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章第一
道是微妙之本,本尊故稱上。德是慈濟之迹,迹卑故言下。今此卷中合有四十四章,大分三別,初一章立宗,次四十二章廣談義理,後一章結會歸宗。初章之中,自有五別,初明德有要執,遂成上下,次明五德降殺,由人與時,三明意漸澆訛,失道行禮,四明忠信不足,華薄有餘,五明有道丈夫,去華歸實。四句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德者得也。與道相得,故云德也。德有二義:一者本德,道之妙用,隨類生長,咸令有益。二者修證,契道之人,初得真性,終復本道,既能自得,又令他得,所得者道,故云上德。不德者,上德也。德與道契,利物弘深,功成逵隱,德不彰露,百姓日用而不知,萬代資之而不識,此詮有德,高勝無比,故稱為上。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夫心境兩忘,物我齊貫,與道玄同者,方謂之德。今則矜執未袪,封著猶在,雖則德亦備矣。自見猶存,為未全忘,故名為下。下十一句二。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用也。無為言內心虛澹,無欲為為。無以為謂境物虛淨,俗所有法,皆無用為。此迷上德之妙也。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未能虛遣貴愛,有為成功立事,故云為之。欲榮利以潤家,國名謚以揚己,故云有用為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恩惠之進。恤人不足,損己惠之,矜人有過,私恩宥之,此為之也。成濟不以為功,施恩不望其報,此無以為也。荷恩者,眾懷惠者多,從化如流,承風自靡,仁道最優,故稱上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宜也。人無分理,物失其宜,時有剛潔之士,不容私邪,明斷是非,審分曲真,咸得分理,不失其宜者,義士之所為也。近徇榮祿,遠弔功名,此有用為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履也。俯仰進退,履踐合度,謂之禮。攘,奮臂也。仍,引也。備得節文,名之為上。夫禮者制形之法,淳風漸澆,人情險薄,心不相與,形又倨傲,從外設法,且制容儀。庶使心逐形柔,內隨外順,身既合禮,心漸得理。然有情貌相反,形順心違,心有姦欺,形不應禮,故有忿怒,奮臂更相牽引,此謂失禮之初,亂之首也。下四句三。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即上德也。後德謂下德也。上德合道,故名為道。初為對道,所以稱德。今對後德,復以為道。人既不能行於上德虛忘之道,而行下德有為之執。下德者,諸行備足,但不忘耳。仁者恩惠仁恕,德中之一行。時人不能具德,此獨偏有一行。仁中最勝,故稱為上。仁由行仁以得人,其次行義以斷割。義以刑伏,仁以恩從。故仁勝義也。義猶用刑以伏心,禮唯制形以應節,故外有屈折之容,內無柔順之行,斯則外君子而內小人,故有攘臂忿爭者也。下六句四。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則誠心唯一,信則從命無二,自淳至澆,禮為下極,忠信之心歇薄,空事容儀,身遂心邪,故為亂首。且道心無限,唯貴淳一,故擁腫鞅掌之與居,而遺其屈折也。禮文有數,務存規矩,故進退俯仰之中,節稱以為上。此則道貴心而禮貴形,夫制心者入道,制形者從俗,心無道而從俗,不亂如何。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有二:一者心實未知,口先言知,識在知前,故云前識。二者役此之心,競為先識,夫知者先以心知而后口言,今乃心不知而口言,知者則口識在於知前,此為道中之華薄也。失淳厚之風,長貪競之俗,故為失道之初,澆愚之始。下六句五。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
丈,長也。夫,扶也。有大德而能長養羣品,扶護蒼生者,謂之大丈夫。其行心也,處其厚,不處其澆薄,唯道是務,豈知禮之所用乎。厚薄同是一物,但有好惡華實,則論真假,故華假不及實真。
居其實,不居其華。
大丈夫有道者也。心守真實,不處華偽,以此勵人。
故去彼取此。
立身為行,去彼華薄,取此實厚。為厚實近道以為此,華薄遠道故以為彼。
昔之章第二
大段之首,其中四十二章,廣論諸義,前章明五德降殺至禮為亂,此明萬人守本歸道會理,前指其失,今示其得,隨機汲誘,所以次之。章中四別,初明有色有形同資一氣,次明生徒雖眾咸勸無為,三明損高就卑示為久要,四明捨貴就賤方得歸真。八句一。
昔之得一者,
一元氣道之始生者也。古昔天地萬物,同得一氣,而有生成,此句總說生由下別陳得一。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一氣分為陰陽,陽氣清上澄為天,天得一中之清氣而為天,故清明也。陰氣濁下凝為地,地得一中之濁氣而為地,故安寧也。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
一氣之中有非陰非陽者,名曰和。陰陽既判,和之陰多者為鬼神,及山川之精,神鬼等為得一,精靈應用而不窮,川谷流益而不竭,川谷精靈亦如人之有神也。
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萬物者,懷生之總名。人最有靈,而居萬物之首。王侯偏得中和之秀,而為眾人之長,天下政教之主。
其致之。
致,得也。結上六事,同得一氣,而有生成。下六句二。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
一者氣之始,至虛無象者也。天地得之以清寧,亦須守之以長久,若有為有欲,自當失一,則天無一以保清,將有昏濁破裂之象。地無一以守寧,恐招振動發洩之禍。夫一者可以始終得,不可始得而終失。此一初得之不由己,後失之必由人。故舉裂發為戒也。
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
神若用一,沖虛自得,靈異不測,如則驕矜,必當功用休歇。川瀆精靈,自大自滿,與一相違,則川澤乾桔,水源焦灼。
萬物無以生,將恐減;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一者道之妙氣,有形之本。人若能歸本守一,則生全。逐末失一,則性滅。王侯無一以處貴,恐速敗蹶,言崩墜也。此六事同戒憍盈,其天地神谷亦言及者,為天地神谷俱有精靈,因人戒勗,故遍及之。故序訣云:天地鬼神所宗奉,文同無一異矣。下五句三。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夫守一道者,唯有沖虛,無論貴賤,其有謙損下賤則近道而安全,矜誇貴高則違道而毀滅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孤、獨、鰥、寡,人中惡名。不穀,亦不善也。穀,祿也。自謙無德,不堪受祿,行心若是,豈非以賤為此言,能用一處貴耶,非者,問云是以也。下三句四。
故致數譽,無譽。
譽,讚美也。就譽推數,無可譽者,王因眾責,共名為王。推王實體,無王定相,何則?四肢百體,各自有名。無名王者,若共名為王,則假合非實。檢尋名起,從百姓來,由百姓自是虛假,名王何能有實。內則無王定體,外亦無王實名,內外皆無,非內非外,誰為名者。以此數譽,無譽可得。一切諸法例同此,妄有本作。輿及車者,並同此釋然。此經文約理廣義,體多含推斥,眾緣洞忘,心相老君、莊子,具有成文。故莊子云:假於異物,託於同體,異物既假,同體未真。又云:今指馬百體而不得馬,而馬繫於前,謂之馬也。又《西昇經》云:合會地水火風四氣,時往緣。地水火風言四大也。四氣謂四時之氣。四大假合,因時代謝,暫得成身,四大不能各生,要待眾緣合會共成。人身四大各散身在何處,依文說義,不作此釋。要須使依先儒訓解,何以別於道俗之典乎。其傅奕徒,既其文未既其實,乃云流俗道士,染習胡義,若以道士可誣,遂云染習,欲將經論置在何方。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古本琭琭玉貌,硌硌石次玉也。今依仙公本祿祿驅驅之稱,玉者人間所貴。落落廢棄之名,石者物中之賤。為道者不欲如玉之貴,驅馳不息,寧當如石之賤,安閑歸道。今不言處玉石之間者,為此章唯從下從賤,元無取中之意。
返者章第三
前明同氣受生有為者,此明同人處代無事者,生逐末歸本,對明得失有兩別。前明棄迹有為歸本無事,後明指陳生本令物依尋。兩句前。
返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返,歸本也。動者,事業也。凡人以移故就新為動。為道者捨末返本,是有道人之事業,故云道之動。身安心寂,不動也。捨有歸無,云動也。亦猶遠曰返先,既不去非遠也,為無體名遠也。今亦不來非近也,為身有之名返也,道無來往而有遠返之名,心安然亦有返動之義。內心虛靜,外行柔弱者,是返本之行。故云:弱者道之用。下三句後。
天下之物生於有,
有,一氣也。雖未形,已是有氣。故言有天地萬法,皆從一氣而生,故云生於有。
有生於無。
無,道也。一氣從道生,故言生於無。推極生源指道為者,欲令眾兆歸心有所前,言返者返歸此無也。
上士章第四
前明示道根本令物同歸,此明上士不疑勤行信用。前勤後習,所以次之有三別。初明三人聞道信謗不同,次明引古法盲教人隱德,後明唯道善貸平等生成。七句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道即前言無能生有為物返歸者。上士聞有此道,信用勤行,心不疑惑,上士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存,有也。亡,無也。雖聞有道,心不全信,時欲歸趣,復疑是虛者,中士也。
下士聞道,大笑之。
聞道虛無寂莫,無為無形,不信此妙,拊掌大笑者,下士也。以此信謗辯士之上下。
不笑,不足以為道。
不足猶不得也。下士以柔弱為怯,不競為愚,故笑之。下士不笑者,以多聞為強,辯爭為德,詐妄為智,苟得為能此,實非道而為下士所重,故以為德而不笑。此豈可為道,故不足為道也。下十三句二。
是以建言有之:
以此虛忘柔弱,為下士所笑。故引古法言證成所笑之法,為是建言上聖法言也有之,則下文是也。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
此是古聖法上士信而勤行,內心明而進修,外迹如闇若退。
夷道若類。
內心如道平夷,外迹不殊俗纇。有本作纇,謂節纇也。心平迹纇,與纇未殊。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
谷者,虛容受納,上德類之。內心潔素,外如洿辱,德業廣備,迹似庸愚,
故如不足。
建德若偷,質真若渝。
偷,盜也。渝,變也。建立德行,如彼私竊,恐人知覺,意在藏名,因斥誇衒。有古本作輸,謂委也。又云愚也。又作揄,引也。奕云異此字者,非書義也。但老君大聖為俗說經,務在當機得意為善,豈假腐儒訓釋,然後成經,雖有輸揄,以偷義為正。渝又云淺色,內心純質,守道不移,外迹順時,隨物變易。言淺者其迹非穢非净,似青白難辯之象也。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此下四大,明道業成就方正也。行至正之道者,無小隅角,不修細行,細行妨道,小隅害正。大器者道心也。有為之物,雖大早成,無為道器,非久不成,故言晚成也。以此寬朝為暮望者。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大音謂詮道之言也。懷道者幾感後應,無問無言,問道者寡,故大音希也。因戒多言,懷道抱德,身崇質素,不事修節,故云無形。此戒飾容儀。下三句後。
道隱無名。
此明道體至道無形,人共不見,故言隱,無體可名,所以無名。衣被通生,強名大道,前八若四大皆法,此道外隱內明,以為宗旨。
夫唯道,善貸且成。
此明道用。夫,歎也。唯,獨也。歎美萬法之中,獨有道善能貸氣,成就萬物。言貸者暫借非長與也,且者權成非久固也,欲使蒙貸者不長往,得成者非久住,感貸荷成早來。有成有歸由乎貸,且之功文有深意善貸。
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