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编3>第1章
  祔廟說
  邵長蘅
  士虞禮記曰。明日以其班祔。禮記曰。卒哭明日祔於祖父。又曰。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祔之文見於經者如此。自鄭氏有祔已復於寢練而後遷廟之注。而諸儒之說。始紛紛矣。程子曰。喪須三年而祔。若卒哭而祔。則三年都無事。禮卒哭猶存朝夕哭。無主在寢。哭於何處。張子曰。古者君薨。三年喪畢。吉禘然後祔。因其祫祧主藏於夾室。新主遂自殯宮入於廟。蓋三年之中。不撤几筵。須三年喪終乃可祔。二子之說。皆不從周祔者也。呂與叔曰。祔祭名。以昭穆之班。祔於祖廟。有祭即而祭之。既除喪。而後遷於新廟。此則從周祔而不主鄭氏祔已復寢之說也。唐開元宋政和二禮。皆禫後始祔廟。宋儒高閌以為卒哭而祔則已遽。禫祭而祔則太緩。當以大祥之明日祔。三者皆不主鄭說也。司馬溫公書儀。卒哭明日而祔。祭畢。先奉曾祖考妣祠版。置故處。次奉亡者祠版。還靈座。則主鄭氏祔已復於寢之說。朱子家禮因之。而陸子力辨其非。以為既祔之後。不當復反於寢。按禮坊記曰。喪禮每加以遠。子游亦曰。喪事有進而無退。又按士虞禮曰。獻畢未徹乃餞。鄭氏注曰。卒哭之祭。既三獻也。餞。送行者之酒。尸且將始祔於皇祖。是以餞送之。夫人子之於其親。既餞之。旋反之。於事生則謾。
  於事死則褻。揆之禮意。竊所未安。故陸子之辨是也。然則當何從。曰諸儒据禮皆是也。其弊在古今異宜。而議禮者泥之太過也。每代各為一廟。每遷主必壞廟。穀梁傳曰。易檐改塗。禮志曰。更釁其廟。意必先遷高祖之主於夾室。然後可以改釁高廟。又俟遷曾祖禰於新廟。然後可以改釁禰廟。而納新祔之主。其事綦重。故告之不可不蚤。朱子所謂告其祖當遷太廟。而告新死者當入此廟之漸也。今父子祖孫同處一室。改題神主。以及每龕遞遷。食頃可以畢事。夫遷主在兩年後。而告祔在卒哭之時。不已驟乎。且遷主之日。告乎不乎。不告則已略。再告不虞瀆乎。告而不入。則告非具文乎。抑又有不可解者。古禮。昭常從昭。穆常從穆。故獨告於祖。其文曰。適爾皇祖某父。以隮祔爾孫某甫。今既無昭穆之次。新主入廟。主皆遷。不與宗室而入禰之故室。而祔仍告於祖。禮則似已。於義何居。愚以為卒哭而祔之祭。古禮必不可無。而今禮可不必有。省此一祭。則几筵如故。復寢之當與否。可不必辨。而諸說亦無煩紛紛矣。然後一遵朱子家禮。大祥前一日告遷。改題神主。祥祭畢。奉新主入於廟。而以祥之明日。奉祧主瘞於墓。而祔之事畢矣。故曰古今異宜。而議禮者泥之太過也。
  論祔祭
  孔繼汾
  按禮卒哭明日以其班祔。鄭康成云。凡祔已復於寢。如既祫。主反其廟。練而後遷廟。檀弓殷練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唐開元禮則禫後乃祔。程子亦云。喪須三年而祔。禮卒哭猶存朝夕哭。若無主在寢。哭於何處。書儀家禮。既祔返主。俱從鄭說。而朱子又曰。吉凶之禮。其變有漸。故始死全用事生之禮。既卒哭祔廟。然後神之。然猶未忍盡變。故主復於寢。而以事生之禮事之。至三年而遷於廟。然後全以神事之也。綜斯而論。可見卒哭可行祔祭。斷無祔畢即徹几筵之理矣。吾家祔祭。舊依開元禮。行於禫後。祭畢。即納主於廟。由凶變吉之漸。雖略於古初。其依依哀慕。不忍遽以死道待親之意。猶未失也。苟無失禮。不須變俗。故茲於卒哭下。不用禮經明日以其班祔之文。惟三年外葬者。始卒哭而祔耳。又古者士三月而葬。是月也卒哭。大夫三月而葬。五月而卒哭。諸侯五月而葬。七月而卒哭。故卒哭未有不在練之內者。即或久而不葬。則主喪者服亦不除。故記有三年而後葬者。必再祭之文。以衰麻在身。未忍即釋。
  必補練祥禫之祭。而後可漸變除也。今世有緩葬之事。而制無不除之服。則葬後之補練補祥。將誰欺乎。又如古者既祥。中月而禫。禫而服纖。祭為禫設也。今祥後三月。通為禫服。三月復吉而不服纖。此三月之內。別無變除之節也。而猶有拘執鄭氏中月為間一月之文。謂禫祭當以祥之次月者。是祭不關釋服。釋服時不復有祭。則又何以稱焉。夫古之與今。代移事異。凡今之可通於古者。自當以古正之。古之必不可通於今者。正未可以古泥之。此等是也。故吾反覆禮經。參酌今制。知練祥之祭不妨即用忌辰。而禫祭則必應在祥後三月除服之日。至卒哭之祭。如葬在三年以內。則主未應祔。當於虞後舉之。如葬在三年以外。則主即應祔。乃於祔前舉之。如此則循名核實。行禮者不徒為具文矣。或曰。葬乃除服。此禮雖不行於今日。若補祭一事。遵而不變。未必非餼羊之意也。吾竊謂不然。凡禮文凐沒者。始賴二三學士大夫力守之。萬不能則微存其意。以為返古之地。若久而不葬。主喪者不除服。則載在禮經。較然明著。非禮文湮沒者比。今制既如此。凡守制者。三年之外。無論不可以杖絰居廬。甯可以墨衰從政乎。苟禮官酌考古經舊文。使人子得伸其志。葬畢。乃令服官。固有典有據。初無難者。正不係於餼羊之存與否也。若有故葬緩者。無官可守。無人我迫。務敦古禮。服以終喪。補祭而釋。此又仁人孝子所能自致。不待餼羊之啟發者矣。
  傳經堂祀說示可
  單作哲
  傳經堂者。為祀教授府君而作也。吾室自大父以前。舊居在東門內。其地久屬他人矣。大父以後。轉徙無常居。余幸成進士。仕縣令。新卜居於斯宅。禮。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子孫有甯宇。而不立祠以妥先靈。安乎哉。吾族詩書之澤。始於教授府君。府君之後。僅四五人。惟余稍能成立。且庶姓皆得祀其四親。府君。高祖之父也。世數非遙。而祀事缺然。安乎哉。故斯堂之作。以教授府君為主祀。而高曾祖父。皆從祀焉。高祖父兄弟二人。高叔祖無後。禮。孫宜祔於祖。今祀不及高祖之祖。則子從父食可也。宜祔教授府君室之左。曾祖父兄弟三人。曾叔祖有後。曾伯祖傳子及孫。今已故絕。宜祔教授府君室之右。祖父兄弟三人。兩伯祖皆無後。再從伯叔祖無後者又三人。宜分祔高祖室之左右。吾父兄弟二人。叔父無後。宜祔曾祖室之左。高叔祖曾伯祖再從伯叔祖不設主。何也。堂之制與廟異。一堂之上。區為八室。無餘地以別藏祔主。父子祖孫。而共居一室。則黷矣。標紙以祭。終事焚之可也。兩伯祖叔父宜祔食。而特居一室。何也。親近不忍遽絕之。諸子長成後。當各命一人以專祀事。三從叔父之無後者。不及於祀。何也。無所祔也。禮以義起。於正祀之日。設羹飯於門內之左。而兼及殤焉。其可也。無後者之祔食。何也。譬之一家。歲時晏衎。子姓咸在。而一二孤獨者。獨不與會食之例。祖若父必有隱恫於心者。祖父之所恫。即為子孫者之所不安也。嗚呼。計教授府君之後。今見存者五人耳。與余為族兄弟。及汝身則皆袒免之親矣。一父之子。僅四五傳而服已窮。屬已絕。故斯堂之作。以教授府君為主祀。俾世世子孫。凡為府君之後者。共襄祀事。吉相慶。凶相恤。歡然若同室。無或如秦越人之相視則幾矣。
  論昭穆
  孔繼汾
  凡昭主穆主。初祔皆納右室。易世乃迭遷而左。此孔氏家廟之舊式也。蓋古者諸侯五廟。大大三廟。皆同宮異廟。故昭常為昭。穆常為穆。自後世變為同堂。此禮之不行也久矣。乾隆十年夏六月。今宗子將祔考於廟。客有為常昭常穆之說者。時宗子幼。姪廣柞。其季父也。相禮。因質於余。余曰。今古異宜。當一如舊式。遷汝曾祖及父之主於左。遷汝祖之主於右。而祔汝兄之主於最西之一室。言未既。客詰余曰。古者昭常為昭。穆常為穆。雖百世不可改也。如子之說。其如昭穆之序何。余曰。此古者同宮異廟之禮。非後世同堂異室之禮也。考古廟制。外為都宮。太祖居中。昭穆以次分列左右。廟皆南向。主則東向。及其祫祭於太祖之廟。則惟太祖作東向。昭之主。皆列於北牖下。南向。穆之主。皆列於南牖下。北向。三代之制固如是。蓋惟主各異廟。昭不見穆。穆不見昭。然後祔必以班。昭常為昭。穆常為穆。內既有以各全其尊。外始可以不失其序。自漢明帝變亂古禮。創為同堂異室之制。魏晉因之。遂不能革。近世諸侯無國。大夫無邑。并異室之制。亦有不能備者。此昭穆之所由紊也。若欲強復古典。勢必有以子躋父之嫌。
  常昭常穆可也。以子躋父則不可也。況昭之為言昭也。穆之為言深遠也。此以祫祭時南向北向之位而言之也。今太祖既不循東向之位。是所謂昭穆者。已乖南北之義矣。徒執古禮之虛名。而亂位次之定序。恐言禮者所不敢出也。客曰。子不聞朱子議祫祭之說乎。朱子曰。設高祖有時而在穆。則高之上無昭。而特設位於祖之西。禰之下無穆。而特設位於曾之東。則無僭越之嫌。而不失昭穆之序。毋乃不謬於禮與。余曰。勢不能也。祫祭者。一時之事。主可暫移。位或可以特設。若宗廟。所以妥神靈也。屋楹既不可以妄增。位更於何地特設。且客既知有特設位之禮。是已明同堂之不可以子躋父。今同者之言益非無據矣。客曰。然則異室不猶夫異廟乎。余曰。異室不同。祏實同堂也。夫主之有祏也。猶人之有席也。今有子席於上。父席於下者。而曰我與父異席。勿僭父也。可乎。孝子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生者存者。不敢僭父之席。死者亡者。甯敢僣父之祏乎。今之非禮不在昭穆而在同堂。蓋同堂則必不可以序昭穆。序昭穆則必不可以同堂。而今日之事欲不同堂又不能也。然則常昭常穆者。禮之經。而昭穆互遷者。乃事之權也。經之不可執而特出於權。是則余之苦心也夫。客乃無以應。而廟序互遷如故。茲因序次祔禮。謹書之於篇。以質天下之言禮者。
  兄弟異昭穆論觀妙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