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四十三)
属性:〔冯氏(兆张)锦囊秘录〕二十卷存
自序曰。大哉医道之不可不知也。慎哉医道之不可不深知也。人不知医。则养生之道何以明。良相之心何以
济。然知之而不深。其患尤甚。病有虚虚实实之变。法有正治从治。标本攻补。先后之宜。识认不清。龙雷者治
作实火。中空者治作内余。血虚作楚。治作风邪外束。火冒头疼。治作太阳受寒。肾虚作泻。治作脾胃内伤。燥
涩膈噎。治作痰火郁滞,无根脱气上冲。治作有余消导。肾虚奔豚游痛。治作血块峻攻。以至脾虚困倦之疟疾。
误为肝强而削代。劳伤虚袭之微邪。误为伤寒而重疏。困倦内伤之微滞。误为伤食而重攻。且外微热而里和思食。
少少进食何妨。因微热而严禁之。每多饿死之冤。表气虚而畏寒怕风。微微养卫。最宜疑外感而遽汗之。尚有亡
阳之叹。罔顾本而徒顾标。标未尽而本先找。纵标尽而何功。不切脉而惟问候。候有误而脉无虚。候若异而何据。
守千古以上之成方。奈千古以下之人。病情不合。读万载流传之证论。嗟万载流传以下。浓薄迥殊。本浓者何妨
忘本攻邪。本浅者理宜顾主逐客。凡此种种。察治稍乖。安危顿异。岂不难哉。况男妇之治不同。少长之候有别。
先哲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盖言其延医之更难也。何则。凡治病有望闻问切
四法。若婴孩一见生人。定声啼色变。若是则声不得其平。色不得其正。而望闻之法废矣。饥饱未知。痛痒莫晓。
欲问其所苦。询其所由。莫得一二。且脉气未全未固。嬉戏之余。脉因而动。宁息之际。脉因而静。则问切之法
又废矣。四法既废。察治实难。自非受治精微。阐明至理。视于无形者。安得临证别有一种玄机。洞见五内。而
极得心应手之乐。口不能言之妙哉。张自业医以来。日夕兢兢。常思人命最重。所任匪轻。况寄蜉蝣于六合。得
天地好生之德。以有生敢不体天地好生之德以济人。奈资禀庸拙。不学心聋。徒怀济世之至诚。深愧测海之浅见。
然要之见虽浅而念则诚。计唯图尽吾心而已。是殚心课纂杂证大小合参。痘疹全集。内经纂要。药性合参。以及
女科外科脉诀读书。计共二十余篇。凡历三十载而始竣。自今圣天子道德性成。万庶均歌尧舜慈爱。念切群黎。
逼颂羲黄。奈张衰老生理残障。既不能少效蚁力。敢不复仰体天心。读杼野人管之见。少佐医林大学之观。惟冀高
明爱我。摘其疵而明教之。幸甚。时康熙岁次甲戌夏六月既望。后学冯兆张谨识。
〔张氏(璐)医通〕十六卷存
自序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道之兴废。靡不由风俗之变通。非达道人。不能达权通变。以挽风
俗之弊也。今夫医道之变。至再至三。岂特一而已哉。余生万历丁巳。于时风俗虽漓。古道未泯。业是道者。
各擅专科。未尝混厕而治也。甲申世变。黎庶奔亡。流离困苦。中病不择医。医随应请。道之一变。自此而始。
当是时也。孑遗。托迹灵威丈人之故墟。赖有医药种树之书。消磨岁月。因循十有余载。身同匏系。以着书
自娱。岁己亥。赋归故
园。箧中辑得方书一通。因名医归。大都吻合准渑。所间汇集往古传习诸篇。多有不能畅发其义者。次第以近代
名言易之。草创甫成。同人速予授梓。自揣多所未惬。难以示人。仅以伤寒缵绪二论。先行问世。颇蒙宇内颔之。
壬寅以来。儒林上达。每多降志于医。医林好尚之士。日渐声气交通。便得名一时。于是医风大振。比户皆医。
此道之再变也。嗟予固陋。不能与世推移。应机接物。而外时与先圣晤对一堂。无异手提面命。递年以来。颖秃
半床。稿凡十易。惜乎数奇不偶。曩因趋赴孝伯耿公之招。携至川公暑。失去目科一门。先是内侄顾惠吉持去
痘疹一册。久假不归。竟成乌有。知机不偶。已将残编。置之高阁。无复行世之心矣。近闻悬壶之士。与垂帘之
侣。互参恒德之术。圣门之教无违。炎黄之德不显。道之三变。匪特自今。吾于志学之年。留心是道。迄今桑榆
入望。历世颇多。每思物壮则老。时盛必衰。欲挽风俗之陨弊。宁辞笔削之罪。知因是仍将宿昔所述之言。从头
检点。爰命倬儿补辑目科治例。志儿参入痘疹心传。足成全编。易以通名。标诸签额。书未竟。适逢客至。随手
开函而语曰。在昔韩氏医通。名世已久。子亦以是名。得无名实相混之虑乎。予谓不然。吾闻元氏集名长庆。白
氏之集。亦名长庆。二集并驱。后世未尝因名混实。奚必拘拘于是耶。客莞然而退。遂以医通定名。迨夫三变之
术。法外之法。非可言语形容也。康熙乙亥季夏石顽张璐。时年七十有九。
四库全书提要曰。张氏医通十六卷。国朝张璐撰。璐字路玉。号石顽。吴江人。是取历代名家名论。汇次成
编。门类先后。悉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本薛己医案。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以己意参定之。凡古来相
传之说。稍有晦滞者。皆削不录。其辞气未畅者。皆润色发挥。务阐其意。康熙乙酉。圣祖仁皇帝南巡。璐子以
柔以璐所着本经逢原。诊宗三昧。伤寒缵绪论。及此书。汇辑恭进。得旨留览。考璐自序。是书初名医归。未及
刊行。佚其目科痘疹二册。晚年命其子以倬。重修目科治例。以柔重辑痘疹心传。补成完帙。改题此名。时韩氏
医通。已久行于世。璐书名与相复。自序谓元氏集名长庆。白氏集亦名长庆。未尝混也。今刊氏题张氏医通。盖
亦别于韩氏云。
〔郑氏(兼山)论证琐言〕未见
尤侗郑兼山墓表略曰。郑之先。自宋武显大夫。扈跸南渡。赐田松陵。子孙留。外家李氏带下医。七世祖
海官太医承事。即始卜居长洲之吉田里。门前累卷石为小圃。至今称僻山郑氏。而其子孙。亦世以山为号云。以
予所见。有保御三山公。君之祖也。孝子青山。君之父也。昔太仓昊梅村祭酒尝表保御之墓。而为孝子志铭。述
其行谊甚详。可谓信而有征矣。君之少也。攻经生家言。以早失怙恃。未遑卒业。卒习保御之传。保御为医。有
大名于三吴。不减古之秦越人太仓公,以孝子之殁。未有替人。君乃蹶然代兴。家声赖以不坠。是保御之有君。
犹康成之有小同也。君孝子所自出。襁抱于君昭伯为后。严孺人其节母也。君入则奉节母之养。出则承孝子之教。
保御左提而右挈之。一门之内。诉诉如也。君族祖桐庵先生以名孝廉。隐居教授。君执经问业。多所发覆。先生
雅器重之。后虽折肱。手不释卷。尝以所受害。教其子焯。中夜为讲禹贡。条委甚悉,君故医而儒也。至其考究
难经索问金匮禁方。保御未尝数数然有所指授也。
而君宿惠妙解。以意得之。虽遇疑疾。投之辄愈。居恒记其所验治者。一岁几何。更仆难数。有如淳于意之对文
帝者。所着书。有论证琐言。及先天水火广嗣诸论。其亦太史公所谓守数精明。修序弗易者乎。(艮斋倦稿)
按蒋示吉医宗说约参阅姓氏。有郑栉兼山。
〔吴氏(仲朗)医验遗书〕未见
方象瑛序曰。内父仲朗先生生世胄。文行藉藉庠序间。非业医者比也。先世廉宪公精医蕴。翁父比部公继之。
皆以施方济物为志。翁习闻家学。综群书而神明之。盖殚心者三十年矣。翁之言曰。儒者之医。先明气运。启祯之
际。人体多热。宜用清凉。近今以来。人性多寒。宜用温补。且服热而误。十可救九。服寒而误。百无一生。故
其按脉制方。不必与证对。而施治之要。惟以培元气固脾土为本。盖土者五行之母。气者诸阳之总。母壮则子盛。
阳生则阴长。持论有最精者。时医莫不心诽之。然翁施治立应。全活岁数百人。或者谓翁生平所用。率本理中异
功。而权衡之得。无偏于燥烈。而不知非偏也。予尝见其白痢用芩连。赤痢用姜桂。目疾宜寒矣。而参附奏功。
胎产宜温矣。而石膏获效。神明变化。初非执一道以为功。盖意不前定。以理之所存为意。此乃所以善用其意也。
翁初未尝着书。乙巳过予视痘疹。劝其立说垂世。始汇生平治验。冠以论辨。甫及半而殁。才十八篇。危难杂证。
尚未属草。而神明变化之用。大略可以类推。使稍假以年。振聋聩而起夭札。岂浅鲜哉。虽然。赵括读父书而丧
师。荆公用周礼以乱宋。天下之事。莫不皆然。徒守翁遗编。而不能神明。其参附之误。与庸医等耳。吾安得起
翁九原。而与之谋利济哉,(留青采珍集)
〔郭氏(浚)世传诗括灵方〕未见
自序略曰。予家自宋南渡。以牡丹仙方。得赐国姓称赵郭。至今代有名医。其方多所施验。余弱冠负。喜
攻方术。每窃闻宗党诸长老之言。及博攻张刘李朱四先生之论。为之析同异。极变化。求所为一证一方。以立权
度于万世。盖益叹穷理之难。而思简方之便之不易易也。因出家藏秘本诗括灵方。手自参较。梓以行世。复于原
方首末。备书治病主用。诊候脉证。药味君臣。详悉靡遗。殆将以昭先业示来学。既不诡于素难二书。复易通乎。
(虹映堂集)
〔钱氏(煌)医学辨谬〕未见
姚际恒曰。吾友桐乡钱晓城煌着有医学辨谬一书。分别仲景书之真伪。兼论医家源流。虽议论不无过高。使
世俗惊骇。然理自不可易。诚为医家独开生面者也。今其书藏于家。(古今伪书考)
〔景氏(日)嵩崖尊生书〕十五卷存
弁言曰。予自角时治周易。稍长以先孺人寝疾。从事岐黄之学。又数年读难经本义。已而读内经灵枢素问
诸篇。恍然于医易之同原也。今夫天地间。不过此阴阳动静之理。消长变化之机。在天地与人身。原无二致。乾坤
之阖辟。即人身之呼吸。昼夜之潮汐。即人身之脉息。故内经言五运六气。而民病因之。夫易以道阴阳。伏羲八
卦。分两仪之体象。文王八卦。明五行之精微。对待流行。交感错综。凡天地间之有形有气。有体有质。其变化
不测尽之矣。干尽于午。坤尽于子。当二至之令。为天地之中。而左右以判人身之左右。所以有升有降也。离尽
于卯。坎尽于酉。当二分之中,为阴阳之半。而上下以分人身之上下。所以别清别浊
也。圆图象天。其阳在东南。故天不足西北。人身之耳目。所以左明于右也。方图类地。其刚在西北。故地不满
东南。人身之手足。所以右强于左也。要之人身之配天地。不过此一阴一阳之道。而医理之赞化育。不过此为升
为降之理。微阳宜养。而亢龙有悔。微阴宜惜。而坚冰可畏。所以阳极则热。阴盛则寒。微者甚之基。盛者衰之
渐。故上工不治已然。治未然也。宜降不宜升者。防剥之再进。宜升不宜降者。培复之始生。畏剥所从衰。须从
观始。求复之渐进。宜向临行。盖不易以立其体。而后变易。以致其用。不通变不足以知常。不守常亦不足以达
变。易医之理。括于此矣。业医者。诚能融会内经。合之四圣之书。则阴阳聚散。剥复消长。一以贯之。运一寻
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钧之弩。易危为安。转乱为治。所谓天地好生之心。圣贤仁孝之精也。非
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不足与于此矣。夫医之有灵枢素问。犹儒之有六经。和缓庆意诸大家。皆能窥见奥微。吻
合经旨。故其书传自内经。不列于学官。懦者斥为小道。荐绅家无称述之者。一二粗工。不过以索方书。求糟粕
为绝技。故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亦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余固研心有年。略见大意。聊次其所
及知。及素所闻见者。叙述为篇。其于易医同原之理。或亦有一解云尔。康熙丙子年八月既望。嵩崖景日东阳
氏识。
四库全书提要曰。景日。字东阳。登封人。康熙辛未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史部地理类存目说嵩注)
〔亡名氏医师秘笈〕二卷存
申赞皇序曰。秘笈一书。乃滇南云州学博李君九茎之祖上发公作。令山东聊城时。有隐君子。流寓其地。为
人治病多奇效。乃父言恭公延之再三。其人誓不入官衙。后感其诚。出是书以授曰。读此可以为良医矣。次日其
人即去。盖隐者之秘笈也。乾隆四十二年。顺宁太守佛尼勒捐资刻成。余适游宦滇南。因得之。余观是书所言。
以太极阴阳。河图洛书。先后天之理。阐素问灵枢难经金匮之旨。发前人所未发。实医道之根源。而其脉证经药。
又简而明。切而要。诚渡世之宝筏也。同志者勿忽诸。
〔陈氏(治)证治大还〕四十卷存
〔李氏(菩)杂证要诀〕二卷存
〔治痧要略〕二卷存
〔端木氏(缙)医学汇纂指南〕八卷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上国朝端木缙撰。缙字义标。当涂人。是书成于康熙丁亥。摘取古今医书。荟萃成帙。每
病之下。先详脉理。次病因。次现证。次治法。颇为明析。惟于素问五运六气。拘执过甚。未免失于泥古。又第
七卷所列医集。惟载近人治验。而古法一概不录。虽医贵因时。又不免局于目见矣。
〔钱氏(峻)经验丹方汇纶〕一卷存
〔俞氏(焕)丹方类纶〕一卷存
自序略曰。余尝谓人生而无济于人者。君子之谓虚生。苟徒自为调摄。而秘藏不以告人。则黄帝岐伯之术。
何以流传至今。而卢公扁鹊何以有不自医之说哉。故尝与大兄尔介仲兄彦方。精选药料。秘制丸散。若寸金丹。
催生丸。及太乙灵膏。普施广送。毫不取其直。此固远迩所感知者。然犹以为传药不如传方。盖传药则吾一家能
辨。而传方则人人可辨也。乃网罗旧闻。摭拾新编。几费采择。而后付剞劂。将
以布诸海内。俾远乡僻壤之家。咸得一目了然。思所以预防而疗治之。以无负余意。其有未曾经验者。概不收录。
书既成。仍颜之曰丹方类编。盖吴门钱青KT先生旧有此书。沈子怀玉曾为重梓。而徐子与慕琛吴尚采诸公皆有
序。余往求原本不可得。倩友抄录一通。今踵刻多方。另为开雕。而仍用其名者。不敢忘其所自也。且亦遂余凛
遵庭训。与人为善之素志也。故序数言于简端。以告当世之阅是编者。
周朗序曰。余不敏。少所指授。弗能为良医。窃意济人利物之事。随在可行。居尝与四方君子。咨诹药石。
又尝周历吴越诸邦。所在延访古先名手医方若干。汇为一册。试之辄效。用之通神。私窃自喜。藉此可以利物济
人矣。比年秋谋付梓人。流之于世。适新安俞君晓园重刻经验丹方类编。余既重乐此书之大有利济于人物也。余
正重乐此书之适相浃洽于鄙衷也。爰拣生平编集奇方一册。附刻于后。夫故未敢妄附于为良之列。亦用自托于一
介存心之意云。
〔刘氏(阙名)医统管见〕未见
〔孙氏(伟)经验藏书〕二卷未见
〔良朋汇集〕五卷存
亡名氏序略曰。燕山孙子。慷慨好义士也。讳伟。号望林。今行年七十有六。自述幼因家寒。父兄教以钱行
米为业。颇不愿意。留心方术。施药济人。年二十许。涉历江湖。流寓楚之常山。卖药数载。思归故里。遂于
崇文门内悬壶。二十余年。每见重于当代之王公大人。延请招致。迨无虚日。后又进内院供事十四年。在方略馆。
沾恩授贵州关山岭管驿。因年近古稀。只身万里。告职还里。有五十年行道所积之方。集成二卷。名曰经验藏书。
将版驼进京城。刷印三千余部行世。伟自说近日又得许多奇方。可惜无传。吴德老悯公之志曰。新书之费几何。
首举者属余。为公前驱。同友中有情愿相帮任。如之大家作此功德。故尔同一发心。刊刻药书,一部五卷。分金
木水火土名。标曰良朋汇集。此书不踪别书。不言脉理。不谙文法。皆大家与众人所有经验应手家藏。海外异人。
种种秘方。杂集成书。虽不能以理言动高明。用方救人。效在顷刻。虽隔山一照。其病即灵。用药无不效也。诚
信然耳。燕山黄子闻其说而嘉之。愚昔良友刘子。汇集古今方书脉理经络药性病机。无不备载。名曰医统管见。
缮写成书。宛然如昨。抚旧帙而太息。感遗物而兴怀。则于孙子是书也。知为济物利人。登俗仁寿之至意云。
〔吴氏(世昌)奇方类编〕二卷存
〔董氏(纪)正谊堂课余〕二卷未见
凤阳县志曰。董纪。字仲修。丹徒人。幼多病。于诸方书无不读。病既愈。医亦精。康熙末卢凤道鲍钤延至
凤阳。遂占籍焉。性恬静工书。善写菊。着正谊堂课余二卷。论证九十三条。经三十年而后脱稿。一时推重。
〔蔡氏(溥)狐白集〕未见
〔医统〕未见
凤阳县志曰。蔡溥。字公济。善医。所着狐白集。医统。藏于家。卒。年八十四。
〔沈氏(国柱)医通〕四十卷未见
淳安县志曰。沈国柱。字公任。其先越之山阴人。来寓邑东茶坡。徙居赋溪遂家焉。国柱妙解经脉。病必理
其本。处剂不过数种。或直用古人传方辄效。然至其随手之变。则又自用我法。往往以意之。尝取黄帝脉书为宗。
而旁引诸所
论。疏通证明之。着为医书四十卷。青溪诊籍一卷。有以病请。不因寒暑丰啬为去留。国朝雍正中。尝与乡饮宾
筵。盖亦今之越人也。
〔青溪诊籍〕一卷未见
〔王氏(纳表)医方解〕未见
按上见于建德县志。
〔赵氏(世熙)河洛医宗〕未见
按上见于嘉定县志。
〔汪氏(光爵)医要〕未见
唐大烈曰。汪缵功。名光爵。号学舟。太学生。屡试不售。考授州同知。遂业医。治病多奇中。载在吴县志。
及苏州府医学志。年五十六岁。殁于康熙五十七年。着有医要若干卷。未梓行世。而同学多有传抄为秘本者。(
吴医汇讲)
〔何氏(镇)家传集效方〕二卷存
〔济生邃论〕十八卷未见
〔原病式〕未见
按上二书。见于本草纲目必读类纂。
〔李氏(延)医学口诀〕未见
按上见于曝书亭集高士李君塔铭。
〔年氏(希尧)集验良方〕六卷存
自序曰。予素不喜医。而性好览方书。凡河间东垣诸名家著作。无不取而遍观之。而尤嗜集良方。耳目所
睹记。友朋所传说。悉一一举而录之。私之箧衍。中间或遇病者。则出以疗之。亦无不随试辄效。由是愈益嗜之。
如是者三十年矣。癸卯春。宦游五岭。土地卑湿。山川郁蒸。居斯土者。往往以疾是虑。廷尉梁君适观察是邦。
因惠予集验良方三卷。予取而读之。见其论病则抉夫源。用药则归于正。凡病皆有方。方皆已验。是诚萃河间东
垣之精英。而非世之承陋传讹者可比。心甚善之。意欲广刷千百本。流布人间。越半岁。梁君晋秩廷评。琴鹤北
上。板亦随之度岭。此愿竟未酬也。甲辰长夏。检集丛残。得旧录方书一本。其为梁君所刻者什之三。未刻者什
之七。恐其久而零落也。因合梁君之书。并而梓之。以酬向日之愿。刻既成。将识其缘起。因思大涅经新医旧
医之说。而深有感焉。夫旧医新医之所用者。皆乳药也,当王之初病也。新医禁旧医之乳药。国中欲服者。当斩
其首。而王病愈。及王之复病也。新医占王病。仍应服旧医之乳药。而王病亦愈。夫旧医之治病也。不辨风热寒
温。悉令服乳。新医之厉禁之宜也。迨王之热病作也。非乳不起。而新医之所以除病者。即所禁旧医之乳药而已。
今所刻诸方。旧医之乳药也。用者能神而明之。则在在皆为新医之乳药矣。若舍旧医之乳药。而欲别求新医之乳
药。虽谒大自在天而求之。岂可得耶。因识其语于简端。并以贻梁君。以为何如也,雍正二年夏五。广宁年希尧
书于五羊官署。
〔程氏(国彭)医学心悟五卷〕存
自序曰。古人有言。病卧于床。委之庸医。比于不慈不孝。是以为人父子者。不可以不知医。虽然。医岂易
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以卑鄙管窥之见。而自称神良。其
差误殆有甚焉。予少多病。每遘疾。则缠绵难愈。因尔酷嗜医学。潜心玩索者有年。而四方求治者日益繁。四方
从游者日益众。然此衷常栗栗危惧,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
有悟。即援笔而识之。历今三十载。殊觉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
大悟不止。爰作是书,以教吾徒。而名之曰医学心悟。盖警之也。然心悟者上达之机。言传者下学之要。二三子
读是书。而更加博览群言。沉思力索。以造诣于精微之域。则心如明镜。笔发春花。于以拯救苍生。而药无虚发。
方必有功。仰体天帝好生之德。修证菩提普救之念。俾闾阎昌炽。比户安和。永杜夭札之伤,咸登仁寿之域。岂
非业医者所深快乎。况为父者知此。可以言慈。为子者知此,可以言孝。以之保身而裕如。以之利人而各足。存
之心则为仁术。见之事则为慈祥。尤吾道中所当景慕也。二三子识之。予日望之。时雍正十年孟春月吉旦。天都
普明子程国彭钟龄自序。
〔王氏(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存
自序曰。尝读周礼。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以五声五气五色。其生死。岁终则各
书其所以。入于医师。盖至慎也。顾通其学室难。苟师心自用。而不准乎古人之成法。患在不学。泥一成之法。
而欲强人之病。以就其说,患在胶执,二者交谈。其于医道。日以矣。余制举之余。从事于医。力学人二十余
年。燃松继晷。研寻古训。所撰脉色本草伤寒杂病一书。自谓有得。迨年逾五十。始窥古圣贤奥。乃知从前急
于着书。尚觉卤莽。深自愧悔。尽付之火。然立言明道之心。至老未能或忘。溯上古神农辨药性。轩岐着灵素。
伊芳尹巫咸作汤液。扁鹊解八十一难。皆医中上圣。莫或俪焉。至东汉张仲景。着书一十六
卷。其伤寒论。申明六经治病。采择祖方。化成百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处方则一成而不易。用法则万变而不
滞。上绍轩黄。下开来哲。犹马迁之于文。子美之于诗。平原之于书。可谓兼先圣之长。其医学之集大成者乎。
厥后唐王冰始有注释。宋钱仲阳发议论。造成无己有方解。吴鹤皋有方考。柯韵伯有名贤方论。国朝汪庵则集
众说而成注。递相祖述。辅翼前人。厥功伟矣。独于方之有矩。法之有规。犹鲜有旁推交通之者。夫用药之道。
等于用兵。废孙吴之法。而曰我善为阵。我善为战。乌合之众。其不足为节制之师也。明矣。然车战之制。房
用之。而卒以致败。则神明变化之用。终有未尽也。余不敏。窃选古方之合于三方四制十剂者。为之显微阐幽。
申明其方之中矩。法之中规。刚柔有变。约制有道。治三焦则分大小之剂。处铢两则分多寡之数。其间辨五行之
生化。察天时之温严。审人事之阴阳虚实。与夫药性之君臣佐使。无不调而剂焉。所谓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皆
古人未发之蕴。而犹不敢参以臆说也。盖医之精义。皆具于书。顾世人习焉而不察耳。因厘为三卷。上卷独明仲
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中下二卷。发明内科女科疡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未附杂方药性。名曰古
方选注。虽不敢谓有当立言之业。然古人之书。本可以不朽。而余得疏通推阐于后。则质之古人。或不至以余言
为。而于周礼疾医之旨。殆亦有合也夫。遂书之以为序。雍正十年九月望后六日。古吴王子接晋三序。
四库全书提要曰。绛雪园古方选注三卷。国朝王子接撰。子接字晋三。长洲人。自古集经方者。不过注某丸
某散。主治某证而已。其兼论病源脉候者。已不多见。至于制
方之意,则未有发明之者。近始有医方集解。然所见较浅。亦未尽窥运用之本旨。是书所选之方。虽非秘异。而
其中加减之道。铢两之宜。君臣佐使之义。皆推阐其所以然。前有自序。称厘为三卷。上卷独明仲景一百一十三
方。三百九十七法。中下二卷。发明内科女科外科幼科眼科。及各科之方。未附杂方药性。以书按之。则和寒温
汗吐下六剂。及内科以下诸科。上中下三品本草。俱各自为帙。不题卷数。盖其门人叶桂吴蒙等所分。非子接之
旧也。今仍定为三卷。以还其旧。而得宜本草。则附于末焉。
〔陶氏(承熹)惠直堂经验方〕四卷存
自序曰。昔仓公挟方术。周行天下。历久而术益工。方益多。是知治病不可无方。而方尤不可不蓄之富也。
予髫年。先大夫之任蠡吾。适民苦疫病。先大夫出箧中所藏辑效方三帙。命从兄慕庄。接方制药。详病施治。无
不应手而愈。丐药者如趋市。民赖存活。不可数计。予益信医之不可无方也如是夫。越数年归里。复得外祖大
来李公生平所集验方若干卷。一见欣然。如获奇珍。厥后每于见闻之余。偶得一方。辄录而藏焉。人或秘不与。
亦必多方购求。务期必得。如是者几二十年。而方略备。往往集同志者。修合施舍以为快。岁甲寅。客东粤。以
所携膏丹药济人。屡获奇效。王子殷玉见是书。即欲梓之以公世。予因择其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九百余方。
分为四十七门。名之曰经验方。又取怪证急救救荒三门。附于卷末。以备采用。名之曰备急方。共四卷。计方一
千有奇。参究考订。凡五越月。书始成。而王子已仙逝矣。其友孙子聚五好义乐施。笃于交情。慨然欲竟其志。
因为捐资。以付剞劂焉。吁。是书也。先外祖暨先
大夫。集之数十年之前。而予复搜罗博采。历举而试之。至数十年之久。时时以有志未逮为忧。今孙子乃能相与
有成。俾阅是书者。遇病了然。不啻取怀。而予宁非予与孙子之所大快耶。虽然。病有虚实阴阳。方有温凉补泻。
故病不一方。方必对病。古人因病立方。今人以方凑病。苟不详审病情。揣摩方旨。而用之倘有弗验。必咎立方
之未善。是有方反不若无方矣。岂予集方之心。并孙子镌之心哉。所望于用方之君子。为之神明变化于其间也可。
雍正十二年。岁次甲寅冬至日。会稽青山学士陶承熹。
〔尤氏(怡)医学读书记〕三卷存
自序曰。夫治病犹治国也。治国者。必审往古理乱之事迹。与正治之得失。而后斟之以时。酌之以势。而后
从而因革之。治病者。必知前哲察病之机宜。与治疗之方法。而后合之气体。辨之方土。而从而损益之。盖未有
事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亦未有言之无文。而能行之远者。于自弱冠。即喜博涉医学。自轩岐以迄近代诸书。
搜览之下。凡有所得。或言或疑。辄笔诸简。虽所见未广。而日月既多。卷帙遂成。昔真西山修读书记。谓门人
曰。此人君为治之门。如有用我者。执此以往。予之是集。即西山读书记之意也。执此以往。亦可以应变无穷矣。
饮鹤山人尤怡识。
徐大椿序曰。文中子云。医者意也。药者瀹也。谓先通其意。而后用药物以疏瀹之也。善哉言乎。医理在是
矣。而意之通实难。泥一成之见。而欲强人之病。以就吾说。其患在固执。好作聪明。而不穷究乎古人之成书。
是犹兵家之废阵图。法吏之废律令也。其患在不学。由前之说。在不能用意。由后之说。在误于用意。夫然。以
不学之人。与不通之
识。而又炽以忮同列竞名利之心。以此用药。其不致抱薪而救火。持水而投石者。几何哉。语云。学书纸费。学
医人费。盖为此也。尤君在泾。读书好古士也,而肆其力于医。于轩岐以下诸书。靡昕夕寒暑。穿穴几遍。而以
己意条贯之。其间凡有所得。笔之于书。日月既多。卷帙略定。辨五行之生克。察四气之温严。审人事之阴阳虚
实。与夫药性之君臣佐使,凡成书之沿误者。厘而正之。古人纷纭聚讼者。折而衷之。夫惟多读古人之书。斯能
善用古人之书。不误于用意。亦不泥于用意,于长沙氏之旨。庶几得之。可谓通其意者矣。抑吾观太史公之传扁
鹊也。云。长桑君以禁方尽与之。忽然不见。后遂能生死人。其说近于鬼物。其人不可再得。而其传淳于意也。
谓得禁方于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脉书。五色诊病。是多读书。而通于意者。扁鹊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如淳于
意者。斯可矣。尤君之学。不知于古人何如。然多读书。而通以意。是闻古人之风。而兴起者。由此书以治病。
尚不贻讥于人费也夫。乾隆四年己未春三月。松陵徐大椿灵胎叙。
〔医学续记〕一卷存
〔静香楼医案〕一卷存
第6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