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仙橋
在餘杭入宮大路,去通真門四里,宋建炎年問建,舊號石門橋。大德己亥八月知宮事楊清一重建。
道士橋
與通仙橋相去半里者,本宮祖師建,咸呼為道士橋。
朝元橋
在宮外四里,由天柱步入宮大路,俗呼為湖塘橋。咸淳癸酉增構高廣,名為朝元橋。
雙仙橋
在宮外三里,俗呼為雙橋頭。昔郭真君與葛仙翕倚仗對談于此,故名。
玉泉橋
在束天柱嶺下石府君祠左,去宮二里,俗呼麻車橋,宋建炎問建,飛玉泉由此出澗,故名。
嗚鳳橋
在雲根石左,俗呼袁家橋,宋建炎問建,與鳴鳳岩相近,故名。
會仙橋
在棲真洞牌門前入宮大路,跨澗為橋。宋淳熙甲辰,道士江安著以早游湖海,晚歲歸隱山中,捨衣缽錢重造。
玄同橋
在洞天福地門裹,下通池水出翠蛟亭。昔玄同先生與錢武肅王相度地理,鑿池架橋,故名。
敘洞府
神仙安在哉?《列子》載渤海有五神山,東方曼倩云有十洲,嘗所涉歷弱水三十萬里,既不勝舟,而珠樹琪林、瓊樓寶闕又非結駟所及,何怪世俗不信,以為荒唐詭誕之言哉?然則三十六洞天具在域中,其為神仙之居。信邪?否邪?日月周行中天,下入滄海,晝夜相禪而不息。雷霆發虛空中,赫然有聲,萬物震動。使世俗未嘗聞見而吾言之,又肯信乎?一介之士苟有遐心,尚將逃深林,隱空谷,渺焉不與世接,而況龍變蟬蛻,飲露餐風,其去塵土之腥螻,入煙霞之杳靄,必然無疑者,o是四海內外不可謂無玆洞,不可謂無若人也。若青城、羅浮、武夷、句曲,向使不名洞天,吾知為仙聖區,委羽塊然山爾。腸明直數仞之石,裂一錢爾,亦得以洞天名,而青童君、仙人郭君各理一焉,豈飛行變化之跡無往不到邪?玄蓋在大滌山,而《雲岌》云在天目山者,豈以大滌為天目子孫?或古人著書未必皆親履其地,失於審稽,雖信史不免,無足異也。
大滌洞
在宮西北半里。《茅君傳》云:第三十四洞天名大滌玄蓋之天,周回四百里,內有日月,分精金堂、玉室仙官,校災福之所,姜真人主之,與華陽林屋邃道暗通。相傳洞玄先生入游,見龍麟異境,花木鮮繁,自華陽而歸洞門,石鼓廣可尋丈,扣之逢逢有聲,自此上下,皆平如刻削,兩旁壓石委曲夾道,中問一石若柱倒懸,因以隔凡,名之過柱。一穴如竇,內闊丈餘,中有圓井無底,惟聞浪浪水聲,乃歷代朝廷遣使投龍璧之處也。
棲真洞
在大滌山前西天柱嶺上,去宮三里,一名西洞。舊志云:大滌先生杜琛語弟子何法仁曰:汝宜居西洞,可以逐世成真。遂名棲真洞。天生息頂,狀若寶益,寵室幽深,乳泉滴瀝。又束西二臺石閣壓上有龍爪蟠挈蹴縮之跡,或戲以手漫滅,翌日視驗如初,是知洞龍出入之徑也。西臺一石平如棋局,白石子如拳委積其上,旁列石坐環嚮焉。入洞門三丈許,有石仙人為仰外狀。又越華蓋西,有石寵可容數人。
石室洞
玆洞一名藏書,一名束玲瓏,在大滌山中峰前白鹿山下。洞中三亢若品字,透見天日,門有石梁橫界,泉脈涓涓注石梁下,引而漪之,可供十餘人居者賴之。相傳郭真君登山採藥,嘗濯于此,名洗藥泉。郡志云:昊天師筠修鍊之所。天師既尸解於宣城,指令門人藏書劍於此,洞有石室,故以名之。又《景行錄》載天師云:當遷神于天柱石室,蓋太上俾我煉蛻之處,故卜其西麓,果有石坐,岩扉自然成備。如是則不惟書劍,亦天師藏真焉。按《石精金光經》言:曲晨飛精、藏、景錄神、劍解之道,凡暫過太陰紫胞,煉度四百年,所藏必發。生皿數足運會,其靈自有以發之耳。舊志謂天師石室之藏岩扉,呀啟信也。山腰有石窪樽、石茶鼇,皆仙家之遺跡。
白茅洞
在官山西南十里,嶺右靈邊歸然。按記云,晉人遇一道士衣巾爽麗自洞中出,詢所自來,曰:吾白茅先生,職此久矣。因名之。其門如井,鎚梗而下一二丈,至平地,可環坐二十人。復偃身下入又二丈許,有仙人酒養石及石柱二,一竅上徹天光,境界奇絕,第山高路阻,希有至者爾。
嗚鳳洞
在宮外一里道旁山上,雖石門阻隘,有童稚可入。云其問廣坍兩屋,旁一小路,不知所極。上有亢泉,流為丁當音,下入方池,未嘗喊溢。耆舊云:錢氏時因鳳凰來嗚,故以名洞。其地亦改為靈鳳鄉。
蛻龍洞
在嗚鳳洞相對山壓中,相去百步許,喬木幽隱,岩亢嵌巉,深可數丈。宋皇祐初羽人於洞問獲龍蛻骨,齒角皆具,故名。記云五洞潛通,此其一也。
歸蕾洞
去宮五里,在棲真洞左偏半里許,即棲真之後門,深可百餘尺,石壁光瑩,洞有恿頂,亞於前洞,按記云,是神仙回車之便道,故日歸雲洞。門僅數尺,下入丈許,石皆如瑪瑙五色紋理,旋雲飛霞直下方池,深不盈尺,廣可二尺,長可三尺,池底白色如累珠鏤玉可愛,泉水則盈個不常。又下十數步,有白石若瓠者三。又下數步,左偏上陸則有石盆,其上流泉涓涓,下入盆內,可以盥。四周石乳如垂瓔珞。復返右偏,直下十四五步,闊二丈許,其中有石如積銅錢者,周圍平坦,可容三十餘人。
敘古跡
人事有代謝,山川無古今。生身千歲之下,游心千歲之上。登箕山而懷洗耳之風,弔首陽而悲餓死之節。利害既不相及,影響既不相知,而田夫野老、樵童牧堅猶將躑躅悲歌,有沘其顆,況高世絕俗慷慨之士哉?千萬世同一理,千萬人同一心,古人遠矣,九京不可作矣,日一過其隱遁之地,觀其游息之所,有不浩然興起如親炙之者乎?馴虎岩之坎木無恙,昇天壇之丹
鼇未寒,空山無人,渺渺愁予,豈晉人所能,今人不復能邪?山中陳邊時有足稽,併採異聞附見一二o
漢宮壇
在大滌洞前,漢武帝元封三年所創,今其址不可玫矣。
昇天壇
舊志云:昇天壇在山中峰之上,又名法象壇。上應天而圓,下應地而方,中應易卦而八角。許遠游真君精研洞典,登其上而仙去,時天降白鹿下迎,故中峰名白鹿山。今山頂界松內數丈之地,草木弗殖,是其遺址也。宋政和問猶有卿雲簫吹往來。
伏虎岩
在宮山西南峻壁問,若環堵之室,南有路,自上而下,復陸壓磴,方至其所。藤蘿深密,怪禽晝啼,非有道之士不可處也。昔郭真君伏虎於此。按《晉書》云:葛洪、何幼道偕訪之,目擊而已,各無所言,引嘯而退。唐昊天師愛其遺跡,每游忘返,題詩岩上,今歲久昏剝,云:郭生在童稈,已得方外心。絕邊遺世務,柄真入長林。元和感異類,猛-獸懷德音。不憶固無情,斯言微且深。末句蓋引真君與溫嬌問答語。
仙跡岩
去宮一里,在行路隔溪壓石上。按記云,秦始皇驅山岳,擬塞束瞑,嘗役鬼移之。山勢欲動,勿有仙人叱鬼,以身扼壓石,使不得去。今壓上有肩被、簪冠隱然,遺跡溫潤光澤,苔蘚不生,以手摩拭良久,作古桂香云。楊傑有詩曰:祖龍求仙徒用力,駕海欲驅山下石。神人倚住不與行,留得岩前隱仙跡。
來賢岩
在宮東南青檀山前,嵌空數丈,盤石蘗竹,可以游息。宋熙寧問東坡居士為杭通守,與蔡準、吳天常、樂富國、聞人安道俞、康直、張日華皆幅巾華杖盤桓于此。束坡賦詩云:上帝高居愍世頑,故留瓊館在凡問。青山九鎖不易到,作者七人相對閑。庭下流泉翠蛟舞,洞中飛鼠白鴉翻。長松怪石宜霜鬢,不用金丹苦駐顏。後人名岩來賢,作亭其上日宜霜。
石室
唐昊天師痙書劍地,宋陸維之朱妙行居焉。
撫掌泉
在宮內龍祠下,深僅三尺,清泠可鑿。古詩云:卻疑三尺底,別是一壺天。其泉五色變易不常,每一變則有吉事。《餘杭圖經》載,錢武肅王至官,有雙鶴飛舞其上,因撫掌招之,鶴墜而泉湧。漕使陳堯佐因按察至焉,問羽士所以名泉之意,答曰:昔仙人撫掌而泉湧。公於是撫掌,亦然。昊天師觀碣云:水旱不易,縈照軒宇。夏寒而辨沙礫,冬溫而冒萍藻。宋熙寧初有物狀如鰻繞欄循間,兩目如丹,時人以杖朴之,即墜入泉去。須臾陰霧周布,一山大水自天柱源來,洶湧可畏,將墊殿堂乃止。或龍之怒也。今環梵以石,結亭覆其上,圍以朱欄者,宋高宗嘗酌之也。
明星漬
《餘杭圖經》云:在縣束十里二百步,周迴一百五十步,溪之南塘,歷朝劫使投龍簡於天柱大滌洞,必先祭明星漬。《九域志》載餘杭古邊亦然。父老相傳云:昔有人晝見星燦然,故名。溪下多潭,皆遇水決衝而成。自新堰以西,第三潭最探,瑩而闊者是也。父老云:漬之南瀕路,舊有道家居,遺址尚存。今地屬本宮,建宮亦日明星。
藥圃
在來賢岩宜霜亭下,夏侯天師種藥於此,芝畦木塢,百藥之植靡所不有。常施藥於塵市,隨綠深淺而與之。一日樵者聞圃內有物大嗥,隔籬窺見天師策鞭乘一獸,似虎非虎,行疾如風,入束山而去。今四山產藥草六十餘種,圃跡猶存。
葉天師講堂
舊志載,在山門外,天師役鬼神所建,制度宏巧,絕不類常工。開元中天師講《道德》、《度人》諸經於此,有仙花靈鶴自天而下。昊越高士輻賡聽法,咸有所悟,願居弟子列者三百餘人。惟語以濟恤孤貧,感愧覆載,忠孝君親,重人性命,今身心,絕奢侈,即為道家之根緒也。荐經兵火,遺跡不存,今移官中為演教堂。
草堂
錢氏所創,唐昭宗景祐二年,武肅王以居閒丘先生,既而旬旦入山問道,每三元開壇授法,錄號上清壇,御史中丞羅隱皆入室者也。堂外環列雲房,為志人弟子柄息之所。朝暮入室,退即閉關,下惟或持經,或論道,或鍊神修真,各有所至。今道院上清流振所自出也。
第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