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一0,二一)(1)孙中山至上海,欢迎者数千人。
(2)吴佩孚至汉口,随行部队六千人,萧耀南来晤。
(3)齐燮元(苏)、孙传芳(浙)、萧耀南(鄂)、刘镇华(陕)、吴佩孚、杜锡珪(海军)、马联甲(皖)、蔡成勋(赣)、周荫人(闽)、萨镇冰、张福来(豫)、刘存厚、刘湘、杨森、邓锡侯(川)、袁祖铭(黔)等通电倡议黄河上游及长江各省同志在武昌组织护宪军政府,并宣布组织大纲(该电实由吴发出)。
(4)齐燮元通电直系各省当局,主联省自保,推吴佩孚为联省海陆军训练总司令。
(5)张继与俄大使加拉罕在北京谈国民党与共产党之关系,加对国民党表示善意。
(6)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徐炳昶、孙伏园、顾颉刚等主编之「语丝」周刊出版。
11.18(一0,二二)(1)湘西熊克武军占领常德,败唐荣阳旅,解散林支宇之司令部。
(2)奉军李景林任直隶保安总司令。
11.19(一0,二三)(1)孙中山在上海招待记者,宣布北上目的一为召开国民会议,一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并斥上海外报谬论。
(2)吴佩孚自汉口到郑州,设护宪军前敌总司令部,即赴洛阳。
(3)直系将领齐燮元、萧耀南、孙传芳等二次电拥段祺瑞(反对吴佩孚组织军政府)。
(4)江苏省长韩国钧通电反对组织护宪军政府。
11.20(一0,二四)(1)冯玉祥再电请孙中山北上。
(2)冯玉祥晤奉军第二旅长郭松龄。
(3)黄埔军官学校教导团全团成立。
(4)赣南方本仁及谭延闿之北伐军进向吉安(北伐军计湘军九千人,樊锺秀豫军五千人,朱培德滇军三千人)。
(5)湖南省宪修改完毕。
(6)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李煜瀛为委员长。
11.21(一0,二五)(1)孙中山自上海乘日轮船上海丸赴日本,戴传贤等随行,并派汪精卫先往天津。
(2)段祺瑞通告定于二十四日就临时执政职,一月内召各省区代表开善后会议,产出国民会议。
11.22(一0,二六)(1)孙中山在「上海丸」轮船中对日本记者谈话,中日应亲善提携,共御他国侵略。
(2)段祺瑞、冯玉祥入北京,冯即提出辞职,摄政内阁亦请辞(段拒不接受冯之辞职书)。
(3)湖北各团体通电反对在武昌设护宪军政府,齐燮元、孙传芳等亦电覆韩国钧不主组织军政府。
(4)反对贿选之国会议员二百七十九人宣言在北京成立国会非常会议。
(5)河南士绅张钫等在郑州组织弭兵会,反对在豫作战。
11.23(一0,二七)(1)黄郛通电声明,摄政内阁职责已尽,即于二十四日宣告辞职。
(2)王揖唐通电取消安福俱乐部。
(3)北伐军程潜(约一千人)克湖南宜章(旋为湘军唐生智击退)。
11.24(一0,二八)(1)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摄政内阁解职,公布临时政府条例,以唐绍仪为外交总长,龚心湛内务,李思浩财政,吴光新陆军,林建章海军,章士钊司法,王九龄教育,杨庶堪农商,叶恭绰交通(段之左右拟以郑孝胥掌交通未成)。
(2)吴佩孚电段祺瑞勿为冯玉祥所愚,并令冯军各归原防,否则武力周旋。
(3)张作霖率奉军千人入北京。
(4)冯玉祥通电下野,并约吴佩孚共同出洋(冯与张有意见)。
(5)孙中山抵神户,对日本记者谈话,日本应助中国取消不平等条约。
11.25(一0,二九)(1)黄绍竑到广州,与代理大元帅胡汉民等商定以李宗仁为广西全省绥靖处督办兼第一军长,黄为会办兼第二军长。
(2)冯玉祥访张作霖,即赴西山,并再向段祺瑞辞职(11.27段慰留)。
11.26(一0,三0)(1)驻北京法代办照会外交部,请解决金佛郎案,照约履行。
(2)清废帝溥仪致书张作霖,拟先往盛京谒陵,再谋游学海外。
11.27(一一,一)(1)张作霖访各国公使。
(2)山东曹州吕文秀组织国民军第五军,逐镇守使徐鸿宾。
(3)国民党以罗绮园为中央农民部部长。
11.28(一一,二)(1)各国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贺段祺瑞(不含承认之意)。
(2)段祺瑞任王揖唐为安徽省长,兼督办军事善后事宜。
(3)江西方本仁占吉安,蔡成勋军退樟树。
(4)王正廷照会加拉罕,提出承认中东路及其他问题之一般原则协定。
(5)孙中山在日本神户讲演「大亚洲主义」。
(6)蒙古大国民会议闭幕,通过宪法,制定国旗国玺。
第7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