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曰:脏腑俱五者,谓手心主非脏,三焦非腑也,以脏腑俱六者,合手心主与三焦也。
《难经》曰: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所谓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
又云: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缘不专主一脏,故言有名无形。
《正理论》云: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于手心主,下合于右肾,遂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殊不知包络相火,附名右肾。夫人之脏腑,一阴一阳,自有定偶,岂得一经而两配之理,所谓上合于心主,正言其为表里,下合右肾者,正言其与包络相火相合,又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也,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矣。
《脉诀》曰:右尺脉浮,则风邪客于下焦,大便热秘,浮而虚,元气不足。沉则水病,腰脚痛;沉细下痢脐寒痛逼。迟则寒泻,小腹冷,腰脚重。数则小便赤,大便秘。浮数表热,沉数里热。滑则相火炎盛,梦泄阴虚。妇人和滑,则为有孕。涩则大便涩,津液衰,其余诊法与肾脉同。
又曰:是动病则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气。
手少阳三焦引经药歌:
亥焦地骨(皮川)芎(黄)(白)术,附子青(皮)柴(胡)熟地逢,白虎细辛皆在内,青柴下走共川芎。
又曰:一切治法仿心经用。
海藏曰: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此出而不纳也。中焦如沤,沤不利则为留饮,留饮不散,久为中满,此上不能纳,下不能出也。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此上纳而下不出也。
《灵枢》曰: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
又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
又曰: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
经曰:三焦,为上中下水谷之道路,其病通利,大小便为主。
补:黄、甘草、益智。
泻:泽泻。
温:附子。
凉:石膏。
引经报使:柴胡、青皮、川芎。
论脏腑经络穴道部位始知疮疡何经受病
凡视疮疡,当知部位属于何脏何腑,然后医治用药,自无错误矣。谨照《铜人穴针灸图经》,绘图详注,俾学人留心参考,施治有当耳。
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益意尽言其处。雷公问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愿闻经脉之始生。帝答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矣。
脏腑经络穴道部位铜人图(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脾经胃经肺经大肠经肾经膀胱经心包经三焦经督脉经任脉经冲脉经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阴维脉)
歌曰:
手少阴属心经,少冲少府与神门,阴通里近灵道,少海青灵肘内寻,极泉腋下筋间动,九穴双双须认真。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下循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廉,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谓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也。
少冲二穴(一名经始,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
少府二穴(在手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
神门二穴(一名兑冲,一名中都,在掌后兑骨端。)
阴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
灵道二穴(在掌后一寸五分,或曰一寸。)
少海二穴(一名曲节,在肘内廉节后陷中。)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
极泉二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
手太阳
歌曰:
手太阳小肠十九穴,路从少泽,步前谷后溪之隆道,遵腕骨,观阳谷养老之宗,得支正于小海,逐肩贞以相从,值俞兮遇天宗,乘秉风兮曲垣中,肩外俞兮肩中俞,启天窗兮见天容,匪由颧,曷造听宫。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向腋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别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斜络于颧。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似折。主腋所主病者,耳聋目黄,颊颔肿,肩、肘臂、外后廉痛也。
少泽二穴(一名少吉,在小指之端,去爪甲下一分。)
前谷二穴(在手小指外侧,在节前陷中。)
后溪二穴(在手小指侧本节后陷中。)
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
阳谷二穴(在手外侧腕中,兑骨下陷中。)
养老二穴(在腕骨上后一寸陷中。)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别走少阴。)
小海二穴(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
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下两骨解间。)
俞二穴(在侠肩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
秉风二穴(在天外,肩上小髁骨后,举臂有穴)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胛陷中。)
肩外俞二穴(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
肩中俞二穴(在肩胛内廉,去脊三寸。)
天窗二穴(一名窗笼,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脉陷中。)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下。)
颧二穴(在面骨下廉。)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小豆是。)
足厥阴
歌曰:
足厥阴一十三穴,终起大敦于行间,循太冲于中封,蠡沟中都之会,膝间曲泉之宫,袭阴包于五里,阴廉乃发,寻羊矢于章门,期门可攻。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俯仰,丈夫疝,妇人小腹胀,甚则嗌干,面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大敦二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行间二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
太冲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半,动脉中。)
中封二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
蠡沟二穴(在内踝上五寸。)
中都二穴(在内踝上七寸骨中。)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陷中。)
曲泉二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纹头是。)
阴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
五里二穴(在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二寸。)
章门二穴(一名长平,一名唇,在大横外直脐端。)
期门二穴(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
足少阳
歌曰:
足少阳兮四十三,窍阴侠溪极须详,一纵探得地五会,临泣邱墟取次行,悬钟阳辅光明光,外邱阳交名别阳,阳陵泉,阳关穴,中渎环跳居接,维道五枢与带脉,京门同日月,辄筋循渊腋,肩井风池须有别。脑空承灵正营列,目窗临泣上阳白,本神与完骨,窍阴又浮白,天冲率谷耳上穴,曲鬓悬厘须有节,悬颅颔厌曲周下,客主人名上关摄,还须听会一般般,瞳子通脉不绝。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别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后;其支别者,目锐下大迎,合手少阳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太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附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别者,从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胆所生病者,头痛,目锐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髀膝,下至、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窍阴二穴(在足小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侠溪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
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
临泣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半。)
邱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去临泣三寸。)
悬钟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阳辅二穴(在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
光明二穴(在外踝上五寸。)
外邱二穴(在外踝上七寸。)
阳交二穴(一名别阳,在外踝上七寸。)
阳陵泉二穴(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
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三寸。)
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
居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水道傍一寸五分。)
带脉二穴(在季肋下一寸八分。)
京门二穴(一名气府,一名气,在监骨腰中夹脊季肋外。)
日月二穴(在期门下五分,直乳第二肋下。)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
渊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解中,缺盆上大骨前,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风池二穴(在颞后发际陷中。)
脑空二穴(一名颞,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中。)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一寸五分。)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
目窗二穴(一名至荣,在临泣后一寸。)
临泣二穴(当目上直入发际五分。)
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
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
窍阴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
天冲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二寸。)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寸半。)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额有孔。)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颞下廉。)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颞中。)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颞上廉。)
客主人二穴(一名上关,在耳前上廉,起骨开口有空。)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开口有空。)
瞳子二穴(在目外五分。)
足太阴
歌曰:
足太阴脾中州,二十一穴隐白游。赴大都兮瞻太白,访公孙兮至商邱,越三阴之交,而漏谷地机可即,步阴陵之泉,而血海箕门是求,入冲门兮府舍轩豁,解腹结兮大横优游,腹哀食窦兮,接天溪而同,胸乡周荣兮,缀大包而如钩。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内循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侠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别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吐,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出余气则快然而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下,黄胆,不能卧,强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也。
隐白二穴(在足大指内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
大都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
太白二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之后一寸。)
商邱二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
三阴交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
漏谷二穴(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
地机二穴(一名脾舍,在别走上一寸空中,膝下五寸。)
阴陵泉二穴(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
冲门二穴(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端。)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
腹结二穴(一名肠窟,在大横下三分。)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三寸五分。)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五分。)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九肋间。)
足阳明
歌曰:
足阳明四十五,厉兑内庭陷谷通,冲阳解溪与丰隆,下巨条口各不同,上巨三里犊鼻中,梁邱阴市伏兔丛,髀关与气冲,归来水道重,大巨外陵别有容,天枢滑肉太乙宫,关门梁门承满充,不容乳根与乳中,膺窗屋翳库房洪,气户缺盆气舍冲,水突人迎大迎逢,地仓乃交会之宫,巨四白鼻口从,承泣颊车下关中,额角发际头维终。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膑中,下循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是动则病凄凄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主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街股伏兔,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盛也。
厉兑二穴(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
陷谷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间节中,去内庭二寸。)
冲阳二穴(一名会源,在足趺上五寸骨间动脉上,去陷谷三寸。)
解溪二穴(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
丰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廉前,外廉间,别走太阴。)
下巨虚二穴(一名下廉,在上廉下三寸。)
条口二穴(在下廉上一寸。)
上巨虚二穴(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
三里二穴(在膝下三寸,骨外大筋内宛宛中。)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骨上,骨解大筋中。)
梁邱二穴(在膝上二寸两筋间。)
阴市二穴(一名阴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处。)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气冲二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中。)
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
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
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
天枢二穴(一名长溪,一名谷门,在肓俞旁一寸五分,挟脐二寸。)
滑肉门二穴(在太乙下一寸。)
大乙二穴(在关门下一寸。)
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
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
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
不容二穴(在幽门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下同。)
乳根二穴(在乳中下一寸四分陷中,仰而取之。)
乳中二穴(当乳中是。)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
屋翳二穴(在库房下一寸六分陷中。)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
气户二穴(在巨骨下府两旁,去各二寸陷中,下同。)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下横骨陷中。)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下,挟水突陷中。)
水突二穴(一名水门,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
人迎二穴(一名五会,在颈大脉动应手挟结喉旁一寸五分,以候五脏气。)
大迎二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陷中动脉。)
地仓二穴(一名胃维,挟口吻旁四分,脉、阳,明之交会。)
巨二穴(挟鼻旁八分,直目瞳子。)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陷中。)
下关二穴(在上关下合口有空。)
头维二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
手太阴
歌曰:
手太阴肺十一穴,少商鱼际指端论,太渊经渠并列缺,孔最尺泽腕肘行,侠白天府与云门,此中玄妙理,中府最堪寻。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为臂厥。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凡十二经之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其十二经皆仿此也。
少商二穴(在手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
太渊二穴(在掌后陷中。)
经渠二穴(在寸口脉中。)
列缺二穴(在腕后一寸五分。)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
尺泽二穴(在肘约纹中。)
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上五寸。)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臂内廉。)
云门二穴(在巨骨下,挟气户旁各三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得之。)
中府二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寸间,动脉应手。)
手阳明
歌曰:手阳明大肠十二穴,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偏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五里之程,臂肩上于巨骨,天鼎纾乎扶突,禾唇连,迎香鼻迫。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循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别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下入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肿,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也。
商阳二穴(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二间二穴(一名间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廉侧陷中。)
三间二穴(一名少谷,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廉侧陷中。)
合谷二穴(一名虎口,在大指歧骨间。)
阳溪二穴(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陷中。)
偏历二穴(在腕中后三寸。)
温溜二穴(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
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
曲池二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
肘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脉中。)
臂二穴(在肘上七寸。)
肩二穴(在肩端两骨间。)
巨骨二穴(在肩端,上行两叉骨间。)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直扶突后一寸。)
扶突二穴(在气舍后一寸五分。)
禾二穴(一名长频,直鼻孔挟水沟旁五分。)
迎香二穴(一名冲阳,在禾上鼻孔旁。)
歌曰:
足少阴兮二十七,涌泉流于然谷,太溪大钟兮水泉缘,照海复留兮信续,从筑宾兮上阴谷,掩横骨兮大赫粗,气穴四满乎中注,肓俞上通乎商曲,守石关兮阴都宁,闭通谷兮幽门肃,步廊神封而灵墟存,神藏中而俞府足。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去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内,出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KT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嗌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也。
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
然谷二穴(一名龙渊,在足踝前大骨下陷中。)
太溪二穴(在足下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
大钟二穴(在足跟后冲中。)
照海二穴(在足内踝下,阴跷脉所生。)
水泉二穴(去太溪下一寸,在内踝下。)
复溜二穴(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
交信二穴(在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
筑宾二穴(在内踝上分中,阴维之。)
阴谷二穴(在膝内辅骨后,大筋下,小筋上。)
横骨二穴(在大赫下一寸。)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
气穴二穴(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
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在中注下一寸。)
中注二穴(在肓俞下一寸。)
肓俞二穴(在商曲下一寸,去脐旁五分。)
商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足少阴之会。)
阴都二穴(一名石宫,在通谷下一寸。)
通谷二穴(在幽门下一寸。)
幽门二穴(一名上关,在巨阙旁相去各五分。)
神藏二穴(中下一寸六分。)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七分。)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
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璇玑旁二寸陷中。)
足太阳
歌曰:
足太阳膀胱六十三,至阴通谷二穴藏,束骨与京骨,金门同关梁,申脉在外踝,仆参仔细详,昆仑二穴,跗阳飞扬,承山鱼腹,承筋肠,合阳在膝之中央,委中又委阳,浮殷门之旁,承扶秩边共胞肓志室,肓门到胃仓,意舍与阳纲,魂门膈关,神堂膏肓俞,魄户相将,附分,会阳,下中次,上要费平章,白环俞,中膂俞,膀胱俞,小大之肠肾三焦,胃脾胆肝膈,心厥阴肺,一一分张,风门名热府,大杼在两旁,天柱玉枕各相当,络通天方承光,五处曲差攒竹处,睛明五脉会三阳。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颠上;其支别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行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别者,从腰中下贯臀,入中;其支别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中,下贯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是动则病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回转,如结,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癫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脚皆痛,小指不用也。
至阴二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菜叶。)
通谷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
束骨二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
金门二穴(一名关梁,在足外踝下。)
申脉二穴(在外踝下陷中,阳跷脉所生。)
仆参二穴(一名安邦,在跟骨下陷中。)
昆仑二穴(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跗阳二穴(在外踝上三寸。)
飞扬二穴(一名厥阳,在外踝上七寸。)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伤山、肉柱,在兑肠下分。)
承筋二穴(一名肠,在肠中央陷中。)
合阳二穴(在膝约中央下二寸。)
委中二穴(在中约文中动脉。)
委阳二穴(在承扶下六寸,屈身取之。)
浮二穴(在委阳上一寸。)
殷门二穴(在肉下六寸。)
承扶二穴(一名肉部,一名阴关,一名皮部,在尻臀下股阴下横文中央。)
秩边二穴(在第廿一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三寸)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各三寸。)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各三寸。)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各三寸。)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三寸。)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三寸。)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三寸陷中。)
二穴(肩膊内廉挟脊,第六椎两旁各三寸。)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三寸。)
膏肓俞二穴(第四椎近五椎两旁三寸。出《千金》《外台》《内经》。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
附分二穴(在第五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
会阳二穴(在阴尾尻骨间两旁,督脉所发。)
上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挟脊陷中。)
次二穴(在第二空,挟脊陷中。)
中二穴(在第三空,挟脊陷中。)
下二穴(在第四空,挟脊陷中。)
白环俞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中膂内俞二穴(二十椎下,相去一寸五分。)
膀胱俞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大肠俞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小肠俞二穴(十八椎下两旁,相去一寸五分。)
肾俞二穴(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三焦俞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半。)
胃俞二穴(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脾俞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胆俞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一寸五分。)
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心俞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
厥阴俞二穴(第四椎上两旁各一寸五分,出《山眺经》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各挟脊相去一寸五分。)
风门二穴(一名热府,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
大杼二穴(在第一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下同。)
玉枕二穴(在络后一寸五分,挟脑户旁一寸三分。)
天柱二穴(在颈大筋外廉,挟项发陷中。)
络二穴(一名强阳,一名脑盖,通天后一寸五分。)
通天二穴(一名天伯,在承光后一寸五分。)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
五处二穴(侠上星旁一寸五分。)
曲差二穴(侠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
攒竹二穴(一名员柱,一名始光,一名光明,在两眉陷中。)
睛明二穴(在目内,手足太阳少阳五脉之会。)
手厥阴
歌曰:
手厥阴心包之络,计有九穴之奇,中冲劳宫与大陵,内关间使门窍,曲泽天泉各二门,天池与天会,总是一般名。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别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善笑不休,目黄。是主心包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也。
中冲二穴(在手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劳宫二穴(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
大陵二穴(在掌中后,两筋间陷中。)
内关二穴(在掌后去腕二寸。)
间使二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
门二穴(在掌后去腕五寸。)
曲泽二穴(在肘内廉陷中,屈肘得之。)
天泉二穴(一名天湿,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得之。)
天池二穴(一名天会,乳后一寸,着胁直腋撅肋间。)
手少阳
歌曰:
手少阳三焦之脉,二十三穴之中,关冲连开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会肩相连,天处天牖之下,翳风让螈脉居先,颅囟定而角孙近耳,丝竹空而禾倒悬,耳门既辟,夏蚋闻焉。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交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偏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侠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却出至目锐,是动则病耳聋,耳鸣嘈嘈,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也。
关冲二穴(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
液门二穴(在手小指、次指陷中。)
中渚二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
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
外关二穴(在腕后二寸,别走心主。)
支沟二穴(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
天井二穴(在肘外大骨之后,肘上一寸陷中。)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二寸。)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开腋斜肘分下行。)
会二穴(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
肩二穴(在肩端上,举臂取之。)
天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
天牖二穴(在颈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
翳风二穴(在耳后尖角陷中。)
螈脉二穴(在耳本鸡足青脉中。)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脉中。)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
丝竹空二穴(一名目,在眉后陷中。)
和二穴(在耳后兑发陷中。)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中缺者。)
督脉
歌曰:
督脉在背之中行,二十七穴督脉,下极之兮上巅,循素水沟兮兑端,在于鼻唇龈交,神庭兮通于上星,囟会兮前顶,百会兮后顶,强间脑户风府,门大椎陶道,身柱须论神道,灵台兮至阳之经,筋缩脊中兮悬枢命门,阳关与腰,长强脊寻,中行二十七,干道海中行。
督脉起于下极之,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其见证也,脊强而腰厥。
督脉,都也,行背部中为阳脉之都纲,乃奇经脉也。
鼻柱下:素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交会,直唇取之。)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督、任二脉之会。)
额上行: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五分。)
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
顶后至项: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匝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
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内宛中。)
门一穴(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系舌本,阳维之会,伸头取之。)
背脊下: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三阳督脉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令人伛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腰俞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端。)
任脉
歌曰:
任脉二十四穴,任脉起中枢,循腹上关元,承浆与廉泉,天突璇玑转,花盖与紫宫,玉堂不可缓,膻中名元儿,中庭膺纂,鸠尾巨阙由上脘,中脘建里又下脘,水分到神阙,阴交气海须不舛,石门与关元,中极曲骨亦不远,循腹而中行,会阴两阴显。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其见证也,若内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
任脉,妊也,行腹部中,为生养之本,乃奇经脉也。
颐前: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颐前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
颔下: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仰而取之,阴维、任脉之会。)
膺:天突一穴(一名五户,在项结喉下四寸宛宛中。)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华盖一穴(在璇玑上二寸。)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儿,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腹中行:鸠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歧骨之际下行一寸是也。)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也。)
中脘一穴(脐上四寸,胃募也,谓上纪也。)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为幽门。)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气海一穴(一名脖,一名下肓,阴交下五分。)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三分,三焦募,女子禁灸。)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募,谓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会。)
中极一穴(脐下四寸,一名气原、玉泉,三阴会。)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横骨之上陷毛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一名屏翳,两阴间是也。)
冲脉
冲者,通也。言上至头,下至足,通十二经之气血,其脉起于气冲,并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胃中而散,即脐之动气脉也。其见证也,气逆而里急。
带脉
带者,束也,总束诸经之脉也。其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见证也,苦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按:季胁在肋下,接髋骨之间是也。又曰即胁下肋骨之尽处,短骨间是也。
阳跷脉
跷者,健也,是人动足之所由也。其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穴而止。其见证也,阴缓而阳急,阳跷得之,太阳之列。
两足跷脉者,有阴有阳,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泛滥之患。故人身之有经络,犹天地之有河道,血脉之营运经络,犹源泉之传流河道,河道壅塞,则水势之泛滥无拘,源泉枯涸,则地道之脉气闭塞,人身血气之于经络,亦然也。
阴跷脉
义与阳跷同。其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而止。其见证阳缓而阴急。阴跷本诸少阴之别。
阳维、阴维脉
维者,维持之义,为诸脉之纲维。阳维之脉,起于诸阳之会,阴维之脉,起于诸阴之交。二经之见证也,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持,惊则痴愚,喜则恍惚。
第1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