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证治准绳·杂病(下)>第48章
历代独治外束之寒《发明》云∶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乃肝
肾受病,治法同归于一,宜丁香楝实丸。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全蝎治风之圣药也。川楝、茴香皆
入小肠经,当归、玄胡索活血止痛。疝气带下,皆积寒邪入于小肠之间,故用附子佐之。丁香、木香
为引导药也。罗谦甫治火儿赤
纽邻久病疝气,复因七月间饥饱劳役,过饮潼乳所发,甚如初,面色青黄不泽,脐腹阵痛,搐撮不可
忍,腰曲不能伸,热物熨之稍缓,脉得细小而急。《难经》云∶任之为病,男子内结七疝,皆积寒于
小肠之间所致也。非大热之剂,即不能愈。遂制一方,名之曰沉香桂附丸。脐下撮急疼痛,并脐下周
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频数清,其五脉急洪缓涩沉,按之皆虚,独肾脉按之不急,皆虚无力,名曰肾疝。
宜丁香疝气丸。男子妇女疝气,脐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痛,宜当归四逆汤。《发明》天台乌药散、川
苦楝散、《简易》木香楝子散,皆用巴豆炒药。许学士云∶大抵此疾,因虚而得之,不可以虚骤补。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必先涤去所蓄之邪热,然后补之。是以诸药多借巴豆
气者,盖为此也。《金匮方》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
桂枝汤主之。用乌头一味,以蜜二升,煎减半去渣,以桂枝汤五合和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
知,再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海藏以附子建中汤加蜜煎治
疝,即此法也。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弦紧相搏,即为寒疝。寒疝
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
头煎主之。《衍义》云∶葫芦巴,《本经》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用桃仁麸炒各等分,
半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各一二服效。
《宝鉴》葫芦巴丸。
丹溪治内郁之湿热煎方∶枳实(九粒炒)、桃仁(十四个炒)、山栀仁(九个炒)、吴茱萸(七
粒炒)、山楂(四粒炒)、生姜(如指大),上六味,同入擂盆擂细,取顺流水一钟,入瓶内煎至微
沸,带渣服。如湿胜疝者,加荔枝核。如痛甚者,加盐炒大茴香二钱。如痛处可按者,加薄桂少许。
丸方∶山栀(二两炒)、山楂(四两炒)、枳实(炒)、茴香(炒各二两)、柴胡、牡丹皮、八角茴
香(各一两炒)、桃仁、茱萸(炒各半两),末之,酒糊丸。空心盐汤下五六十丸。阳明受湿热,传
入大肠,发热恶寒,小腹连毛际间闷痛不可忍,用栀子仁(炒)、桃仁(炒)、枳实(炒)、山楂(各
等分),同研细,入生姜汁半合,用水一小钟,汤起煎令沸,热服之。一方加茱萸。
寒热兼施《灵枢》云∶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丹溪云∶愚见有用川乌头、栀子等
分,作汤用之,其效亦敏。后因此方随症与形加减用之,无有不效。
盖川乌头治外束之寒,栀子仁治内郁之热也。又云∶诸疝痛处,用手按之不痛者属虚,必用桂枝、炒
山栀细切、川乌头等分,为细末,生姜自然汁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白汤下。罗
谦甫云∶阴疝,足厥阴之脉,环阴器,抵少腹,或痛因肾虚寒水涸竭,泻邪补肝,蒺藜汤主之。
补例丹溪云∶疝有挟虚而发者,其脉不甚沉紧,而大豁无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轻,唯觉重坠牵引
耳。当以参术为君,导药佐之。盖导药即桃仁、山楂、枳实、栀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
木香之类是也。海藏云∶姬提领因疾服凉剂数日,遂病脐腹下大痛,几至于死,与姜附等剂,虽稍苏,
痛不已,随本方内倍芍药服之愈。《金匮方》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衍
义》云∶张仲景治寒疝,用生姜羊肉汤服之,无不应验。有一妇人,产当寒月,寒气入产门,腹脐以
下胀满,手不欲犯,此寒疝也。师将治之以抵当汤,谓有瘀血,非其治也。可服仲景羊肉汤,二服遂
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