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注5>第1章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虛極之理也。夫論虛極之理,不可以有無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則玄玄非前識之所識,至至豈俗知而得知,所謂妙矣難思,深不可識也。聖人欲坦玆玄路,開以教門,借圓通之名,目虛極之理,以理可名,稱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間常俗之道也。人間常俗之道,貴之以禮義,尚之以浮華,喪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後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義之華,取道德之實,息澆薄之行,歸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稱號也。吾強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體來,字不獨生,皆由德立理體,運之不壅,包之乃無極。遂以大道之名,詔於大道之體,令物曉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榮華之虛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無常以歸真常也。名有因起,緣有漸頓,開之以方,便拾無常,以契真常。陳之於究竟,本無非常之可拾,亦無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無常。既非無常,常亦無常,亦非非常,非無常也。
  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
  道玄德妙,理絕有無。有無既絕,名稱斯遣。然則虛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無而無,無名為兩儀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為萬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謂乎。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人之受生,咸資始於道德,同稟氣於陰陽,而皎昧異其靈,靜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亂其神,紛銳無能滑其意,靈臺皎而靜,玄鏡湛而明,則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無欲行也。若未能遺識情在有封,馳騖於是非,躁競於聲色,但歸有為之事跡,豈識無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跡也,歸也,來也,此謂依道德以為行,觀妙理以入環中,失虛靜以為非,染麤法而流徼來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近而言之,有欲,無欲,兩者也。此謂人也。共受五常之質,俱懷方寸之心,同也。黜聰明而恬憺,洞徹道源,則稱於妙。競前識而紛紜,迷淪俗境,則稱於徼。此異名也。遠而言之,聖人欲暢清虛之理,遂以道德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義,雙標道德。故言兩者混沌理一,則所以云伺。自靜之動,從體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著道也。畜養之義,彰德也。道德殊號,是曰異名也。
  同謂之玄。
  虛寂之道,深妙之德,悅惚非易測,冥默本難言,無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無物可建,唯道與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遠,至道玄寂。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杳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虛湛,事絕於有無。寄言象之外,記有無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猶恐迷方者膠柱,失理者守株,即滯此玄,以為真道。故極言之,非有無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無,有無既遣,玄亦自喪,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極,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無端,虛通不礙,總萬象之樞要,開百靈之戶牖。達斯趣者眾妙之門。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美,樂也。言人之稟性,咸不能以道為娱,而以欲為樂,樂不可極,樂極則哀來。欲不可縱,縱欲則傷性。故曰人皆以色聲滋味為上樂。不知色聲滋味,禍之大樸,既為禍樸,復為哀本。滅性傷身,斯惡已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地上,君子小人,並寡能虛心虛己,而各縱欲縱情。情性之愛,雖復不同,各任情情同有愛。愛名則以名為善,愛利則以利為善。以利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為善,徇名以致亡身。稱情雖以為善,亡身是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上,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下。此斯不善已也。
  故有無相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從無出有,自有歸無。故曰相生。
  難易相成,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難起於易,易成難也。易由於難,難成易也。
  長短相形,
  夫物離之則無大無小,聚之則有短有長。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鶴青鳧之脛異,故知忌之則無大無小,存之則有短有長也。
  高下相傾,
  傾,危也。夫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高以下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賤也,猶乃危高,高之貴焉,誠能滅下。失道則高下相危,得道則君臣俱泰。
  音聲相和,
  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下之從上,猶響之應聲。譬之宮商,更相唱和。夫調高則絃絕,上躁則下急。是知五聲和則八音克諧,其政和則其人歡悅。故曰王者人之師,而下取則。
  先後相隨。
  君先而臣隨,父先而子隨。故為君父者,不得輕躁而失道心,宜重靜以契德也。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
  緬觀萬古,或澆或淳。遐覽百王,時步時驟。未有紀尊號於金簡,照聖錄於王篇。皇上應千年之運,隆七百之基,不用干戈,樂推無厭,是以宗聖遠彰於未兆,先定於無形。故言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也。猛士上將,承威以定四方,宰輔阿衡,論道而清百揆,化不以言。故云行不言之教也。作者云云,動作也。四民各安其業,萬物不失其真,任化自然,無所辭謝。
  生而不有,
  付之於獨化,日用而不知也。
  為而不恃,
  以萬物為芻狗,不恃德以為功。
  成功不居。
  雖有榮觀,宴處超然遠之。問道軼於襄城,凝神邈於姑射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至道彌綸於宇宙,上德範圍於兩儀。雖忌功用,百姓戴之。垂拱而清九野,無為而朝萬國,凝神常湛。故言不去也。
  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争。
  王道蕩蕩無偏無黨,貴賤將玉石同塗,賢者與愚人共貫,此大道之化,無争者也。夫賢當於位,賞須以功,愚受於役,罰須以過。若賞賢過度,則極以驕奢。役愚越分,則困於貧寠。驕奢必欺侮,獸窮者亦能鬥,則忿争生也。是以日月曜彩,不為賢不肖易光;天地覆載,不輕仁為善不善改度也。
  四章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棄十城之璧,擲千金之珠,視如瓦礫。豈有盜乎?
  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耳不聞鄭衛絲竹之聲,眼不見褒姒妲己之色,洗心潔己,遺情去欲,豈有亂乎?
  是以聖人治,
  皇一積德積仁,盡善盡美,老君欲重揚聖德,故亦言之也。
  虛其心,
  除嗜慾,絕是非,遺萬慮,存真一。
  實其腹,
  道實於懷,德充於內。
  弱其志,
  心志柔弱,順道無違。
  強其骨。
  唯道集虛,虛心懷道。道在物無害者,得成仙骨自強。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上扇無為之風,下行淳樸之化。下從於上,上下皆安,則無不化之化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中也。盈,滿也。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天道惡盈,滿必招損,故曰不盈。盈必有虧,無必有有。中和之道,不盈不虧,非有非無。有無既非,盈虧亦非,借彼中道之藥,以破兩邊之病。病除藥遣,偏去中忘,都無所有。此亦不盈之義。
  淵兮似萬物之宗。
  海深,故百谷朝而歸之。道深,故萬物宗而奉之。
  挫其銳,
  前識傷性,長惡害人,銳也。虛懷忘己,以道折之,挫也。
  解其紛;
  可欲亂正,得失滑心,紛也。遺彼忘我,遠欲制情,解也。
  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光而不耀,涅而不緇,和而不昡於體,同而不累其真。故知湛然清靜而常存也。
  吾不知誰子,象帝之先。
  道深甚奧,虛無之淵,迎隨之所不能知終,惡乎而可定。故言不知誰子。開自然之治,闢之以三才,運造化之功,羅之以萬有,考之事用,在天帝之先,象天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長短相形,是非相對,理自然也。仁,愛也,有愛則有憎。天地無心,絕於憎愛,以無愛故,故曰不仁。芻狗者,結草為狗,古人祝所用,已而棄之。言人於芻狗,用之不以為愛,棄之不以為憎。喻明天地暖然若春氣之自和生者,不以為仁,凄然若秋霜之自降殺者,不以為義。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無心,與天地合德。不仁,芻狗義可知矣。雖恩霑草木,澤被豚魚,宣風闡化,必先於人,故云百姓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籥,樂管。屈,竭也。間,中也。夫橐籥中空,故能出聲氣而不竭。天地中空,故能生品物而無盡。言人若能虛心空身,運用智德,無窮極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窮,困也,若言當理滿天下而無過。言而不中,亦出口而禍入,禍云入也,是困窮。然禍福在當與不當,得失非多。今言多則數窮,欲戒多言之失,勸以守中之得,使無滯教內契忘言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河上以為,養神乃是思存之法。輔嗣言:谷中之無,此則譬喻之義。雖真賢之高見,皆指事之說也。今則約理,嘗試言。谷,空也。玄,道也。牝,靜也。夫有身有神則有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動無常,豈得言靜?若能空其形神,喪於物我,出無根氣,聚不以為生,入無竅氣,散不以為死,不死不生,此則谷神之道也。生死無常,浮動之物也。幽深雌靜,湛然不動,玄牝之義也。
  玄牝門,是為天地根。
  道之靜也,無形無相。及其動也,生地生天。氣象從此而出,名之曰門。天地因之得生,號之曰根也。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綿綿,微妙也。玄牝之道不生不滅,雌靜之理非存非亡。欲言有也不見其形,欲言亡也萬物以生。不盛不衰,不常不斷,故曰綿綿也。勤者,苦也。得玄牝之道,運用無窮,無為逸樂。故曰不勤也。
  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日月迴薄,虧昃之運難停。陰陽慘舒,寒暑之期易往。萬物於焉不足,兩儀所以獨長。故摽天地之德,問乎長久之由,莫不彼無心,不自營生也。言人若能法天地以無心,不自營以厚養,仙骨冠金石以長存,惠命絡方圓而永固。若不能泯是非以契道,遺情欲以凝真,聲色聾盲於耳目,香味因爽於鼻口,形勞於外,心疲於內,則百年同於朝露,千金齊於暮擭。故曰人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忌情息機者少,逐欲乖真者多。唯聖人能知能行。此行謙退以居物,後德尊所以居先,存道於是外身,身存自與道合也。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凡情幽滯,靈識疏通。無至公之心,有偏私之行,尊已而加物,厚身而薄人,欲先而不能超物,須存而報體已亡。聖人無心欲居物先,自然在先無情欲得存,固自然存。故曰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又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理本深遠,難可測知,善人修道,行亦微妙。故借於水以為喻焉。水能潤物,道能濟人,故言善利水則决壅。任人道則大順平等,故言不爭。物多惡下,人多愛上。今水流趣下,道行謙退,故言處惡。幾者,近也。水性與道相近,故取以為譬焉。
  居善地,
  水不擇地,隨處俱流,行道之人,所居皆善也。
  心善淵,
  水,心靜而明。人,心虛而鑒也。
  與善仁,
  水洽於物,仁惠於俗。
  言善信,
  水之鑒物,妍醜不失其形。仁者為言,終始不乖其實。
  正善治,
  太平莫盛於停水無偏,不越於善人。
  事善能,
  水之無用不成,君子何為不可?
  動善時。
  水冬凝夏溢,不差其節。君子相時而動,不失其宜也。
  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本無心,人能虛己,不與物争,自然無過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欹器滿而必傾,奢侈極而必敗。若欲不傾不敗,唯有不驕不盈。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尊則議,廉則挫,銳意出羣,為人所辱,難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金玉無趾,自爾流行。水火之灾,莫之能却。盜賊之來,難可固守。是
  知貪而聚者失理也,積而散者合道也。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積貨不能散,乘貴以陵人。咎自內生,非自外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陰陽遞代,凉燠推遷,物無恒理,天之常道。若貪榮不退,必致危亡,二疏所以見機。四皓於焉長往,達於物理。合於天道也。
  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運也。營,護也。魄,身神也。一,道也。人者神之車,故言載。身清則魂魄安,心濁則真神遠,絕慮以守神,故言營。灰心無有二,故言一。智將道合,神與形同,故曰無離。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一身心則純和不散,專氣也。得長生之道,致柔也。未識陰陽之合,無復是非之情,能嬰兄也。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浴玄流以洗心,滌也。蕩靈風以遣累,除也。內外圓靜,同水鏡之清凝。表裏貞明,絕珠玉之瑕類也。
  愛人治國,能無為乎?
  居上不能自化,叉藉於人。化物理人,事資安靜。但有為而躁動者,傷物也。無為而安靜者,愛人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有四時之門。青門開而暄,赤門開而熱,白門開而凉,黑門開而寒。今之小人,暑雨祁寒,皆生怨嗟,此不能靜也。闔,閉也。一門開三門閉,雌靜也。聖人神凝於太漠,智寂於虛玄,死生否泰不能驚,水火寒熱不能動。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聖人智周萬物,明齊兩曜,四方皆照,為四達也。照而常寂,光而不曜,遺識混心,能無知也。
  生之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聖人同道德之生畜,長黔黎於淳化,養庶類於自然。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忘功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之德,深而且遠,故言玄也。
  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輻,外也。轂,內也。內轂空,故外輻凑之。聖人虛心,億兆歸之。無者,空虛也。車形雖有,賴無為用。若車無空處,其用不成。今用本由空,故曰當其無有車之用。借此為譬,以况理教。教具文字為有也,理絕名言為無也。教之行也,因理而明。理之詮焉,由教而顯。理因教顯,無教,理無所寄;教藉理明,無理,教何所說。既知理教之相由,足體有無之為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作器必須知泥,泥調則器可用。修身理宜鍊行,行潔則道可成。埏,和也,埴,土也。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為室內不空虛,外無戶牖,其為用也,不亦難乎?為道內既闇昧,外復聾瞽,以此求道,理非易乎?室開戶牖,有用也,人生慧解道成之。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單有而無無,有不得為利。單無而無有,無不得為用。明有因無以為利,無因有以為用。既識有無之相因,自知麤妙之相籍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目雖能見,躭色不已,喪其明。耳雖能聞,淫聲無倦,失其聽。口雖能嘗,察味而後,乖其養。爽,失也。然盲以不見為義,聾以不聞為義。有目而不見,真人大聖盲也。有耳不聞希聲之廣樂,微妙之靈音聾也。口以知味為用,若貪俗味失於道,味故言爽也。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縱之於畋漁,太康失業,獵之於名聲,張毅發病,狂之大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美色重寶,難得也。以此亂心,傷行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虛心而內實,為腹也。反聽而不盲,不為目也。有累之業遣去也,無為之道來取也。
  十三章
  寵辱若驚,
  官高而慮危,賤極而多恥,皆懼也。
  貴大患若身。
  夫外其身者,得失難駭。貴其身者,寵辱易驚若也。貴身即有大患,故言貴大患若身也。
  何謂寵辱?起問寵為下。
  釋,答也。寵為貴應言上,辱為賤應言下。令說寵則知有辱,言下自明於上,不能具出,略舉也。若依文而解,俗愛榮華,以寵為上,居上近危,榮來辱及,寵乃為下。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寵則榮來,辱便枯至。得之與失,並悉皆驚。唯虛澹之人,不駭其慮。
  是謂寵辱若驚。
  此結上義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問也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
  解也。有身帶榮悴之病,兼生死之灾,故云大患也。
  及我無身,吾有何患。
  虛己忘心,無身也。是夫患累起在於身。身苟忘也,則死生不能累,寵辱不能驚,何患之有?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太上貴德,不貴身。明王愛人不愛己,苟能知此,則可以長久也。若貴身而賤物、愛己以憎人,不能同天地之不仁,齊日月而均照,則寄託而已。
  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
  道遠乎哉,眼所不見,聖人體之,獨見曉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謀也。
  聽之不聞,名曰希;
  大音希聲,耳所不聞,聖人洞之,獨聞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難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無形,難可搏觸。聖人玄悟,了達虛無。故言微。微者,機也,無也。動而應物,機也。妙絕有名,無也。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聲色,並絕形名,有無不足詰,長短莫能議,混沌無分,寄名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則無三,一不成一則無一○無一無三,自叶忘言之理,執三執一,翻滯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皦,明也。昧,闇也。乘乘,猶泛泛也。乘物以遊,而無繫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闇名;非色非聲,不可以視聽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羣有,故曰歸無。無,無所有,何所歸,復須知無物,無物亦無。此則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超有物而歸無物,無物亦無色,視聽而契希夷,希夷還寂,恐迷塗之未悟,但執無形,示失路之有歸。更開有象無狀之狀,此乃從體起用,無物之象,斯為息應還真。息應還真,攝迹歸本也。從體起用,自寂之動也。自寂之動,語其無也,俄然而有。攝迹歸本,言其有也,忽爾而無。忽爾而無,無非定無,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無怳惚,無能名焉。
  迎不見其首,隨不見其後。
  有也,有前可接。無也,無後可追。迎之不見,非有,隨之不見,非無也。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無為正也,今道有為邪也。聖人持無為之道,以正有為,息澆薄之風,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玄古之道難知,無為之風罕悟。上御下以正,下從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昔之道者難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機微要妙,玄寂虛通,行亦極細窮微,不滯無壅。行與道合,不測難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識識,識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難思,行亦叵識,恐來人無因體道,學者不知立,行,下文略舉容相,以勸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慮危,兢兢不敢為非,勤勤唯知進道也。
  猶若畏四鄰,
  處俗行惡,驚鄰保以覺知,志道從善,懼幽明以彈糺也。
  儼若容,
  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動。
  渙若冰將釋,
  春日麗而冰釋,玄風舉而累銷。
  敦兮若樸,
  厚而不薄,實而不華。
  曠兮若谷,
  谷之虛也,容物而應聲。心之虛也,懷道而濟俗。
  混兮其若濁。
  心無分別,混也。與俗和同,濁也。懷玉無染,握珠自明,似濁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安,靜也。徐,漸也。夫息動於心而神自靜,莫撓於水而濁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誰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來廣陳道行以勸學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靜,義存謙退,不事滿盈。
  夫唯不盈,能弊復成。
  立身者不志滿盈,匡輔務存忠正,雖老而還少,在弊如更新。學道者虛心遺於聲色,澡慮蕩於紛累,雖於朽身弊俗,復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其性靜而貞,其行清而遠。守之厚者,可得虛極之道。
  萬物並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無為,以安靜為情之動作,去真以從偽,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觀其復。
  復,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離淳以入澆。聖人抑末而崇本,反澆以還朴也。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緣萬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聖人皆勸以反本,故言各歸其根也。
  歸根曰靜,
  在末所以輪迴反本,寂然不動也。
  靜曰復命。
  近而為語,強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虛靜保其天年,是謂復命。遠而言之,動則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靜則不死不生,復於慧命也。
  復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斷。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闇,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祐人助,故云吉。背道從邪,縱情任意,觸塗妄作為失當,人誅鬼責,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達理,等虛空,無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無私。
  公能王,
  偏私不堪宰物,公正自可君臨也。
  王能天。
  無心廣覆,運行以時。
  天能道,
  與天地合德,共道齊真,疏通無滯,動皆合理。
  道能久。
  道則自古以固存,聖則永享無期壽也。
  沒身不殆。
  沒,終也。與天為期,與道同久,終於此身,永無危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