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八,一九)(1)吴佩孚自洛阳到北京,即于国务院四照堂与王承斌、冯玉祥、王怀庆、陆锦会商作战计划。
(2)曹锟下令讨伐张作霖,以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王承斌为副司令,彭寿莘为第一军总司令兼第一军第一路司令,王维城、董政国为二、三路司令(第一军为直系主力,应付山海关战争,抗奉军之一、三路,由吴佩孚自主之),王怀庆为第二军总司令,米振标为副司令,刘富有为前敌总指挥,冯玉祥为第三军总司令,张之江、李鸣钟为该军一、二路司令(二军进向热河朝阳,三军进向开鲁,袭击渖阳,分抗奉军之二、六路,王承斌主之),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曹?、胡景翼、张席珍、杨清臣、靳云鹗、阎治堂、张治公、李治云、潘鸿钧、谭庆林为十路援军司令(前七人均为师长,另有副司令十人)。杜锡珪、温树德为海军总副司令,郑士琦为直鲁海疆防御总司令,另以李济臣、熊炳琦等为鲁豫后方筹备总司令。
(3)张作霖由渖阳至锦州视师。
(4)英、美、法、义、日五国使节复9.16外交部照会,赞同限制战区,但对所提上海、吴淞中立办法不便表示意见,应由江浙当局自行商定,如不克实现,各国将不许可黄浦江内发生战斗,并保留武力制止之权。
(5)上海英海军司令安德森通告不准浙江炮舰离黄浦江,南京舰队入黄浦江(美、法、义、日司令亦作相同表示)。
9.18(八,二0)(1)孙大元帅宣言北伐,讨伐曹锟吴佩孚,声明此战不仅在覆灭曹吴,尤在使无同样继起之人,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2)日本公使芳泽谦吉晤吴佩孚,要求直军入奉天后,保持日本既得权益(吴令与外交部商谈)。
(3)浙江第三军失衢州,卢永祥以代理省长夏超、代理第二师长周凤岐之迫,离杭州赴上海,并令第二军自宜兴往上海集中。
9.19(八,二一)(1)杨希闵、谭延闿、刘震寰、许崇智、范石生、李福林、梁鸿楷等联电陈炯明服从孙中山大元帅。
(2)孙中山电段祺瑞,即出师入赣,与浙奉一致讨贼。
(3)湖北省议会通电对各方战事严守中立,不承认因接济各方战争所耗之公帑。
(4)齐燮元军再对浙军总攻击,无进展。
9.20(八,二二)(1)张作霖之东三省自治政治代表郑谦、吕荣寰、锺世铭与俄代表库米聂措夫订立奉俄局部协定七条。
(2)吴佩孚宴日本公使芳泽谦吉,要求南满铁路代为运兵,芳泽表示须请示东京(一作9.25)。
(3)曹锟以孙传芳督理浙江军务兼闽浙巡阅使。
(4)广东商团联防总部陈廉伯通电悔罪。
9.21(八,二三)(1)第三军冯玉祥部陆续自北京向热河开拔,以第七混成旅长张之江部为先遣队。
(2)蒙古军二万开抵通辽,加入奉军之第五军。
(3)湖北督理萧耀南以旅长张允明为援苏鄂军总司令。
(4)停泊黄浦江之舰艇归附杜锡珪。
(5)广西陆荣廷失败下野,所部马济、韩彩凤入湘,赵恒惕因桂军李宗仁等之要求撤回入桂之叶琪旅。
9.22(八,二四)(1)奉军第二军李景林占领热河朝阳,败直军第三军前敌总指挥刘富南、龚汉治,第六军许兰洲部穆春旅占领开鲁。
(2)谭平山率「工团军」及「农团军」自广州抵韶关,参加北伐(孙中山设立政治训练部,以谭主之)。
(3)唐继尧组「建国联军总司令部」,以胡若愚、熊克武、刘显世分任滇、川、黔军总司令,唐继虞、石青阳、龙云、周西成等为军长。
(4)日本外务省亚细亚局长出渊胜次发表对华不干涉谈话。
(5)莫斯科学生举行反对侵略中国示威运动。
(6)曹锟以夏超为浙江省长。
9.23(八,二五)(1)冯玉祥自北京赴热河,进驻密云。
(2)北京以赵玉珂为京畿警备总司令,孙岳等为副司令。
(3)廖仲恺辞,孙大元帅以古应芬为财政部长兼广东财政厅长及军需总监。
9.24(八,二六)(1)孙中山大元帅发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军政时代肃清反侧,训政时扶植民治,至宪政时代而完成。
(2)卢永祥改以王宾为第三军总司令,防松江卢军全部退出浙江。
9.25(八,二七)(1)外交部向加拉罕抗议奉俄协定。
(2)外交团分向北京及奉天当局声明,反对自空中攻击北京,如因空中攻击而损及外侨时,将向发令者是问。
(3)孙传芳军入杭州,即赴嘉兴,陈调元亦率师来会,进攻松江。
(4)曹锟以齐燮元兼淞沪护军使,萧耀南为鄂豫湘防务总司令,刘镇华为陕西后方筹备总司令,方本仁督办粤赣边防事宜,张殿如为骑兵总司令,谭庆林为前敌总指挥,丁长发、马鸿逵为副指挥。
(5)张作霖通电讨曹锟。
(6)杭州西湖雷峰塔倾圯(975建)。
第6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