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肺脾审治x
如扶脾保肺。两不可缺。然脾喜温燥。肺喜清润。保肺则碍脾。补脾则碍肺。惟燥热而甚。能食不泻者。润肺
为先。而补脾之药亦不可缓。倘虚羸而甚。食少泻多。虽喘嗽不宁。但宜补脾。而清润之品。则宜戒矣。以脾
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故补脾之法。尤要于保肺也。(微论)
x治宜甘温x
虚者。必补以人参之甘温。此阳生阴长。血脱益气之义也。自好古肺热伤肺。节斋服参必死之说。印定后
人眼目。甘用苦寒。喜行清润。直至上呕下泻。犹不悔悟。不知肺脉实者。上焦伏热。非参所宜。肺脉虚者。金
气大伤。非参不保。前哲有言曰。土旺而金生。勿拘拘于保肺。水壮而火熄。毋汲汲于清心。信夫。(必读)
x治禁苦寒x
近世治痨。专以四物加知、柏。不知四物皆阴。行秋冬之令。非所以生万物者也。且血药常滞。非痰多食少
者所宜。血药常润。久用必致滑肠。况知柏苦寒。能泻实火。名曰滋阴。其实燥而损血。名曰降火。其实苦先
入心。久而增气。反能助火。至其败胃。所不待言。(必读)
x用药x
心虚。主以归脾汤。脾虚。主以补中益气汤。肺虚。主以生脉散。肝虚。主以逍遥散。肾虚。主以地黄汤。随症加
减。若肺脾兼病。主以清宁膏。肝肾俱虚。主以生熟地黄丸。心肾俱虚。主以人参养荣汤。气血俱虚。主以八
珍汤。阴阳俱虚。主以十补丸。脾肾俱虚者。滋肾之中。佐以砂仁、沉香。扶脾之中。主以五味、肉桂。随时活法可耳。
x【附传尸痨】x
痨瘵既久。其气必伤。伤则不能运化精微。痰瘀稽留。而变幻生虫。(医鉴)在肝为毛虫。食人筋膜。在心为羽
虫。食人血脉。在脾为虫。食人肌肉。在肺为介虫。食人肤膏。在肾为鳞虫。食人骨髓。(正传)其症蒸热咳嗽。
胸闷背痛。两目不明。四肢无力。腰膝酸疼。卧不能寐。或面色脱白。或两颊时红。常怀怒忿。梦与鬼交。虽分
五脏见症。然皆统归于肺。所谓膏肓之内。针药所不及也。若虫蚀肺系。咯血吐痰。喉疮声哑。思食无厌。皮
枯毛落。患至于此。良可悲悯。惟补虚扶元。杀虫以绝其根。纵不获生。亦可杜其传疰耳。(汇补)
取痨虫法用秘传黑虎丹三方。次第服之。取下恶物。以烈火烧之。藏之深坑。食葱粥将息。以复元气。
视其虫黄白者可治。青黑者不治。凡用药随脏腑见症。于滋补药中。加青蒿、百部、乌梅、朱砂之类。(汇补)
x【附风痨】x
风痨者。初起原因咳嗽鼻塞。久则风邪传里。耗气损血。渐变成痨。在表令人自汗。在里令人内热。在肺咳
嗽。在肝吐血。在脾体瘦。在肾泄精。此症载在灵枢。汉唐以来。俱未论及。后世医工。认为内伤积损。辄投峻
补。闭住风邪。内热愈炽。以致不治。惟罗谦甫主以秦艽鳖甲散。吴参黄集柴前梅连散。二公可谓发前人
所未发矣。(汇补)
x【附郁痨】x
郁痨者。童男少女。孀妇师尼。思想不得。气结于中。并留于内。阻住经脉关要之地。气血不得流通。精神无
以生长。气阻。则积阳为热而骨蒸。血阻。则积阴为寒而倦怠。初起宜逍遥散。合生地黄丸。久则旧血不去。
新血不生。气涩血枯。变为干血痨症。肌肤甲错。面目黧黑。咳嗽困倦。遍身黄肿。月事不行。宜消其瘀血。神
应丸主之。此即仲景大黄虫丸、百痨丸二方变化而来。世人遇五痨羸瘦。用滋阴而不效。每坐以待毙。
乌足以知仲景妙用哉。但大肉已脱。大便自利者。又当禁用。(汇补)
x痨瘵选方x
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地黄汤养荣汤八珍汤(以上方俱见中风)生脉散(方见暑症)逍遥散(方见火症)
清宁膏润肺不伤脾。补脾不碍肺。凡痨嗽吐血极效。
生地(十两)麦冬(十两)橘红(三两)桔梗(二两)薏苡仁(八两)川贝母(二两)
龙眼肉(八两)苏州薄荷叶末(五钱)
用水煎膏。将薏仁、贝母、薄荷为末。拌入膏中。噙化。缓缓咽下。
拯阴汤治阴虚火动。皮寒骨热。食少痰多。咳嗽倦怠。焦烦短气。
生地(姜炒上)归身(中)麦冬(中)白芍(中)五味(下)人参炙甘草(下)莲肉(上不去衣)薏
仁(中)橘红(中)丹皮(中)
水煎。徐徐呷之。肺脉重按有力者。去人参。有血。加阿胶、童便。热盛。加地骨皮。泄泻。减归、地。加
山药、茯苓。倦甚。加人参三钱。咳者。燥痰也。加贝母、桑皮。嗽者。湿痰也。加半夏、茯苓。不寐。加枣
仁。汗多亦用。
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