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下)>第117章
曰∶‘此升发太过,多汗亡阳,表虚极而恶寒甚也;肉
筋惕者,里虚极而阳不复也。’以真武汤进七八服,而愈。”“吴绶治一人,伤寒十余日,曾三四次发汗过多,遂变肉
、身振摇、筋脉动惕;此汗多气血俱虚故也。与加味人参养荣汤,二剂而愈。”此两条,一因多服小柴胡汤而遭致了肾阳外越
,一因过汗而遭致了气血俱虚。在紧急措施的救治下,总算都转危为安。然而许学士对于那些发汗有问题的病患,却有一个预见性的治例∶
“乡人邱生,病伤寒,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许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营气不足,未可发汗。’用建中汤加当归、黄。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这是诊疗学上的宝贵经
验,如果疏忽了脉诊,盲目发汗,当然也要酿成必然的病变。我认为要深刻了解汗下清消的应用规律,则程钟龄的医门八法,应当熟读精思。
(乙)邪陷正虚内闭外脱例【因】伤寒温热。已经汗下清透后。内伤气血精神。其人由倦而渐昏。由昏而渐沉。乃大虚将脱。邪热乘虚内陷之兆。
【证】舌红燥起刺。欲伸无力。神昏谵语。或不语如尸。气短息促。手足厥冷。烦躁不得卧。冷汗自出。
扬手掷足。大便闭。在男子则囊缩。在妇人则乳缩。叶天士云。平时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人即昏厥发痉。
若不急开其闭。或开闭不得法。必致心气与肺气不相顺接。而其人肤冷汗出。躁扰不卧。脉细而急疾。便为气脱之症矣。
【脉】内闭外脱之症。脉细而急疾。或沉细而数。
【治】急救之法。先宜开其内闭。固其外脱。如叶氏加减复脉汤去米仁、枇杷叶、加皮五味子方。(炙甘草、燕窝各一钱。真阿胶钱半、鲜
生地四钱、麦冬三钱、吉林参五分、北沙参三钱、绵皮钱半、五味子五分、南枣二枚。)调入王氏牛黄清心丸。或神犀丹亦可酌用。
【荣斋按】俞氏引叶天士学说“平时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这个阶段的症候,据虞阳徐晓岑经验,谓应当“急清络热以开其闭。”
药用∶“犀角、羚角、石决明、真玳瑁、制胆星、鲜生地、元参、连翘、丹皮、生远志、川贝母、焦山栀,清心牛黄丸一粒。”到了“肤冷
汗出,躁扰不卧,脉细而急疾,便为气脱之症矣。”的一个阶段,徐晓岑认为是∶“亡阳脱证”,药用“真台参、北五味、麦冬、白术、黄、熟地、制附子、肉桂、炙甘草、化龙骨、牡蛎。”(见陈根儒《温热论笺正》)附录于此,以应“邪陷正虚内闭外脱”临床时的危急之
变。
(丙)热深阳郁外闭内脱例【因】凡伤寒温热病。多由兼风兼寒之候。不先祛风散寒以解表。早用苦寒直降。致表不解。而邪反陷入内。外闭者。邪束阳郁之谓也。内脱者。阳盛阴涸之谓也。
【证】目赤。或眼白现红丝。鼻干。唇红燥。耳聋心烦。渴喜凉饮。舌苔黄黑而燥。小便黄赤涩痛。
大便黄黑稠粘。或溏泻而极臭。或下鲜血。下时肛门热痛。胸至少腹热甚。按之灼手。一身肌表反不发热。
虽热亦微。恶寒无汗。反欲拥被向火。甚则四肢厥冷。指甲青紫。
【脉】浮虚兼数。重按濡数无力。
【治】先以轻扬发表解其外。而外不闭。如邵氏热郁汤。(苏薄荷一钱、青连翘、栝蒌皮、青子芩、青蒿脑各钱半、焦山栀、广郁金各三钱、桔梗一钱、生甘草六分、鲜竹叶三十片。)五叶芦根汤。(藿香叶、薄荷叶、佩兰叶、荷叶各钱半、先用枇杷叶一两、活水芦根一两二钱、鲜冬瓜二两、煎汤代水。)之类。
以撤热存阴者救其内。而内不脱。如缪氏竹叶石膏汤。(生石膏五钱、苏薄荷、荆芥、蝉衣、炒牛蒡子、生葛根、知母、麦冬各钱半。生甘
草一钱、元参二钱、鲜西河柳五钱、竹叶三十片、冬米一撮。凡温毒痧疹、热壅于肺、逆传心包、喘咳烦闷、躁乱狂越者、非此方不治。)
加减竹叶石膏汤。(西洋参一钱、生石膏五钱、生甘草八分、麦冬钱半、仙半夏一钱、青蔗浆三钱、生姜汁两滴、淡竹叶三十片、鲜茅根一
两、鲜稻穗三支。)皆可酌用以奏功。一方并治。表里双解。如《外台》三黄石膏汤。(麻黄六分、淡豆豉三钱、小川连、生山栀、生川
柏各一钱、青子芩二钱、生石膏五钱。)若表里三焦大热。五心烦灼。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黄唇焦。形如涂朱。燥渴引饮。神昏谵语。宜杨氏增损三黄石膏汤。
(炒僵蚕三钱、蝉衣十只、苏薄荷二钱、知母二钱、生石膏五钱、小川连、生山栀、生川柏各一钱、青子芩二钱)如热郁腠理。能内外分消。若胸腹胀满。痛而拒按。大便不通者。宜斟酌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