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疡医大全>第34章

第34章

  凡一切舌疽疮痹,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察舌苔辨证法
  舌为心苗,应南方火。邪在表,则未生苔;邪入里,津液搏结,则生苔而滑。苔白者,丹田有热,胸中有寒,邪在半表半里也。热入渐深则燥而涩,热聚于胃矣,宜承气、白虎。若热病口干舌黑,乃肾水刑于心火,热益深而病笃矣。(然有苔黑属寒者,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也、即小便之赤白,口中之润燥,舌苔之滑涩,亦皆因乎津液之荣枯,未足凭以遽断寒热也,故尤宜以脉之有力无力细辨之。总之,医家治病,须随机应变,活泼泼地,不可胶执一方,不可泥滞一药,不必以药治病,惟以药治脉可也。古今气运不同,旧方新病,何能符合,只可读其书,广其义,考其方,得其理,潜心默究,自得其神,即罗氏譬之拆旧料而改新房,务必工稳耳。)
  白苔是热聚丹田,寒留胸膈,湿气薰蒸所致。治宜燥湿和中。
  滑白色者,邪未入腑,半表半里也,宜和解之。热入渐深,则燥而涩矣。
  黄苔者,胃腑有邪热也,宜下之。
  舌上有黑苔生芒刺者,其因有二:非水来克火为寒极,即火极似水为热极,以脉迟数无力有力辨之。一宜大承气,一宜理中汤。然十有九死之证也。
  舌上黑苔生芒刺,刮不去易生者死。
  舌卷囊缩,爪甲青黑,不知人事,面青作搐者,肝绝也。
  舌出不入门主论
  岐天师曰:人舌吐出,不肯收进,乃阳火盛强之故。(《秘录》)
  窦汉卿曰:伤寒舌出寸余,连日不收。用梅花冰片五钱掺舌上,即收。(《全书》)
  张仲景曰:伤寒舌出者死。
  舌出不入门主方
  舌退场门数寸,冰片为末敷。
  人舌吐出,不能收进,乃阳火盛强之故。冰片点过,服。
  黄连人参白芍药(各三钱)柴胡石菖蒲(各一钱)
  水煎服,二剂愈。
  又方萆麻子为末,装纸条内烧烟熏之。鼻孔有涎流出,即愈。
  舌缩不出门主论
  岐天师曰: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语言者,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秘录》)
  澄曰:舌乃心苗,气虚与心脾积热,俱能令人舌短,不仅寒凝胸腹,当详辨之。
  舌缩不出门主方
  神方治舌忽缩入喉咙,不能言语,乃寒气结于胸腹。
  人参(三钱)白术(五钱)肉桂干姜熟附子(各一钱)
  水煎服,其舌自舒矣。
  气虚舌短,人参煎汤服。
  心脾积热舌短,黄连、石膏,或只用一味,或兼用,煎汤服。
  弄舌舒舌门主论
  经曰:舌乃心苗。又曰:心开窍于舌。心火亢盛,肾阴不能上制,所以舌往外舒,肝火助焰,风主动摇,胃热相煽,舌难存储,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缩动摇,谓之弄舌。当清心胃之火,则肝风自息矣。
  冯鲁瞻曰:弄舌者,是脾脏小热,舌络微紧,时时舒舌。治之勿过用凉药,即有饮水者,亦脾虚津液不足耳。若于大病之来而弄舌者凶。
  又曰:凡出长而收缓者,名曰舒。微露即收,舌干肿涩者,名曰弄舌。
  骆潜庵曰:舌忽舒长,舌忽卷缩,舌忽肿满,皆属风热盛而妨乳食也。宜延寿丹。
  弄舌舒舌门主方
  清胃散
  防风天花粉黄芩熟石膏浓朴(姜制)枳壳黄连陈皮甘草水煎服。
  又方以西牛黄一厘涂舌上,即止。
  舌喑门主论
  冯鲁瞻曰:舌喑者,中风而舌不转运,舌强不能言是也。经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会厌者,声音之户。舌者,声音之机。唇者,声音之扇。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然心之本脉,系于舌根,脾之络脉,系于舌傍,肝脉循阴器,络于舌本,少阴之脉之喉咙,系舌本。足四经之脉,皆上于舌,邪中其经,则痰涎闭其脉道,舌不能转运而为之喑矣。有喉喑者,劳嗽失音,即喉咙哑是也。故喉喑者,喉中之声嘶,而舌本能言,舌喑者,舌本不能言,而喉中之声如故,中风而舌喑者,舌与喉俱病,而音声不能发于会厌也。然有外感内伤之因。外感者,风寒火热之邪也。经曰:诸热暴喑,皆属于火。内伤者,心肺肾三经致病,亦多由痰火壅塞上窍,气血两虚,不能上荣,则舌机不转也。有肾虚而气不归源,内夺而胞络内绝,不能上接清阳之气者;有元气不足,肺无所资者;有血衰而心失所养者。盖心为声音之主,肺为声音之户,肾为声音之根。经曰:三焦之气,通于喉咙,气弱则不能上通矣。治者能于根本用力,则丹田清阳之气,自能宣扬振作,故古人每以独参汤、地黄饮子取效也。然中风不语之证有六:有失音不语者;有舌强不语者;有神昏不语者;有口噤不语者;有舌纵语涩不语者;有舌麻语謇不语者。可不详欤!
  重舌门主论
  陈实功曰:重舌,乃心火妄动发之,舌下又有一舌也。当以线针点刺患上,令出恶血,内服黄连泻心汤,外用冰硼散搽之。(《正宗》)
  冯鲁瞻曰:重舌者,心脾有热也。盖心候舌而主血,然脾脉络于舌下,火土又子母也,有热即与血气俱盛。其状附舌下,而近舌根,生形如舌而微短小,色异,亦宜针刺。(《锦囊》)
  窦汉卿曰:重舌,乃舌下生一小舌,其舌鲜红,其外证颏下浮肿,有硬核。此心经受热,毒气出于舌下。先用紫雪掺之,流出热涎,急服甘桔汤加姜、灯心煎服。(《全书》)
  又曰:莲花重舌,乃蕴热乘风而发,心火炎上之义。
  又曰:莲花舌,乃舌下生三小舌,其状如莲花之形。但舌乃心之苗,心火上炎,或思虑太过,或火气所伤,或酒后当风取凉,以致风痰相搏而成。此候急用清凉解毒汤加减服之,再吹。如肿不散,须用小刀针出紫血为妙。
  又曰:舌下生小舌,名曰重舌。盖舌乃心苗,心火上炎故生之。用小刀点紫黑处,吹冰片散,服甘桔汤加山栀、连翘之属。
  又曰:咽喉有肿,复生重舌,此两经受病,俱有邪也,心邪发于舌下,胃邪出于喉咙。盖因喉间之邪,触起于心经之邪,则其病俱发。外证头疼项强,身发潮热者,是也。探痰法同前,再用紫雪、冰片散治之。
  汪省之曰:重舌,大小男女俱生。乃心火妄动,当以线针点刺患上。(《理例》)
  骆潜庵曰:脾之脉络系舌傍,肝之脉络系舌本,心之脉络系舌根,三经受胎毒而上攻,舌下又像有一舌也,名曰重舌。宜延寿丹。(《推拿秘书》)
  澄曰:重舌、莲花重舌,有男妇心绪遏郁,忧思过度之人,每生此证。因循日久,以致溃烂腐秽。舌头一烂,外壳虽存,其中如烂鱼肠相似,断不可用升炼药吹搽,一用即血出如泉,穿腮腐龈,百不一生。澄见数证,俱因庸工妄治而亡,不可不慎。
  重舌门主方
  重舌涎出,水浆不入。(《圣惠方》)
  玄精石(二两)牛黄朱砂冰片(各一分)
  研末。以针舌上去血,盐汤漱,掺末咽津。效验如神。
  重舌、木舌、紫舌。
  黄连连翘山栀黄芩木通荆芥薄荷(各一钱)牛蒡子(一钱)甘草(五分)
  灯心十根,煎服。
  当归连翘汤治心脾有热,重舌、木舌。
  当归尾连翘(各三钱)川白芷(二钱)大黄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消毒犀角饮治内蕴热邪,咽膈不利,重舌、木舌,一切热毒。
  鼠粘子(微炒,四钱)荆芥黄芩甘草(各一钱)防风犀角(各五钱)水煎服。
  木舌门主论
  陈实功曰:木舌、紫舌,亦由心火而发。用飞盐加冰片少许,勤搽出涎自愈。(《正宗》)
  冯鲁瞻曰:木舌者,因脏腑壅热,心脾积热,其气上冲。是以舌肿尖大,塞满口中,若不急治,则致害人。更不可用手去按,按则舌根乃损,长成语言不正。如至啼叫无声,面色频变而惊疼者,不治。然舌固属心脾,但肝脉亦络舌本,故伤寒邪传厥阴,则舌卷囊缩,概可见矣。(《锦囊》)
  张宪伯曰:舌忽胀大,硬肿塞满,实时气绝,名曰舌。(《闲抄》)
  窦汉卿曰:木舌症硬如穿山甲,见人舌做一拳。外证憎寒壮热,语言謇涩,此心经受热。心者舌之本,因心而病。治法以小刀点紫黑处,煎药内多加山栀。山栀乃泻火之要品也。(《全书》)
  又曰:木舌、乳娥,此证为因心经热毒,或因酒后温床浓被,以致热气攻于心经。故生单娥及舌胀而紫,吐出风痰,急用三棱针刺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及刺乳娥,俱破出血痰,即用胆硝丹吹入喉中,仍服荆防败毒散。
  又曰:一妇人木舌胀满口,诸药罔效,以针砭之五七次肿减,三日方平,血出盈斗。服药同前。
  又曰:舌上有白苔结硬,必作木舌。用前法治之。
  又曰:凡舌证白苔坚硬,药味不得入者,揩拭洁净,用竹刀刮舌,然后用药。
  又曰:舌卷大不得吞咽,皆由热毒冲上。急用紫雪加冰麝掺舌上,再用冰片散吹之。
  汪省之曰:舌胀色紫如肝,名曰紫舌。凡舌转掉不仁,名曰木舌,此乃因心火而发。(《理例》)
  奎光曰:木舌者,舌肿大如煮熟猪肝,不能转动。又有一肿生舌根下,状如白枣,有青紫筋,不能速愈。初起不疼,不发寒热,渐渐肿大,速治可愈。迟则难痊,皆由忧郁所致。
  又曰:治口舌证,吹药后,如舌上无涎,或如干橘核者,不治。
  又曰:凡遇口舌糜烂无血出者,不治。
  又曰:凡舌肿大,用生石膏加冰片敷。如出血者石膏炒用。
  又曰:舌肿胀满口,吐舌在外,难以纳药者,用僵蚕、牙皂制过为极细末,用少许吹鼻中,口自开,痰涎自出。用箸绕丝绵蘸甘草汤润其舌。用四味口疳药多加冰片频吹。
  又曰:木舌,初则金丹、碧丹同用,(方载咽喉门。)后则单用金丹内服煎药。
  张仲景曰:伤寒舌肿者,难治。
  骆潜庵曰:舌肿如木,名曰木舌,乃风热盛也。宜延寿丹。
  木舌门主方
  治木舌口舌俱硬,有衣不能开。(《秘方》)
  薄荷细茶(各等分)
  共煎。露一宿,青绢裹箸上,蘸药徐徐抹上自消。
  重舌木舌。
  黄连(蜜炙二钱)白僵蚕(一钱)
  共乳细。掺舌上涎出即好。
  又方生姜切片蘸硼砂末擦之。
  重舌、木舌、紫舌,及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并久嗽痰火,咽喉作痛。
  玄明粉硼砂(各五钱)朱砂(六分)冰片(三片)
  共乳细。每日吹五六次。
  舌胀门主论
  奎光曰:紫舌胀属心火。内必烦躁闷乱,宜吹碧丹。(方载咽喉门,)内服加减犀角地黄汤。
  《医统》曰:七情所郁及心经热壅,则舌肿满不得息。心热则舌裂而疮,肝热则舌木而硬,脾热则舌涩而苔,肺热则舌强,热甚则舌燥如锯,舌卷囊缩者,不治。厥阴绝也。
  《心法》曰:舌忽肿退场门外,是受蜈蚣毒。宜用雄鸡血一小杯浸之,即缩入。
  舌胀门主方
  舌,破棺而治,无不立效,并治重舌、木舌。皂矾不拘多少,新瓦上火变红色,放地上候冷,研细,将病患用铁钳撬开牙关,用此擦舌,立愈。
  又方真蒲黄筛细末,频刷舌上,其肿自退。若能咽药,以黄连酒煎,细细咽之,泻去心火尤妙。
  又方舌肿胀不能开,萆麻仁研烂,绵纸取油捻作纸捻,灯上点着吹灭,将烟熏之,良久自消。
  舌肿黄柏以竹沥浸一宿,研末,敷舌上。
  舌肿胀退场门外,冬青叶煎浓汁浸之。
  舌肿塞喉。
  朴硝白矾(等分)
  研细搽之,立消。
  舌肿胀。
  百草霜海盐(各等分)
  研末,井花水调下。
  舌痹门主论
  舌痹者,强而麻也。乃心绪烦扰,忧思暴怒,气凝痰火而成。
  舌痹门主方
  验方
  荆芥穗雄黄(各等分)
  研末。木通煎汤调下一钱。
  痰壅舌麻,生矾研末掺之。
  又方皂角末掺之。
  舌黄门主论
  奎光曰:舌黄,乃舌上生黄,肿痛,亦属心火。
  舌菌门主论
  奎光曰:舌菌属心火,多因气郁而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状,其色红紫。
  舌痈门主论
  奎光曰:舌痈初起,舌红而肿大,心经火盛,地角亦红肿。初起用金丹、碧丹吹舌根。(方载咽喉门。)煎药内加黄连、山栀、犀角。
  舌疮门主论
  经曰:心开窍于舌。
  陈实功曰:心火盛则口舌生疮。(《正宗》)
  岐天师曰:舌乃心苗,心火郁热,故舌先见证。(《秘录》)
  冯鲁瞻曰:经曰:舌乃心之苗。又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又曰:心脉系舌本,脾脉络舌旁,系舌下,故发为病,或生疮,或重舌、木舌诸证,皆二经之所致也。然肝脉亦络舌本,故风寒则卷缩而不言,七情所郁则肿满而不消。心热则裂而疮,脾热则滑而苔,脾寒则白苔如雪,肝壅热则血上壅。若人无故舌痹者,不可作风热治。盖由心血不足,血虚火烁耳,理中汤合四物汤治之。(《锦囊》)
  又曰:昔有人舌上生疮,久蚀成穴,服凉药不效。此下元虚寒,虚火不降,投养正丹遂愈。
  岐天师曰:倘人口中忽生疮于舌上,吐出在外寸余,上结成黄靥,难以食物,人以为病在心也。心热故生此疮,此亦近理之谈,而不知非也,亦有祟以凭之也。方用冰片一分,纳入蚌口内,立化为水,乃以鹅翎敷扫其上,立刻收入其舌,便可饮食矣。蚌乃至阴之物,以至阴之物攻至阴之邪,则邪自退走。况又加以冰片之辛温逐邪,不遗余力,自然手到成功也。
  窦汉卿曰:热毒攻于舌,则舌生疮,客风吹干津液,则舌硬也。王叔和云:三部俱数心家热,舌上生疮唇破裂。治法宜凉心清热。(《全书》)
  又曰:咽喉有肿兼舌上生疮,此心经受热也。邪热存心日久,则为喉闭,余毒在心,则舌生疮也。须用冰片散、元参升麻汤加减治之。
  窦梦麟曰:口舌生疮如黄粟,外证怯寒而口张。先用蚌水,或田螺水,或茶漱净,然后搽药。
  李时珍曰: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于舌下,为神水;肾液流于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是以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人若有病则心肾不交,肾水不上,故津液干而真气耗也。《难经》曰:肾主玉液,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心为汗,自入为唾也。
  舌疮门主方
  舌疮吴茱萸研末,酒调涂两足心。
  口舌生疮。(《秘录》)
  黄柏白僵蚕(各一钱)枳壳(烧灰)山豆根苏薄荷甘草(各五分)冰片(三厘)
  共为末。一日掺三次,第一日稍快,次日全愈。
  又方
  黄连(二钱)菖蒲(一钱)水煎服。
  小儿舌疮不能饮乳(《幼科良方》)白矾和鸡蛋置醋中,涂儿足底,二七日愈。
  舌证主方(奎光)
  黄连黑山栀木通犀角连翘生地牡丹皮甘草麦门冬赤芍
  水煎服。(如兼口唇,必加熟石膏少泻脾火;如有肺火兼有痰,加川贝母;便秘加玄明粉、大黄、枳壳。)
  小儿口舌生疮桑树皮中白汁涂之,即效。
  舌疮鹅口重舌
  青黛朴硝(各一钱)龙脑(一字)
  为末。鹅翎搽上少许。
  舌疳门主论
  《心法》曰:舌疳者,由心脾毒火所致。其证最恶,初如豆,次加菌,头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红烂无皮,朝轻暮重,急用北庭丹点之,自然消缩而愈。若失于调治,以致肿,突如泛莲;或有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妨碍饮食言语,时流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项颔,肿如结核,坚硬痛,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黯木红;破后时流臭水,腐如烂绵,其证虽破,坚硬肿痛仍前不退,此为绵溃。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是以又名瘰风也。盖舌本属心,舌边属脾,因心绪烦扰则生火,思虑伤脾则气郁,郁甚而成斯疾。其证外势颇类喉风,但喉风则咽喉常肿,汤水不能下咽;此证咽喉不肿,可以下咽汤水,胃中亦思饮食。因舌不能转运,迭送饮食,故每食不能充足,致令胃中空虚,而怯证悉添,日渐衰败,颔下肿核。初起宜用导赤汤加黄连,外用锦地罗蘸醋磨敷;虚者归脾汤;便溏者归芍异功汤。自古治法虽多,然此一证,百无一生,纵施药饵,不过苟延岁月而已。
  舌疳门主方
  秘传北庭丹(清溪)
  番人中白(各五分)瓦上青苔溏鸡粪瓦松(各一钱)
  上用倾银罐子两个,将药装在罐内,将口封固,外用盐泥固济,以炭火红,俟三柱香为度。候冷开罐,将药取出,入冰片、麝香各一分,共研细末。用磁针刺破舌菌,用丹少许点上,再以蒲黄盖之。
  连珠疳门主论
  奎光曰:连珠疳,口风,自舌下起一小泡,初起一个,渐至五六个,连珠而起。
  舌衄门主论
  冯鲁瞻曰:舌上出血,名曰舌衄。乃心脾热证也。(《锦囊》)
  又曰:舌衄者,舌上无故出血如线不止,或如簪孔者是也。宜香薷汁一升,日三服,外以槐花炒,研细末,干掺之。
  岐天师曰:人舌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极,血不藏经也。(《秘录》)
  陈实功曰:舌上无故出血如线,是心胃火邪炽甚,逼血妄行,此名舌衄。(《正宗》)
  舌衄门主方
  舌上无故出血槐花炒黄色,研细擦之。
  舌上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极,血不藏经也。六味黄汤加槐花三钱,煎服立愈。
  舌上忽出血如簪孔赤小豆一升杵碎,水三碗和捣取汁。每服一盏,不拘时服,外用槐花末掺上。
  又方大小蓟捣汁和酒饮。
  白膜裹舌门主论
  初生小儿,舌上白膜裹住,若不刮去,则发惊。不可不知。(《保生碎事》)
  白膜裹舌门主方
  验方(《保生碎事》)先将舌上白膜刮出血,以白矾少许搽之。
  舌疔门主论
  《心法》曰:舌疔者,乃心脾火毒。舌生紫泡,其形如豆,坚硬寒热,疼痛应心而起。宜用蟾酥丸含放舌下,随化随咽;或再服三丸,以解内毒。甚者刺之,服黄连解毒汤,兼搽紫雪,徐徐咽之。
  舌上痰核门主论
  陈实功曰:舌上痰核,乃痰气结于舌上,成核作痛。硬强者,用线针点破出血,冰硼散搽之。(《正宗》)
  舌上重门主论
  窦汉卿曰:舌上生一疮,其形如杨梅,故谓之重。外证无寒热,但作事烦心。先以甘桔汤多加山栀,后服黄连解毒汤,再吹药。不宜用刀。(《全书》)
  《心法》曰:心脾热极,上生疮,形如梅子,外无寒热,内时作烦,名曰重。宜黄连解毒汤加桔梗,常以紫雪噙化。
  冯鲁瞻曰:其证生于颊里及上者,即名重。
  舌上重门主方
  天南星散治重重龈
  天南星(生,去皮、脐)
  研极细末。用醋调涂男左女右脚心,浓皮纸贴。如干再用醋润。
  舌下痰包门主论
  陈实功曰:舌下痰包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成瓠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治当用利剪当包剪出黄痰,若鸡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芩、连、薄荷。(《正宗》)
  冯鲁瞻曰:小儿产下,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样,连于舌根,令儿言语不发不转,可以指甲摘破,令血出即活。用烧矾研细敷半绿豆许。若血出无害,不止,烧发灰掺之,或用猪脂涂之。(《锦囊》)
  伍氏曰:若不摘去,其孩必哑。
  舌断门主论
  岐天师曰:人有被人咬落舌尖,或连根咬断者,或一日,或二日,或半月,俱可接之。速用狗舌一条,观其人舌之大小,切正如人舌光景,将病患舌根伸出,病患坐在椅上,仰面头放在椅背上,以自己手拿住喉咙,则舌自伸出,急将狗舌蘸接舌金丹药末,一接住永不落矣。(《秘录》)
  或问曰:说咬落舌头者,以醋漱之可以重长。师曰:乱道。肉逢酸则缩,岂有反伸出之理,要重生,必用生舌金丹。
  舌断门主方
  接舌金丹(岐天师)
  生地人参(透明者)龙齿(透明者,各三钱)象皮(一钱)冰片(三分)土狗(去头、翅,三个)地虱(二十个)
  先将人参各项俱研细。后用土狗、地虱捣烂,入前药末内捣匀,佩身上三日,干为末,盛在瓶内。遇有此等病,医治可也。此药接骨最奇,服下神效,骨断者服一钱即愈。
  生舌仙丹(岐天师)
  人参麦门冬(各一钱)龙齿(三分)土狗(一个,火焙)冰片(二分)地虱(十个,火焙)血竭(三分)
  各研细末。放在地上一刻,出火气听用。
  先用人参一两,煎汤含漱半日。以参汤漱完,即以自己用舌蘸药末令遍,不可将舌缩入,务须伸在外面,至不可忍,然后缩入。如此三次,则舌自伸长矣。
  补舌唇法鲜螃蟹烧灰,每二钱加去油乳香、没药各二分五厘,涂之即生肉。
  生舌法活螃蟹一个,炙干为末收贮。如遇舌断,敷上口合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