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中国画学全史>第102章

第102章

举一生学问经验之所得而归纳之,撰成斯篇。凡山水、树石、用笔、用墨以及皴法著色布景,山水上必要之法,皆论及之;语简意周,明清诸大家,多得力于此。
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藉以适一时之兴趣,梅竹兰菊等属之。以此四者,孤姿清神,有契于士夫之怀抱,故多乐写之。元人尤好写竹。对于竹之画法,颇有论及之者,倪云林曰:“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吴仲圭曰:“墨竹之法,作干节枝叶而已。而叠叶为至难,于此不工,则不得为佳画矣。”赵松雪曰:“写竹还应八法通。”柯九思曰:
“写竹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此皆论画竹之名言也。但论之最有系统而精密者,则有李ぅ之《竹谱》,谱词冗长,不及备录,兹记其略如下:
李氏自言酷好写竹,苦无所师法,竭力讲求,历十数年,始见文湖州、萧协律、李颇手迹而学之。后使交趾,深入竹乡,究观竹之种种色状,于是参以向之所学者,一一详疏卷端,而为《竹谱》,约分三部,曰:《画竹谱》,曰《墨竹谱》,曰《竹态谱》。《竹态谱》无甚重要,今仅就《画竹》与《墨竹》二谱,节录其说。
《画竹谱》画竹之法凡五:一位置,二描墨,三承染,四设色,五笼套。
位置位置须看绢幅宽窄,横竖可容几竿,根梢向背,枝叶远近,或荣或枯,及土坡水口,地面高下厚薄。自意先定,然后用朽子,朽下再看;看得不可意,再审看改朽;看得可意,方始落墨。所谓冲天、撞地,偏重、偏轻,对节、排竿,鼓架、胜眼,前枝、后叶,此为十病,靳不可犯。
描墨描墨竹,须神思专一,落笔要圆劲快利,不可太速,速则失势;不可太缓,缓则痴浊;不可太肥,肥则俗恶;不可太瘦,瘦则枯弱。起落有准的,来去有逆顺。如描叶,则劲利中求柔和;描竿,则婉媚中求刚正;描节,则分断处要连属;描枝,则柔和中要骨力。详审四时枯荣老嫩,随意下笔,自然枝叶活动,生意俱足。
承染承染,要在分别浅深、翻正、浓淡,用水笔破。用时忌见痕迹,后用极明净之青黛或螺青,蘸笔承染。露叶则淡,老叶则浓。染枝节间,深处则浓染,浅处则淡染,在临时相度。
设色须用上好石绿入清胶水,研淘作分五等,头绿粗恶,不用;二绿三绿,染叶;面稍淡者,名枝条绿,染叶背及枝干;更淡者,名绿花,亦可用染叶背枝干。如初破箨新竹,须用三绿染。节下粉白,用石青花染,老竹用藤黄染,枯竹枝干及叶梢笋箨,皆土黄染,笋箨上斑花及叶梢上水痕,用檀色点染,此其大略也。
笼套设色干了,用干布净巾著力拂拭,有色脱落处,随便补治匀好。除叶背外,皆用草汁笼套,叶背只用淡藤黄笼套。
《墨竹谱》墨竹之法,凡分四部:一画竿,二画节,三画枝,四画叶。
画竿只画一二竿,墨色得从便;三竿以上,则前者色浓,后者渐淡。自梢至根,节节要笔意贯穿。每竿要墨色匀停,行笔平直,两边如界,自然员正。如臃肿、偏邪、间粗、间细、间枯、间浓,及节空、匀长、匀短,皆所深忌。
画节立竿既定,画节为最难。上一节要覆盖下一节,下一节要承接上一节,中间虽是断却,要有连属意。上一笔两头放起,中间落下,如月少弯,则便见一竿圆混;下一笔,看上笔意趣,承接不差,自然有连属意,不可齐大,不可齐小;齐大则如旋环,齐小则如墨板。不可太弯,不可太远;太弯则如骨节,太远则不相连属,无复生意。
画枝各有名目,生叶处,谓之丁香头;相合处,谓之雀爪;直枝,谓之钗股;从外画入,谓之垛叠;从里画出,谓之迸跳。下笔须要遒健圆劲,生意连绵。行笔疾速,不可迟缓。老枝则挺然而起,节大而枯瘦;嫩枝,则和柔而婉顺,节小而肥滑。叶多则枝覆,叶少则枝昂。风枝雨枝,触类而长,在临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