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医学入门>第16章

第16章

  麝香五钱。引诸药入五脏六腑,周彻百节。
  丁香三钱。入肺补血,实脾胃。
  青盐四钱。入肾以实其子,使肺母无泄漏,如乳补下益其气脘。
  夜明砂五钱。透肺孔,补气不足,散内伤有余。
  乳香、木香各二钱。
  小茴四钱。治湿沥之症,调达周流,升降其气,不致喘嗽。如欲断水,先寻此源。
  没药、虎骨、蛇骨、龙骨、朱砂各五钱。
  雄黄三钱。削除病根,扶弱助强。
  白附子五钱。循各经络有推前拽后之功。
  人参、附子、胡椒各七钱。补元气,行血化痰为津液。
  五灵脂五钱。保肺气,削有余,补不足。
  槐皮能闭押诸气之性,使无走窜。
  艾叶取其火热,劫病去毒,起死回生。
  上为末,另用白面作条,圈于脐上,将前药一料分为三分,内取一分,先填麝香末五分入脐眼内;又将前药一分,入面圈内,按药令紧,中插数孔,外用槐皮一片盖于药上,艾火灸之,无时损易,壮其热气,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热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壮,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如此,则骨髓风寒暑湿,五劳七伤尽皆拔除。苟不汗则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后又灸,灸至汗出为度。学人虽用小心灸至百二十壮,则疾必痊。灸时要慎风寒,戒油腻生冷,保养一月以后,愈加精神健旺。若妇人灸脐,去麝,加韶脑一钱。扁鹊明此二十味浮沉升降,君臣佐使,使其所治劳嗽之疾,无不痊愈,不惟劳疾。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坚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劳,遗精白浊,阳事不举,下元极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妇人赤白带下,久无生育,子宫极冷,凡用此灸,则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接命丹
  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却病延年。用大附子一枚,重二两二钱,切作薄片,夏布包定,以甘草、甘遂各二两捶碎,用烧酒二斤共浸半日,文武火煮,酒干为度。取起附子、草、遂不用,加麝香三分,捶千余下,分作二丸,阴干,纳一丸于脐中,七日一换。一丸放黑铅盒内养之。
  温脐种子方
  五灵脂、白芷、青盐(各二钱),麝香(一分)为末,另用荞麦粉水和成条,圈于脐上,以前药实于脐中。
  寻常只用炒盐。又治霍乱欲死及小便不通。如虚冷甚者,加硫黄,入麝香为引。
  用艾灸之,妇人尤宜。但觉脐中温暖即止,过数日再灸,太过则生热也。
  温脐兜肚方
  专主痞积,遗精白浊,妇人赤白带下,经脉不调,久不受孕者。惟有孕者忌之。白檀香、羚羊角(各一两),零陵香、马蹄香(即广沉香)、香白芷、马兜铃、木鳖子、甘松、升麻、血竭(各五钱),丁皮(七钱),麝香(九分),以上十二味为末,分作三分,每用一分。以蕲艾絮绵装白绫兜肚内。初服者,每三日后一解,至第五日又服,一月后常服之。
  针灸禁忌
  针灸服药吉日(紧急不拘)
  丁卯、庚午、甲戌、丙子、丁丑、壬午、甲申、丙戌、丁亥、辛卯、壬辰、丙申、戊戌、己亥、庚子、辛丑、甲辰、乙巳、丙午、戊申、壬子、癸丑、乙卯,丙辰、己未、壬戌,及成开执日,忌辛未扁鹊死日。
  又,春甲乙,夏丙丁,四季戊己,秋庚辛,冬壬癸。男喜破日忌除,女喜除日忌破,男女俱宜开日,俱忌满日,男忌戊,女忌己。又,游祸日不宜服药,正五九月巳日,二六十月卯日,三七十一月午日,四八十二月申日。
  九宫尻神禁忌
  坤踝震指牙上,巽属头兮乳口中,面背目干手膊兑,项腰艮膝肋离从,坎肘脚肚轮流数,惟有肩尻在中宫。
  其法一岁从坤,二岁从震,周而复始。针灸犯之,重则丧命,轻发痈疽。
  九部人神禁忌
  一脐二心三到肋,四咽五口六在首,七脊八腰九在足,轮流顺数忌针灸。
  其法一岁起脐,二岁到心,周而复始数之。行年犯处,忌用针灸。
  十二部人神禁忌
  一心二喉三到头,四肩五背六腰求,七腹八项九足十膝,十一阴(十二)股是一周。
  其法亦一岁一位,周而复始数之。
  四季人神禁忌
  春秋左右胁,冬夏在腰脐,四季人神处,针灸莫施行。
  逐月血忌
  行针须要明血忌,正丑二寅三之未,四申五卯六酉宫,七辰八戌九居巳,十亥十一月午当,腊子更加逢日闭。
  逐月血支
  血支针灸仍须忌,正丑二寅三卯位,四辰五巳六午中,七未八中九酉部,十月在戌十一亥,十二月于子上议。
  十二支人神所在禁忌
  子目丑腰耳寅胸,卯脾鼻辰腰膝中,巳手午心未头手,申头背酉背仍同,戌在头面亥头项,十二支人神忌逢。
  逐日人神所在禁忌
  一足鼻柱小指中,初一足大趾,十一鼻柱,二十一小指。
  二踝发际外踝同,初二外踝,十二发际,二十二外踝。
  三腿牙齿并肝足,初三股腿,十三牙齿,二十三在肝与足。
  四腰胃脘手阳明,初四腰,十四胃脘,二十四手阳明经。
  五口遍身足阳明,初五口,十五遍身,二十五足阳明胃经。
  六手在胸又在胸,初六手,十六在胸,二十六又在胸。
  七内踝气冲占膝,初七内踝,十七气冲,二十七在膝。
  八脘股内占阴中,初八腕,十八股内,二十八在阴。
  九尻在足并膝股,初九在尻,十九足,二十九膝股。
  十腰内踝足趺中。初十腰背,二十内踝,三十足趺。
  凡针灸必忌人神、尻神、血支、血忌之类。急病一日上忌一时,正午以后乃可灸,早则恐有昏晕。卒病不拘早晚,若值雷雨,亦必宁待。
  本草引(纂雷公)
  医道之传,其来尚矣。历代圣君哲辅,靡不留心,自古仁人孝子,咸知注意。人生两间,身缘四大。风寒暑湿侵蒸,喜怒忧思郁结,苦乐荣悴悉损精神,饥饱逸劳俱伤气血,有生难免,具体皆然,禀受虚实不同,必有恒心乃济。(非唯医者贵有恒心,虽病者服药及起居饮食,亦必有恒,乃能康济一身)草木良毒各异,未达其性勿尝。药无不效,用当极灵,试嚼乌梅,遽齿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气通。啖辣芥则泪垂,啮花椒而气闭;阴胶知内疸所在,(阴胶,即甑中气垢。点少许于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达至住处,知痛足可医也)
  硝末救脑痛欲亡。(硝石末吹鼻中,头痛立止)囊皴漩多,夜煎萆;体寒腹大,全赖鸬;龟尿解噤,鼠骨生牙;磁石引针,琥珀拾芥;鸾胶续剑,獭胆分杯;血投藕而不凝,漆得蟹而自散;葱液可以熬桂作水,蟾膏乃能软玉如泥。略举数端证验,以明一切殊功。每用单行,则气纯而愈速,或时兼使,乃味杂而效迟。
  唯相须佐使配合,则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恶交参,必争仇而播毒。疾之剧差,休戚所关;方之臧否,安危是系,必合精详有据,岂宜火裂无稽?对症求药,须裒众善之长;随宜用药,庶获万全之效。
  本草总括
  《本草经》肇炎皇,医之祖也。伊芳尹用《本经》为《汤液》,仲景广《汤液》为方法,后之陶,唐、李、陈,本草虽多,不能及也。日久黑白未免无混,得经意者惟东恒、丹溪,会经要者惟古庵、节斋。是以总法象于前,分五品于后,其先辈歌括多有修改之者,非好劳也,不敢少违经旨耳。《指南》云: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能穷《素问》,病受何气,便知用药,当择何味。
  天有阴阳彰六气,
  风寒暑湿燥火,三阴三阳上奉之。
  温凉寒热四时行;
  春夏温热者,天之阳也;秋冬凉寒者,天之阴也。阳则升,阴则降。
  地有阴阳化五味,
  金木水火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
  酸苦辛甘咸淡成。
  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者,地之阴也。阳则浮,阴则沉。酸生于东方,木应春气,温入肝;苦生于南方,火应夏气,热入心;甘生于中央,土应四季,气兼温凉寒热,味兼辛咸酸苦,其本气平,其本味甘,入脾胃;辛生于西方,金应秋气,燥入肺;咸生于北方,水应冬气,寒入肾;淡为五味之本,故本草不言淡。
  然有生必有化,木味化甘,火味化辛,土味化咸,金味化酸,水味化苦,其应脏腑则相同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辛散酸收淡渗泄,咸软苦泻甘缓平;药本五味,入五脏而为补泻。辛散,谓散其表里拂郁也;酸收谓收其耗散之气也;淡渗,谓渗其内湿利小便也;咸软,谓软其大便燥结之大热也;苦泻,谓泻其上升之火也;甘缓,谓缓其大热大寒也。
  酸苦涌泄阴为味,辛甘发散气阳轻。
  又,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有一药两味者、或三味者,或一气者、或两气者,轻清重浊之分,气味浓薄之异。
  轻清成象亲乎上,
  味薄,茶之类。清阳出上窍,本乎天者亲上也。
  亲下重浊阴成形。
  味浓,大黄之类。浊阴出下窍,本乎地者亲下也。阳化气,阴成形,万物皆然。
  清之清者发腠理,阳中阳味浓之至:
  附子气浓,阳中阳也,故发热。
  清之浊者实四肢,阳中之阴薄气使。
  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下行,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
  浊之浊者走五脏,阴中之阴乃浓味;
  大黄味浓,阴中阴也,故泄下。
  浊之清者归六腑,阴中之阳薄味尔。
  麻黄苦,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利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
  六淫外感如何治?风以辛凉热咸寒,火淫同热。
  湿苦热兮寒甘热,苦温燥胜佐辛酸。
  风制法肝春木,酸生之道也。失常则病,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制法心夏火,苦长之道也。失常则病,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制法脾土甘,中方化成之道也。失常则病,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制法肺秋金,辛收之道也。失常则病,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完整阅读请扫描二维码下载丁香书院APP免费看

前往下载:https://www.kanbaapp.com/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