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编3>第7章
  占驗日知錄
  顧炎武
  天文五行之學。愈疏則多中。愈密則愈多不中。春秋時言天者不過本之分星。合之五行。驗之日食星孛之類而已。五緯之中。但言歲星。而餘四星。占不之及。何其簡也。邵子曰五星之說自甘公石公始而其所詳者往往在於君卿大夫言語動作威儀之間。及人事之治亂敬怠。故其說也易知。而其驗也不爽。楊子法言曰。史以天占人。聖人以人占天。
  易傳言先天後天。考之史書所載。人事動於下而天象變於上。有驗於頃刻之間而不容遲者。宋武帝欲受晉禪。乃集朝臣宴飲。日晚坐散。中書令傅亮叩扉入見。請還都。謀禪代之事。及出。已夜。見長星竟天。拊髀歎曰。我常不信天文。今始驗矣。隋文帝立晉王廣為皇太子。其夜烈風大雪地震山崩。民舍多壞。壓死者百餘口。唐元宗為臨淄王。將誅韋氏。與劉幽求等微服入苑中。向二鼓。天星散落如雪。幽求曰。天道如此。時不可失。文宗以右軍中尉王守澄之言。召鄭注對於浴堂門。是夜慧出東方。長三尺。然則荊軻為燕太子丹謀刺秦王。而白虹貫日。衛先生為秦昭王畫長平之事。而太白食昴。固理之所有。孟子言氣壹則動志。其此之謂與。
  劉向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日食三十六。今連三年比食。自建始以來。二十年間而八食。率二歲六月而一發。古今罕有。異有大小希稠。占有舒疾緩急。余所見崇禎之世。十七年而八食。與漢成略同。而稠急過之矣。然則謂日食為一定之數。無關於人事者。豈非溺於疇人之術。而不覺其自蹈於邪臣之說乎。春秋昭公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公問於梓慎曰。是何物也。禍福何為。對曰。二至二分。日有食之。不為災。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過也。其他月則為災。非也。夫日月之在於天。莫非一定之數。然天象見於上。而人事應於下矣。
  為此言者。殆於後世以天變不足畏之說。進其君者也。漢書五行志。亦知其說之非。而依違其間。以為食輕不為大災。水旱而已。然則食重也如之何。是故日食之咎。無論分至。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晨。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樊深河間府志曰。愚初讀律書。見私習天文者有禁。後讀制書。見仁廟語楊士奇等曰。此律自為民間設耳。卿等安得有禁。遂以天元玉歷祥異賦賜臣。由律書之言觀之。乃知聖人所憂者深。由制書之言觀之。乃知聖人之所見者大。
  論占天思辨錄
  陸世儀
  西學絕不言占驗。其說以為日月之食。五緯之行。皆有常道常度。豈可據以為吉凶。此殊近理。但七政之行。雖有常道常度。然當其時而交食淩犯。亦屬氣運。國家與百姓皆在氣運中。固不能無關涉也。此如星命之家。談五星之恩仇。五星之行。與人無與。然值之者亦不無小有徵驗。況國命之大乎。或以為西學有所慎而不言。則得之矣。
  占天之書。國家例有明禁。其所以禁之者。正以術數之家。多冒昧妄言。易于惑人作亂也。若夫天道之運行。日月五星之晦蝕。盈縮星野氛祲之變見。則性理綱目載之。二十一史全著之矣。國家亦何嘗禁。而博學之士。固可以束書而不讀哉。
  歷數難而易占驗易而難。歷數所爭。常在分杪之微。非理明心細者。不能窺其門戶。然有成法。可按而知。占驗則占書具在。然以二十一史觀之。或同一災變。而事應各異。或災變甚大。而絕無事應。非心通造化。未足以語此矣。
  占法之多日知錄
  顧炎武
  以日占事者。史記天官書。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占。丙丁江淮海岱。戊巳中州河濟。庚辛華山以西。壬癸恒山以北是也。以時占事者。越絕書。公孫聖今日壬午時加南方。史記賈誼傳。庚子日斜服集予舍是也。又有以月行所在為占。史記龜策傳。今昔壬子。宿在牽牛。漢書翼奉言。白鶴館以月宿亢災。後漢書蘇竟言。白虹見時月入於畢是也。周禮占夢。掌其歲時。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凶。則古人之法可知矣。漢以下則其說愈多。其占愈鑿。加以日時風角雲氣遲疾變動不一其物。故有一事而合於此者。或迕於彼。豈非所謂大道以多歧亡羊者邪。故士文伯對晉侯以六物不同。民心不壹。而太史公亦謂皋唐甘石書傳。淩雜米鹽。在人自得之於象占之外耳。
  干寶解易。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曰一卦六爻。則皆雜有八卦之氣。若初九為震爻。九二為坎爻也。或若見辰戍言艮。已亥言兌也。或以甲壬名乾。乙癸名坤也。或若以午位名離。以子位名坎。或若得來為惡物。王相為興休。廢為衰解。爻有等故曰物。曰爻中之義。物交集。五星四氣。六親九族。福德刑殺。眾形萬類。皆來發於爻。故總謂之物也。說易如此。小數詳而大道隱矣。以此卜筮。亦必不驗。天文亦然。
  褚先生補史記日者列傳。孝武帝時。聚會占家問之。某日可取婦乎。五行家曰可。堪輿家曰不可。建除家曰不吉。叢辰家曰大凶。歷家曰小凶。天人家曰小吉。太乙家曰大吉。辯訟不決。以狀聞。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
  天文圖讖日知錄
  顧炎武
  淮南王安以客言慧星長竟天。天下兵當大起。謀為畔逆。而自剄國除。眭孟言。大石自立。僵柳復起。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而以妖言誅。趙廣漢問太史知星氣者。言今年當有戮死大臣。即上書言丞相罪。而身坐要斬。甘忠可推漢有再受命之運。而以罔上惑眾。下獄病死。弟子夏賀良等。用其說以誅。齊康侯知東郡有兵。私語門人。為王莽所殺。卜者王況以劉氏復興。李氏為輔。為李焉作讖書十餘萬言。莽皆殺之。國師公劉秀女愔言。宮中當有白衣會。乃以自殺。西門君惠語王涉以國師公姓名當為天子。遂謀以所部兵莽。事發被誅。王郎明星歷。嘗以河北有天子氣。而以僭位誅死。襄楷言。天文不利黃門常侍當族滅。而卒陷王芬自殺。劉焉聞董扶言。益州有天子氣。求為益州牧。而以天火燒城。憂懼病卒。子璋降於昭烈。孔熙先推宋文帝。必以非道晏駕。禍由骨肉。江州當出天子。而卒與范曄等謀反棄市。并害彭城王。郭言代呂者王。又言涼州分野有大兵。故舉事先推王詳。後推王乞基。而卒之代呂隆者王尚。又言滅秦者晉。遂南奔。秦人追而殺之。劉靈助占爾朱當滅。又言。三月末我必入定州。遂舉兵。以三月被擒。斬於定州。苗昌裔言。太祖後當再有天下。趙子崧習聞其說。靖康末起兵。檄文頗涉不遜。卒以貶死。成祖永樂末。欽天監官王射成。言天象將有易主之變。孟賢等信之。謀立趙王高燧。並以伏誅。是數子者之占。不可謂不驗。而適以自禍其身。是故占事知來之術。惟正人可以學。
  漢書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而仲舒下吏。夏侯囚執。眭孟誅戮。李尋流放。此學者之大戒。眭兩夏侯京翼李傳贊又曰。星事凶悍。非湛密者弗能由也。藝文志蜀漢杜瓊。精於術學。初不視天文。無所論說。譙周常問其意。瓊曰。欲明此術甚難。須當身視識其形色。不可信人也。晨夜苦劇。然後知之。復憂漏泄。不如不知。是以不復視也。後魏高允。精於天文。游雅數以災異問允。允曰。陰陽災異。知之甚難。既已知之。復恐漏泄。不如不知也。天下妙理至多。何遽問此。雅乃止。北齊權會。明風角玄象。學徒有請問者。終無所說。每云。此學可知不可言。諸君並貴游子弟。不由此進。何煩問也。惟有一子。亦不授此術。
  史記趙世家。扁鵲言穆公寤而述上帝之言。公孫支書而藏之。秦讖於是出矣。秦本紀。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然則讖記之興。實始於秦人。而盛於西京之末也。然始皇備匈奴。而亡秦者少子胡亥。漢武殺中都官詔獄繫者。而即帝位者皇曾孫病已。苻生殺魚遵。而代生者。東海王堅。宋廢帝欲南巡湘中。而代子業者湘東王彧。齊神武惡見沙門。而亡高者宇文。周武殺紇豆陵。而篡周者楊堅。見隋書王劭傳隋煬族李渾。而禪隋者李淵。唐太宗誅李君羨。而革唐者武后。周世宗代張永德。而繼周者藝祖。
  議兵
  姚鼐
  兵民分。雖有聖人不能使之復合者。勢也。今有人焉。命其子弟。入則挾筴操管而學書。出則量庾籔。權輕重。度長短。持算而營什一之利。其子弟必無一能矣。今君國子民者。佹而使耕稼之農。聽號令。習擊刺。舍田里安居。而履鋒鏑。而輕死亡之難。其病於眾庶而傷於國也亦明矣。目不兩視。耳不兩聽。手左右畫則乖。足跂立則先疲。兵農兩為。戰則速敗。而田野為蕪萊。國何賴此哉。然古王者兵。未始不出於農。何也。古之時。征伐之事固少。一旦戰而用其眾也。至於萬人則為多矣。日行三十里而舍。戰陳必以禮節焉。擇素教之人。而使進退止伐於疆場之交。不啻為揖讓俯仰於庭戶之內也。夫何為不可。後世不然。動以百萬之師。決勝於呼吸之頃。屠滅之慘。川谷流膏血。軍旅數動。則士長齒槁馘於營幕之中。當此之時。士卒知戰而已。居則暴棄。而與人若不同類。固不可使伏居井里。而民苟非習於兵者。亦不可使之復為兵矣。昔者湯之伐桀也。民則曰舍我穡事。湯至仁也。以民為兵。不免於怨。若後世之兵。善撫循之。或踴躍以從戎事。豈將能賢於湯武哉。兵與民分之故也。昔者管仲用齊。欲以兵服諸侯。管仲知先王兵民為一之制。不可以決戰。故參其國。伍其鄙。國中士之鄉十五。五鄉為一軍。參其國。故三軍以方行天下。伍其鄙。故野有五屬。五屬皆農夫而已。國則為軍。鄙則為農。雖不盡若唐宋以後之制。而兵民之分自是始。故齊之伯天下者。兵習戰而農不勞。是故管子天下才也。謂兵不可擾農。亦不可盡一國而為兵。定以三萬人。教以軍令。使之足用。是故兵必習戰農必習耕。兵不習戰農不習耕。雖多不如其寡已。嗚呼。後之為兵者。何異於管子也。兵額多而不盡可戰。又不欲養兵而逸之。使之不習戰而習於百役。自明以來。運糧之丁。其始兵也。而卒不能持一梃。以與怯夫為。然以代民轉輸之苦。尚有說也。今之營伍。有戰兵。有守兵。不習知戰守之事。顧使之雜為捕伺盜賊。詰私販娼妓賭博之任無不與。是直有司事耳。使兵足任之。而有司不能。何以為有司。況兵藉是名而恐喝取財。擾地方為害者有之矣。夫兵農惟不欲兼也。故使之專於為兵。今之紛紛而呼於市。而誰何於道路者。夫豈非兼任也。則又不若使為農之為愈也。
  府兵論
  呂星垣
  祖宗之制。一變不可復。兵農之勢。一分不可合。莫如唐府兵。始罷府兵者。張說也。繼之用邊材者。李林甫也。府兵散乃用邊材。而唐天下一亂於邊帥。終失於藩鎮。故曰亡唐者。張說也。三代下合古寓兵於農之道。惟府兵。其制創於太宗貞觀十一年。太宗更事多。慮患遠。躬擐甲。百戰以定太平。乃稽古帝王之規。立子孫長久之計。制府兵。所以收天下之權於一人。散天下之謀於十道者。有乘機制其長策之勢。天下甫定。百姓雖欲休息。尚習於戰之利。其視征戍役作。勝於歸農。車轔駟鐵之風。勃乎可用。果乘機立制。百姓當率于祖父。而不怨于子孫。此惟開國之君制之也。故唐初立十二軍。天下平。罷之。貞觀元年。分天下為十道。即謀十道之守禦。十一年。更命統軍別將。為折衝果毅都尉。凡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而關內二百六十一。皆隸諸衛及東宮六率。凡上府兵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三百人為團。團有校尉。五十人為隊。隊有正。十人為火。火有長。每人兵甲糧裝各有數。輸庫。給其征行。二十為兵。六十免。能騎射為越騎。餘為步兵。每季冬。折衝都尉帥以教戰。當給馬者。官與直。當宿衛者。番上。兵部以遠近給番。遠近疏數。皆一月而更。太宗之制此者。籍藏衛府。伍散田畝。梟雄不能盜弄之。又使百姓進有爵賞斧鉞之恩威。退有父母妻子田閭之係戀。可與動。可與靜。故乘機立制。傳之子孫。今夫罷府兵者張說。所以罷之者。實唐之子孫自壞其立法之意。說不能陳府兵之所以敝。而竟罷之耳。唐自顯德五年後。度海遠戍遠征者。官不紀錄。其沒于王事者不省。不復如太宗時弔祭追贈回授子弟。又州縣官發兵。壯富者賕免。
  弱貧者脅行。既行而其家充色如故。故始發即逃。不則自殘。其到所。幸有勳級。又苦攘奪。此府兵所以敝也。至元宗開元十年。按緣邊兵籍。有六十餘萬。果盡反其敝政。可得勝兵六十餘萬。乃元完遣張說巡邊。說奏罷二十萬人。說又以諸府衛兵不免色役。多半貧弱逃亡。奏請募宿衛兵十三萬。於是兵農之勢分。祖宗之制變。府兵遂亡。說其承元宗旨歟。抑自出其議也。迄安史之亂。臨用兵。乃召募之。而一聚不得散。重外外叛。重內內篡。方鎮連縱橫之勢。宦官決廢立之策。而唐遂以亡。昔德宗貞元二年。亦嘗與李泌議復府兵矣。泌言始立府兵。更代不爽。後因高宗使劉仁軌鎮洮河以圖吐蕃。始久戍不代。及邊將慕牛僊客以積財得宰相。遂令戍卒等。以所齎繪帛寄庫。利其死而沒入之。於是生往生返者少矣。然卒少叛者。故當復也。德宗深然之。遂置十六衛上將軍。曰左右衛。曰驍衛。曰武衛。曰威衛。曰領軍。曰金吾。曰監門。曰千牛。每各置左右。故十六衛。每衛有上將軍大將軍將軍。自左右衛至領軍。掌宮禁宿衛。金吾掌宮中京城巡警。監門掌諸門禁衛。千牛掌侍衛。立帥布令。非不整齊。而府兵卒不得復。去太宗開國之初久矣。又前承朱泚李懷光之亂。民皆厭兵。又顯德諸弊政。不得蕩洗。民不慕兵。民既不慕。且復厭之。而苟猝然發之。將有陳勝吳廣事。故機一失而制不得立。子孫既不率其祖宗。祖宗有治法無治人。即亦不能庇其子孫。後世見唐季衰敝。共曉然於罷府兵致之。府兵既罷不可復。不得已出於召慕。遂謂召募勝府兵者非也。韓昌黎策淮西事狀曰。徵兵滿萬。不如召募數千。後人因以召募為勝策。不知昌黎所謂召募者。正得府兵之意耳。吳少誠因蔡地。用蔡人。聽其便宜自戰。人盡其才。有其利。故舉三州之眾。抗天下之兵四年。其民知少誠。不知朝廷。正為戰守其鄉里。是少誠本竊府兵之意用之。昌黎即奪其長。制其短耳。非曰戰以召募。戍亦以召募也。昔田承嗣鎮魏博。選募六州驍勇五千為牙軍。牙軍驕橫。輒自立帥。史憲誠以下。皆制命其手。迨羅紹威不能制。乃結朱全忠族之。而天雄牙將史仁遇遂起倡亂。是又召募不如府兵之明驗。果召募。必用府兵立法之意。有斷然無疑者。唐府兵既廢。雖德宗李泌不能復之。晚而得杜牧為罪言。為原十六衛。謂貞觀至開元百三十年。被太宗之澤。忽從愚儒。敗天下之大計。杜牧其曉然於唐所以亡者乎。惜於乘機收權。一罷不可復之理勢未及也。故論之。
  唐府兵論
  秦蕙田
  三代以下之兵制。未有如府兵之善者也。以二府統十二軍。以十二軍統天下之十道六百三十四府。中外相制。上下相維。勢如臂指。其利一。士無失業。可以省養兵之費。其利二。兵有定籍。可以省召募之煩。其利三。無事則散耕。有事則聽調。三代寓兵于農。而府兵則寓農于兵。夫寓農于兵。是兵農雖分猶不分也。其利四。調發之時。更代番休。使天下無長征久戍之兵。而民力不困。其利五。兵興則命將。兵罷則將歸。使將帥不得有其兵。其利六。兵不精者罪其折衝。甚則罪其刺史。責成既專。則士皆素練。其利七。兵皆土著。安居田畝。顧戀宗族。人自戰。家自守。無逃亡轉徙之患。其利八。府兵之中。有番上宿衛者。則天下之兵。皆天子之兵也。故天子無需乎禁兵。而長上者不過百騎。其利九。防邊屯戍。不過以備府兵之不及而已。故亦不專恃邊兵。而屯戍不過軍鎮守捉。安得有尾大不掉之患。其利十。自府兵壞而方鎮盛。元宗之西幸。德代之播遷。所藉以興復者。皆方鎮力也。能禁方鎮之不強盛而逆命乎。方鎮既盛。而天子之所恃以自衛者。已無兵矣。能不增置禁軍。而建立羽林龍武神策神武之紛紛乎。是府兵既廢之後。方鎮禁軍。二者皆有不得不盛之勢。而其為害也亦最大。方鎮之盛也。甲兵險要。財賦人民。皆捐以委之。而悍帥得挾兵權以天子。禁軍之盛也。藏姦民。蓄逋逃。無勝兵而存空籍。又諸軍皆以宦官主之。而中人得挾兵權以制天子。僖宗以後。方鎮與宦官。相為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