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勘】吴鞠通谓痉当分寒,热,虚,实四大纲。小儿痉病螈病。复列九大纲。较方中行痉书。
更精且密。实可补仲景之不足。兹节述于后。如六淫致痉。实证也。产妇亡血。病久致痉。风家误下。
温病误汗。疮家发汗者。虚痉也。风寒湿致痉者。寒证也。风温风热暑燥火致痉者。热证也。俗称慢脾风者。虚
寒痉也。本论后述本脏自病者。虚热痉。此四大纲也。再将小儿痉病螈病之九大纲论。亦分条列后。以资参考。
(一)寒痉仲景先师所述方法具在。但须对症细加寻绎。如所云。太阳症项强。然。
脉沉迟之类。有汗为柔痉。为风多寒少。而用桂枝汤加法。无汗为刚痉。为寒痉。而用葛根汤。汤内有麻黄。乃不以桂枝立名。
亦不以麻黄立名者。以其病已至阳明也。诸如此类。须平时熟读其书。临时再加谨慎。手下自有准的矣。风寒咳嗽致痉者。用杏苏散辛温例。自当附入寒门。
(二)风温痉此即螈症。少阳之气为之也。乃风之正令。阳气
发泄之候。君火主气之时。(廉按其症候。则头身热。面目赤。猝口噤。背反张。自汗出。足反冷。或恶风。或咳嗽。甚则气逆痰涌。风盛者。颈项强急。
头亦动摇。目眶动。手足抽掣。热盛者。灼热大汗。神昏谵语。口燥渴饮。HT唇弄舌。痰盛者。一痉即厥。
喉间痰鸣、语言不出。不省人事。此张仲景所谓风温之为病。剧则状如惊痫。时螈。而若火薰之候也。亦即徐嗣伯所谓痰气相触而动风。风火相乱则闷
瞀也。)宜用辛凉正法。轻者用辛凉轻剂。重者用辛凉重剂。如本论(荣斋按∶本论二字,系指《温病条辨》。以下同。)上焦篇银翘散。
白虎汤之类。伤津液者加甘凉。如银翘散加鲜生地、麦冬。玉女煎。以白虎合冬、地之类。神昏谵语。兼用芳香以开膻中。如清宫汤、牛黄
丸、紫雪丹之类。愈后用六味、三才、复脉辈。以复其丧失之津液。风温咳嗽致痉者。用桑菊饮、银翘散辛凉例。与风寒咳嗽迥别。断不可一概用杏苏辛温也。
(三)温热痉即六淫之火气。消烁真阴者也。《内经》谓先夏至日为病温者是也。即同上风温论治。但风温之病痉
者。轻而少。温热之致痉者。多而重也。药之轻重浅深。视病之轻重浅深而已。(廉按吴氏此言未免笼统。夫吴氏所谓风温者。即叶氏论温
二十则。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之证。乃新感风热之为病也。若温热之为病。《素问》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灵枢》所
谓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是也。病之轻重浅深。一因新感。一因伏气。原因既异。证治自不得混同。况在温热痉乎。就廉实验所知。凡伏温化
火。刺激神经。而发痉者。则为温痉。伏热化火。冲动神经而发痉者。则为热痉。温痉之中。有因胃肠燥火而发痉者。有因心肝壮火而发痉者。有因劫烁肾阴而发痉者。有因热伏冲督而发痉者。热痉之中。有因胎热而发痉者。有因痫热而发痉者。有因丹毒胎毒而发痉者。且温热
二痉之中。以夹积食积热为多。若不查明原因。辨明证候。鲜不误殇人命。鞠通曾谓只治致痉之由。而痉自止。不必沾沾但于痉中求之。若
执痉以求痉。吾不知痉为何物。此说诚然。果如其说。未免前后自相矛盾矣。故余特将温热二痉。分作两节论治。庶几分际清晰。以免笼统之弊。)(l)温痉
因∶其因有四。一因胃肠积热。二因心肝壮火。三因热烁肾阴。四因热伏冲督。皆足以刺激神经。
而致痉螈之原因。证∶其证灼热自汗。渴不恶寒。面赤唇红。手足螈。口噤鼻煽。此因于胃肠积热致痉。即《内经》所谓气上不下。搏阳而为巅疾也。若初起
目赤唇红。上视惊啼。角弓反张。手足发搐。嗌干喉塞。甚或头摇。此因于心肝壮火致痉。即《内经》所谓诸风眩掉。皆属于肝也。若初起
暮热朝凉。渴不喜饮。颧红齿槁。脊强反折。手足厥冷。溺短或闭。此因于热烁肾阴。即《内经》所谓病藏于肾。阴虚阳盛也。若初起脊强
头摇。腰背反张。手足抽搐。昏厥不语。牙关紧急。啼声不出。此因于热伏冲督。即《内经》所谓诸热瞀螈。皆属于火也。脉∶胃肠积热
者。脉必洪数而实。舌必绛红。苔多黄腻。甚或焦黄。心肝壮火者。脉必弦数。舌必紫赤。苔多深黄。指纹皆青紫浮红。热烁肾阴者。脉多
沉数。舌红胖嫩。苔或焦紫。热伏冲任者。脉必弦劲。舌多紫赤。苔或焦黄。指纹多青紫而黯滞。其症皆因伏温发痉。而其间实热窒塞。阴
液耗伤。及有无痰涌。最宜明辨。治∶胃肠积热症。便闭者。三黄五色丸。(小川连、青子芩、生锦纹各五钱为末、雪水泛丸、如芝麻大、
分作五份、一份辰砂为衣、一份青黛为衣、一份腰黄为衣、一份轻粉为衣、一份芦荟为衣。)乳子服五粒。小儿服十五粒。余视年龄酌加。通用竹叶灯心汤调下。便通者。羚麻白虎汤。(羚羊角、天麻、生石膏、知母、生甘草、粳米。)或加减竹叶石膏汤。(鲜竹叶、知母、
栝蒌仁、生石膏、天花粉、川连、竹沥半夏、鲜枇杷叶、淡海蛰、大地栗、二味煎汤代水。)临服药。
第10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