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附湿痹】x
伤湿而兼风寒。名曰湿痹。其症头痛脊强。恶寒发热。关节疼痛而烦。皮肤麻木。重着不移。脉沉而细。(仲景)
宜新制蠲痹汤主之。
x【附湿热】x
湿者土之气。土者火之子。湿病多自热生。盖火热能生湿土也。(良方)故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丹溪)
凡为疸为黄。为肿为胀。为痞为泻。为淋为浊。为带下。体重肿痛。为脓疮。痢疾后重。皆湿热所致也。当分治
之。如湿胜者。宜清其湿。热胜者。宜清其热。夫湿胜其热。不可以热治而用寒药。使湿愈重。热胜湿者。不可
以湿治而用燥药。使热愈甚也。然则初受湿者。当以利水为要。使湿不致成热也。久而湿化为热者。当以
清热为要。使热不致蒸湿也。(汇补)
x湿症选方x
四苓散治湿气在中。清浊混乱。小便短少。大便溏泻。
白术(一钱)茯苓泽泻(各一钱半)猪苓(一钱)
水煎服。
平胃散治不服水土。脾胃胀泻。(方见暑症)
除湿汤治脾虚停湿。腰脚重肿。大便泻。小便涩。
半夏浓朴苍术(炒各二两)藿香陈皮茯苓(各一两)甘草(七钱)白术(生用一两)
为末。每服四钱。姜汤下。
清热渗湿汤治湿病兼热。口渴。小便少而黄浊。
黄连赤茯苓泽泻黄柏(各一钱)苍术白术(各一钱半)甘草(五分)
水煎服。
和剂渗湿汤治湿病兼寒。口不渴。小便短少而不黄。胸腹满。食不化。
苍术白术甘草(炙各一两)茯苓干姜(炮各二两)橘红丁香(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生姜一片。煎服。
六君子汤治湿症脾虚。病气元气俱虚者。(方见中风)
金匮肾气丸治脾肾虚而湿不化者。
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桂枝
导水丸(河间)治湿热。通二便。必高燥之地。湿热之病。强实之人。若柔弱之躯。淡素之家。寒湿之病。必不
可服。
大黄(二两)黄芩(一两)滑石牵牛(各四两)
水丸。绿豆大。温汤下二十丸。
舟车丸(河间)治湿胜气实。内胀外肿。大便后重。小便赤涩。
牵牛(头末四两)大戟甘遂芫花大黄(各二两)青皮陈皮木香槟榔(各半两)轻粉(一钱)
取蛊。加芜荑半两为末。水丸麻子大。空心服三丸。如不行。加二丸。至快利为度。
羌活胜湿汤(东垣)治外感湿气。头身重痛。
羌活独活本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川芎(二分)蔓荆子(三分)
水煎。
防己黄汤(仲景)治风湿自汗。身疼而重。脉浮。
防已(一钱)白术(七分半)黄(一钱二分)甘草(五分)
姜四片。枣一枚。水煎服。
<目录>卷之一提纲门
<篇名>燥症
属性:x燥症大意x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经文)燥万物者。莫乎火。(易经)火气一。五液皆枯。故燥之为病。血液
衰少。而又气血不能通畅。(原病式)
x燥症内因x
燥者。阳明金气所化。金受火制。木旺风生。风火相合。胜湿损津。(原病式)亦有天时久晴。黄埃蔽空。风热怫郁
而成者。此属外邪。(六要)其内因所致者。病端不一。有减气而枯。有减血而枯。(好古)或大病而攻伐太过。或
吐泻而津液顿亡。或饥饿劳倦。损伤胃液。或思虑劳神。心血耗散。或房劳太过。肾水干枯。或金石刚剂。预
求峻补。或膏粱浓味。炙爆太多。皆能助火烁阴而为燥。(良方)总之。金为水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绝
于上。则无以荣肤泽毛。而诸燥作矣。(六要)
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