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疡医大全>第40章

第40章

  自颈项至结喉止,凡一切痈疽、瘿瘤、瘰、马刀,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颈项痛门主论
  邪客三阳则痛,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丹溪治一人,项强痛甚,不可以回顾,作痰客太阳经治之,用二陈汤加酒芩、羌活、红花,服二剂而愈。有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者,皆由肾虚不能荣筋也,六味地黄汤加秦艽。
  夹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夹疽生喉之两旁,属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火热毒上攻而成。内溃者难治;虚火上升痰壅,饮食不进者死。(《准绳》)
  气颈门主论
  汪省之曰:气颈乃七情抑郁不伸,肝脾气郁不舒,结喉之间气结如胞,随喜怒消长,甚则饮食嗌碍,治以四海舒郁丸主之。(《理例》)
  气颈门主方
  四海舒郁丸
  青木香(五钱)陈皮海蛤粉(各三钱)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各二两。俱用滚水泡去盐。)
  共研细,每服三钱,不拘酒水,日服三次;渣沉在碗底内者,敷气颈上。愈后用黄药子四两,生酒三大壶,煮三炷香,窨一七去火毒,早晚任饮数杯,酒完永除根。
  颈痈门主论
  王肯堂曰:颈痈属手少阳三焦经郁火,积愤惊惶所致。初觉即隔蒜灸;若溃后不敛,烦躁胀满,小便如淋,呕吐者死。(《准绳》)
  《灵枢》云:发于颈者,名曰夭疽。其痈大而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
  申斗垣曰:颈左发为痈,右发为疽,皆由脏腑热毒,风气伏结风府之间,故毒发于颈之上下,但内近咽喉,饮食气道呼吸所关。其见证也,寒热往来,喉咙疼痛,饮食妨碍,亦恶候也。(《启玄》)
  奎光曰:颈痈,胸前红肿,情势在外,防其内攻,甚则红肿出脓。
  环项发门主论
  王肯堂曰:环项发,发于项之周遭,故名。又名落头痈。先看何处肿起,如从后天柱穴起,是足太阳兼督脉哑门穴下,作寒热,拘倦闷乱,恐怖不食;如连前项俱肿,乃毒流入足少阳;连耳肿,是流入阳明,当分经络治之。不应者死。(《准绳》)
  颈蝗门主论
  汪省之曰:颈蝗其毒不红,其形坚硬无脓,一年半载,长久如此,不能穿溃,两尖锁颈,嗜人脂血,食血一饱,病患即将危矣。毒发之初,先服益气养荣汤十余剂,即将两患头上用三棱针针住,以艾炷针灸七壮或九壮,次服神效栝蒌散。(方见乳证门。)自消。(《理例》)
  风热锁喉毒门主论
  窦汉卿曰:颈项间忽痛如失枕之状,名曰风热锁喉毒。久则红色绕于肩背,坚硬难治。(《全书》)
  无辜疳伤疮门主论
  申斗垣曰:无辜疳伤疮,乃因小儿衣物洗濯晒晾,误被雌鸟粪及羽毛落于上,有虫入于皮毛间,致令小儿脑后项边,有核如弹丸在肉内,推之则动,软而不痛;久则虫化入于脏腑,令儿羸瘦壮热,便脓血,头骨开缝,肢体生疮。治宜消疳鳖甲丸主之。(《启玄》)
  冯鲁瞻曰:无辜疳者,因浣衣夜露,被无辜落羽所污,小儿服之,令身体发热,日渐黄瘦,便痢脓血是也。
  《心鉴》曰:脑后项边有核如弹,按之转动,软而不痛,其间有虫如米粉,如不速破而去之,即虫随热气流散,遍体生疮,一入脏腑,便痢脓血。须以银针刺破,贴以膏药可也。
  又曰:更有疳虫,或如发丝,或如马尾,出于头项腹背之间。黄白芨赤者生,紫黑青者死。
  无辜疳伤疮门主方
  鳖甲丸
  夜明砂(净,微炒)鳖甲(醋煮令黄,去肋)枳壳黄连(各二两)雄全蝎(一个)诃子(生一枚,熟一枚)
  共为末。入麝香少许,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食后用米饭送下。
  瘿瘤门主论
  陈实功曰:瘿瘤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也。瘿者,阳也。
  色红而高突,或蒂小而下垂。瘤者,阴也。
  色白而漫肿,亦无痒痛,人所不觉。(《正宗》)
  又曰:筋骨呈露曰筋瘿,属肝。赤脉交结曰血瘿,属心。皮色不变曰肉瘿,属脾。忧喜消长曰气瘿,属肺。坚硬不移曰石瘿,属肾。治宜消散。自然缩小,切不可轻用刀针掘破,出血不止,多致危亡;久则脓血崩溃,渗漏不已,终致伤人。(《正宗》)
  又曰:筋瘤坚而色紫,累累青筋盘曲,甚则结若蚯蚓。此乃肝统筋,怒动肝火,血燥筋挛而成也。治当清肝解郁,养血舒筋为主。清肝芦荟丸主之。
  又曰:血瘤,微紫微红,软硬间杂,皮肤隐隐,缠若丝缕色红,擦破血流,禁之不住,此乃心主血,暴急太甚,火旺逼血沸腾,复被外邪所搏而成也。治当养血凉血,抑火滋阴,安敛心神,调和血脉为主。芩连二母丸主之。
  又曰:肉瘤软如绵,硬似馒,皮色不变,不紧不宽,终年只似覆肝,此乃脾主肌肉,郁结伤脾,肌肉消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而为肿也。治当理脾宽中,疏通戊土,开郁行痰,调理饮食为主。加味归脾汤主之。
  又曰:气瘤,软而带坚,皮色如故,或消或长,无热无寒,此乃肺主气,劳伤元气,腠理不密,外寒传而为肿也。治当清肺气,调经脉,理劳伤,和荣卫为主。通气散坚丸主之。
  又曰:骨瘤形色紫黑,坚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坚贴于骨,此乃肾主骨,恣欲伤肾,肾火郁遏,骨无荣养而为肿也。治当滋补肾气,养血行瘀,散肿破坚利窍为主。调元肾气丸主之。
  又曰:粉瘤,红粉色,多生耳项前后,亦有生于下体者,全是痰气凝结而成。宜用披针破去脂粉,以三品一条枪插入,数次化尽内膜自愈。
  又曰:黑砂瘤多生臀腿,肿突大小不一,以手捏起,内有黑色是也。亦用披针刺内,出黑砂有声,软硬不一。
  又曰:发瘤多生耳后发下寸许,软小高突,按之不痛,针之粉发齐出。
  又曰:蛔虫瘤生于胁下。
  又曰:蛆瘤生于肩膊。
  又曰:虱瘤破之虱出,但诸瘤形状之异,皆由五脏湿热邪火,浊气瘀血,各感而成,非正病耳。
  又曰:小儿胎瘤,初生头上、胸乳间,肿起大者如馒,小似梅李,此乃胎中瘀血凝滞而成。须候小儿盈月以后,方可用针刺破,内如赤豆汁则安,内服五福化毒丹即愈。
  又曰:治瘿之法,初起元气实者,海藻玉壶汤、六军丸,久而元气虚者,琥珀黑龙丹、十全流气饮。选而治之。
  薛立斋曰:瘿瘤诸证,只宜服药消磨,切不可轻用刀针掘破,血出不止,多致立危。医家病家,均当慎之,万勿孟浪。
  冯鲁瞻曰:瘿则着于肩项,瘤则随气凝结,戒食浓味,忌妄破掘,五瘿皆不可妄掘破,惟胎瘿破而去其脂粉则愈。(《锦囊》)
  李东垣辨瘤法: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大,不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气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此溃必多成。宜早服内塞散以排之,诸癃瘤疣赘等至年衰,皆自内溃,理于壮年,可无后忧。(《十书》)
  《百效全书》曰:夫瘿瘤皆因气血凝滞,结而成之。瘿则喜怒所生,多着于肩项,皮宽不急,垂垂而重者是也。瘤则随留所住,初如梅李之状,皮嫩而光,渐如杯卵者是也。瘿虽有五,瘤则类多,不痛不痒,切不可抉破,恐脓血崩溃,渗漏无已,必致杀人;惟肉瘤更不可攻疗。如脂瘤、气瘤体气充实者,如海藻散坚丸,东垣散肿溃坚汤多服,亦可消散。如虚弱者,又宜斟酌,不可纯用化痰行气破坚之药。
  《灵枢》曰,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疾前二字,衍文也。筋当作结。)筋结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及,发为筋瘤。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为肠瘤,久者数岁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结,气居为昔瘤,以手按之坚。有所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深中骨,气固于骨,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居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也。(《刺节真邪篇》:此皆虚邪中人为病,费去而久留着,故积岁累月而成疽瘤也。)
  《三因》云:瘿多着肩项,瘤则随气凝结。
  岐天师曰:瘿瘤不同,瘿者连肉而生,根大而身亦大;瘤者根小而身亦大也。即瘤之中,又各有不同,有粉瘤,有肉瘤,有筋瘤,有物瘤。筋瘤不可治,亦不必治,终身十载,不过大如核桃。粉瘤则三年之后,彼自然而破,出粉如线香末,出尽自愈,亦不必治也。肉瘤最易治,用水银、硼砂各一钱,血竭、儿茶各三钱,黄柏五钱,冰片、麝香各三分,共为细末,将此药擦于瘤之根处,随擦随落,根小者,无不落也。
  物瘤则根大,最难治,不时而动,无故而鸣,或如虫鸣,或如鸟啼,必须用刀破其中孔,则物自难居,必然突围而出,后用生肌神药,则瘤化为水,平复如故矣。(《秘录》)
  又曰:物瘤乃不敬神鬼,触犯岁君而得。病不可测,非理可谈,故《内经》不言,然世未尝无此病也。
  又曰:瘿固不同,形亦各异,然皆湿热之病也。由小而大,由大而破,由破而死矣。初起之时,即宜用小刀割破,略出白水,以生肌散敷之立愈。倘若失治,渐渐大来,用药一点,点其陷处,半日作疼,出水,其色白者易愈,如黄者、红者皆难愈。
  张仲景曰:人有手臂生疮,变成大块,更有肚上生疮,结成顽块,终年不去者,或如拳头大者,必须用刀割去,人必晕绝,不可学也。止用小刀略破其皮一分后,以化毒丹敷之,即化为水,此方神奇,不可轻视。如足上生瘤如斗大者,不必破碎治之,止用针轻轻刺一小针眼,以化毒丹敷之,必流水不止,急用煎方治之,方用人参、黄各三两,生甘草、薏苡仁各五两,白芥子三钱,水煎服。二剂即消尽其水,而人绝无惫色,此内外双治之法。然此方之妙,乃补其本源之气,又利水而不走其气,刺其孔而出水,未免大损元气,今补其气,又何惧水之尽出哉?此方之所以奇也,妙也。
  岐天师曰:人有喉患大肿,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现五色之纹,中按之半空半实,此乃痰病结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也。宜消痰汤主之。此方乃消上焦之痰圣药也。又有海藻、昆布以去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纹,妙在消痰而仍不损气,则胃气健而痰易化也。一剂知,二剂消大半,三剂则全消,四剂永不再发。此方兼可治瘿证神效。(《秘录》)
  瘿瘤门主方
  清疳芦荟丸(《正宗》)治恼怒伤肝,肝气郁结而为瘤,坚硬色紫,累累青筋,结若蚯蚓,遇喜则安,遇怒则痛者服之。
  生地黄(酒煮,捣膏)当归白芍药川芎(各二两)甘草节昆布川黄连青皮海蛤粉牙皂芦荟(各五钱)
  共为细末,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白汤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无不有效。
  通气散坚丸治忧郁伤肺,致气浊而不清,聚结为瘤,色白不赤,软而不坚,由阴阳失度,随喜怒消长者宜服。
  黄芩(酒炒)石菖蒲当归制半夏陈皮香附米川芎天花粉海藻白茯苓甘草陈枳壳桔梗川贝母人参胆南星(各等分)
  研细。薄荷煎汤叠丸豌豆大。每服一钱,食远服,灯心二十根,姜三片,泡汤送下。
  琥珀黑龙丹治五瘿六瘤,不论新久,但未穿破者并效。
  天南星(姜汁拌炒。)京墨五灵脂(炒)海带海藻(各五钱)血竭(二两)琥珀(一两)广木香(三钱)麝香(一钱)
  各研细和匀,炼蜜丸一钱重,金箔为衣,晒干密贮。每服一丸,热酒一杯,量病上下,食前后化服。如患在下部,服后用美物压之。
  破结散(《锦囊》)治五瘿极佳。丹溪曰:瘿气先须断浓味。
  麦面(四分)松萝半夏贝母海藻(洗)龙胆草海蛤通草昆布枯矾(各三分)
  研末。酒服一钱,日三。忌鲫鱼、猪肉、五辛、生菜、毒物。二十日愈。一方加青皮。
  点瘤赘神验方凡瘤有六,骨瘤、脂瘤、肉瘤、脓瘤、血粉瘤。脓瘤,即胶瘤也。惟粉瘤与脓瘤可决,余瘤皆不可决溃,肉瘤尤不治,治则杀人。
  桑柴灰枣木灰黄荆灰荞麦灰桐壳灰(各二升五合)
  以沸汤淋汁三碗,澄清,入斑蝥四十个,穿山甲五片,乳香、冰片不拘多少,煎作两碗,以瓷器盛之。临用时入新锻石调成膏,敷瘤上,干则以清水润之,其效如神。
  枯瘤方治瘤初起,成形未崩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用之。
  斑蝥二十个轻粉白砒砂硼砂雄黄黄丹没药(去油)乳香(去油,各一钱)大田螺(三个,去壳切片、晒干)
  共研极细,糯米粥调匀,捏作小棋子样,晒干。先灸瘤顶三壮,以药饼贴之,上用黄柏末,水调敷,盖药饼。候十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敛口药敛之。
  秘传敛瘤膏瘿瘤枯药,枯落后用此搽贴,自然生肌收口。
  血竭海螵蛸象皮乳香(去油)轻粉龙骨(各一钱)
  研极细。用鸡蛋十五枚,煮熟去白,将黄熬油一小杯,将药和匀,每日早晚用甘草汤洗净患上,鸡翎涂上,膏药盖贴。
  灸法先将瘤上用面包好,然后照其大小,用杏核或桃核半个,内填极干人粪,合瘤上以艾圆灸之,知痛即止。
  秘方用竹刺将瘤顶略略拨损油皮,勿令见血,入铜绿细末少许,膏盖自消。
  又方极细生铁屑醋拌,放铜勺内干,再拌再,如此三度,研极细,再以醋调敷上,便觉瘤上不甚适意,过一宿,剥去再敷,以平为度。
  瘤生面上初起鲜蒲公英摘断,以白浆点瘤上,干了又点,数日全消。
  丹瘤(朱丹溪。)萆麻子去壳,研入面一匙,搽之甚效。
  生肌神散(岐天师)治物瘤割破,以此搽之。
  锻石(千年者佳)三七根麒麟竭(各三钱)人参象皮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木香(各一钱)儿茶(二钱)轻粉(五分)
  各为绝细末,研至无声为度。修合时须用端午日,不可使一人见之。
  点瘿法(岐天师)用此点在瘿之陷处,半日作疼,必然出水。
  水银鹰粪绿矾鹊粪皂矾轻粉硼砂(各一钱)潮脑冰片(各五分)麝香(三分)
  研为绝细末。用针刺一小孔,然后乘其出血之时,将药点上,即粘连矣。约用一分,以人乳调之,点上如鸡头子大,一日点三次,第二日必然流水,流水之时,不可再点,点则过疼,转难收口矣。三日后,必水流尽而皮宽如袋,后用煎方,自然平复如故。
  煎方
  黄薏苡仁(各一两)人参山药(各三钱)白芍白茯苓(各五钱)泽泻(二钱)猪苓生甘草陈皮(各一钱)
  水煎服。十剂全消如故。但忌房事一月,余无所忌。若犯房事,必破不能收口,终身成漏。
  消痰汤(岐天师)
  白茯苓(五钱)海藻半夏贝母白芥子天南星人参桔梗(各三钱)昆布生甘草(各一钱)附子(一分)
  水煎服。
  化毒丹(张仲景)
  人参(三钱)甘草(一钱)硼砂冰片(各一分)轻粉(五厘)
  各为细末和匀,掺上,即化为水矣。
  灰浆膏(胡公弼)消瘤神效。
  天南星半夏(各一两)草乌(存性,五钱)
  三味煎浓汁,去渣,入木莲蓬蒂上白浆一二两,采时以蛤蜊壳在蒂上刮取。搅匀,再用锻石以竹片拨炒,俟竹片焦黑成炭为度。徐徐投下,调成不稀不浓膏子,入瓷瓶收贮,黄蜡封口。用时如干,以唾津润开,敷瘤上,或木莲蓬浆润敷尤妙。二三日即愈。
  消瘤(程葑门)银炉上飞灰一斗,入水煎数十沸,用棉布滤去渣,取清汁入川大黄八两,煎好,滤去大黄不用。
  又用矿锻石一斤,放钵头内,将灰汁倾入钵内,再入蟾蜍、生南星各三两,研为细末,和入汁内收贮。看瘤大小,用羊毛笔蘸汁扫瘤上,一日扫十二三次,三日自枯,其瘤落下。如去皮石榴,将白灵药掺之,三日消尽。又用红升药掺上生肌长皮,再上钻白霜,自然全愈。
  消瘤法俟人家入殓时钉棺,斧声敲一下,以手按瘤一下,斧声歇亦止,其瘤自消。
  颈上瘿瘤,不疼不痛,俱是痰结。
  川黄柏海藻(各一两)
  研细收贮,每用五分,放手心上,以舌之,一日三五次即消。
  消瘤。
  硼砂阿魏(各等分)麝香(少许)
  研细末。以大蒜捣烂,看瘤大小,敷之自消。
  禁瘤法每年行此法一次,其瘤即不长。大凡遇死尸,将死人手在瘤上一摸,可保一年不长;次年又行此法,又保得一年不长,终身行之,则其瘤皆如初起时也。
  若空一年不用死人手摸,其瘤即大。
  瘰门主论
  《寒热》篇。帝曰:寒热瘰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然?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鼠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而未内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帝曰:去之奈何?岐伯曰: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来以去之,其小如麦者,一刺知,三刺而已。帝曰:决其死生奈何?岐伯曰: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见赤脉不下贯瞳子,可治也。
  《外台秘要》曰:肝肾虚热,则生瘰。
  《病机》云:瘰不系膏粱丹毒火热之变,总因虚劳气郁所致。止宜以益气养荣之药,调而治之,其疮自消,不待汗之下之而已也。
  朱丹溪曰:瘰必起于足少阳一经,不守禁忌,延及足阳明经,食味之浓,郁气之久,曰毒、曰风、曰热,此三端拓引变换,须分虚实,实者易治,虚者可虑。此经主决断,有相火,且气多血少,妇人见此,若月水不调,寒热变生,稍久转为潮热,自非断欲食淡,神医不能疗也。
  又曰:灸瘰法,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一穴,(即手阳明经肩、曲池二穴也。)各灸七壮,在左灸左,在右灸右,左右俱病者,俱灸之。余常用之甚效。(薛氏以曲池云附,似未的也。
  薛立斋曰:凡男子妇人,若因恚怒伤肝,气血壅遏而不愈者,宜灸此穴以疏通经络。如取此穴,当以指甲掐两肘两肩四所患处,觉有酸麻,方是其穴。此治瘰之秘法也。
  戴复庵曰:瘰之病,皆气血壅结,根在脏腑,多结于颈项之间,累累大小无定,发作寒热,脓血溃烂,此没而彼起。
  王肯堂曰:单窠者,生一个也。发于颈项最难治,或发于囟骨,亦难治。用毒药疗之,勿令浸渍日久。(《准绳》)
  又曰:莲子,一胞裹十数枚,生于项之左右,以手触则能转动,尚可用药治疗;如坚硬挨不动者,乃不可生,憎寒发热躁渴,凡遇此证,至难治,虽神圣亦无如之何也已。
  又曰重台,生于颈项,或左或右,初则单窠结在上,或在下,重叠见之,是名重台。此证药不可疗,不可针灸。若是毒行其肿痛,发渴生痰,百死一生,害人极速。初觉有之,急用小犀角丸、粉金散治之。
  又曰:燕窠,形似燕窠不可治。
  陈远公曰:有生痰块于项,坚硬如石,久则变成瘰,流脓流血,一块未消,一块复长,未几又溃,或耳下,或缺盆,或肩上胁下,有串走之状,故名鼠疮,又名串疮,如鼠之穿也。人谓食鼠窃余以成此证,而不尽然也。盖此证多起于痰,痰块之生,多起于郁,未有不郁而生痰,无痰而成瘰者也。故治法必以开郁为主。然郁久气血必耗,况流脓血则气血更亏,消痰而不解郁,解郁而不化痰,皆虚其虚也。消串丹:白芍一两,白术一两,柴胡二钱,蒲公英三钱,茯苓五钱,陈皮一钱,附子一片,甘草一钱,天花粉三钱,紫贝天葵五钱。水煎服,八剂痰块渐消,又十剂尽化,又一月全愈。愈后服六君子汤为善后计,不再发也。此方妙在蒲英、天葵为消串神品,然非佐以柴、芍,则肝木不平,非助以苓、术,则脾胃土不健,又何能攻痰破块哉!惟其有攻有补,又得附子之力引各味直捣中坚,所以能除夙痰于旦夕耳。(《冰鉴》)
  又曰:有久生瘰,颈间尽烂,且及于胸膈,无非痰块,以至身体发热发寒,肌肉消瘦,不思饮食,自汗盗汗,惊悸恍惚。此证原难医治,然治得法,亦在可救也。夫此证初起,宜解郁为先,佐之补虚,以消其毒;倘执寻常治法,以祛痰败毒为事,鲜不速之亡矣。用转败丹:人参二两,柴胡二钱,白芍三钱,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半夏五钱,白术一两,生甘草三钱。水煎服,四剂,痰块在胸者尽消,又四剂,颈上溃烂亦愈;将方减半,再服十剂,疮口渐平,不再发也。此方补多于消,而开郁寓于中,化痰存于内,从未有知此治法,但一味攻毒,所以愈坏也。杀运无穷,神方难信,人见此方,无不讪笑者,谁知乃祛病之仙丹,夺命之异药哉!余不胜掩卷叹息也。
  陈实功曰:夫瘰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瘰、痰、筋之殊,当察而治之。风毒者,乃外受风寒,搏于经络,先寒后热,结核浮肿,治当散其风,除其湿;热毒者,乃天时亢热,暑中三阳,或内食膏粱浓味,酿结而成,色红微热,结核坚硬,治当清其脾,泻其热;气毒者,乃感冒四时杀厉之气而成,其患耳项胸腋,骤成肿块,令人寒热头眩,项强作痛,治当调其血,和其气;瘰者,累累如贯珠,连接三五枚,其患先小后大,不作寒热,初不觉疼,日久渐痛,坚硬如棋子,大小如梅李,绕颈延腋,得之于误食虫蚁鼠残之物,又或汗液宿水陈茶,混入而餐,乃食毒郁结之久病也,最难消散,治当散其坚,和其血;痰者,初起如梅如李,生乃遍身,久则微红,后必溃破,易于收敛,此乃饮食冷热不调,饥饱喜怒不常,多致脾气不能传运,遂成痰核,治当豁其痰,行其气;筋者,生于项侧筋间,形如棋子,坚硬大小不一,或陷或突,久则虚羸,多生寒热,劳怒则甚,此乃忧愁思虑,暴怒伤肝,故令筋缩,结蓄成核,治当清其肝,解其郁。(《正宗》)
  又曰:如寡妇尼僧,鳏夫庶外家,志不得发,思不得遂,积想在心,过伤精力,此劳中所得者,最难调治。有此先养心血,次开郁结,益肾安神,疏肝快膈,如归脾汤、益气养荣汤,俱加香附、青皮、山栀、贝母、木香之类是也。
  又曰:男子不宜太阳青筋,潮热咳嗽,自汗盗汗;女人忌眼内红丝,经闭骨蒸,烦热后必变为痨瘵。忌用巴霜、牵牛、斑蝥、大黄追蚀等药,往往克伐太过,致其危亡者多矣。切宜戒之慎之。
  又曰:蛇蟠,绕项起核者是。
  又曰:耳项胸腋,骤成肿核,色红微热,寒热头痛,此乃风寒暑热之暴病也。此证易于消散,宜用荆防败毒散加贝母、夏枯草,不应,再加软坚开郁之品。
  又曰:瓜藤,自颈项延及胸腋者是。
  冯鲁瞻曰:凡颈项眉颊,结核久凝,皆为气血太虚,切勿攻克。(《锦囊》)
  又曰:瘰者,先贤名曰九漏,是由其人阴虚火盛,冲击关津管束之处,而又过食炙,风痰热毒,相搏而结成顽核,郁滞不散,久则内溃而为瘰。治宜养阴和肝,理脾舒郁,化痰清利,切勿徒事克伐,以损真元。若夫婴儿产下,因胎毒而即患者,此禀母之肝胆二经火郁气滞,亦宜平肝滋肾化毒为主。盖瘰之源,虽由于肝,实根于肾;夫肝火之有余,乃肾阴之不足也。故其本在脏,其末上出颈腋之间,若浮于脉中,未着于肌肉而为脓血者,易去也。若反其目而视之,赤脉贯于瞳人,如见一脉,即一岁死;见一脉半,即岁半死;二脉三脉亦如之,若赤脉不见,庶可治也。
  其始必发一枚,次必连生大小十数,缠绕项下,先肿作脓,穿破难干,故名漏项。若在胸旁,或两胁者,此名马刀。至若其口深黑,内溃蚀烂,穿透咽喉,饮食不进,目肿舌出,耳出黄脓者,不治。更有无故寒热,身体颈项结核如,及心胸腹背皆有坚核而不痛者,此名为结风气肿也。审其是风是火,或虚或实治之。
  又曰:瘰者,手足少阳蕴热结滞而致也。二经多气少血,所以结核坚而不溃,延蔓串通。若阳明经则气血多而溃矣,即俗名烂。惟少阳起者,当从本治,俗医不知,概以毒药攻之,如负薪救火,为害更甚,元气弱者,反成痨瘵矣。
  又曰:夏枯草能散结气,而有补养血脉之功,能退寒热,虚者尽可用之;若实者佐以行散之药,外施艾灸,亦渐取效。
  又曰:凡结核或在项,或在臂,或在身,或在耳后,或在顶门,如肿毒不红不痛,不作脓者,皆是痰注,气滞不散,不外乎曰痰、曰气、曰热三者,久而不已,则成瘰。宜早治之。大抵因七情之气郁结,或因饮食之时,触犯恼怒,遂成此疾,妇人女子患此最多,治宜开郁顺气,利膈化痰,清肺。然未有不由阴虚火旺而有痨瘵根脚者,更宜兼乎补阴,乃其治也。
  周文采曰:生于头项上交接,名蛇蟠。宜早治之。(《启玄》)
  李东垣曰:瘰结核,寒热发渴,经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黄,潮热上蒸,已成脓也。(《十书》)
  申斗垣曰:九漏名曰野狼漏,其根在肝,因所欲不遂,蓄怒而得。曰鼠漏,其根在胃,因食鼠飧之物,胃受毒而播于肝。
  曰脓漏,其根在胆,因志不遂而得之。曰蝼蛄漏,其根在大肠,因食蝼蛄及蝎虎所伤之物,误食之而得。曰蜂漏,其根在脾,因食蜜物及蜂毒得之。曰蜈蚣漏,其根在肺,因食蜈蚣所游之物而得之。曰蛴螬漏,其根在心,因喜之太过而得之。曰瘰漏,其根在肾,因食血发及诸肾得之。曰转脉漏,其根在小肠,因惊恐失枕而得之。故瘰古人称为九漏,此之谓也。
  窦汉卿曰:独形者为结核;续链接者为瘰。此证原非膏粱之变,乃虚劳气郁所致。宜服益气养荣之剂,忌用金石暴悍之法,徒伤气血。
  又曰:溃后宜十全大补汤加贝母、香附、远志。
  汪省之曰:瘰初起者,用四棱铁环按定,针一孔,以纸捻之,勿令合口,以绝其源,功效甚速。(《理例》)
  胡公弼曰:夫瘰者,乃颈项坚结之核也。或在耳前,或在耳后,或在耳下,皆属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之患也。初如豆粒相似,不觉疼痛,及后长如桃榴梅李之状,方见疼痛,头眩昏闷,四肢作痛作胀,寒热往来如疟。书云:有痰核,有气瘰,有风,有筋,有血,有串颈鼠尾。头未破时,如弹丸相似,或一枚,或三五枚,或多不计其数,累累连连,贯串沿漫,血胀皮薄,而自破出脓者有之;浸淫溃烂者有之;或医家以刀针烂药刺破者亦有之;年深日久,竟不能痊者,亦有之。殊不知此证原是七情伤于内,血气淫于外,气多血少,痰多壅盛,致伤于肝。肝主筋,故此毒结于胸膈上焦之处,结于耳前及颐颏至缺盆者,名曰瘰,此手少阳三焦经证也。
  凡看瘰,不宜过心,过心者必死。只问推之动与不动,不问大小枚数,破与不破,须察推之动者易治,不动者难医;辨明五善七恶,不可一例混治。大法宜用火针,针破其核,将药线插入六七次,看疮大小,大则多换,小则少换;量核浅深,务溃其根,或烂断血筋。血流不止者,速以百草霜掺之;病患若血去多而晕,治当补血,外用敷药,敷四围,其核自脱,脱后换用生肌药,长肉收功。(《青囊》)
  刘河间曰:结核者,乃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也。不须溃发,但热气散则自消。
  朱丹溪曰:结核或在项、在颈、在臂、在身,皮里膜外,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多是痰注作核不散,当问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后,用药散核。
  又曰:结核在颈项,用白僵蚕、炒大黄酒浸、青黛、胆南星各等分,蜜丸噙化。
  核在下颏,用二陈汤加酒炒大黄、柴胡、桔梗、连翘。核在臂,二陈汤加连翘、防风、川芎、酒芩、苍术、皂角针、白僵蚕、麝香,行太阴厥阴之积痰,使结核自消甚捷。
  风热结核,用大连翘饮加白僵蚕、牛蒡子。如风核以去风消核散常服消之。
  又曰:凡一切风核疼痛,用大荞麦根、葫芦根磨末,半泔半醋暖涂之。
  蒋示吉曰:如瘰证,男子骨蒸,女人经闭,已成坏证,若专攻其,是速其毙也。理宜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使根本既固,然后再理其疮,庶有可生之机也。(《说约》)
  又曰:瘰之作,七情六欲,痰饮郁热,积久而成,实非一朝一夕之故也。故当以益气养荣为主,而佐以治瘰之品。盖恐荣卫一衰,变证蜂起,虽欲治,而不可得矣。
  又曰:凡遇瘰等证,须察虚实,不得尽剂攻伐,损伤元气,致成坏病者,十有八九。此非患者之命,自出医人之手,不得不留心斟酌。
  《圣济总录》曰:瘰在耳后颐项缺盆,乃手少阳三焦经主之。
  《内经》曰:陷脉为,留连肉腠,即此病也。
  《病机》云:瘰不详脉证,经络受病之异者,下之则犯经禁、病禁。虚虚之祸,如指诸掌。
  刘河间曰:瘰生于耳后及项间,一名九子包,又名者鼠疮。其突起者,瘰也,多起厥阴少阳之二经,以其多气少血故也。由嗜欲太甚,饮酒太过,食味太浓,思想太穷,所愿不遂,意淫于外,内蕴七情,中伤六欲,或传染,或误治,种类不同,为害则一。男子患此,潮热顿生;女子患此,月经不调,渐渐不治,神仙难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