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浙撫論清糧開荒書
劉汝璆
兵興以來。百姓之失業多矣。國家之賦稅缺矣。衢州號為完善。然而所保者。僅一城耳。其四鄉之被害者。不可勝視也。去歲署理金華。蒙蔣方伯詢及芻蕘。因亂後情形未能周悉。未敢以對。嗣今署金衢嚴道顧道又以清糧之事屬為擬議。亦未有以對也。迨六月間。蒙大中丞復以清糧開荒之事下問。竊思凋敝之後。復昇平。正國家勵精圖治之際。地方守令。皆兢兢以國計民生為念。此甚盛事。汝璆到浙三年之久。本地情形。亦已頗有見聞。若不獻其芻蕘以備採擇。何以對上官。何以對下民乎。是以就其所知。略具數條。呈請顧道斟酌可否。不意顧道即據以上達。且感且愧。茲聞大中丞批令再詳細妥議。務於清釐之中。寓恤民之意。所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誠大君子為國為民之盛意。不特汝璆之所瞻望惟恐弗及。凡此地方百姓屬在帡幪。孰不以手加額哉。竊以清糧開荒。事雖二端。實為一理。固不可離而二之也。夫凡事必察情形。就浙省大概而言。金衢固不同於嘉湖。就金衢而言。衢又不同於金。就衢州而言。西安之與龍江常開。亦不可以一概論也。故凡辦事者。章程條目。不過舉其大綱。其間因地制宜之道。亦視行之者何如耳。所謂有治人無治法也。請以西安之情形。敬為大中丞陳之。西安土薄水淺。百姓藉田為業。非若嘉湖兼有蠶桑之利也。自乾隆四年清丈以來。迄今百數十年。其久而必敝之勢。有胥役分灑。加減輕重。傳寫舛謬。而莫能辨者。有若奸民以智欺愚。占田多而收稅少。挽合朋比。售田少而增稅多者。有若忿爭之產。重售之業。欺蔽目前。久而始覺者。有若苟免差徭。懼胥吏之需索。以己之業。寄於他人者。有若素封子弟。不知稼穡。親黨奴僕。蠶食瓜分。田去糧存。而茫然不知者。有若巨川蕩潏。溪澗漂流。無田賠糧。而莫知紀極者。此在未遭兵燹以前。固已不可勝原。而既遭兵燹以後。其獘更有出於此數端之外者。則有若素封之家。
連阡累陌。亂後而耆老無存。子弟不知生產。徵其稅則尚有十百。而問其家。則饑寒交迫。不能圖存者。有若寡婦孤兒。任人欺隱。而莫能過問者。有若絕戶所餘。逃民所棄。奸徒因利乘便。田則據為一己之私。稅則遺為里甲之害者。有若典押之業。無力回贖。豪右有田無稅。安坐而享其成。貧民有稅無田。賠糧而重其累者。有若業主未能周知。刁佃買耕入己。此問則以為彼業。彼問則以為此業者。有若外來遊民。十百成。欺業主人丁稀少。而恃強霸種者。諸如此類。或究詰而無從。或申訴而無路。輸將之未能踴躍。職此之由。由今察之。西邑之田。其逐漸開種者。已十之五六。即其荒蕪未種者。尚有十之四五。而此十之四五中。非盡由於人力之不足。蓋由於產業不清者實居其半也。然則以今日而言。西安之開荒。與他邑之全藉招徠者。固判然不同矣。璆故曰清糧開荒雖有二事實為一理不可離而二之也。
夫所謂不可離而二之者何也。蓋制賦以地。制地以人。不開荒則賦懸無著。固也。然不清糧而但言開荒。則豪強者。皆得藉開荒之名。以為侵佔之地。勢必爭競滋起。訟獄繁興。強者獲兼資。弱者無再食。其害將無所底。是欲恤民而反以擾民也。若清而開。則賦既有著。而民亦可以無爭矣。議者所謂現在荒田無數。未開之先。無人過問。既開以後。胼胝者習其苦。安坐者享其成。恐開荒者之不甘也。以為此即不清而開之獘也。若清而開。則自無此獘矣。不然。則開荒者不過費數日之力。而即慮其不甘。彼服先疇之畎畝者。以祖宗數代之積累。一旦而奪以與人。其又誰甘之耶。且夫普天率土之說。特據理而言耳。然王道本乎人情。國家律例。亦有人戶以籍為定之條。是土著之與客籍。固微有分焉。是故以理而言。則有分土無分民也。以情事而言。則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也。且此非異視乎外來之民也。亦非不欲招徠也。誠以事必謹始。不得不先清而後開。以為他日主客相安之計耳。孔子曰。無欲速。欲速則不達。今議者第見開荒之利。而未察不清而開之獘。毋乃近於欲速乎。夫隨清隨開。固亦未嘗不速也。議者或曰。此就無主之田而言耳。然不清。則此以為無主者。彼以為有主。未開荒之先。視為無主者。既開之後。則忽又有主。將辯之不勝其辯。毋乃啟民之爭乎。且所謂無主之田。其情形亦不同矣。有業主流亡。而親族為之經管者。有業主流亡。雖現在無人經管。而確知其人之未絕。第一時未能歸者。有確知其為絕戶無人者。汝璆竊以為有親族經營者。即責成親族開荒納稅。確知為絕戶者。即當召領。由領種之人。開荒納稅。惟現在無人經管。而又確知其人之未絕。此等田產。若遽令易主。則既無以泯將來之爭端。若留地以待人。則賦又懸而無著。再四思維。
不得已而有暫存諸公之一說。夫所謂暫存諸公者。非謂以此田竟歸諸公也。蓋據現在而言。可以由公召佃。而田不致聽其荒蕪。據後日而言。業主來歸。可以向公呈領。而不致別啟爭競。至數年之後。無人來領。則另行召人領種。無不可矣。然此數端者。非先行清釐。則固無由而知也。故驟而觀之。似乎開荒急而清釐緩。細而察之。則清糧本而開荒末。外本內末。則爭民施奪。是誠不可不深思而熟計之也。璆故曰。開荒清糧實為一事不可離而二之也。是以今日者。百姓聞清糧之說。莫不延頸企踵。願觀德政之成。而胥吏之傑。奸猾之雄。務欲阻撓其事。倡說不根。翕訿異已。是無他故蓋不清則可以恣其肥己之欲。一清則不得肆其侵佔之謀耳。孔子曰。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若清糧之舉行。則均且安。則荒田不患其不開矣。伏查康熙年間。耿逆之亂。西安龍游同被其災。西安催徵棘手。逋負稠。無可如何。龍游有盧令者。銳意為清糧歸戶之法。立科條。明疆界。核名實。抑浮議。甚或舉國非之不顧。卒以告成。於是舊逋以次就緒。而新糧咄嗟立辦。無他。均故也。均則法紀明。爭訟息。事簡而功集。民樂而糧完也。後西安令陳公鵬年立舉行清糧之法。而西安百餘年享其樂利。至今民傳誦弗衰。是其前效矣。璆於他府州縣之情形。未敢周知。若為西安之賦計。則莫如清糧之舉。今若舉行清丈之法。則西安百四十二莊之錢糧。復何患其有缺額乎。
且夫缺額之患。非盡由於荒田也。一由於吏胥欺蔽分灑奸民假冒侵占。則人心之獘也。一由於大溪小澗。漂流蕩潏。則天災之故也。若所謂荒田者。特兵燹以後未能墾種者耳。而其土固依然無恙也。璆以為若舉行清丈之法。則不特奸民胥吏之欺蔽假冒。無所施其伎倆。即天災之漂流淹沒者。亦不至終歸於缺額也。何也。天地之道。此盈而彼絀。有漂流而淹沒者。即有開而未升者。以開而未升之田。與漂流淹沒之地相權。其多寡不甚相懸也。若不行清丈。則此無田而賠糧。彼有田而無糧。苦樂不均也。若一行清丈之法。則其漂流淹沒者為之開除。民固感悅。其開墾而未升科者。為之丈出畝分。給與清單執照。無人更與之爭。民亦未嘗不樂從也。以羡補不足。此又清丈一行。而無慮缺額之明證也。議者或謂清丈之舉。功繁而費鉅。曠日而持久。慮其事之難行。而取效之不速也。璆謂又無慮此。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今以民生切己之事。而用民之財力。固未有不願也。其不願者。特恐辦事之吏胥紳董。坐食侵欺。而事無實際耳。若使公正之人。董其事而財無浮費。事有成效。小民又何所不願乎。且璆意此辦事之紳董。不必他擇也。即取之糧戶耳。公正區長。不必他擇也。亦即取之糧戶耳。同此管業之糧戶。其秀而文者為紳董。其樸而愿者為公正區長弓手諸色。此無異以己之財力。辦一己之事。而游手無業之人。初不得冒充入局也。至於莊書人。不過令其造冊勾稽書算而已。每日給薪水二食而已。此外無他浮費也。又何所侵漁乎。若曠日一節。此等大事。誠非數月之期。所可告成。然以此一莊之糧戶。辦此一莊之事。以彼一莊之糧戶。辦彼一莊之事。同時並舉。此莊完而彼莊亦必將完。是雖一月辦一莊之事。而兼有數莊之事也。又何慮其曠日持久乎。故凡不欲清皆奸民猾吏強有力者阻撓之說也。今儻不清。而但使之開。則彼奸民猾吏強有力者。固皆獲開荒之利。且以開荒之名。應上之令。誠為得計矣。而無如安分守業之人。其不甘受人欺者。忿爭必所不免。其甘受人欺者。則日朘月削。不知其困之伊於胡底。甚至無以謀生。委頓溝壑而莫之救也。豈不痛哉。璆故曰。開荒清糧實為一事不可離而二之也。大中丞抱裕國裕民之盛心。為通省紳民之所瞻仰。而十一府七十二州縣之情形不同。大中丞示以大綱。務在國無曠賦。民無曠土而已。至於纖悉之章程條目。或可行於金衢。而不可行於嘉湖。或可行於嘉湖。而不可行於金衢。似宜責成地方守令及本地紳士議而行之。若必一一而盡之。安能保無此通彼窒之患乎。汝璆得聞良法美意。苟有見聞。敢不獻其狂愚之一得。惟大中丞擇焉。儻以為事在可行。或猶有未盡。呼之庭而教之。幸甚幸甚。
南田弛禁議
呂璜
明洪武十七年。太祖命信國公湯和周行海上。凡水陸要害。皆置關隘。置衛置所。置巡檢司。因山塹谷。屯兵列艦。以戒不虞。海中島嶼。莫不禁民墾種。即昌樂縣今定海縣亦廢之為衛。而徙其民。故南田亦在禁中。嘗考其時。承元季日本屢叛之後。東番今臺灣方為日本所屬。倭奴之往來利便。瀕海郡縣。時時被其焚掠。前乎此者。元世祖遣阿塔海將十萬之師。熸於海島。隻輪不還。後乎此者。倭為中國患凡二百年。微論海邦。即杭嘉徽嚴。進而金陵。亦惟荼毒。孰謂信國公老謀遠慮。非靖邊所宜法耶。然經畫猶有未周。使倭奴得以狡焉思逞。則以其棄舟山今定海縣元為昌國縣而不設重鎮也。舟山為全浙門戶。寇來自東。恆必由之。於此駐重兵以扼要。則倭來可以乘其瑕。倭退可以擊其惰。內洋外洋。惟其所指。皆坐收以逸待勞之勢。故自嘉靖末年。設總兵駐定海。今鎮海縣而於舟山設參將。使定臨觀霩各衛之師。皆有所統。籓籬既固。倭患遂息。我朝定鼎之後。海宇肅清。然順治八年十二年兩次討平舟山。而舊徙之民未復。故海寇竊發。未能遽已。至康熙二十三年賜舟山名定海。置縣設官。移總兵鎮其地。維時閩孽鄭成功亦甫削平。置臺灣郡縣。移提督於廈門。由是福建倚臺灣為屏蔽。浙江倚定海為屏蔽。不獨倭不能窺。即海上游匪。亦撲滅殆盡矣。至於海氛既靖。承平日久。從前禁墾諸島。漸為海濱貧民所私開。閱四十餘年。而李敏達公以久禁之玉環山奏准展復。特設參將以鎮之。於是化賊為民。
溫台沿海。又增一重屏蔽。假使雍正初年玉環之禁不弛。彼中良莠不一。迨今八九十年之間。不知用兵幾次。誅夷幾何。浙以東之受累。未可言也。或曰。如子言。則南田距內地。較玉環為近。其壤地亦較玉環褊小。敏達公何以不並議開。且乾隆年間。經御史陳奏。又屢經墾戶呈請。何以皆不予開。曰。是或爾日潛墾之民無多。所謂利不十不興。害不十不除。因時制宜。各有攸當。今則生齒繁盛。曠土無餘。小民怵於為匪。又苦無以自存。覬地有可耕。或併力開荒。或出資頂受。以收微息而免餓莩。雖犯禁有所弗恤。海中諸島殆無有草萊不闢者。有禁之名無禁之實。非僅南田為然。惟南田地最膏腴。聚人既夥。台州不逞之徒。伺其刈穫。則脅而奪之。劫殺相尋。弱肉強食。其有待於撫綏尤亟亟耳。夫無主之地。人人得而爭之。閩廣雲貴之山。八九皆屬官荒。所以多棚民。其後棚民失業。流為盜賊而不能禁。使山皆有主。民皆有籍。則外來之游惰自不能容。即外侮之強梁亦足以禦之。猶之人身。正氣足。則邪氣自不能干。病痺者一支麻木不仁。雖風淫於外。亦此一支之氣血不充。有以致之也。自來以南田為當禁者。皆謂其畸零散碎。無險可守。然內地之村落。亦多相距數里數十里者。一旦有警。未必遂能相救。且海島邊裔。恐盜賊負以為固。正幸其無險可守耳。議者又謂舟山玉環之泥塗。足以膠舟。不若南田之土實。易以致寇也。然傳不云乎。我能往。寇亦能往。嘉靖三十八年以前。倭固嘗屢據舟山以拒官兵矣。安在泥塗之不能越乎。
故為今日之南田計。莫若盡弛禁令。援玉環故事以綏輯之。在山墾種者。清其畝。編其氓。有隙地。許附近清白貧民。呈明有司。取結移送入籍。區科則以徵本色。給牌照以稽漁戶。鹽則并以聚煎之。官收而官賣之。若是則公用所資。雖有不足。亦不致重糜國帑矣。況甯台兩郡之同知。可以揀員移駐。象協陸路之兵弁。可以量為分撥。倉庫建於石浦。不必更築城也。餘山可作屯田。隨處可設汛也。同知官廨。有石浦守備之舊署可因。都司官廨。有昌國現居之舊署可用。或移而建之。或變價以新之。皆所甚便。自餘一切規畫。至纖至悉。皆可據玉環志為成法。而變通之。慎擇其人。假以歲月。生聚教訓。至於數年。然後從而興學。如今日之定海玉環。科第人文。未嘗不與內地埒也。出水火而措諸席。使中外一體。同我太平。是千萬生靈。所引領以跂者已。
按南田。在象山甯海二縣之間。東西南三面皆大海。北接石浦。距岸僅數里耳。其地周圍百餘里。多山嶴。奇零散碎。亦有平地數處。田極膏腴。雖大旱不枯。魚鹽樹藝之利頗厚。故海中十洲。以此為第一云。道光二年七月。帥撫部承瀛檄屬吏議南田當禁否。因上此議。
代史士良觀察上南田事宜書
莊士敏
昨奉鈞諭。祗悉公餘勤恤。惓念洋防。並以歲事將闌。暫緩巡行之令。重人久辟。稍紓供億之艱。仰見藎慮淵微。莫名欽佩。當即錄函飛檄委員悉心遵辦。毋稍疏忽。俟復到再行稟聞。惟此中委折多端。有不敢不直陳於左右者。方南田初經攻克。斟酌善後。論說不同。有張鐵先生恕。年已八十。實為此邦遺獻。某敬就諮訪。據稱乾隆季年。有此後再有請開墾者。以叛逆論。子孫如准其開墾。便為不孝之嚴旨。而郡邑舊志不載。省會案卷。燬於粵逆。無從稽查。如果此說不虛。則辰下展闢之議。大有窒礙。業經函託都中。由部查案。竊嘗采輯眾論。而不能不疑此說之流傳失真。否則司志乘者之過也。查嘉慶十四年。有鎮海耆民王楠等。具呈步軍統領衙門。以人多地窄。籲請展闢南田。呈內載有乾隆四十五年間。經甯波府吳邦裕奉飭查勘。詳請耕種。而四十八年五十三年民人次呈催。皆由司道批准候勘。遷延已久。迄未舉行等語。當經步軍統領衙門咨查有案。復案嘉慶年間。有南田前後請禁請開案由。及象山縣勘復島嶴田畝科數。若使從前曾奉嚴禁之旨。何以展闢之說。仍然沓至迭來。復查朱莊恪桂楨。於道光二年任浙臬時。有勘議南田山開墾節略。載入皇朝經世文編。其躬履籌畫。詳審精密。瞻言百里。哀我憚人之勞。俯仰盛時。見先大夫之肅。按莊恪家集。以升任甘藩去浙。兩院復意見相左。
議遂不行。其時總督為趙公慎畛。巡撫為帥公承瀛。象山縣志。載道光三年。帥公以南田逋逃可慮。奏請仍舊封禁。徙其民不下六千人。大略言南田與定海玉環。前明同在封禁之列。兩處先後請闢。而南田獨議梗不行。非出洋濟匪之防。獨寬於彼而嚴於此也。緣定海玉環。海岸皆係泥塗。潮退則舟膠不行。且鬆陷不能駐足。外來匪船恐潮汛一過。易就拘獲。故不敢輕入。南田四面平沙。質性堅實。潮退即可行走。又島嶼叢雜。並無險要可防。此前人所以不沾沾目前之小利。而棄之如遺云。時軍制稍有更張。同知亦因之移駐石浦。迄今又四十餘年矣。兩公見地迥殊。然皆未述及乾隆間嚴禁之案。似足為流傳失實之一徵。此時若宗朱莊恪前說。未始不可確勘定議。而某早夜以思。時會遷流。則損益異勢。謹就咫見所及。參之成說。以俟採擇焉。台屬強悍性成。攖法網而不悔。就莊恪履勘時。所云六千四百餘丁。皆臨海黃巖溫州平陽無業游民。而象山附近之移居者。轉不過百餘人。又稱外來游棍。每於秋成後。聚匪搶割。即指台人而言。今既興舉展闢。勢不能絕此匪蹤。良莠錯居。拊循非易。此一難也。軍興以來。專事召募。求綠營得力之弁卒。頗覺不多。如所稱設都司一員。並分置額兵四百名。在當日足資控禦。辰下更宜增廣陸兵。而海口添設水師。梭巡洋面。相輔而行。方能扼要防而杜後患。尤慮日久視為具文。弁兵徒糜口糧。罔收實效。此二難也。
以朱莊恪之窮歷幽奧。指陳形勢。尚格於眾議。當日海防周密。可無意外之虞。而任事之艱難。時會之坐失。猶且如此。此三難也。扼要固有常形。而何處聚落。何處平衍可墾。較道光初年。情勢大相懸絕。必幹練通曉識力兼到之委員詳細戡察。需以時日。方能洞悉利獘。求之今日。正復大難。且私墾游民。名為深山野人。半多逋逃獷悍。故雖象山附近土著。不能與爭。彼既利其土地沃饒。竊據多歲。今雖颺去。後必復來。向年曲直不分。惟強是尚。一經展闢。按畝陞科。縱使稍予包荒。彼中猶苦束縛。
萬一句連海盜。致滋事端。更難收拾。此四難也。方嘉慶之初。生齒日繁。所稱地窄人多。定非虛說。今兵燹之後。腹地尚多荒蕪不耕者。展闢之計。特慮其為游匪窟穴。重為海上隱憂。並非利其土田。求廣稅則。然欲設防建署。因地制宜。勢不可敷衍成文。如塗塗附。是目前取費不貲。至能否一勞永逸。尚難預必。此五難也。人情利害既明。則審端必慎。大約踵前人之成轍。即有變故而為害猶輕。更數世之舊章。稍遇錯盤而干係滋重。即帥公疏中所稱沙堅路坦。潮退後即可照常行走。皆足以阻任事之心。將來經手委員。瞻前慮後。雖憲諭嚴切。但期有補於國計民生。而輾轉因循。勢必流為官樣文字而後已。此六難也。夫思艱圖易。不廢詢謀。而慮始樂成。實資獨斷。設竟鑒此數獘。憚改前章。仍封禁之名。滋蔓延之實。是禁而無以善其禁。何如開而思所以善其開。必欲置屯畫。如定海玉環故事。則有治人無治法。務求遴選實心任事精力強毅之大員。始終其事。如傅鼐之經理苗。不畏目前之艱苦。不計一身之利害。方能通籌大局。經畫久長。某自揣衰憊之軀。若徒勉強一行。受成寮佐。轉蹈欺罔。用敢捃摭故實。不避忌諱。伏祈詳
第5章屯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