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道德真经集解·赵炳文>第7章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無所不為而無為之之意耳。
  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聖人以無為化萬物,萬物化之,始於無為而漸至於作。譬如嬰兄之長,人偽日起,故三代之衰,人情之變,日以益甚。方其欲作,而上之人與天下皆靡,故其變至有不可勝言者。苟其方作而不為之動,終以無名之樸鎮之,庶幾可得而止也。
  無名之樸,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聖人中無抱樸之念,外無抱樸之迹,故樸全而用大。苟欲樸之心尚存於胸中,則失之遠矣。
  切:原本作『功』,據小萬本改。
  道全則天與人合而為一:原本此句『全則』二字錯倒,據小萬本改。
  以前制其彼:原本『前』作『全』,據小萬本改。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聖人縱心所欲不踰矩,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強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之者,可謂無為也。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而無術者也。政和曰:不思而得,未勉而中,不行而至,上德也。不思則不得,不勉則不中,不行則不至,下德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義皆不勉於為之矣,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而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下者,不足復言可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於禮,聖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故為之而不應,則至於攘臂而強之,強之而又不應,於是刑罰興而甲兵起,則徒作而無術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發越於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燦然而其中無餘矣。放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容以髮,故曰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聖人玄覽萬物,是非得失畢陳於前,如鎰之照形,無所不見而孰為前後。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冥行於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以為明,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樂其有得於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釆華而棄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陸曰:忠信之質衰於中,則制禮以防其亂,故禮居亂之首,非謂禮為亂之首。前識者,道德之華,發於外則崇禮以導其愚,非謂智乃愚之始也。仁義禮智,適時之用,執古御今,則以道德之本處其厚也。化今復古,則以禮為之始,從流反其源也。趙曰:原聖人之意,執古御今,欲漸復無為之治,故先陳道德,次迷仁義,末明禮樂,其漸必至刑政之苛,語馴致而然耳。流俗之士遂輕蔑仁義,毀滅禮法,使一日無仁義則亂,一日無禮法則幾何其不胥而為禽獸也。此晋宋之士所以蕩而忘返,以至於國破身亡而不自知也。豈知聖人立言之真指,與老氏論禮之本也哉。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為天下正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
  致之言極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萬物不得一,未遽滅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極叉至於此耳。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貴,皆一之所致。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之不得,則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謂賤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昔之為此稱者,亦舉其本而遺其末耳。
  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輪輻蓋軫、衡軛轂轊,會而為車,物物可數,而車不可數,然後知無有之為車,所謂無之以為用者也。然則天地將以大為天地耶,侯王將以貴為侯王耶,大與貴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為天地侯王者,而成者莫知之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賤而非賤,非若玉之琭琭,責而不能賤,石之落落,賤而不能責也。趙曰:諸說皆以輿訓車,義有未安,竊意與眾也。又輿臺皆賤者之稱,上文言其致一也,此言故致數眾也。眾無眾猶言皆輿人無輿人之稱矣,無輿人亦無侯王之稱也。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亦此意也。不欲如玉之琭琭,石之珞珞,貴賤之名殊,其為一也遠矣。然未敢自以為是,姑俟來哲。王呂政輿作譽,亦近乎鑿。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復性則靜矣,然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秀曰:反本則靜,靜乃能動。
  弱者道之用,
  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世不知靜之為動,弱之為強,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蓋天下之物,聞有以母制子,未聞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非知先萬物之表,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繆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墮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
  明道若昧,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
  進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纇,
  或夷或纇,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若谷之虛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不屑不潔之士,而非聖人也。
  廣德若不足,
  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偷墮而實建立也。
  質真若渝,
  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政和曰: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大方無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聲,
  非耳之所得聞也。
  大象無形,
  非目之所得見也。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之所遇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