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上)>第84章
【荣斋按】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曾说∶“疟疾因于风寒者多,初起无汗,当
用发散,如羌防苏葛之类;若在深秋初冬,寒重无汗,口不渴,脉弦缓者,当用麻桂各半汤。又有一种寒疟发厥者,多由内伏寒饮,醒后多
吐稀痰,是其明证;此为高年所最忌,治宜镇逆温化。”特录于此,以资互阐。
二暑湿疟(俗称暑湿化疟一名时疟。)【因】内经谓夏伤于暑。秋必疟。但暑必挟湿。当辨其暑重于湿者为暑疟。湿重于暑者为湿疟。
【证】暑疟初起。寒轻热重。口渴引饮。心烦自汗。
面垢齿燥。便闭溺热。或泻不爽。舌苔黄而糙涩。甚或深黄而腻。或起芒刺。或起裂纹。湿疟初起。寒热身重。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胸腹痞满。
胃钝善呕。便溏溺涩。舌苔白滑浓腻。甚则灰而滑腻。或灰而糙腻。舌边滑润。
【脉】右弦洪搏数。左弦数者。疟因于暑。金匮所谓弦数者多热是也。若右弦滞。
左沉弦细软者。疟因于湿。《金匮》所谓沉细者湿痹是也。
【治】暑疟。先与蒿芩清胆汤清其暑。暑热化燥者。则用柴胡白虎汤清其燥。
若兼肢节烦疼者。去柴芩加桂枝(五分)以达肢。兼胸痞身重者。去柴芩花粉。加苍术(一钱)以化湿。肺中气液两亏者。去柴芩。加西洋参(钱半至二钱)以益气生津。
湿疟先与柴平汤燥其湿。湿去而热多寒少。胸膈满痛者。则以柴胡陷胸
汤宽其胸。胸宽而热透口燥。溺短赤涩者。则以桂苓甘露饮(川桂枝二分拌飞滑石六钱、赤苓、猪苓各二钱、泽泻钱半、生晒术五分、生
石膏、寒水石各研细四钱)。辛通以清化之。
【荣斋按】桂枝白虎汤为治暑疟的正方,叶天士谓此方二进必愈,确是实际经验。
湿疟治法,何廉臣先生在全国名医验案卷四第十页指出∶“湿疟之为病,当辨湿重于热者,藿香正气散加减;热重于湿者,苍术白虎汤加减。”
三痰疟【因】或肺胃素有痰饮。或膜原积湿酿痰。或夏令乘凉饮冷。坐卧湿地。湿郁化痰。皆能变疟。
【证】痰踞肺胃者。初起咳嗽痰多。胸痞呕吐。头目晕眩。寒从背起。热已微汗。
舌苔白滑。甚则白滑浓腻。痰阻膜原者。初起胸膈痞满。心烦懊。头眩口腻。咯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粗如积粉。扪之糙涩。
【脉】弦而滑。此《金匮》所谓疟脉自弦也。滑则为痰。故俗称无痰不成疟。
【治】必以消痰为主。在肺胃、先与越婢加半夏汤。开肺和胃。继与柴胡枳桔汤加炒川贝(三钱)炒常山(二钱)、劫而截之。在膜原、先与柴胡达原饮。
和解三焦。继与大柴胡汤。加槟榔(三钱)和解兼下。痰除则疟自止。惟肥人痰多者。寒战时。间有痰迷清窍。昏厥不语者。最险。急与
淡姜汤调下《局方》妙香丸。开窍导痰以救之。救之稍缓。老年及小儿。每多痰壅气闭而死。
四食疟【因】饮食不节。饥饱不常。胃气受伤而成。恣食瓜果油腻者独多。
【证】胸满腹痛。嗳腐吞酸。噫气恶食。食即呕逆。寒热交作。舌苔白腻而浓。或黄浓而腻。
【脉】右紧盛。或滑而有力。此《内经》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俗称无食不成疟是也。
【治】当分缓急轻重。势缓而轻者。只须柴平汤
加莱菔子(二钱)拌炒春砂仁(八分)、小青皮(一钱)、和解兼消。不应。则求其属以消之。属于瓜果。加公丁香(七支)、白蔻末(
七分)、属于油腻。加芒硝(三分)、拌炒枳实(二钱)。炒山楂(四钱)。若羊肉积。非毛栗壳灰不能消。牛肉积非稻草灰汁不能化。食
消则疟自除。若挟湿者。食虽消化。疟仍不止。则用大橘皮汤温化之。湿已化热者。则用增减黄连泻心汤清泄之。热急而重。脘腹刺痛胀
闷者。必先用备急丸(生川军末干姜末各一钱、巴豆霜一分、共研极匀、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不知、更服三丸、腹鸣吐下、便愈)。
或吐或泻以逐之。继与小柴胡汤。益气以和解之。
五阴虚疟(统称虚疟)【因】或素体阴虚而病疟。或久疟不愈而阴虚。然有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之别。当审其因而治之。
【证】胃阴虚者。申酉时寒热交作。寒轻热重。甚则但热不寒。少气烦郁。手足热甚。气逆欲呕。肌肉消烁。口渴自汗。舌苔黄燥起刺。中有直裂。脾阴虚者。间日发疟。寒热自汗。发于未时者。至丑时而热退。发于
丑时者。至未时而热退。面白神馁。
声微气怯。心悸肢软。肌肉消瘦。口干不思饮。饮则呕水。腹痛肠鸣。舌质粗涩。苔灰而干。或舌心
虽灰。无甚苔垢。肝阴虚者。疟发间日。日暮时寒轻热重。发于申酉时者。每至寅卯时微汗而热退。身体枯瘦。头目晕眩。肢节酸痛。筋脉拘挛。腰痛溺涩。
少腹胀满。舌紫而赤。甚或红如胭脂。肾阴虚者。间日发疟。先热后寒。寒短热长。发于子时者。每至午时而热方退净。腰脊酸痛。心烦口燥。两颧微红。足后跟痛。甚或梦泄遗精。两腿痿软。舌绛胖嫩。或舌黑燥而无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