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甚愛必大費,
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皆甚愛之迷也。
多藏必厚亡。
無藏則無所亡。開元註:甚愛名者必勞神,非大費乎?多藏貨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惟審於內外之分,則知止知足,而無得失之患,故能安於性命之常,亦何殆辱之有,所以可長久也。漢之二疏,曾事斯語。
右四十四章河上名立戒。此章明去偽全真則可久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敝,毗祭切,敗壞也。體至道之大全,而盛德若不足,故其用愈久而愈新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道備於己而有若無,實若虛,故積愈厚而用愈不窮。此兼用而言,下則略文也。
大直若屈,
惟量之大,故直而不肆,初無涯涘之可窺,然於正己以矯物者觀之,則若屈也。
大巧若拙,
其功用至於參贊化育,雕刻眾形,而體則無為,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離語默而萬理昭融,超見聞而重玄了悟,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動屬陽,靜屬陰,故躁勝寒,靜勝熱,然皆未免於一偏而有所對待。若夫清靜者,則御六炁之卞,乘天地之正,動未嘗動,靜未嘗靜,而動靜一政矣,故為天下正。
右四十五章河上名洪德。此章言體大道之全而為天下正。或云苟成而不若缺,盈而不若沖,直而不若屈,巧而不若拙,辯而不若訥,是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也。惟泊然清靜,則非成缺辯訥之所能定,而後無所不勝,乃所以為天下正而能成其大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卻,與部同,除去也。糞,治田疇也。戎馬者,備戰之馬也。郊者,二國相交之境也。以內言之,心君泰然,則卻返氣馬以培糞其本根,反是則意馬馳於外境矣。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究其根本,原於縱欲。文定曰: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必戎馬之所自起。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黃茂村曰:一性之內,無欠無餘。人能安之,無適不足。
右四十六章河上名儉欲。此章戒貪求之貽害;貴知足以為常也。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天地萬物同出於道,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溫公曰:得其宗本故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溫公曰:迷本逐末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蓋清明在躬,無為而已。溫公曰:至理不易也。
右四十七章河上名鑒遠。此章言有真知之明,則可以超見聞之域,故無為而化成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開元註云: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者,取而化之也,蓋克已復禮而天下歸仁之意。黃茂村曰:無所不知,而後可以言學,故學欲日益。益者已化,然後可以言道,故道欲日損。然益者可以進,損者不可彊損,而未能兼忘其損,未為損也。直須瞥地脫落,前後際斷,乃至無為之地,故能無所不為,而應用不窮,施於天下,綽綽然矣。
右四十八章河上名忘知。此章言損有集虛,其益無窮。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惟聖人無我,故其心不滯於一,而物來順應矣。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御註云:舜之於象,所以善信者至矣。人之有生,同具此理。聖人於人,莫不皆以善信遇之,此聖人之德量也。蓋善不善、信不信在彼,而吾之善信未嘗渝,此聖德之善信矣。苟善善信信而絕其不善不信者,則豈所謂常善救而不棄哉。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惵,圖協切,憂勤貌。為,去聲。渾,與混同,胡本切。天下之善惡信偽,皆未知所定,聖人則惵惵然為天下渾心,蓋欲融化其異而混合其同,故無善惡,無信偽,皆一以待之。彼方注其耳巨,以觀聖人之予奪,吾皆以嬰孩遇之,若保赤子,此聖人之誠心也,則彼亦將釋然而自化矣。皆孩之意,謂不生分別也。
右四十九章河上名任德。此章明虛心而應物,均養以自然之德。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其出入乘炁機耳。故是炁之伸,則萬物出於機而謂之生;是炁之歸,則萬物入於機而謂之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十乃成數,故舉為例。蓋謂自生至壯,乃炁之伸,生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自老至死,乃炁之歸,死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人之生也,自壯及老之間,乃動而入用之時,亦十中居其三焉。苟動失其正,則用壯從妄,皆動之死地矣。經云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是也。夫何故者?設問之辭也。以其生生之厚者,答之之辭也。謂由其益生欲厚而不能忘我,是以逐於妄而之死地耳。蓋惟溺於食生,則必有死為之對,而於不屬生死無所對待之一者,反昧矣,故經云: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或云妄念芸芸,乃生生之甚也,亦通。苟能主靜以養虛明,則動未嘗離靜,而動靜兩忘,乃善攝生者之所為也。文定云:生死之徒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徒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者,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兕音似。《山海經》云:兕出湘水南,蒼黑色。《爾雅》云:形似野牛而一角。蓋聞者謙辭,不敢自道也。夫反流全一,攝念歸無,乃善攝生者。關尹所謂忘精神而超生是也。如是則一亦不立,故其天守全,其神無部,物無自而入焉。所以數不能拘,患不能及,生地且無,安有死地哉。故曰至人無己,與道同體。
右五十章河上名貴生。此章明善攝生者,以至無為宗,故能遠患害超生死也。然為之說者不一,如河上公、韓非、碧虛子、葉夢得、林東皆以四支九竅為十三,而動靜屬於生死,昧者自戕自賊,動與惡會而之死地矣。若是則死之徒與動之死地者皆無以別,況是特形耳。其所以動靜者,豈由此哉。杜廣成以十惡三業為十三,又有七情六欲之說者。李文愁曰:腎為坎,生門也。心為離,死戶也。皆一周十二辰,消而再始,是為十三,且遺其動之死地之十三。開元註、孫登、司馬、邵、王、曹皆曰:十人之中,各有三人焉,大率謂柔弱以保生者十中有三,剛彊以速死者十中有三,又志愛生而不免趨死者亦十中有三。曹曰:修長生者生之徒,修寂滅者死之徒,枉縱之人全以嗜慾動作,皆趨死地焉。蜀趙氏又以五行生死數為十三,其說以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巳亥獨居四之訣起數,如水生於申,申數七,死於卯,卯數六,合十三也。餘可例推,此乃合生死之數而為十三,則經文當云生死之徒十有三乃可矣。黃日:水之成數六,火之成數七,為十三。雖近註多取此說,然矢口成書,豈必若是,況五行而獨舉其二,且棄生數而獨取成數,果何謂乎。又有出腎水而入於心,為出生入死者,且引張平叔陰裹十三,陽中六七之詩為之證。所謂攝生,則是取坎之實以點離虛,至於無死地則變成乾體矣。其說似通而實非經旨。文定曰: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詐而不知息,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所謂動之死地者也。而清源子之說亦然,但死之徒與動之死地亦若無別,愚所以獨明是炁之伸屈為生死之徒,而以入用為動之死地也。蓋仙道貴生,故方生之炁陽也,況乎天。鬼道貴終,故已退之炁陰也,死乎地。人道貴心,則可以生可以死,故入用之氣中和,況乎人。至所謂不生不死之一,則非數而數以之通,不用而用以之成,乃屍乎道。此其所以周流乎三者之問,而非三者之所能拘也歟。猶《經世書》三用而一不用之意,亦三以死天地人而一況道也。故以元亨利貞之交為交數,其貞與元之間,有無之極也,是以無數。故無數則存乎荄核乎,前輩以康節為得老子之旨,信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為萬物母,德乃道之在我者也。在天地為天地之德,在聖人為聖人之德。道則始之所以生生者,德則牧養羣眾而不辭。非其德則萬物不得遂其生,故云畜也。物者,皆道德之所以形見者也。勢者,萬物之理相因而成者也。如是,則烏得不知崇其本哉?所以莫不尊道而貴德也。夫受命於天則為天子,受命於天子則為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卑賤之。而道在萬物之先以制其命,果孰能爵之乎?惟予奪不屬他人,故常自然,而所以尊且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而不有不恃不宰,皆出於無我,此乃德之至,深矣遠矣,故曰玄德。八者之義,則資始之謂生,包涵之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材之謂育,輔其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其和之謂養,護其傷之謂覆。首言德畜之,而此則皆歸於道,蓋莫非道也。首言道而終歸於玄德者,苟不至德,則至道不凝焉,其實一也。
右五十一章河上名養德。此章言妙本應感生成之旨,明萬物尊道貴德之由,次美生育之功,終贊忘功之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