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下)>第93章
在毛际之上。则小腹之分肿痛。不得小便是也。又有肾气。脐下绕身撮急。周身皆痛。便数而清。诸脉洪缓。惟肾脉弦急。宜肾气丸。及酒
煮当归丸治之。三证之发。必从腹而下及睾丸。有自上而下之可辨也。
因小肠膀胱。并于厥阴之经。所以受病连及于肝。亦控引睾丸而痛。然只是二经之病。不可以为疝也。
又有木肾一症。外肾则坚硬顽痹。不痛不痒。阴茎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时。闷胀不顺。此因肾虚。
而沉寒痼冷凝滞其间。先当温散温利。以泄其邪。如二妙丸、加肉桂、吴萸、半夏、茯苓之类。亦有囊痒不已。甚则疙瘩顽麻。破流脂水。
谓之肾囊风证。是由肝经风湿。宜敷药。或薰洗以治之。宜蛇床子、绣球花。或大叶杨柳。煎汤。乘热薰洗。再以蚯蚓焙为末。掺之即愈。
如无脂水。以井水调敷。或吴萸煎汤薰洗。若但阴囊开花。以枸橘七枚。煎汤薰洗。三日可愈。
【炳章按】疝气初病在气分之间。聚则塞痛。高突攻冲。散则鸣响。上嗳气。下泄气而休。宜青木香散。
(青木香、槟榔各二钱、川楝子三钱、淡吴萸、炮川乌、小茴香各一钱、乌
药、橘核、木通各钱半、降香八分、公丁香四分、食盐少许、生研为末、以酒水各半、葱白五枚、煎汤调送之、少顷再进、一日三服)最效。若
疝水疝。因败精恶血结气凝湿。伏风积在阴囊所致。延及胀大、麻木、钓痛、奔突等候。
宜七制金铃子丸。(大川楝子四十九个、分
七处、每处七个。各以酒浸胀取起、俟干、秤小茴香五钱、阿魏三钱、破故纸三钱、黑丑三钱、槟榔三钱、巴豆肉十四粒去衣、斑蝥十四个
去头足各以炒川楝子七个、炒至焦黑为度、惟巴豆斑蝥、炒后拣去不用、余药与川楝子共研末、再加肉桂、广木香、香附各三钱、合为细
末、酒面糊为丸、梧子大、空心每服三十丸、青盐汤送下、日一服。)二方皆屡经效验。
故附录之。亦有因春温风温时毒喉痧。先发热自汗。曾经发颐。误用凉遏。余毒由少阳循经。传入厥阴。下流睾丸。亦偏坠肿痛。形似疝气。宜疏通血络。以鲜生地五钱、捣豆豉二钱。黑山
栀、延胡索各二钱。土贝母二钱。川楝子三个。蝉衣钱半。苏木、红花各八分、赤芍钱半、丹皮二钱。桃仁十四粒。
水煎服。此证甚多。是方亦验。古今方书多未载。特附志之。
夹痨伤寒
(一名伤寒夹虚痨)【因】痨之一症。皆因气虚怯弱之人。困乏劳伤之后。中气不足。下流肝肾。阴火独旺则发热头痛营卫失守。则恶风恶寒。或兼感风寒。内外生热。其
势更剧。
【证】头痛发热。或肌肤壮热。恶风恶寒。须渴引饮。日晡转甚。或昼夜不息。证似阳明白虎。
但脉不长实洪数为异。或气短而烦。气高而喘。怠惰嗜卧。而四肢不收。自汗不敛。而口不知味。亦有阴火沸腾。歇息凉处。阳气抑遏而不行。无以卫外。故不任风寒。与
外感相似。惟气息短促。懒言困倦有别。凡元气不足。而心火独旺。上乘阳分。
则头痛口渴。烦躁肌热。脉虽洪大。重按无力。名曰热中。若脾胃久虚。阳气衰少。则骨乏无力。足不任身。不渴不烦。而多溺多汗。脉盛大而涩。名曰寒中。阴病则胃冷恶心。饮食难化。痰涎倦
怠。溏泻溺多。阳病则口干声哑。咽痛心烦。嗜味燥结溺赤。蒸上则喘咳痰血。唇焦面红。耳鸣目眩。
肺痿肺痈。蒸中则胁肋疼胀。肢体倦怠。多食易饥。善食消瘦。蒸下则阳强盗汗。腰痛脚。燥结便闭。
淋浊遗精。盖思虑劳倦。外感等症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症则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