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中下士皆聞道,取捨萌心即不同。
刻志勤行分了悟,迷心大笑是愚蒙。
《德經》云:上士聞道,動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也。
進如舉步臨深谷,
《德經》云:進道若退也。
明似浮雲映遠空。
《德經》注云:明於道者,蒙昧其跡,以養於正,乃聖功也。
修德若偷功行足,姓名潛紀玉皇宮。
《德經》注云:德行內修,外若偷竊,不欲人知,立功而不街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教人柔弱貴身全,
《德經》注云:人君所欲教人者,當以柔弱謙虛之義教之也。
須信強梁失自然。
《德經》云:強梁者不得其死也。
損志持謙高德嶽,
《德經》注云:王侯能以孤寡為名,卑以自牧,豈非損之而益乎?
益情多欲亂心田。
《德經》注云:愚者貴冒以求進,財復苟得,豈非益之而損乎?
月懸秋色澄千里,江沸濤聲動百川。
越相芳塵輕世事,清風明月五湖船。
范蠡辭榮遁越,遂性五湖,可謂道符先覺也。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至柔馳騁至堅時,
《德經》注云:天下至柔者,正性也。若馳騁世務,染雜塵境,情欲充塞,則為天下至堅,是時至柔馳騁至堅之問,即顯彰至堅不及至柔之性。
塵境難迷獨守夷。
《德經》注云:無有者不染塵境,令心中一無所有,獨守希夷清靜,妙體混成,一無間阻,不為可欲所亂也。
須信不言非杜口,
《德經》注云:所謂不言非關杜口,在理既即有即無,在教亦即言即默。亦如言滿天下,無口過之教也。
始明有益自元為。
《德經》注云:吾是知元之有益。
霜前唳鶴聞天韻,雪際貞松出俗姿。
《德經》注云:吾身心清靜,則能合道。
身靜心清忘嗜欲,玉京存想是前期。
若能宗道,必見玉京之岐路也。
名與身孰親章第四十四
最痛多藏必厚亡,
《德經》云:多藏必厚亡。
若能知止即賢良。
《德經》注云:知止不殆。
貪名觸患身如喪,潤屋豐財事可傷。
《德經》注云:徇貨者將以求財,財得身亡,身貨孰多?故令擲玉毀珠以全其和也。嗟乎,苟食財身喪,縱積玉于家,又何貴乎?
風過未央搖茂草,
未央官,蕭何所修,千門萬戶,為天下壯麗。今則鞠為茂草,基址空存,睹此廢興,足誡貪欲。
水流金谷帶斜陽。
金谷園,昔之貴盛,備載簡書。今則野水穿流,倏為廢塢,斜陽一照,能不悲乎?
全真法道心無欲,應笑隋侯寶夜光。
《德經》注云:名者實之賓,而代人徇名以亡身。欲令去功而全其真也。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躁靜不關懷抱者,須弘齊物出塵心。
《德經》云:躁勝寒,靜勝熱。又注云:唯有清靜無為之人,心安志定,方能躁勝不寒,靜勝不熱,泯其躁靜,乃為天下正。
直思汲黯無人繼,
《德經》注云:大直若屈。汲黯,漢之真素亮直之臣,發論匡正,無避忌諱,孰能繼之,
辯想蘇秦有患侵。
《德經》云:大辮若訥。蘇秦,六國遊說之士。興智巧,尚浮偽,後至齊國遇刺客而頂,徒愛佩六國印,且不懼一朝禍,矜辮任智,可不畏乎?
白玉潔身如玷缺,
《德經》注云:學行大成,常如玷缺也。
清江同志昧深沉。
《德經》注云:沖虛其懷,乃持滿之道。滿而不溢,則長守富貴,用不窮矣。
唐虞退讓英風遠,信史編芳好重尋。
《德經》注云:人君政化大成,而更謙虛退讓,若有虧缺。日新其德,用之不弊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梁冀無才恃禁闈,不能知足贊成規。
《德經》云:禍莫大於不知足。今以梁冀為論,且無才恃寵,可謂不知足矣。
方當炎漢顛危日,獨盛朱門跋扈時。
後漢桓帝之時,國祚凌夷,人方澆薄。梁冀處貴極之位,而不能匡君以忠,律己以儉,乃更一門驕貴,成跋扈之臣,福過災生,成滅身之禍。悲夫。
孫壽正迷矜綺繡,
孫壽,梁冀之妻。迷蕩正性,耽惑美容。
張綱徒恥問狐狸。
漢發八使,以探天下風俗。張綱埋輪不發,云:豺狼當路,安問狐狸。遂奏梁冀之罪。
禍盈覆鍊殲三族,事污青編萬古悲。
桓帝以粱冀奢借罪深,遂令單超等圍其宅,誅之。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勞窺牖見天道,
《德經》云:不窺牖,見天道也。
內鑒身明象外心。
《德經》注云:聖人不出戶知天下者,以己身知人,以己家知人家。
秦漢戰爭矜妙略,唐虞清靜朗宸襟。
《德經》注云:人君清靜,天氣自正,多欲則煩濁。
九疇書出波瀾闢,萬歲聲高洞壑深。
人君若能法道清靜,必至河出九疇,山呼萬歲。
六國澆釀徒敵血,漫為盟誓互相侵。
嗟乎,六國之王不尚清靜之化,但弘機智之風,徒成敵血之盟,互有相侵之志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負岌尋師貴藝成,詞鋒將淬敵青萍。
格高自票江山秀,才贍何關筆硯靈。
莫見愛昤矜白雪,豈知耽學聚飛螢。
若能日損無情欲,方悟有為勞我形。
《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又注云:為學者日益見聞,為道者日損功行。益見聞為修學之漸,損功行為悟道之門。故因益積功,功忘而體道,可不休哉。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出震無常心,
《德經》云: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也。
應物推恩煦嫗深。
《德經》注云:聖人之心,物感而應。應在於感,故無常心。
存撫嬰孩分帝德,
《德經》注云:聖人念彼蒼生,猶如慈母。故凡視百姓,皆如嬰孩。
指明善信顯君臨。
《德經》注云:欽善信者,吾因善信之。不善信者,吾亦善信教之,令百姓感吾德而善信。
喜聞藥石還宗道,惡見笙竿恐嗜音。
《德經》注云:聖人廣大,包荒納污,法道象天,自行善信,皆感德港化,暗合無為之功。人君若納諫去惑,自成善信。
萬國悅隨歸洞鑒,靜如明月朗宸襟。
《德經》注云:百姓皆注耳目。又注云:緬被百姓,化聖德為善,故傾耳目觀聖人也。
第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