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論
梅曾亮
天下之法。未有久而無弊者也。法之者其弊淺。法之密者其弊深。惟其法之良而守之。不敢稍變通其法。以得罪於天下後世。故其弊遂成而不可返。夫殺人不忌為賊。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後世近古者莫如漢。亦曰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此皆法之整齊簡易者也。古之人非不知殺人之情事。萬有不齊。而一切之法。不足以悉其變也。然甯從其略者。以為法貴易知而難犯。決一人之死。而可使千萬人之不敢入於死。則易知而難犯之故也。而後人曰。是其法猶未詳。於是同一殺也。而有謀殺故殺殺誤殺。有戲殺。有過失殺。有下手加功之殺。因是同一死罪也。而有入情實。有不入情實者。有立決。有緩決。又有緩決而從末減者。蓋一死罪之成。其文書之反覆詰難。積盈尺之紙而不足也。而後得由州縣以上於刑部。而之人也。如是猶或不至於死。噫。是何立法之密。而如此其難知也。是法也。良法也。苟其變之。則受不仁之名。而得罪於天下後世。雖心知其非。曰姑從眾。從眾而失。是天下之公失也。議法者曰。有濫生者。即有枉死者。
是救生不救死也。執法者曰。死者已矣。生者亦猶是民命也。已死而枉。究與吾殺死者殊。而吾救生之心。亦足以自解於天下。嗚呼。是非徒不救生也。且益民之死也。非徒益民被殺者之死。且益民殺人者之死也。今里巷之中。有殺人者。民驚相告矣。某殺人者死。某殺人者不死。民亦驚相告矣。死生者。民之所知也。曰殺曰誤殺曰戲殺曰過失殺。則民所不知也。民不知一殺人之例。如是之委曲分別也。而惟見殺人者有時而不死也。夫使殺人者畢出於死之一途。以懾其勃然不可遏之氣。猶有能忍。有不能忍。今使介於可生可死。而先快心於一挺刃之下。亦何憚而不洶洶哉。腊有毒。食之立死。一人死而無有繼者矣。三人食而一人生。則繼死者將不止三人。是非民之不畏死也。法誤之也。故曰非徒益民被殺者之死也。而并益殺人者之死。嗚呼。計較於一罪之輕重。而鹵莽於千萬人之死生。循其法之弊。其勢固不至乎此而不得也。而人且曰。必如是而長吏始不得以誤殺人。固也。長吏之不得以誤殺人也。而其弊則使平民皆可以故殺人。天下之為長吏者少。而為平民者多。則法之生人者少。而殺人者多。
讀禹謨康誥。知故殺過失殺。自古分矣。惟古人折獄。必得其情。當其罪。即曰罪疑惟輕。亦必實有所疑。乃從末減。非若後世獄吏。博不輕殺人之名。罪至當死。舞文以生之也。嗟乎。法當死者。有時而生之。知法當生者。亦有時而死之矣。罪至死者。自我而輕之。知罪不至死者。亦必自我而重之矣。網漏脂凝。自一時事也。何也。衡期於平。失則俱失也。民且悔恨其惡之不極而罪之不大焉。有世道人心之責者。能無憂乎。王家璧書後
刑論
蔣彤
三代以上。禮與刑合。故禮行而刑措。而民相樂趨於聖賢。三代以下。禮與刑離。故禮壞而刑繁。而民無所措其手足。譬今有坦途於此。昭然為愚不肖所共。乃為之深溝鉅壑以承其下。執行人而誥之曰。謹而步。慎而趨。毋隕越於中以自絕。而人未有不聳然以從者也。有深溝鉅壑。而後可禁人之橫行徑踰。有昭然坦途之可由。則橫行徑踰自殞於深溝鉅壑中。而後可以無所恨。禮之與刑猶是也。然而古之聖人。略於刑而詳於禮。隱於刑而著於禮。理獄不必繁其官。法律不必著於書。聖人曰。吾顯有禮以導民。又顯設刑以防民。是不以先生長者之道待天下。而使之內喪其廉恥也。
且民亦將勃然曰。上之為此。具是以盜賊慮我。而不以聖賢期我也。是故唐虞之時。禮樂分二官。而兵刑為一職。欽恤之意。君臣相與私論於廟堂之上。而禮則集瑞巡方。修飾發揮無曠歲。五服三居。略設其科。而禮則黼黻絺繡。致詳於衣服之閒。至於夏商之季。成周之時。刑稍繁矣。大至於眾棄。微至於圜土。懸之象魏。布之閭閻。深切著明之於有司百職事。似乎法令滋章矣。而盜賊戢而百姓安者。何也。其刑不略而禮愈詳。刑不隱而禮彌著。其制刑也。即議禮之精微也。其用刑也。即用禮之準繩也。三千三百。無體之刑。三刺八辟。無刑之禮。故二帝三代。刑之繁不同。而同歸於措。以有禮在故也。禮既亡矣。則制刑之繁與。用刑之嚴與寬。舉不足以安天下。其繁且嚴也。賊民命。剝元氣。有人心者。皆知其不可。其且寬也。親戚有罪而不問。大臣失事而不誅。民之極惡大罪一切彌縫而與之輕典。是非聖人之所為忠厚。是乃末世之所為縱肆也。忠厚之至。則從容於道德。饜飫於仁義。遷善遠罪而不自知。縱肆之至。則明不足發奸。法不可制暴。將逆芽亂萌而不可止。勝廣之形發於狹隘酷烈之朝。未必不伏於因循叢脞之世也。然則將嚴刑乎。曰。嚴刑而無禮。是速其禍而已矣。孔子曰。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有國者三復斯言。則三代上之所以治且安。三代下之所以亂且亡者。不煩言而解矣。
原刑
湯鵬
浮邱子曰。先王制道德以化不衷也。制禮以坊不軌也。制刑以誅不法也。是故道德窮然后禮。禮之窮然后刑。不得已之苦心也。唯禮捄道德之窮。唯刑捄禮之窮。不得已而不已之妙用也。昔周官之言曰。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是故善刑者為妙用。不善刑者為慘戚。善赦者為仁政。不善赦者為慈懦。數赦之主。其威必降。數赦之國。其必多。是故苛事造端騷動中外者罪無赦。釣名市利粉飾奸欺者罪無赦。不材受任蠹蝕太平者罪無赦。疑詔詭使擠陷忠良者罪無赦。開門揖盜毀壞蕃籬者罪無赦。喪師失律削奪邊境者罪無赦。國恥不振睢盱自得者罪無赦。民困不理瘡痍塞路者罪無赦。乃心不測輸情彊虜者罪無赦。流言不止沮橈國是者罪無赦。茲十無赦者。儻所謂刑亂國用重典。是邪非邪。是故公孫僑治鄭。其言曰。莫如猛而已矣。諸葛亮治蜀。其言曰。慎無赦而已矣。先乎僑亮而為之則者。則有若管夷吾。其言曰。赦者小利而大害。無赦者小害而大利。是則夷吾所繇治齊而已矣。後乎僑亮而為之亞者。則有若王景略。其言曰。宰甯國以理。治亂邦以法。是則景略所繇治秦而已矣。是道也。何道也。匪純古之道。而捄時之道也。且夫捄時之道。管夷吾死。唯公孫僑得其意。公孫僑死。唯諸葛亮得其意。諸葛亮死。唯王景略得其意。景略死。遂難取節焉。或有剽竊近似者。則已大非四君子之神理骨幹矣。矧乃背四君子者。有飾和平以覬福澤。有貪姑息以弛憲典。有調停德怨以申不情之請。有彌縫功罪以作亡理之狀。出以理乎眾焉。不能令眾愛。不能令眾畏。入以贊乎主焉。不能令主仁。不能令主義。不能令主仁者。其主必私。不能令主義者。其主必萎。必私者多倒持。必萎者多拙舉。是故可赦勿赦。謂之虐。不可赦而赦。謂之縱。位兼將相而罪必赦。謂之阿。眾皆憤怒而我獨赦。謂之僨。可枝解一二人以作三軍之氣而不枝解。可放流一二人以作百寮之氣而不放流。及乎事機既誤。綱紀破壞。則屑屑乎以薄罰隨其後。謂之愚。名為威棱而上無震動恪共之積。名為律令而下有揣摩擬議之功。及乎怒氣漸平。左右闚伺。則睮睮乎請以寬典隨其後。謂之弄。本有誤國滔天重於邱山之罪。而罰其細。赦其巨。唯赦其巨。不足以塞其人猖狂無忌之心。乃併罰其細。亦不足以生其人勉強為善之心。於是戰栗霣越。皆成故態。謂之頑。同為蠹君賊民萬口抵斥之人。而罰其一。赦其一。唯赦其一。不足以服天下賢智而能主持是非者。乃併罰其一。亦不足以厲天下庸鄙而不稍自矜奮者。於是刀鋸斧鉞。皆屬浮文。謂之紊。詩曰。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爾乃無願贖者。又從而為之辭。不亦惑乎。書曰。哲人惟刑。無疆之辭。爾乃不思流譽無疆。而庇其私以危其國。不亦悔乎。
是故炰羔飲醇其軀彊。茹苦吞辛其軀傷。塞違已亂其國祥。崇慝長奸其國殃。周誅管叔。是以武庚之叛不害為周。漢誅馬謖。是以街亭之敗不害為漢。故曰塞違已亂其國祥。唐唯不誅李林甫。是以祿山之亂。唐室幾傾。宋唯不誅秦檜。是以金人之橫。宋業不振。故曰崇慝長奸其國殃。於乎。山將
第43章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