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编3>第11章
  請停查屯田疏乾隆十一年
  御史趙青藜
  查屯田一項。沿自前明以至于今。其各衛所多有。以年代久遠。冊籍散失。無從稽查者。亦有冊籍僅存。而陵谷變易。坐落界址無可徵實者。有軍逃地荒。係民自開墾者。亦有運丁貧乏。將田典佃于民。而展轉相售。屢易其主者。更有典佃之久。民從而建造廬舍。營治墳墓者。是以順治十三年。漕臣即請清田歸運。而究未辦結。非奉行之不力。勢不能也。今部臣議令清田歸運。意不過丁以濟漕耳。臣竊以為現行津貼之例。民出費以贍丁。丁得項以承運。其於漕。非不濟也。法無容更議者。就使清田歸運。果有益于丁。猶得病其累民。謂朝廷赤子。不應歧視。況丁雖得田。不能自耕。南北輓運。曠日持久。勢必召佃布種。收其租息。與未贖之津貼。同一得項承運。不見其益也。且該丁等素封有幾。贖田之費。勢必貸之富人。朝得田而暮轉售。轉年以後。又循故轍。徒令丁之狡黠者。藉以行其挾制詐騙。而民失其業。含冤赴訴訟庭。將無虛日。誠不如現在津貼之無礙于漕。而軍民得以相安也。乃部議之尤難行者。謂船已減運。不當仍給屯田。是必取減運之田。以予現運之丁。而不知此日之減丁。即當年之現運。目下之現運。又即他年之減丁。效力于前。備簽于後。各有減歇。各有現運。輪流既周。無不均平者。安用官之勞勞于忽取忽與為也。取與之間。冊必更造。案愈煩而緒愈難理。恐軍與軍亦不得相安也。近蒙特恩截漕。覺此項減運。不在輪流之內。未免稍優。然以國家深恩。人被其澤。而運軍適逢其會。稍沾優渥。似不為過。且每年減運。丁數不少。奪其屯。將必致流離失所。殊非矜之道。仰荷皇上如天之仁。各丁經費。俱屬有餘。現在條例已為周詳。但飭各督撫諭令縣衛等官。清津貼之冊。嚴典賣之禁。而軍民固已相安。漕運可永無誤矣。利不十不變法。故臣愚以為不若照舊辦理為便。
  停止加餉疏康熙元年
  給事中李鵬鳴
  近因軍需不敷。暫加練餉。戶部初議。每地一畝。加銀一分。其法大為不均。夫地土有肥瘠。錢糧因之為多寡。如各直省田地有分上中下三等者。有分金銀銅鐵錫五等者。有以一等分為三則。三等共分為九則者。其起科之數。或每畝征銀一錢。或不止一錢。或遞減至一分。而且有不及一分者。則壤成賦。次第較然。載在全書。班班可考。若概以一分加之則止。照原額有加十之一二者。有加十之六七。而更有不止過倍者。上之為法。軒輊異等。下之為力。難易殊勢。易者誠樂輸矣。難者何以勉圖。此中艱苦。不待各直省撫臣之繪圖入告。始知其難行也。及其入告。而部覆謂其借口控籲。請敕務照原定一分之數。酌量完解。如復鳳撫林起龍遵徵練餉一疏是也。又謂酌量通融。與原派一分之銀數。俱不虧少。請敕確議完解。如復浙撫朱昌祚各省鎮兵餉找撥屆期等事一疏是也。又云各直省乃有稱未便照一分之例派征。若照銀數派征。仍遵前旨。照一分之例。原定限期。作速征解。皆奉有依議行之旨矣。軍餉至急。功令至嚴。各該撫臣誰復敢辭難取戾。而不極力催科乎。臣謂朝廷立法。期于中正。百姓急公。要在能行。若強之以不便之法。即能行之于暫時。必不能行之于將來。敢為皇上悉陳其故。據浙撫疏稱。則壤異等。
  山蕩殊科。應照歲征額銀算派。可無輕重懸殊之歎。倘計臣以照畝加餉之議。必不可更。合無令各印官酌量通融。總期無虧照畝加分之數。可見照糧算派。本是不易之良法。各省通融。乃為不得已之變計。夫照畝加餉之議。安見其必不可更。而又委曲以就功乎。且通融豈為長策。今天下額編賦稅。較若列眉。而奸胥吏。尚有飛灑裁派舞文撓法之弊。矧明明示以無定之法。自州縣及于府司吏胥。層層作奸。增減在手。欺罔任意。該管各官豈盡精明廉幹。無為鼠者。而部議謂如有混派多征等弊。該督撫題參重處。臣恐上下積。通同作祟。詭秘之狀。非督撫耳目所能及。究竟賣富擠貧。開無窮詐騙之門。而民間之物力。先為此輩耗其大半。兵餉又何賴焉。此通融二字之為厲階。斷乎不可為訓者也。至鳳撫疏稱江北田地。當江南十分之六。其額編賦稅。止及江南十分之三。今江南以三百三十六萬七千之原額。新增不過四十餘萬。而江北以一百一十六萬七千之原額。驟加至五十七萬八千。較之上下兩江。不啻過倍。乃部議亦云酌量民便征收。夫此五十七萬八千之數。總不出一百一十六萬原額之中。任其酌量。無處求寬。何以便民。至于部臣所謂各直省仍有稱未便照一分之例派征者。臣雖未詳其說。大抵不外鳳浙撫臣二疏之意。如是。則每畝一分之例。到處難行。而原定一分之數。究竟不移。其新增無多者。倣浙省通融之規。則蠶叢滋弊。萬萬不得均平。其新增特重者。倣江北征收之例。則土瘠民貧。亦萬萬不能支持。勢必民逃地荒。賦逋餉缺。即將經征各官嚴加處分。究于軍需何益。夫經國大計。
  自有至公至平行之無弊者。何不取而效之。乃爭此必不可得之數乎。如直隸各省歲征地糧。皆有酌定額則。今將天下歲征銀數。通盤打算。共有幾許。以新增之五百餘萬。按其舊額之數。從公均派。每銀一兩。應加若干。照例通行。普天一體。不論地數而論賦額。自無畸輕畸重之紛紛。又豈尚有稱艱告苦而不早圖完納者乎。此于事理最安。于民情極便。吏不得為奸。官無所棘手。其于餉額。毫無虧短。又完之甚易。亦何憚而不為此簡易直捷之舉乎。況正賦皆有差等。而新加獨欲混同。一事兩例。何以服人。如謂照銀加派。不便于地糧之原多者。此又一偏之見也。夫原糧多者。其地力本厚。原糧少者。其地力本薄。今反為力厚者圖寬便。而使地方薄者受重累。據理而談為不公。審勢而圖為不順。果係明季舊例。敗國敝政。正宜急為主張。奈何因之以自誤。否則民生既困。國計亦詘。異時方圖改絃。亦已晚矣。
  論營兵屯田不便疏康熙七年四川提督
  查前任四川總督臣苗澄。奏請于各鎮抽兵七千名開墾。歲得屯米四萬二千石。即支來歲秋冬兵食。可歲省餉銀五萬六千兩等語。竊思抽兵屯田。利賴軍國。謬叨蜀帥。敢不殫心。及奉部文今歲播種踰期。並兵丁實未開墾。不給錢糧。何所依賴。以免生事。宜咨行各鎮營確查去後。茲據各回稱前督苗部院。於康熙七年二月內准到部文。通行各鎮營承領牛種農器。因四川地方遼闊。奉行在三月。及差人赴重慶承領。回日往返耽延。又在五六月不等。不但時已踰春。而且夏季將盡。康熙七年分。是以實未開墾也。至於兵丁既未開墾。錢糧仍舊支給。誠有如皇上體恤之至意。乃各鎮營嚴責將領。督率屯兵。芟草開荒。預為康熙八年分興屯之計。不料各兵身親南畝。以荷戈之夫荷鋤。非其所長。欲耕不能。即強耕無益。勢必兵農兩誤。紛紛泣訴。處處皆然。且謂全川四面環夷。其中百里無。彈壓防禦差使護餉。民鋪未設。安塘遞送。盡係兵丁。兵農勢難兼顧。恐致貽誤地方。各鎮營身任封疆。目擊各兵不能開屯之狀。不得不據實陳請。代為控籲者也。臣再四思維。前督臣苗澄。抽兵七千名開屯。原取其銷兵省餉。今以素不耕穫之人而欲求以耕穫之利。恐兵徒銷而餉不可省。何如就事變通。從長酌議之為得也。以臣管見計之。與其抽兵七千人日後兵農兩誤。不若于防禦稍緩之地。量為裁汰。其可裁汰者。共計缺額並實在官兵一千七百餘員名。馬八百八十餘匹。俸餉乾米操賞等項。每歲共減出銀五萬六千三百有奇。是上可有裨於國計。下亦無誤於地方。似於銷兵省餉之廟謨。庶可少佐其萬一云爾。倘荷俞允。仍行各鎮營將原領牛種農具。如數變價還官。似為兩便。臣久在邊疆。熟習軍情。既目見此重大之事。窒礙難行。未便緘默。用敢冒昧直陳。伏祈睿鑒。
  汛兵授田疏
  孫嘉淦
  竊惟天下大勢。在兵與農。三代以上。兵民合一。故無養兵之費。而收富強之實。三代而下。賦民養兵。而以兵衛民。兵少則不足衛。兵多則民不勝其養。其始每苦於相妨。而其終乃至於交困。史冊具在。可考而知也。唐之府兵。頗為近古。但撫綏無法。而戰守不分。罷戰從農。則耕耘未習。釋耒荷戈。則技藝未嫻。兼顧而兩有所不能精。所以難於久行也。我朝兵制。較古精祥。八旗禁旅。各省駐防綠旗之營。星羅雲布。兵威有加於前。而賦額無增於舊。故正供所入。大半用以養兵。欲減賦以裕民。而兵額難裁。欲增餉以裕兵。而民力重困。兵民尚有相妨之勢。不可不思所以變通之也。伏查各省兵制。督撫提鎮之標兵。備援勦而不防汛。其副參遊守之營兵。則在營者少而在路者多。通計天下守路防汛之兵。不下二十餘萬。身離本營。自不能以時操演。往返輪流。又不能專工守望。且小營之內。馬兵無多。不出則有誤巡查。盡出則有誤騎射。此操演之所以多曠。而道路之所以有防也。夫善為政者。貴因其勢而利導之。若欲責標兵之在城者使離營而種田。其勢誠有所不可。至守汛之兵。則固日在田間也。所居即場圃之地。所行即隴畝之中。現今墩臺之下。汛兵多為圃而種菜。若授田而使之耕。亦其心之所樂從也。
  臣嘗行歷各省。見北直山東河南陝西等處。道路甚為寬闊。兩旁餘田。清理區畫。皆堪種藝。據臣愚見。守汛之兵。似皆可以授田。計每兵餉銀若干。每畝租銀若干。使租銀所得。符其餉銀而止。則每兵所需。不過一二百畝也。每一墩臺例有五兵。兩墩相去約有五里。道旁餘田。分給五家。不足。則買民田以補之。計其田價所需。不過二三年之餉銀也。地制已定。給與一年之餉。使其製田器。買籽粒。或僱人承種。或子弟代耕。夫使人耕種而己率之。則不誤騎射緝之務也。而且謀生之計。日在道旁。督人種田。即是守路。防人竊禾。即是查匪。其於守望。不令而自嚴矣。種田有粟。兼能有草。收穫之後。再給一年之餉。使買馬而自養之。人皆有馬。聲援自壯。朝夕芻牧。絡繹往來。其於巡緝。不督而自勤矣。汛兵既有常業。不需營中抽換。則在營之兵。自可勤習騎射。專工操演。將技藝精熟。而營伍亦皆振飭矣。夫在城者習戰。在野者習耕。其勢甚便。非難行之事也。習耕者居守。習戰者出征。各專其業。無曠誤之虞也。買田買馬之需。皆支歲給之餉。非分外之費也。各省督撫。果能明於大計。而善為經營。勿張大以驚眾。勿欲速以滋擾。擇人任事。因地制宜。非難成之功也。以三年之餉買田。一年樹藝。一年買馬。五年之後。各省守汛之兵。皆可自食其力。而停給餉銀。則是並未裁減兵額。而歲省庫帑數百萬兩。無庸折給草乾。而驟增營馬數十萬匹。而且道路之巡防日密。營伍之操演日勤。無屯田之名。而有屯田之實。收府兵之利。而不滋府兵之弊。一舉而數善備焉者。此之謂也。
  請實邊屯疏乾隆三十七年
  陝甘總督文綬
  竊見烏魯木齊。內倚天山。外撫遠人。延袤廣闊。營制星羅。洵諸路之中權。實重門之保障。其所屬吉木薩特納格爾昌吉瑪那斯等處屯田甚多。商民輳集。又迤東之巴里坤。南踞崇山峻嶺。東峙德勝雄關。地勢崢嶸。屹然重鎮。其所屬奇台木壘等處水土肥美。營屯相望。又東南為哈密。泉甘水肥。宜于稼穡。年來田園廣闢。商民日以眾多。且地處衝途為諸路之要津。新疆之鎖鑰。臣查以上各處。俱經設有重兵。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