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重订通俗伤寒论(上)>第19章
六经方药
发汗剂
苏羌达表汤辛温发汗法俞氏经验方苏叶(钱半至三钱)防风(一钱至钱半)光杏仁(二钱至三钱)羌活(一钱至钱半)白芷(一钱至钱半)
广橘红(八分至一钱,极重钱半)鲜生姜(八分至一钱)浙苓
皮(二钱至三钱)浙绍卑湿。凡伤寒恒多挟湿。故予于辛温中佐以淡渗者。防其停湿也。湖南高燥。凡伤寒最易化燥。仲景于辛温中佐以
甘润者。防其化燥也。辛温发汗法虽同。而佐使之法则异。治正伤寒证。每用以代麻桂二汤。辄效【秀按】人有皮肉筋骨以成躯壳。皆谓
之表。其中有脏腑以实之。则谓之里。而其能入里出表。全在经络。
故谓之传经。方以苏叶为君。专为辛散经络之风寒而设。臣以羌活。辛
散筋骨之风寒。防风、白芷。辛散肌肉之风寒。佐以杏、橘。轻苦微辛。引领筋骨肌肉之风寒。俾其从皮毛而出。使以姜、苓。辛淡发散为
阳。深恐其发汗不彻。停水为患也。立法周到。故列为发汗之首剂。
俞氏加减法如风重于寒者。通称伤风。咳嗽痰多。原方去羌活生姜。加仙半夏三钱。前胡二钱。苦桔梗钱半。
葱豉桔梗汤辛凉发汗法俞氏经验方鲜葱白(三枚至五枚)苦桔梗(一钱至钱半)焦山栀(二钱至三钱)淡豆豉(三钱至五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
青连翘(钱半至二钱)生甘草(六分至八分)鲜淡竹叶(三十片)【秀按】
《肘后》葱豉汤。本为发汗之通剂。配合刘河间桔梗汤。君以荷翘桔竹之辛凉。佐以栀草之苦甘。合成轻扬清散之良方。善治风温风热等初
起证候。历验不爽。惟刘氏原方。尚有黄芩一味。而此不用者。畏其苦寒化燥。涸其汗源也。若风火证初起。亦可酌加。
俞氏加减法。如咽阻喉痛者。加紫金锭两粒磨冲、大青叶三钱。如胸痞。原方去甘草。加生枳壳二钱、白蔻末八分冲。如发疹。加蝉衣十二只、皂角刺五分
、大力子三钱。如咳甚痰多。加苦杏仁三钱、广橘红钱半。如鼻衄。加生侧柏叶四钱、鲜茅根五十支、去衣。如热盛化火。加条芩二钱、绿
豆二两煎药。如火旺就燥。加生石膏八钱、知母四钱。
九味仓廪汤益气发汗法俞氏经验方潞党参(一钱至钱半)羌活(八分至一钱)薄荷(一钱至钱半)茯苓(二钱至三钱)防风(一钱至钱半)前胡(一钱至钱半)
苦桔梗(一钱至钱半)清炙草(六分至八分)陈仓
米(三钱至四钱)【秀按】此方妙在参、苓、仓米。益气和胃。协济羌、防、薄、前、桔、甘。各走其经以散寒。又能鼓舞胃中津液。上
输于肺以化汗。正俞氏所谓藉胃汁以汗之也。凡气虚者。适感非时之寒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参、苓、米辅佐
之力。不能载之外泄也。独怪近世医流。偏谓参、苓助长邪气。弃而不用。专行群队升发。鼓激壮火飞腾。必至烁竭津液不已。良可慨焉。
七味葱白汤养血发汗法俞氏经验方方载王氏《外台》
鲜葱白(三枚至四枚)生葛根(一钱至钱半)细生地(钱半至三钱)淡豆豉(二钱至三钱)原麦冬(一钱至钱半)鲜生姜(一片或两片)百劳水
四碗煎药以长流水盛桶中。以竹杆扬之数百。名百劳水。
【秀按】葱白香豉汤。药味虽轻。治伤寒寒疫。三日以内。头痛如破。及温病初起烦热。其功最着。配以地、麦、葛根。养血解肌。百劳水轻宣流利。
即治虚人风热。伏气发温。及产后感冒。靡不随手获效。真血虚发汗之良剂。凡夺血液枯者。用纯表药全然无汗。得此阴气外溢则汗出。
加减葳蕤汤滋阴发汗法俞氏经验方生葳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秀按】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
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参附再造汤助阳发汗法俞氏经验方方从陶节庵再造散加减高丽参(一钱至钱半)淡附片(五分)川桂枝(一钱)羌活(八分)绵皮(钱半酒洗)
北细辛(三分)清炙草(八分)防风(八分)【秀按】阳虚者阴必盛。故君以附、桂破阴。阴盛者气必弱。故臣以参、扶气。佐羌、防
、细辛。以温散阴寒。使以甘草。以缓辛、附、羌、防之性。专治伤寒夹阴。阳虚不能作汗。尺脉迟弱者。方义固高出前辈。
但稍嫌羌防冗杂。然无害于温补助卫之大旨。且足为专用麻、桂、羌、防等发汗。而汗不出者进一解。
香苏葱豉汤理气发汗法俞氏经验方方载张氏《医通》妇科门制香附(钱半至二钱)新会皮(钱半至二钱)鲜葱白(二枚至三枚)
紫苏(钱半至三钱)清炙草(六分至八分)淡香豉
(三钱至四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