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斋按】“黄耳伤寒”这病名不知起于何时?我最初看到的,是张石顽《伤寒绪论》,他说∶
“黄耳者,耳中策策痛,两耳叶黄,风入于肾也;卒然变恶寒发热,脊强直如痉状,此属太阳类伤寒也。”所谓“黄耳”,大概由于“两耳
叶黄”,从症状中得出了病名。至于这些症状,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已有记载,他说∶“凡患耳中策策痛者,皆是风入于肾之经也;不
治流入肾,则卒然变脊强直成痉也。”不过,巢氏所载,无“恶寒发热”,因此,也就不名“类伤寒”。现下我觉得“黄耳”病名,似始于张石顽,症状则早见于巢元方,其间递嬗变易,有同有异,与俞氏所述。更有不同之外。据本节所列症状,相当于西医书的“耳疖”和“中
耳炎”;西医书描写耳疖的症状说∶“常有强度耳痛,尤于夜间为甚,患部皮肤红肿,且可波及耳壳周遭,全身恶寒战栗,或有发高热
者。”描述中耳炎的症状是∶“全身症状──常发高热,恶寒战栗、呕吐、头痛、不安等,与其他急性传染病之症状同。若发生于小孩,则
可有脑膜刺激症状,如感觉过敏,痉挛、呕吐、谵语与真性脑膜炎同。局部症状──患侧有听力障碍,耳痛、耳鸣、耳内搏动感等。”(
以上是概括大意,非原文。)从中西医学理论所记录的症状,互相对勘,似乎“黄耳伤寒”的名称,不十分妥贴。至于治法,则俞何两先生所采集的验方,是足够应用的。
赤膈伤寒
【因】风温时毒。先犯少阳阳明。续被暴寒搏动而发。乃三阳合病。状类伤寒。以其胸膈赤肿热痛。故见形定名曰赤膈伤寒。病亦多发于春令。
【证】初起先发热恶寒。头疼身痛。继即胸膈赤肿病HT。甚或外发紫。舌苔边红。中黄糙起刺。甚或黄中夹现黑点。若胸中剧疼。口秽喷人。痰嗽气喘。咯出浊唾腥臭者。
毒已内陷伤肺。欲酿内痈。舌苔多白浓起腐。
【脉】左浮弦急数。右洪盛弦滑者。张石顽所谓赤膈属少阳风热。非正伤寒。实则二阳合病之风温时毒。猝被太阳客寒引动而发也。
【治】法当内外兼施。内治、轻则荆防败毒散加减。冲犀角汁(一瓢)。金汁(一两)。重则通圣消毒散加减。(方载大头伤寒治法中)。表里双解以逐毒。表证已退。
内火尚盛。神昏谵语。便闭溺涩者。急用解毒承气汤加紫雪。泻火逐HT
毒以清神。若呓语痉厥。暴注下迫者。急以犀羚竹石汤(犀角八分、羚角一钱、鲜竹叶心三钱、石膏六钱、赤芍、连翘、紫草各二钱
、银花露二两冲)。调下至宝丹(一粒)。泻火熄风以清心。若二便已利。神识亦清。尚咳出浊痰腥臭。甚或吐脓。胸中犹隐隐痛。舌苔白腐满布。脉右寸滑数而实。时毒伤肺成痈者。急用加味苇茎汤。〔生苡仁五钱、栝蒌仁四钱、光桃仁、川贝母、甘草节各钱半、银花、连翘
各二钱、制月石八分、陈芥菜卤两瓢、(冲)先用活水芦根、鲜菩提根、鲜冬瓜皮子各二两、前汤代水。〕降气行血以宣肺痹。败脓去腐
以清肺毒。毒除痛止。而肺火不清者。继与桑丹泻白汤。加野百合(钱半)。白及、合欢皮(各一钱)、鲜野菰根(二两)。鲜白茅根、鲜
菩提根(各一两、上三味煎汤代水)。凉泻肺中之伏火。清敛肺脏之溃穴。终与二冬二母散。加西洋参绵皮(各钱半)、鲜石斛(四钱)。清养气液以善后。外治、以细银针刺肿处出紫血。即以薄棉拭干滋水。随用解毒清凉散(芙蓉叶、大青叶各五钱、青黛、人中黄、各二
钱、共研末、鲜菊叶、天荷叶、捣汁调匀用)。涂敷之。泄其热毒以消肿。使其速愈。
【秀按】石顽老人治此证。初以荆防败毒散去参。
(荆芥、防风各钱半、柴胡、前胡、羌活、独活、枳壳、桔梗、牛蒡、薄荷、赤苓、川芎、甘中黄各一钱、临服冲金汁一杯。)加条芩、
川连、犀角、紫荆皮为主。表证退。便燥结者。以凉膈散为主。
若有半表半里证者。小柴胡汤去参加枳、桔。又以棱针刺血泄毒。大旨与俞法相同。惟毒陷伤肺。酿成内痈。大抵由病家初起失治。继由医家纵横杂治所致。或由肺痈外溃。
胸前遂赤肿发。果如是。则俞张荆防败毒散加减。亦不适当。甚矣。临病辨证之难乎其难也。
【廉勘】赤膈伤寒。如张石顽。俞根初两前哲。所述病状。显然内痈伤寒。外科诊治居者多。若先由肺痈。而后胸胁赤肿发
者。曾经治愈四人矣。均仿洄溪老人肺痈法例。幸而收功。徐氏曰、肺痈病。脓已成者。《金匮》
虽云始萌可救。脓成则死。然多方治之。竟有生者。盖予平日因此证甚多。集唐人以来治肺痈之法。用甘凉之药以清其火。滋润之药以养其
血。滑降之药以祛其痰。芳香之药以通其气。更以珠黄之药解其毒。金石之药填其空。兼数法而行之。屡试必效。此真肺痈正治之良法。
而非自炫其能之谎语也。惟《徐氏医案》。往往有法无药。此亦巧于藏拙。
第10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