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皇朝经世文编1>第35章
  職官議
  任源祥
  明代官制。遠超漢唐宋。上仿虞周。而控之以機。馭之以權。亦因時制宜之道也。後雖有因革損益。慮無有出其範圍者矣。綱紀節目。備載會典。而歷朝事例參差。得失並見。竊為之擬議一二定所從焉。吏部為職官之要領。吏部之難。難於量材授任。在外取人地相宜。在內取人事相宜。知人則哲。所以難也。查類選急選揀選皆嚴於資格。切於比例。後因苞苴請託。乃用掣簽之法以為公。顧公則公矣。而一任其冥行。能無蹶乎。查推陞不待考滿。有類推單推廷推。廷推出於眾議。其單推類推皆由吏部。吏部雖賢。能盡天下人而周知之乎。折衷而論。註選推陞。皆宜用保舉之法。保舉。歷朝各異。總之保舉者。正大之情也。人主之聰明不自用。而寄耳目於吏部。吏部之聰明有限。而寄耳目於內外百官。所難者吏部之得人耳。擇任尚書。是在人主。學校所以儲才。職官之根本也。教官主學校。顧以龍鍾歲貢乞恩舉人處之。彼既日暮途窮。甘心自棄。又安望其砥礪名節。主持風教。後世乃視為贅疣。甚非設官之初意。竊謂欲預養職官之用。當先重教官之選。非實有品行才望者。不得居此職。職在教士。士之賢否。為教官之殿最。士之保舉。即以責成教官。教官得士多。即與知推一例行取。正統中。陳敬宗李時勉為兩京祭酒。天下士風一變。建文初。方孝孺由漢中教授。召入為翰林學士。彼時保舉雖未行。而厚其報乃所以重其責也。司馬光十科取士。首推行誼純固可為師表。師表尊而後士知所宗。誠治天下之首務也。由此言之。失職則吏部無補於治道。得職則教官有關於銓政。故論官有典。論政有要。查官員久任。隆慶二年令在京各官與衙門政體相宜。在外各官與地方人情相宜。雖資?當陞。照例加級。仍管原務。以後遷轉即從加級扣算。此即虞廷三考之法而通之者也。
  後世不遵此法。官如傳舍。雖賢者豈能盡其才。展實效乎。六曹政體各有相宜。隆慶事例。戶刑工三部司屬。無故不得輕調。竊謂禮兵亦然。即如邊方有警。非習於形勢。諳於兵馬錢糧者。其能調撥無誤。指授方?而有濟乎。府州縣有煩簡。才有攸宜。除吏部量材註選外。受事後量材改調。此撫按之責所以佐銓政之不逮也。查邊缺有二。一曰戎馬之地。因人之畏苦。而或聽告選。或聽掣簽。皆非銓政之善者也。殊不思一人之苦樂猶小。而封疆民社。關係甚大。計戎馬之地。當擇其習於邊事。才堪禦侮者授之。選能而用。非以此苦之也。果著勞績。不次優擢。嘉靖事例。邊遠司道知府遷轉。量減年資。竊謂知府以下。皆用此例可也。瘴之地。當取其原籍附近風士相宜者而用之。習其俗而知其情。為治倍易。嘉靖事例。遠方縣佐及雜職員缺。將附近者銓補。竊謂除方面官外。皆用此例可也。府州縣六曹之事具備。而治平之時。教養為重。亂離之後。拊循招集為先。至於催科。則為政之末端耳。後世考課有司。惟以催科為殿最。其餘不過虛應故事。不仁者嚴加督責。以副考成。而國家之元氣日以朘削。臂如剜肉充腹。待斃之道也。地方失事。固有司之責。然亦須寬其繩墨。期於弭盜而止。今但有失事。即為降罰。勒限不獲。即斥逐。以致上下相蒙。隱忍而不敢報。由此釀成大禍。遂不可救也。總之。齊其末則法密而奸積。循其本則吏習而民安。教養拊循。治之本也。催科捕盜。治之未也。舍其本而務其末。欲治得乎。查布按二司。初但設本司正副官。後因事添設守巡二道。遂以為例。往往一道止實轄一府。或數道共轄一府。既有該府。又有該道。殊屬贅疣。今之宦途。以此為翱翔之地。養望之區。往來遷轉。如傳舍然。於地方何益。竊謂一府兵事本合歸重知府。而守巡道可裁也。問刑衙門。既設刑部都察院。又設大理寺。專主平反駁正。慎獄之至意也。然使不稱其職。雖再設平反之官何益。刑得其平。如皋陶為士。蘇公為司寇。豈有別衙門駁正乎。故大理寺可裁也。若鎮撫司益不可不裁也。翰林詹事府皆備顧問。可裁併為一。甯重為官擇人。毋輕為人設官禮也。中庸曰。人存政舉。董子曰。正一身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經制未嘗不善。而精神所貫。機權控馭。因時制宜。亦在人主之善用之耳。若乃攬要領。厚根本。綜其典則而一歸之禮。則當今董正之善道也。
  銓政
  儲方慶
  用人不可濫也。濫則爵祿不足重。而天下有僥倖功名之心。用人不可滯也。滯則激勸無所施。而天下有自甘棄廢之患。二者之患則均。而所以受患者不同。要其失則一也。今銓政之患將在滯矣。說者謂富貴之途。人所奔趨。必使慎重而後遷。以明持久而難得。則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故與其失之于濫也。毋甯失之于滯。不知滯有以滯而生者。亦有以濫而生者。以滯生滯者。救滯之法不同于救濫。以濫生滯者。救滯之法即存乎救濫。以今救滯之法。不為不詳且周矣。京職既改外員。科目復減舊額。補者既多。而取者復少。積薪之患或其無。而謁選之人。經年累月。守候都門。而不得一官者。比比如故。此豈法之猶未備歟。則以知滯之出于滯。而不知滯之出于濫也。以濫得滯。而不去其濫以為疏通之本。則雖日從事於改補之令。裁減之方。徒以阻天下進取之心。而滋其雍塞已耳。豈能有所裨益于選政哉。竊以天下官人之額而計之。京省大小之職。不啻二萬有奇。而士之由甲榜進身者。三年之中。不過百五十人耳。以百五十人之數。任此二萬有奇之官。即參之以科貢。亦當沛然有餘。而今若是其雍遏者。乃他途之濫有以使之也。他途濫則正途不得不滯。不清他途之濫而徒欲減正途之額。以求通于滯之中。其可得乎。至於京職候補者。其人固已積日累功以致此一旦。今徒以缺少而概補外員。則既無以酬服官之勞。
  而後之為國任事者。亦無所望于超遷。而生激發之念矣。夫濫陞擢之名。而滯得官之實。則何如廣授任之門。而慎登進之始哉。然而議者必曰京職少而選人多。其不得不滯者勢也。而他途並進之法。又所以破科目之痼疾。安得盡闢之以待天下之士乎。愚以為京職既少矣。今獨以主政一官。待天下郡縣吏。無乃少而益少歟。謂宜少廣其途以示風厲也。至于科目之弊。患在得人之不精。而以他途混淆之。又未必其有濟。何則。擇人以識不以法也。識不足以知人。而曰吾有兼收之法焉。竊恐法立而人猶是矣。故夫今日之銓政。但當嚴核于正途之中。而不必任他途之濫。以滯正途。但當廣開其候補之門。而不可任改授之濫。以滯進取。如曰救滯之法。莫善于不次用人也。則今之員多缺少。久已患之。豈可復開多門以待巧進。若巧者侵奪已甚。則拙者迫怵無聊。其滯當有更甚于今者矣。不次用人。可以救滯于滯。而不可救滯于濫。今天下之滯。以濫而滯者也。故愚願執事之除其濫焉。
  選補日知錄
  顧炎武
  漢宣帝時盜賊並起。徵張敞拜膠東相。請吏追捕。有功效者。得壹切比三輔尤異。如?曰壹切權時也趙廣漢奏請令長安游徼獄吏秩百石又循吏傳左馮翊有二百石卒史此之謂尤異也天子許之。上名尚書調補縣令者數十人。自漢時縣令。多取郡吏之尤異者。是以習其事而無不勝之患。今則一以畀之初釋褐之書生。其通曉吏治者。十不一二。而耎弱無能者。且居其八九矣。又不擇其人之材。而以探籌投鉤。為選用之法。是以百里之命。付之闒茸不材之人。既以害民。而卒至於自害。於是煩劇之區。遂為官人之陷?而年年更代。其弊益深。而不可振矣。然漢時之吏多通經術。故張敞得而舉之。宣帝得而用之。今天下儒非儒。吏非吏。則吾又不識用之何從也。
  南人選南。北人選北。此昔年舊例。宋政和六年詔知縣註選。雖甚遠。無過三十驛。三十驛者九百里也。今之選人。動涉數千里。風土不諳。語音不曉。而赴任甯家之費。復不可量。是率天下而路也。欲除銓政之弊。豈必如此而後為至公耶。夫人主苟能開誠布公。則自大臣以下。至於京朝官。無不可信之人。而銓選之處有不必在京師者。唐貞觀元年。京師穀貴。始分人於雒州置選。至開耀元年。以關外道里迢遞。河雒之邑。天下之中。始詔東西二曹。兩都分簡。留放既畢。同赴京師。謂之東選。是東都一掌選也。黔中嶺南閩中官。不由吏部。委都督選擇土人補授。上元高宗三年八月壬寅。敕自今每年遣五品已上。彊明清正官。充南選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擬。大歷十四年十二月(巳)亥。詔專委南選使。停遣御史。是黔中嶺南閩中各一掌選也。新書張九齡為桂州都督兼嶺南按察選補使而九齡又即嶺南之人李峴傳曰。代宗即位。徵峴為荊南節度。江陵尹。知江...完整阅读请扫描二维码下载丁香书院APP免费看

前往下载:https://www.kanbaapp.com/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