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医籍考>第59章

第59章

  〔李氏(维麟)医宗要略〕未见
  按上见于苏州府志。
  〔芮氏(养仁)医经原始〕未见
  太平府志曰。芮养仁。字六吉。医有别解。为人悃广闻见。士大夫多与之游。着医经原始。五方宜范等
  书十余卷。行于世。
  〔五方宜范〕未见
  〔刘氏(邦永)惠济方〕四卷未见
  广东通志曰。刘邦永。从化水东人。宋翰林权直刘褒然之后。生有异质。少孤贫。樵于山中。遇异人呼与俱
  去。授以岐黄之术。及上池刀圭之法。久之尽其秘归。遂以医行世。一时号称国手。视病多望形察色。或以一指
  按脉。即知吉凶。可治者辄喜。用药不问资财。不治者不与药。泣问之。则以指数示曰。某日去矣。无不如言。
  其用药不拘古方。卒以己意变通。人多莫测。尤精太素脉。以断修短。无不中者。人皆以为神。迎治殆无虚日。
  然为人狂脱。恒垢衣敝履。笑谑自喜。或侧弁蓬首。袒裼扪虱。见尊贵人弗恤。尤好谈仙家上升事。人以为颠废。
  因自号废翁。卒。着药方甚富。人得其方者辄取效。今所传惠济方四卷。
  〔霍氏(应兆)杂证全书〕未见
  按上见于武进县志。
  〔余氏(绍宁)元宗司命〕二十卷未见
  新城县志曰。余绍宁。字义同。祖籍南城。移居新城南机拗。幼读书。二十学医术。遍访明师得异授。精通
  唐宋朱刘各家。及素问针经诸书。能预决人死生。往住奇中。其用药不循旧方。但对证发单。邑绅士感服其小心
  精笃。又赋性慈爱。尤肯赈恤贫民。常制万病无忧丸施布。赖全活者甚众。各上台嘉其精笃。给送官带。巡道莫
  可期服药取效。亦赐旌表。着医书二十卷。名元宗司命。其伤寒男妇。内外针灸。及小儿诸方。皆精备无遗。
  〔岳氏(甫嘉)男科全编〕未见
  〔家居慎疾良方〕未见
  〔旅邸便易良方〕未见
  〔读书辛苦良方〕未见
  〔仕宦勤劳良方〕未见
  〔行军济变良方〕未见
  〔急救危良方〕未见
  按上七书。见于医学正印种子编附记。
  〔传氏(懋光)医宗正脉〕未见
  〔医学集要经验良方〕八卷存
  〔吴氏(鼎铨)医案〕二卷存
  淳安县志曰。昊鼎铨字六长。号逸樵。云峰诸生。少时慕朱家郭解之为人。嗜六韬书籍武备。尤善治诸疡。
  预订痊可期。予膏剂不爽晷刻。却赇谢弗受。曰。吾以此活人。初
  不图阿堵物也。时称国手。宋中丞又希先生以奇士目之。所着医案二卷。今得其方书者。犹足以活人。
  〔邓氏(景仪)医经会解〕八卷存
  〔孙氏(光裕)血证全集〕一卷存
  小引曰。夫血证之难言也久矣。患此而死者。十有六七。治此而生者。十无二三。岂不诚难矣哉。是何以故。
  良繇或冒风寒暑湿燥火六象之外感。或由喜怒忧思悲恐惊。兼之饮食虏劳七情之内伤。而又每患于读书攻苦之辈。
  淫欲好色之人。何也。气血。人身之二仪。性命之根蒂。形神之根据附者也。故血随气行。气随血转。昼夜循环。
  生生不息。正经所谓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霄壤判矣。况此又皆起于火。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焉。请试言。夫心君主也。百体所听命者也。君主一摇。则五志之火。触于怒则为肝火。动于气则为肺火。耗于
  思则为脾火。捍于惊则为胆火。过于食则为胃火。竭于精则为阴火。虽有肾水。不胜燎原之势。所谓一水不胜五
  火者。此也。肾天一水也。相火寄于其中。脏腑赖以滋养者也。故肾水足。则肝得之。有子母相生之益。肺得之。
  无子富母贫之虞。心得之。有水火既济之功。脾得之。有滋荣润泽之绩。水源一亏。则肾间惟有此一点炎上之火。
  凌于心则为吐血。人于肺则为嗽血。动于肝则为喷血。出于脾则为呕血。若夫咯血唾血咳血。皆从肾家来。而为
  虚损之血。日渐煎熬。迁延不起。而去生便远矣。斯时也。病者安心静坐。却虑凝神。药食调洽。医者究其虚实。
  辨其血色脏腑。用药温养。使水足火平。阳生阴长。各归其位。又何病之不痊。而医之不效乎。无奈病者在先。
  不善调理。一遇此证。见其势之凶涌。遂欲延医以求速止。医人又根据病家之欲急。以能止为功。以为捷法。不知
  此证之发。其来久矣。瘀积胸中。必尽得吐出。才住虽延三五日。亦复要吐。其逆行之势。亦不能顿止。不惟不
  能止。且以寒凉之物塞之。而中其根矣。故必延之岁月。勿妄想。勿妄动。勿多言。勿暴怒。勿嗜酒房劳。勿过
  饱损胃。静坐养神。缄嘿自持。饮食有节。调理无间。药饵和平。闲心葆摄。则五火平复。而不能为害。阴血自
  生。而内火不炽。自得万全。若欲扬汤止沸。则一杯水。难救车薪之火。又何怪乎血证之难为也。故集失血病机
  方脉本草一部。虽不能百发百中。亦聊以寓生生之意。以冀万分中之一得耳。书以求同志者斧政焉。禹航浮碧主
  人孙光裕书于醉古居。
  〔匏庵延道人淮南昭阳李氏家藏奇验秘方〕七卷存
  〔亡名氏医宗三法〕二卷存
  〔谢氏(以闻)医学要义〕未见
  于潜县志曰。谢以闻。字克庵。邑庠生。安贫笃学。守志不阿。尤精于医。崇祯乙亥。年八十余。犹手不释
  卷。所着医学要义。未行于世。
  〔孙氏(文胤)丹台玉案〕六卷存
  〔欧氏(士海)山谷便方〕一卷存
  自序曰。曩愚行山谷间多病患。问何以不治。答以市远无医。而求药复不易。故束手以待。愚心怜之。未
  有以处也。会择术而居。披阅方书。见姜蒜葱韭之类。先辈每用单行收功。而危迫仓卒之际。丸散无灵。标本易
  混。亦多以单方出奇。有捷于影响者。由是知寻常菜果草卉之微。皆有补疾病生死之大。人特不察耳。以此一片
  热肠。辄不自量。选诸经验良方。用物不弘。而特有奇效。便于山谷者。汇成一
  帙。梓之以附旧刻保婴录之后。名之曰山谷便方。成曩志也。丹溪曰。吾既穷而在下。求有可以及人者。非医安
  务。海非敢谓以及人。然世或不鄙其易而试之。其不至于如乌喙鸩毒之杀人也明矣。况其载在简册者。皆先辈仁
  心仁闻。所随试辄验。而不可诬者乎。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然则此书或亦不可少之一道也欤。时
  崇祯己卯之正人日士海书。
  〔施氏(沛)说疗〕一卷存
  题词曰。盖闻医者意也。药者养也。有所资于意。不知无意之为愈也。有所待于养。不如无待之为愈也。故
  枚叔曰。太子之病。可无药石针刺灸疗而已。可以要妙道说而去也。辑说疗十二章。
  〔医医〕一卷存
  题词曰。太史公云。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夫欲奏起疾之功。必光明道少之患。辑医医十章。
  〔祖剂〕四卷存
  自序曰。玄晏先生云。仲景广伊芳尹汤液。用之多验。成聊摄谓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详。惟仲景之书。
  最为群方之祖。要之仲景本伊芳尹之法。伊芳尹本神农之经。轩岐灵素。大圣之所作也。其于处剂之法。则曰君一臣
  二。制之小也。君二臣四。制之大也。经中如麋衔术泽泻汤。乌鱼散。半夏汤。鸡屎醴等方。多不过三四味。
  即后许胤宗亦谓古人用药,简要精专。故仲景之方。其药品甚少。后至洁古东垣。立方有多至三十余味者。说者
  谓东垣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人效之。则未免广络原野之讥矣。兹所集。首冠素灵二方。次载伊芳尹汤液一方。
  以为宗。而后悉以仲景之方为祖。其局方二陈四物四君子等汤。以类附焉。若东垣之补中益气。丹溪之越鞠等剂。
  诚发前人之所未发。虽曰自我作古。可也。近代医书。如戴元礼之证治要诀。薛新甫之明医杂着。方皆简略。与
  仲景之意。不大纰缪。故多探之。要之方者仿也。医者意也。而上溯轩农。其于方剂之道。庶几焉近之矣。崇祯
  庚辰岁重阳日。元元子施沛题。
  〔云起堂诊籍〕一卷存
  〔朱氏(天璧)医准〕未见
  海宁县志曰。朱天璧。字蘧庵。仁和人。明崇祯壬午孝廉也。谢公车。贫无旧业。以素工青囊术。因卖药海
  上。时兵荒荐瘥。璧行药济之。全活者万人。不计值。人至于今称之。馆于乌鹊桥。酆氏亦长者。所着医准数十
  卷。传新安程氏吴氏云。
  〔萧氏(京)轩岐救正论〕六卷存
  自序曰。夫医之为道也。总君父师相之权。而其学也。究天人性命之微。故君子取其精以治身。推其余以济
  世。斯仁术也。乃后世以方技目之。缙绅名士。多所弗讲。司马公不云乎。达则为良相。不达则为良医。其可以
  贱简为哉。予髫龄弱禀。质钝志劳。穷猎简编。苦心诵着。婴疾梦遗。百治莫瘳。继因从宦。游楚慈阳。邀学博
  黄州胡慎庵先生于衙斋。治之三月获痊。先生盖明医李濒湖公甥孙也。因授轩岐秘典。脉旨病机。药性方法。一
  一精详。先生又私淑于立斋者也。嗣入蜀。复参印群贤。颇得肯綮。沉酣于斯。二十余载矣。归里后。有请诊视
  者。目击时师治病。昧本从标。枉毙生灵。莫胜悲怛。此无他。盖以习医之人。半属匪人。而所习之法。全非正
  法。经书不识。旁径乐趋。于是专伤寒
  者。忽于杂病。主脾胃者。惮于攻伐。明湿热者暗乎温补。或执成□。而昧道灵变。或逞臆说。而架言出奇。或
  凭口给。而谀谄售奸。罔惜人命。颠倒妄行。不几为轩岐之乱臣贼子耶。嗟乎。医病实多。安能先救医。得医病
  愈。而人之病。无不愈也。予因是竭一得之愚。悉灵素之蕴。发挥真假。脉旨阐明。药性宜忌。昭揭病机。虚实
  朗县。医病两鉴。操要五气。归本一元。数月运腕。始成篇帙。计卷有六。仅字九万。低徊久之。而犹讶诸法未
  备也。会二三同志。偶见而读之曰。得乎一者。可以通乎万矣。未备云乎。令余亟梓。以救世之医病两家。复捐
  资鸠锓。将欲以公天下。嘉惠学人。而乃不覆瓿弃之。予维是书之作也。阐农黄之奥义。抒自苦念。纠时师之谬
  妄。激自热肠。万一寸管招尤。致使正道难明。谤吠日腾。将奈之何。韩退之先生云。其或闲居修史。不有人祸。
  必有天刑。昔越人世称神医。不免为同官李醯嫉杀东垣云。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
  生乎。故从古豪杰作用。往往以身殉道。倘斯论可售。斯世于寿域。而余戆拙无似。何惜一己之知罪乎。后之
  君子。抑亦谅余之所以为救为正也欤。崇祯甲申春二月上浣之吉。闽中通隐子萧京万舆甫撰。
  〔庄氏(应蕙)医案〕二卷存
  按上附刻于轩岐救正论后。庄应蕙字汝元。温陵同人也。林应楷有庄隐几先生传。又附其末。
  〔王氏(元标)医药正言〕未见
  按上见于江宁府志。
  〔王氏()医学狐解〕六卷未见
  〔虞氏(洪春)医学须知〕未见
  〔何氏(继高)轩岐新意〕一卷未见
  按上三书。见于浙江通志。
  〔卢氏(之颐)疟论疏〕一卷存
  自引曰。疟因证。素问疟论。及刺疟法。最详而悉。后世守其偏承。致经义蒙晦。讹谬良多。审因者略证。
  局证者昧因。知常而不及变。循变而反舍常。殊不知有是因。方有是证。因证既显。常法已具。而始可与达变矣。
  乃或常法既迷。因证靡辨。以寒为热。热为寒。虚作实。实作虚。致微者剧。剧者危。展转变承。连年月不已。
  其死生存亡。莫之能测也。偶方孺先生举问及此。聊纪数语以就正。(方孺先生姓潘名镖嘉定人)
  王琦跋曰。伤寒之疾。本于风寒。而疟本于风暑。寒暑相反。若风马牛不相及也。今之医者。有伤寒转疟
  疾。疟疾转伤寒之说。未详本自何书。而千口雷同。习焉不察。读晋公疟论疏。其论风气独盛。绝无暑象一则。
  深辟世人谓伤寒转而成疟之谬。深切显明。真足以醒群蒙之聋瞽者矣。友人娄荆川深契是书之奥。有久疟未愈者。
  按其六经脏腑所属而治之。应手取效。盖信此书足珍也。或者訾其抄撮灵素陈言。金匮旧方。无一新奇创获之快
  论妙剂者。此直睡人呓语耳。乌足与之深论耶。乾隆甲申七月辛亥朔。钱江王琦书。
  四库全书提要曰。疟论疏一卷。明卢之颐撰。之颐。字子繇。钱塘人。是书论疟证治。于虚实寒热四者。
  最为详尽。足以发明素问疟论刺疟论诸篇微意。大旨谓疟属阳。属阴。日作者属阳。间数日作者属阴。而曰温。
  曰寒。曰瘅。曰牝。皆可以疟该之。其主方多取王肯堂证治准绳。其余所列诸方。亦多简当。虽书不过一卷。
  然治疟之法。约
  略尽乎是矣。杭世骏道古堂集。有之颐小传。称所着初有金匮要略摸象。为其父所焚。续着有本草乘偈。今行于
  世。后着有摩索金匮九卷。又有伤寒金HT钞。医难析疑二书。今未见传本。独无此书之名。或世骏作传之时。未
  见其本。故亦疏漏欤。
  〔医难析疑〕未见
  〔李氏(德孝)医学正蒙〕未见
  浙江通志曰。李德孝。字时慕。
  〔陈氏(樵)群书纂集〕未见
  浙江通志曰。陈樵。字时彩。
  〔董氏(一麟)医学问世编〕未见
  浙江通志曰。董一麟。字时野。
  〔金氏(忠)广忠集方〕一卷未见
  浙江通志曰。金忠。字尚义。丽水人。
  〔张氏(琳)医说妙方〕十卷未见
  浙江通志曰。明巡抚保定副都御史勾余张琳删定。
  〔伍氏(翕)医书会要〕未见
  〔沈氏(宏)医筌〕未见
  〔陆氏(长庚)体仁汇编〕未见
  〔昊氏(延龄)医学质疑〕未见
  〔金氏(孔贤)丹山心术〕未见
  〔赵氏(金)医学经略〕未见
  〔邵氏(继稷)经验良方〕未见
  按上七书。见于浙江通志。
  〔陈氏(时荣)三难一览〕未见
  〔病机提要〕未见
  接二书。见于松江府志。
  〔钱氏(宝)医案〕未见
  镇江府志曰。钱宝。字文善。原浚曾孙。号复斋。诗多藻思。工小楷行书。精于医。拯危济困。恒孜孜焉。
  所着有医案。运气说。
  〔王氏(章祖)橘井元珠〕未见
  兰溪县志曰。王子英孙。章祖字叔贞。纂有橘井元珠。
  〔释氏(住想)慎柔五书〕五卷存
  石震小传曰。师毗陵人。胡姓。本儒家子。生而敏慧。稚年寄育僧舍。长寻剃发。法名住想。字慎柔。性喜
  读书。凡一切宗乘。以及儒书经史子诸编。无不究览。心血耗疲。得瘵疾几不起。时查了吾先生寓医荆溪。师往
  求治。岁余获痊。了吾先生泾县人。为太平周慎斋先生高座。师颖悟沉静。了吾先生深器之。欲授以己学。师繇
  是执贽。事先生十余年。先生惧其学识过己。乃令往从慎斋先生。与薛理还偕行。理还亦毗陵人。予于己卯春。
  曾识荆于嘉水。时年已逾七十。因出了吾生平所验案及禁方赠予。予自此益尽窥了吾之学。慎斋先生名满海内。
  从游弟子日众。师随侍。每得其口授语。辄笔之。先生初无着述。今有语录数种行世。多师所诠次也。师自是归
  里。治病辄应。履日盈户外。然性好施。虽日入不下数金。而贫如昔。岁庚午。吴江宰熊鱼山先生夫人。抱奇恙
  六七年矣。延师至。以六剂奏效。一时荐绅士大夫。咸服其神明。因往来吴会间。里居之日少。岁壬申。予时习
  岐黄家十余年。雅慕师。每相过从谈论。辄达曙忘倦。师每忾生平所学。嗣者寥寥。言之惋然。然窃谓师貌古神
  暗。当得永年。亡何丙子仲夏忽示疾。以手札招予。授生平
  所着书。凡虚损一。痨瘵一。所札记师训一。治病历例一。医案一。又数日竟脱然去。年六十五。距今又十年矣。
  予将以其书。寿之于梓。因为之传。
  张氏(延登)悬袖便方〕四卷存
  〔徐氏(韫奇)医略〕未见
  按上见于兰台轨范附洄溪府君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