彼亦乃見彼有慈心於我也。
  所謂慈視至與喜智相違者。夫嗔是別惑,喜是別解,解惑相治。如嗔惑起,則喜智為之藏;喜智生,則嗔惑為之伏,故言相違也。
  嗔於喜時至嗔惑強盛者。嗔惑若在喜心時,生者為喜智所防,嗔惑自成微弱;若嗔惑自在嗔心時生者,此嗔惑則強盛也。
  亦如水性濡濕至慈觀眾生亦復如是者。夫水性濡濕還以水,濡水時則易,濡於火時則難。如慈觀眾生,慈於慈時則易,慈於嫉妬境則難也。
  慈見眾生至還如慈心所謂是慈者。若見眾生還如眾生,有高下勝劣貴賤,謂為慈;若見眾生起於平等,如慈我親不異,始可謂是慈也。
  悲喜觀行亦復如是者。此悲喜二行亦如慈觀也,悲還於悲,心則易於暴虐,境則難也。
  嗔心在喜心中發者至乃謂為慈者。悲喜不異前解。夫慈是別解,嫉
  妬是別惑,皆相治道也。
  以慈因故故果大慈至萬道中王者。以因地行於汎慈之因,故至果中感得大慈之果,此是本因本果也,未但正惑於本果而已,又能感於空淨無礙,常樂自在,微妙具足,萬道中王等義果也。
  以悲因故故得果悲至萬道中王者,以悲因故,能感得悲果,此亦是本因感於本果,人能感得,空浄無礙,常樂自在,微妙具足,萬道中王等義果也。
  絓智行、善行至如之者。絓諸智行、善行等,並得果如慈悲也,皆有本因感於本果,又能牽諸義果等也。
  時有大仙至願見可乎者。時者,說論之時也。爾時有大仙號三天真人,即張天師也,得道封三天真人之號,故云三天真人也。而作是言者,欲發詰問之言也。道君者,指於論主也。第一微妙大仙王義者,即無上天尊金剛大果也。願見可乎者,此是謙遜之辭,云願聽可已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