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编1>第37章
  復黃菉園書
  魏裔介
  著書立說。只是一事。苟坐視生民之阽危而不能救。先聖之家法。絕不如是也。經世編他日刷印。另容寄上。大計舉行。足以激濁揚清。拯救一時之困。而新撫數人。驅車就道。草木亦覺為之改色矣。承教欲糾彈一二人。得其事實。生以為此不足為也。昔生在掖垣。後居憲席。從未嘗攻發人之陰私。凡所論劾。皆見於章奏。有實據者。契丈欲養大臣之局度。正不必爭一二人之得失。方今人才最為緊要。賓興選試而取之。奔走道途而棄之。夫捐納者之先用。當先用於捐納者之本行耳。奈何將歷科進士舉人。皇上臨軒親策之人而並先之也。進士為一行。舉人為一行。例監捐納為一行。丞簿捐納為一行。教習為一行。斯可矣。天下之財。盡沒於火耗。是皇上之天下。其財半入於有司也。禁之而不得其所以禁之之方。有司火耗。收糧書役。又有使用。雖有禁約。一張亭長之壁。即高閣戶書之室耳。宜令各巡撫定天平法馬等子之式。發與州縣。其銀錢低昂多少之數。照時價徵收。每季一報。知府職司錢穀。不時查核。呈報撫院。庶銀錢多收之弊可革也。武備者。國之大事。把總者。兵之首領。而無功卑賤之人。賄賂濫收。剝削行伍。以媚上官。水旱之後。盜賊竊發。何以控禦。宜以武舉充之。如文舉揀選之例。庶冒濫革而營陳壯練也。天下之事。可言者甚多。姑舉思之所偶及者。可分疏言之。總一疏以陳之。若其思所未及者。尚不可勝指數也。至於糾彈。則於章奏中察其破綻。臣僚中見其奸邪。方可據實奉白簡以聞。苟無其人。自可正色以待人。不必疑似冒奏。反中心懸懸數月。有誤正事也。
  請分繁簡重名器疏
  顧琮
  皇上御宇以來。時時求賢。事事愛民。文教日宣。武備雲集。值因逆賊犯順。計部日以軍需為急。而條議者紛紛。無不僉從。納官之事例開矣。在內之官。始而不過中書閒曹。繼而上及主事員外等項矣。在外之官。始而不過有司下僚。繼而上及道府等項矣。夫援納一項。頭緒繁多。仕途混濁。難以枚舉。臣姑就知府知縣親民之官言之。如知府一官。大府管三二十州縣不等。錢糧數十萬一二百萬者。戶口數百萬者。不減一小省巡撫。其降級還職。猶可言也。而革職者朝而白身。暮以五千兩而黃堂矣。彼既費有重資。能保其不取償百姓乎。伏思世祖章皇帝別開四十大府。以待賢能。今合無仍行長法。將錢糧多者定為大府。約以八十府為期。其餘小府以為還職降職援納者之缺。非苛刻之也。以五千兩驟復四品大夫。專司數城。未為不得也。夫若知縣。輕視之乃百里之寄耳。而不知大邑錢糧。亦有十餘萬二三十萬不等者。土地人民。生童胥吏。聽其裁成。今不問才也能也文理優通也。朝為白丁。上一千七百兩而暮則堂堂縣令矣。再上一千兩而先用矣。再上一千兩而即用矣。通計不過三千七百兩。即授一小縣。而?火萬家。司其政令。光榮極矣。豈薄待之乎。查世祖章皇帝時招民授職。所費七八千兩。甚而有萬金者。尚行考試。文理通順者為知縣。不通者改授守備。部案俱在。何不舉而行之乎。合無以應選縣缺。通盤打算。除糧重地繁之外。分糧輕地簡者十分之三以為錄用。先用即用之缺。則詮補各不相妨矣。昔仲叔于奚請繁纓。孔子惜之。謂惟名與器。不可假人。夫繁纓。微物也。聖人猶重焉。況大府大縣乎。今銀既納矣。無可挽矣。不得已分別繁簡。以存激揚之意。如果臣言可採。伏乞敕部議覆施行。
  請禁雜流委署疏
  李之芳
  臣閱邸報。見直撫金具題謹陳新舊交代之益等事一疏。內稱委官署印。於百姓大有不便。不如通行直省。令新舊交代。今部覆既不准行。勢必照常委署。竊念委署之害不止一端。惟雜途之鑽營委署其害最甚。向來吏部題定吏員委署。非督撫具題保舉。不得陞轉正印。久有成例。乃各省委官署印。概不論出身履歷。則有與定例大相剌謬者。如成都府照磨詹文通。署新都縣知縣。廬州府經歷楊大發。署廬江縣知縣。布政司理問張文彬。署眉州知州。按察使經歷孫良弼。署富順縣知縣。又署廣元縣知縣。以吏員委署正印者。相習為常。不可勝數。此其人各堪膺正印。該督撫豈不具題保舉。以不堪保舉正印之人。委署正印。則是不敢上聞於朝廷。乃敢擅行於本屬。其中微員以營榦而得越俎。上官以地方而徇情面。皆不可知。雖委署之官。與實授不同。然其為正印則同。且委署之害民。大有不同於實授者。蓋委署官所署之事。原非本等職掌。所署之民。原無情分相關。不過為一時潤囊肥家之計。於地方之利害甘苦。固無與也。況乎么麼小吏。無名節之顧惜。玩法漁民。十有八九。彼自視其身固已甚輕。而欲其重國家民社之事。豈可得哉。臣乞敕下該部。照保舉定例。嚴行禁飭。凡正印偶缺。其吏員出身等項人員。一概不得濫委。庶幾官方一清。地方蒙福矣。抑臣更有請者。地方之有署官。實由於選補稽遲。懸缺日久之故。吏部單月急選。雙月大選。急選所餘之缺。必待次月大選。然後填補。如三月內急選。懸正印三十餘缺。五月內急選。懸正印二十餘缺。是一缺到部。無故而耽延不選者。常至兩月。不知地方已經年受署官之害矣。臣愚請除將單月之缺。照例俱儘急選外。若有餘缺。宜將下月應得大選之人。即行序補。人為應選此缺之人。缺為應選此人之缺。無所容那移攙越於其間。止期於早一日除官。地方早濟一日之事。少一日委署。百姓得安一日之生耳。
  制祿議
  任源祥
  有明官制。上彷成周。而俸給則大遠於古。額數既少。又折支焉。甚非養廉之道也。三代以上姑無論。即如漢太守號二千石。實食一千二百石。中二千石實食一千石。今正一品歲祿一千四十四石。是三公之俸。已不及漢太守實食之數矣。內本色俸三。折色俸二。除支米一十二石外。支銀二百一十五兩零。是三公實食之俸。不及漢三公屬僚實食之數也。等而下之。至從九品。除支米一十二石外。歲該銀一十九兩零。計八口之家。謂足以代其耕否乎。且一品至九品。皆支米一十二石。是無等殺也。折色俸徒有其名。而以無用之鈔關支。是導欺也。上之欺下者一。下之欺上百矣。以律言之。職官自俸給外。但有所取。分毫皆贓。既乏衣食之資。又乘得為之勢。而一介不取。非中人以上不能。吾恐三百年來。完人可屈指數耳。其初文具相取。上下相蒙。其究貪墨成風。雖嚴加誅戮不能止。則制祿使然。所節者小。所虧者大也。今縱不能復古制。而姑就一千四十四石等而下之之數。實給本色。量支米絹布錢以足其數。則上免導欺之咎。下裕養廉之資。非甚不肖。雖犯贓者亦寡矣。古者制賦。原以為宗廟朝廷百官五禮之經費。後世兵制不善。費天下大半之賦。又或者耗於侈靡耗於乾沒而不知察。顧獨嗇百官之俸以為儉。果足以為儉乎。食之者寡。豈是之謂乎。若果人稱其職。職稱其官。而祿亦與之相稱。不亦宜乎。不然顯導之欺。陰縱之貪。朘民膏以為利。而禍亂從之。盜賊煩興。兵革不息。費耶儉耶。胡不思耶。
  俸祿日知錄
  顧炎武
  今日貪取之風。所以膠固於人心而不可去者。以俸給之薄而無以贍其家也。昔者武王克殷。庶士倍祿。王制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漢宣帝神爵三年。詔曰。吏不廉平則治道衰。今小吏皆勤事而俸祿薄。欲其毋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已下俸十五。光武建武二十六年。詔有司增百官俸。其千石已上減於西京舊制。六百石已下增於舊秩。晉武帝泰始三年。詔曰。古者以德詔爵。以庸制祿。雖下士猶全上農。外足以奉公忘私。內足以養親施惠。今在位者祿不代耕。非所以崇化本也。其議增吏俸。唐時俸錢。上州刺史八萬。中下州七萬。赤縣令四萬五千。畿縣上縣令四萬。赤縣丞三萬五千。上縣丞三萬。赤縣簿尉三萬。畿縣上縣簿尉二萬。元宗天寶十四載。制曰。衣食既足。廉恥乃知。至如資用靡充。或貪求不已。敗名冒法。寔此之繇。輦轂之下。尤難取給。其在西京文武九品已上正員官。今後每月給俸食雜用。防閤庶僕等宜十分率加二分。其同正員官加一分。仍為常式。而白居易為盩厔尉詩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其江州司馬廳記曰。唐興。上州司馬秩五品。歲廩數百石。月俸六七萬。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給家。今之制祿。不過唐人之什二三。彼無以自贍焉。得而不取諸民乎。昔楊綰為相。承元載汰侈之後。欲變之以節儉。而先益百官之俸。皇甫鎛以宰相判度支。請減內外官俸祿。給事中崔植封還詔書。可謂達化理之原者矣。
  漢書言王莽時天下吏以不得俸祿。各因官職為姦。受取賕賂。以自供給。...完整阅读请扫描二维码下载丁香书院APP免费看

前往下载:https://www.kanbaapp.com/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