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续编_2>第16章荒政3

第16章荒政3

  備荒說
  趙元益
  備荒之策有八。一曰樹藝。夫所謂樹藝者。不專在粟也。茍宜於種植者。皆可作粟觀也。周禮太宰以九職任萬民。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孟子教惠王於農時之外。即進之以洿池山林諸大政。古語云。木奴千。無凶年。誠以備荒之法。宜廣而不宜隘。宜全而不宜偏。雜糧借以輔穀。則卒歲無憂。而粒食匪艱也。巨木鬱為茂林。則地氣上騰。而天氣下降也。今天下亦競言務本矣。然南方習於種稻。菽麥次之。穀種則未多也。北方狃於種黍。菽麥次之。水田則僅見也。又競言重農矣。然內則關陝襄鄧許洛齊魯多沃壤也。棄而蕪之。倚糴鄰境胡為者。外則朔方五原雲代遼西皆耕地也。委而曠之。專仰輸輓胡為者。豈地利之不足。果有不可通變樹藝者歟。抑安於媮惰。而不願舍舊謀新也。或曰。山多田少之地。其田磽确。功費大而利息薄。其沙瘠不堪樹藝者。豈能強之使為膏腴邪。為是說者。特不知轉移土脈之法耳。苟能講求樹藝。則天下實無不可用之土也。要在格物者之善察其性耳。英國挪佛一郡。昔為荒地。嗣審其土宜。
  廣植羅蔔。居民以之牧羊而獲利特厚。撒里司白釐平原土本磽薄。自肥以鳥糞。而百穀滋生。伊里島田向苦卑溼。後用機器竭其水。土脈特肥。他如栽樹引雨。植樹防荒。西法與古制相通。實多可採。將見樹藝之學日精。旱潦必因之愈少。而果蔬草木。皆可以資民用。此備荒之要事也。一曰繪圖。水旱之災。成於天者顯而可見。成於地者散而難稽。可見者無不求免於意中。難稽者無不恝置於度外。今北方之地。旱則千里沙磧。潦則一片汪洋。必得雨水調和。乃能成熟。倖天時而失地利。果何故哉。蓋不明地形之高下。水道之源流。膠於成見。不能因勢利導耳。然則欲用地利以濟天時之窮者非先繪地圖不為功。成法具在。其利靡涯。巡行阡陌。按視形勢。每苦閱歷難周。心目易昧。有圖則何處可通溝渠。何處應修隄障。地之高低。何蓄何洩。水之原委。何去何從。不出戶庭。已得要領。利一。凡興大工。辦大役。必博稽眾說。擇善而從。然恐輿論紛紜。莫衷一是。有圖則其說一一可證。不能託諸空言。利二。水旱報荒。縣令下鄉踏勘。四顧茫然。即欲分別等差。亦恐無從下手。諉之書役。需索牽混。作獘繁多。有圖則田疇道路村莊。無不悉載。何處先旱。何處先潦。如示諸掌。無所隱亦無所飾。利三。履畝清丈。所以均賦稅而蘇民困也。然舊用之弓。與部定之弓。參差不等。或盈或縮。百獘叢生。有圖則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按畝均收。分等定稅。豪強不能欺隱。利四。繪圖必用計至開方之法。測量精詳。悉心定準。有總圖。有分圖。凡細港支河。以及地勢之高卑。水流之順逆。潮行之通塞。皆須實事求是。一一備載。則地利不失矣。此備荒之善具也。
  一曰農學。古者設農官。親行田畝。教誨農事。月令王命布農事。善相邱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農乃不惑。命有司趨民收斂。務蓄菜。多積聚。三代聖王養民之制。保民之意。猶得於載籍中推求之。今國家以財用委司農。而四方貢賦掌之戶部。凡諸部諸寺諸監。皆得按其盈虛。以至為存留。為起解。為撥補。皆得操其贏縮。自軍興以來。邊鎮之疾呼。司馬之督遣。主兵者動以誤餉之罪責司農。主財者且不容以出入之數衡民力矣。更何論乎百姓多寡虛實之數。農民補助賙恤之事乎。名實之不符。非細故也。或曰。州縣為親民之官。其責至重。凡先王豫備之政。農部所不能行者。州縣應體察時地。因勢而利導之。然而何可得也。今州縣之吏。惟知司錢穀之出入而已。有能致意於溝之洫之耕之耨之者乎。司催科之緩急而已。有能致意於食之用之節之積之者乎。幸有其人。所用非所長。卒不得志以去。為今計。莫若擇精敏仁惠之大員。加以總督農務之權。如漢趙過官以搜粟都尉。元姚樞官以勸農使。專於教民耕植。寬以歲月。委以便宜。則責有歸而效有屬。或仿泰西農學館之法。藉化學之理。查究地脈。
  何土與何物相宜。借植物動物之學。俾栽種牧畜。各順其性情。則不但原有之物。出產較前豐美。且可博採萬方佳種。萃於一堂。散於通國。而農務因農學而愈盛矣。此備荒之本政也。一曰鐵路。採買米穀為賑飢之用。路近則易為力。路遠則難為功。欲使載米之器良便。而運米之價又廉。舍仿造鐵路之外。別無善法。昔人云。千里饋糧。民有飢色。又云。備荒需糧。別無奇策。惟有相道路之遠近。就便轉輸。以通米糧之有無而已。夫以粟匱財竭之時。而運濟米糧。必相道路之遠近為便。否則近者幸而遠者不幸矣。又況亢旱為災。浹月不雨。內河淺涸。舟楫不通。數十里之內。皆資擔負。稍緩須臾。民困益甚。諺云。救荒如救焚。救焚者。必取水速而且多。方能滅火。救荒之道亦然。以此有餘。補彼不足。有鐵路。則多而不費。速而不勞。誠莫大之利也。或曰。方今國用支絀。若勉籌鉅款以造鐵路。誠恐所得不償所失。且沿江海之省。已有輪舶往來。運載亦甚便矣。是亦不可以已乎。嗚呼。為是說者。蓋未嘗綜計其利耳。欲成不世之功者。豈可為浮言所惑邪。考西國初創鐵路之時。議政院中皆以為不可。甚有誚之為病狂者。逮後行有成效。人皆詫以為奇。人之難與圖始。中西一轍。今中國創造鐵路。已先擇要道小試其端。俾民習於見聞。知其利益。然後逐漸推行。無往不效。水道有輪船者。內地則有鐵路以輔之。且與電線互相表裹。此備荒之新政也。
  一曰保商。古時人占百畝以自給。後世則富者田連阡陌。農夫無田。往往佃人之田。具牛種。納租稅。身其餘幾。而都邑富民。安坐而食其租。大半務為纖嗇。操其有餘之勢。以規倍稱之息。而農民於是益困。救其獘者。欲使畫井授田。各得其分。勢必有所不能。欲務勸分發粟以損有餘。事又有所不便。前人所以有安富救貧之議。為通變之方者。即重農積穀之微意也。顧吾以為今之富戶。大半在貨殖而不在農田。平日積貯倍息。操其奇贏。藉有資財。要結當路。有尋常富民所不能為者。富商毅然為之。當道即藉其力以成大功。即如前年左文襄出師西征。餉需不給。藉富商胡道設法接濟。克底於成。推此以論。水旱偏災。暫借富商之力。辦一方之賑。亦復何難。苟得秉政諸公。
  誘掖有方。獎勵有法。安有不以為榮。而裹足不前者。雖然富商之慷慨者。豈易得哉。不孚以情。而操之太蹙。則怨咨交作矣。不量其力。而索之太奢。則靳固其財矣。此保商之所以不可不講也。聞歐洲各國。以商務為本。上下一心。盡力保護。並設商務大臣專理其事。立有商埠要區。俱設領事。屯泊兵船。以資翼而壯聲威。所以商民踴躍。日臻富強。今中國於商情尚多隔膜。亟宜以禮貌相待。以信義相孚。以紛華相戒。以忠悃相勖。既培植於平時。即可效指臂於臨事。此備荒之微權也。一曰治河。天災流行。國家代有。固非人力所可挽回。若夫歷代河決之患。其故不由天而由人。禹之治水。順水之性。行所無事。人固無不知之者。水性就下。不能強之使順吾意。人又無不知之者。乃何以今之治河。不因水性之自然。而惟藉人力以制之。狃目前之利。而貽無窮之害。昔漢賈讓治河下策云。繕完故隄。增卑培薄。勞費無已。數逢其害。當今治河以此為上策。竭天下之脂膏。給河工之煩費。國病而民亦病焉。更可嗤者。官員藉河務而升遷。吏胥藉河決為利藪。故寍使水患之頻興。而不顧民生之大計。功利之中於人心。其害有不可勝言者。居今日而籌水患。必求至當不易之策。為一勞永逸之計。度量地勢之高卑。尋求水道所歸宿。山陵當路者鑿之。城郭受衝者遷之。宣洩積潦。排決歸路。不與水爭咫尺之地。而後民安其居。水歸其宅。然此未可貿焉從事也。必用測繪之法。測近河各州縣廣輪高下。合為一圖。應請照前議繪圖策。於直隸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五省。詳細測繪平面圖。又輔以直剖面圖。則河道之分合。水面之高低。上下曲折之形勢。顯然可睹。而河工亦有所藉手矣。此備荒之大計也。
  一曰蠶桑。賈子論積儲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漢景帝詔曰。農事傷。饑之本也。女紅害。寒之原也。古人論備荒者。未有不飢寒並計。農桑並重也。吳中田賦之重甲天下。夏秋二稅之外。加以漕糧之費。民無餘蓄。幸有蠶桑之利。實佐事蓄之資。自海禁既開。西洋番舶。貿遷何啻百萬。吳絲衣被天下。其利無窮。逮道光己酉咸豐丙辰水旱迭至之時。吳越之民。禾穀盡罄。勢已岌岌。不旋踵而已安定者。識者謂蠶桑之利。實有轉移之力焉。顧吾考古人所言蠶桑之利。如書詩孟子及春秋傳所載。皆在鄭晉楚齊魯之閒。未嘗及吳越也。而何以今昔之情形不同若是。謂地無遺利邪。則西北諸省千百里彌望平原。任其荒蕪何多也。謂人力不遑邪。則今江北惟通海尚知紡績耳。至淮揚之閒。婦子終日遨嬉。仰一人而食者。比比然也。謂其事之不習邪。則鄰壤相望。止須傭蠶婦並種樹之工。教丁男童女為之。初無南北風土之隔也。欲興其事。宜官為倡導。擇地之稍高宜桑者。募嘉湖人教以種桑育蠶。並仿製機具給民。募江南人教之織。鄉一人。數年之後。民稍獲利。將不待勸戒。而趨之者多矣。此備荒之兼務也。
  一曰製造。周書曰。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周禮太宰掌建邦之六典。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又九職。一曰三農生九穀。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古聖王興造事業。為民開衣食之源。則工與農又並重也。顧吾考三代以後。工雖居四民之一。而視農為尤輕。惟考工記一篇。專補司空事官之屬。其後管子言定民之居工立三族。後世營造之書。寥寥罕覯。豈非以工為末技而賤之乎。然而未可畸輕也。天生五材。民並用之。貨惡其棄於地。力惡其不出於己。百工者。能飭力於五材。辨而用之。與農夫之飭力以長地材。無二理也。中國與泰西交涉以來。見其鐵艦輪船槍之利。設廠製造以圖自強。而製造洋布開礦諸機器。無暇講求。不得已購自外洋。漏卮莫塞。識者病焉。或又謂中國生齒日繁。小民藉各藝以謀衣食。若改用機器製造。必致奪其舊業。轉以病民。不知創行新法。皆中土本無之事。與尋常之工作無關。況洋布羽呢。本係外洋進口之貨。仿之可興民利。開礦則取地之寶藏以供人用。如疏通水道。則有挖泥之機船。平曠之區。可用風車等法。以代人力之勞。遇旱則掘深井以桔槔取水。灌溉田疇。遇潦則開水道以氣機戽水。導注江湖。此各項機器。如能專力精思。不惜工本。自行製造。則於國計民生。大有裨益。又泰西定例。凡能別出新裁。製造奇器。實為有益者。則必給以保單。限以年數。准其獨造。期滿之後。他人始可仿製。創始者名利兼收。故不惜苦心孤詣。巧爭奇。中國能踵而行之。必有才智之人。出乎其閒。此備荒之旁職也。按此八者。宜與古人成法相輔而行。古來如農務倉儲荒政惠諸大端。皆有實效可收。惟能豫備於平時。即為後日之補救計。而臨事之補救。大半從平日之豫備而成。所可恨者。古人良法美意。多敗壞於因循廢弛之人耳。
  備荒用西法。雖創論。而實可見之施行。非揣摩風尚者可比。存之以備一格。
  寶山籌賑事略
  章謙存
  一曰緩徵。乾隆六十年災不重於今。其時邑宰但請緩徵災田。而熟田則徵如故。又以重法繩之。及至民間死亡相藉。復行捐賑之令。於是有變田宅以輸賦。鬻子女以輸捐者。至今父老言之。猶垂淚如綆縻也。極歉之年。窮民(八)[入]口之資。已無所措。況輸賦乎。即富民略有蓋藏。既輸公帑。焉能更有餘力出資以濟人。此易明之理也。今王明府獨出己見。分毫不徵。其時有笑之者。有阻之者。余時病足不能出門。獨聞之而歎曰。得主腦矣。乃敢與議斯役也。
  二曰行糴貴早。糴法宜精。七月以後。本地之產既盡。而常熟崑山一帶。陳米尚多。遏之不使出境。蘇之楓橋。浙之長安。皆上江秈米輻輳之處。而沿河地棍。復藉端索詐。於是市價日騰。嗟乎。小民兩番耔種。兩番工力。所未盡者皮耳骨耳。安能食此貴米。待至集費放賑。而皮骨皆盡矣。故行糴不可不早也。寶山社倉霉爛無著。惟常平一倉約米五千石。本不敷一縣十一廠之糴。遽行減糴。則轉運不繼。何以支數月之久。於是親詣各鎮。延請紳富量力出米。依原價行糴。升三十五錢給之印幡。行文經過州縣。層疊輸運。而市價因之不昂。然而糴久則其本必虧。船腳工價。亦不能無累。至十一月二十日。議捐局面。已見大概。於是盡發常平五千之米。於十一廠。頓減其價。升二十八錢使貧富之力兩紓。而議捐益為有據。向使徇紳士之見。議捐不必議糴。正恐捐費未集。民生已不可問。向使先公糴而後義糴。則公糴減價於先。義糴不能勒使減價。乃增價於後。豈知由重而漸輕則民心安。由輕而加重則民志惑。惟先義糴。價不貴於他所。民心安矣。次公糴而價大減。民心更安矣。然後給賑。以故半載以來。菜色不形。和氣洋洋如常年。蓋行事次第固宜如此。非朝三暮四之術也。趙清獻公知越州增米價。文潞公在成都則減其價。曾子固兼用二公之法。其通判越州。令所在富民出粟。視常平價稍增。民得從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餘粟。今則參三法而用之者也。劉晏云。善救荒者不待賑糴。法得焉耳。
  三曰細量災分。災輕則貧口少。時日短。重則貧口多。時日長。必然之事也。嘉慶二十年之災。尚有三四分收成。多者五六分。第以米價高昂。人心惶亂耳。石米錢五千有奇勸成之數三萬有奇。賑期三四十日而止。今因川廣純熟。米石三千錢有奇。開歲四千然而本地之產。分毫無有矣。本地有出產。則米雖貴而有轉運之資。且以其資糴大麥番藷。皆可以充飢。不必盡食米。故米貴而災反輕。本地無出產。米雖賤。無資以糴米。并無資以糴大麥之類。且寶山無米。糴於他處。常熟崑山一帶。禁米出境。地棍藉此沿河索詐。其船腳既有費。而索詐又不貲。故米估之米。不得不貴。兼之一歲田功。兩番工力。盡被雨師風伯席捲以去。以故核其災分。較二十年三倍且四倍矣。以重三四倍之災。而不有三四倍之捐數。則藥不及病。與藥不對證者。相去幾何。然寶山非饒沃之地。欲成十餘萬之大局。非有一二人以一萬八千為之首倡。則通邑富人之心不動。事曷由濟。故曰酌量災分。實議捐之根柢也。大費不可以再舉。救人不棄於半途。與斯役者其詳之。
  四曰察量鄰界。寶山之廣福鄰嘉定。其辦理有章程無足慮。盛橋六圖。災重而富戶少。又鄰鎮邑之劉河。月浦人察知其情。不欲與之合廠。是以調劑三百石之米。又添設粥廠約米百餘石。以故人情安堵。真如鄰上海。其雜亂尤甚。賴董事同心協力。賑糴並行。賑數視他廠更厚。使本地之人。不為鄰邑亂民所蠱惑。其功甚鉅。雖曰僥倖成功。然任斯責者。不可不察也。
  五曰量力勸諭。勸沈一萬。勸朱八千。宜其難矣。人以為口舌之功。而不知非也。其財名著者。其心固自知非有此數。不足以服通縣之心而保家業。況典鋪尤招之媒。慄慄危懼。固有之情也。特不經官勸捐。雖有此情。既不自言以招貧民之禍。又不倡首以招富人之尤。極力勸勉。極力推辭。而鍼芥已相投於不言之表。此局一定。則通邑富人。其數之依次而降者。其多寡皆自了了於心矣。是故察見其情。無不易也。所難者恰當其分耳。一則典多於田。凶年雖有虧息。終不大虧。一則田多於典。雖曰連年之蓄積多。而本年則虧者大。此一萬八千之所由分也。向使皆一萬。皆八千。其事不成。是故酌量身分。與酌量災分等也。又本年花衣。春夏石三千。秋後石十千。積花之家。多者數千石。少者三四百石。每勸十分抽一。故人不苦而事易集。嘗有同宅同田。一有花。一無花。捐數判若天淵。要在無意時訪得其實耳。門弟子有誚余者曰。先生忠厚長者。而亦用策士劫人之術乎。余曰。是行仁之術。非劫人之術也。相與一笑。
  六曰調劑城廠與災分較重之區圖。本地中人之產。可數者落落十餘戶。并入一典。總捐二千餘金。已力盡筋疲矣。而貧口無業之民。不下六七千口。每口約一千文。四月計之。約短三四千金。又本年盛橋有問等六圖。被災更重。向與月浦同廠。月浦人計其災分輕重。捐數必不敷六圖賑放。於是欲推入羅店。羅店已成之局。必不能更加六圖。彼此爭控。余不得已。別約六圖之人。到城會計悉索。以貧口與捐戶。細為較量。約少三百餘石之米。此皆不能不藉他處之富廠通融調劑者。富者首羅店。次真如。次大場。次江灣。或提二千。或千五百。或一千。通盤籌畫。以歸均平。然此惟奇荒極歉行之。若尋常荒歉。又在臨時酌量輕重。多寡進退。與時消長。不得執一例例之也。
  七曰主張。劣衿頑民之類。品行不端之人。不得與董事之列。無從插手分肥。捏造流言。貽害董事。此風江灣大場最盛。向年控案累累。使董事疲於奔命。是以稍知自愛。與有力者率多退避。惟地方官與身任勸捐者。明白曉諭。言凡勸捐係官奉上憲辦理。并非董事之責。有以苛派勒捐等詞控董事者。悉官為承當。不使董事一人到官。又必勤身到廠。杜絕一切供應。不使有浮費。訪查董事之中。如有徇私包庇。及事外勒派者。嚴行禁止。或徑斥退其人。以杜禍本。
  八曰量廠分人情。別立總董以收人心。捐數之大者。不得不任以董事之權。何也。自出己財。自為經理。較不知疼熱者。相去有閒。然人情甚難畫一。或因己捐數稍大。冀幸後手有餘。以為退還之計。於是有輸繳不勇之獘。有苛刻散捐之獘。或董事偶有事故。不能每日到廠。一日如此。日日因之。一人如此。人人因之。加之度歲收帳歸帳。竟可無一人到廠。就使廠差傳到捐戶。無人與之說合。總甲催到捐戶。無人與之收錢。而廠內有渙散之獘。廠外有流言之獘。加意整飭。終成棘手。他廠之有條理者。固無慮此。當察看某某廠人情多推諉無慷慨任事者。須訪得公正一二人主持其事。專其事權。則號令一而人情定矣。如真如之姚劍方捐數多而董事力。善之善也。江灣盛東序以館為生。不捐不董。愚強之而出。任事之後。自書告白。貼之廠前。云某奉父師派任總董。如有絲毫苛庇。定遭雷殛火焚。觀者為之悚然。廣福須豁如亦然。明林僉事著救荒叢言。首列二難。一曰得人難。豈不然哉。豈不然哉。
  九曰貧口捐數陸續張貼。核日期以定貧口。一名該若干錢米。此易事也。但貧口有初不在家。聞賑來歸。亦有歲內自以為力可支持。歲外勢絀。勢必領賑者。或有編總漏開者。此三等人。其應補無疑也。而編總每乘機冒濫。一單開數千戶數百戶。挾制董事。董事不欲取怨於小人。如數入冊。以致原捐之數。不敷賑放。此獘在今年亦頗有之。明林公二難。曰審戶難。是已。惟有將初查貧戶。白土書門。照數貼出。其有續增一戶一口。由董事稟官查驗。分別應增與否。隨即續行貼出。如此。則冒濫口數之獘。自當稍清。而捐數之不能遽貼者。其故有二。一則早為貼出。恐散捐之人。核對貧口已足敷用。於是大勢退避。而貧口續增。必至竭蹶。一則大捐戶身任董事。冀幸散捐多。將來後手贏餘。可以攤派退捐。此董事者之居心也。今有續貼之法。原捐之數先貼。與原貼貧口之數。孰贏孰縮。既已人人共見。而續數又相比對。約半月一貼。則既無藏匿之獘。而流言亦無自而起。即已捐者。亦不能託詞不繳矣。此事責成勤敏廠書一人。每三日一報。城中立總書一人。隨到隨核隨報。廠差須勤幹一人。督率編總。催捐催繳。今番亦未能各廠如令。因勸捐稍遲。協助太少。未免顧此失彼。稍有參差。不無流獘。日久反多費心力耳。後之從事者。宜鑒於此。
  十曰嚴禁廠中浮費。此番于役。一切轎傘夫役。皆由本官自發。即火食亦係自備。不許以絲毫擾廠。本學以眾門生陳請。云老師下鄉。門生輩不備一餐之供。顏面攸關。於是許以二簋。究不能食。其合口菜點。仍係自帶。至於寶山書差。惟捐賑一節。尚知畏懼。不敢妄為。其飯食皆由本官給發固妙。即不能。廠中開發。甚屬無幾。若夫貧口無爨火之光。而廠局則輝煌燦爛。貧口無一餐之飽。而廠局則酒胾流醊。豈惟體制不符。亦且居心何等。今幸各廠皆聽教條。要知此皆流言之本。搆訟之根。不可不謹也。
  十一曰勸捐必用。教官凡事氣味相近。則語言易入。知縣為一縣之主。紳士中之高品者不肯交接。倉卒相談。扞格不入。其卑者趄囁嚅。何能傾吐肺肝一言邪。又其下者。欲藉此以取懽悅。其言豈復可信。惟教官常與士大夫相接。其言之是者進之。其言之非者退之。一無忌諱。彼此得以盡情。天下未有其情不達而足以立事功者。若夫嘻笑怒罵而人不怨。或曰。此在平日居心行事。誠信相孚。非取給臨時者。是說也。余愧未能也。然何其言之近道乎。
  十二曰貧生分別文武。歸廠給散。其文生則令總甲代領。以養士氣。武生則須查其安分與否。分別給與。俱赴學報名傳知各廠辦理。
  十三曰十一廠之外當添四廠。劉行向與廣福合廠。多所牴牾。二十年分之。今已見效矣。城廠向與吳淞口合廠。雖不牴牾。而貧口不便。今亦分之矣。惟大場一廠四十五圖。統轄數十里。江灣一廠。西南一帶亦遠廠十餘里。恃其曠隔。不受節制。盛家橋六圖。與月浦人情牴牾特甚。當於彭王廟立一廠。以收江灣西南隅各圖。收大場東南隅各圖。真如東北隅各圖。陳家行立一廠。以收大場楊行相遠各圖。胡家莊立一廠。以收蘊藻南北各圖。總之廠面宜小。小則捐戶不能遁。而貧口易於查。惟羅店四十四圖有怡善堂為之總。且亦和洽。似可以無庸分晰。其當分者曰彭浦廠。曰胡莊廠。曰陳行廠。曰盛橋六圖廠。今未及行。以告將來。
  十四曰各捐隨多少以贍各圖。今川沙撫民同知。小轎一乘。書一人。役二人。接圖立董。書捐查貧口。其圖之捐數多者。多給幾文。圖之捐數少者。少給幾文。人情俱服。此後有某某圖分立意阻撓者。官為經紀。此法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