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第1章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老君論其大道三無之德一者,大道一無形質,而生育天地;二者,大道二無情性,而運行日月;三者,大道三無名相,而長養萬物。如何是一無形質而能生育天地?言大道清而至靈,靜而至虛,靈虛杳邈,自然之炁,故無形質。雖無形質,而能生育天地。此大道之德也。二無情性而能運行日月,言大道又無情性,自然之炁而運行日月,能照於萬象,此大道之二德也。三無名相而能長養萬物,言大道既無形質,亦無情性,而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又無名相之呼稱,一炁澘通而化生萬物。言此大道稟而行之。天地者,上至頂門泥丸官,下至足底湧泉穴;日月者,上至左目、右目,下至腎;萬物者,身中萬神也。夫人之受身,皆從道之一炁所生,承天順地,合化陰陽,父母生育,結成形體。是故一月為胞天,二月為胎地,三月為三魂,四月為七魄,五月生五臟,六月化六腑,七月明七竅,八月八景降,九月神降一萬八千,內外相合三萬六千精光。神降形具,十月滿足而受生故知大道無其形質,元炁而能變有形之炁。有形之炁者,元氣也,乃八百一十丈。保而愛之,愛則身不敗失,如大道無其形質而運其真精。養其腎精不敗,而目自明。又知大道無其名字,而得真精之炁為其形。形為受炁之本,炁是有形之根。有其氣而有其精,有其精而有其神。故知氣者神之母,神者炁之子,子母不離,謂之得道。故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人能愛形則養炁保神,則達真常清淨之道。文中子曰:靜以思道,清以修身。如此者,能清靜矣。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吾者,太上自稱也,亦是我也。太上言此大道,雖有三無之德,一無形質而能自然生育天地,二無情性而能自然運行日月,三無名相,自然長養萬物,而我不知其的實之名,謂上無復祖,唯道乃獨尊,故且強呼為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言物在杳杳漠漠之際而不知名,降而顯之則有焉。名者道之用也。聖人用無名之樸治天下。文中子曰:用無跡之物而自化。《易》曰: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昔唐太宗治天下,臣服萬方,以無名之化,不用威刑,而斷死囚三百,天下無有犯於司獄;斗粟三文,道行千里,人不齋糧。此之道盛矣,而用其無名也。故太上云: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人之修行,初無其名,修之而有,其真人名也。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
  道者,顯其大道也。老君言,吾不知大道之名,且權稱之道。雖無形質,雖無情性,雖無名相,而能澘通一炁。一炁之中,有清而有濁,有動而有靜。修真之士,要體其道。體要清而返濁,神要靜而返動。清濁動靜得所,可謂道矣。故曰有清有濁,有動有靜。文中子曰:時清則清,時濁則濁,時行則行。此之謂和光同塵,守清淨之道也。昔唐慶元中,有獵者孫壽,居於海濱,以畋獵為生。有日,於大澤之中,忽野火所燒草木,連天煙焰,草木焚盡。唯有一叢草木茂盛,獨不焚燼。孫壽疑而往之,乃見草木之中有道庵一所。孫壽推而入之,其裹面有一老叟,年可七旬,惟於案上展經一卷讀之。孫壽拜之而詢曰:先生讀者何也?老叟驚曰:何人至此?孫壽告曰:某乃一獵士,適來見炬火燒野皆盡,惟先生獨燎不延。先生曰:吾居此庵四百餘年,未常見水火之變也。壽曰:先生早來誦者何經?先生
  曰:是《太上老君說常清淨真經》。壽曰:何者名為《清淨經》?居,吾語汝。夫清靜者,道也、德也。故吾之宅清淨者,吾之素也。清淨而柔和者,吾之守也。清淨應化而無窮者,吾之變也。清淨而澹泊者,吾之德也。吾能守此清淨,而變化無窮,又何懼火灾?時清則清,則濁則濁,時動則動,時靜則靜。吾能行此道,
  何懼火焉?孫壽聞道,乃棄弧矢而禮,授其經,悟其道,亦名於世。蓋大道者,有清則有濁,有動則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