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三册诸呕逆门
篇名诸逆冲上
属性:逆气,五脏皆有。一曰心、小肠。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云∶少腹控
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阳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
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是也。二曰胃。经云∶胃为气逆是也。
胃逆有呕有吐有哕,故刺呕吐取中脘、三里也。刺哕取乳下黑根尽处,及脐下三寸,
皆大验也。治各见本门。三曰肺、大肠。经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又云∶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下廉是也。其肺
逆曰咳喘,取天突、人迎泄之也。治亦各有门。四曰肝。经云∶肝气逆则耳聋不聪,
肿,取血是也。五曰肾。即奔豚气逆、香港脚冲心之类是也。治亦各有门。六曰肾。
经云∶督脉别络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是也。
运气厥逆有三∶一曰风火。经云∶少阳司天,火气下临,风行于地,厥逆,膈
不通是也。二曰寒。经云∶水郁之发,善厥逆是也。三曰湿。经云∶太阴司天,湿
气下临,厥逆是也。
经云∶逆气象阳。凡气逆必见象阳证,面赤脉洪,当以法降其逆乃愈。若以气
象阳盛而用寒药攻之,则不救矣。气上冲心咽不得息,治法见伤寒厥阴病条。东
垣云∶如秋冬之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
厥逆。经曰∶逆气上行,满脉去形,七神昏绝,离去其形而死矣。其症气上冲咽不
得息,喘息有声不得卧,于调中益气加吴茱萸半钱或一钱,观厥气多少用之。如夏
月有此症,为大热也。盖此症随四时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
等分,为细末,熟汤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空心白汤下,仍多饮汤,服毕
少时,便以美饮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焦,以泻冲脉之邪也。戴复庵云∶
虚炎之证,阴阳不升降,下虚上盛,气促喘息,宜苏子降气汤去前胡,下黑锡丹或
养正丹,气急甚而不能眠卧者,沉附汤或正元散,或四柱散去木香用沉香,并以盐
煎,下黑锡丹,或灵砂丹、三炒丹,不效则以前药下朱砂丹。(此多用香燥刚热之剂,若阴虚内热
者,误用立殆,医者审之。)
目录第三册诸血门
篇名诸见血证
属性:东垣云∶衄血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紫参、丹参、
阿胶之类主之。咯唾血者出于肾,以天门冬、麦门冬、贝母、知母、桔梗、百部、
黄柏、远志、熟地黄之类主之。如有寒者,干姜、肉桂之类主之。痰涎血者出于脾,
葛根、黄、黄连、芍药、甘草、当归、沉香之类主之。呕血出于胃,实者犀角地
黄汤主之。虚者小建中汤加黄连主之。
海藏云∶胸中聚集之残火,腹里积久之太阴,上下隔绝,脉络部分,阴阳不通,
用苦热以定于中,使辛热以行于外,升以甘温,降以辛润,化严肃为春温,变凛冽为
和气,汗而愈也。然余毒土苴犹有存者,周身阳和尚未泰然,胸中微躁而思凉饮,
因食冷物服凉剂,阳气复消,余阴再作,脉退而小,弦细而迟,激而为衄血,唾血
者有之,心肺受邪也。下而为便血、溺血者有之,肾肝受邪也。三焦出血,色紫不
鲜,此重沓寒湿化毒,凝泣水谷道路,浸渍而成。若见血证,不详本源,便用凉折,
变乃生矣。阳证溢出鲜血。阴证下如豚肝。
上而血者,黄桂枝汤,白芍当归汤。中而血者,当归建中汤,增损胃风汤。
下而血者,芎归术附汤,桂附六合汤。若三血证在行阳二十五度见,黄四君子汤
主之。若三血证在行阴二十五度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主之。
吐血、衄血、便血,其人阴虚阳走,其脉沉而散,其外证虚寒无热候,宜乌金
丸、散止之,法宜上用散,下用丸,次以木香理中汤和大七气汤,入川芎煎,调苏
合香丸温之。《仁斋直指》云∶血遇热则宣流,故止血多用凉药。然亦有气虚挟寒,
阴阳不相为守,荣气虚散,血亦错行,所谓阳虚阴必走是耳。外证必有虚冷之状,
法当温中,使血自归于经络,可用理中汤加南木香,或《局方》七气汤加川芎,或
甘草干姜汤,其效甚着。又有饮食伤胃,或胃虚不能传化,其气逆上,亦令吐衄,
木香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出血诸证,每以胃药收功,木香理中汤,或参苓白术散
二分,枳壳散一分,夹和,米汤乘热调下,或真方四君子汤,夹和小乌沉汤,米汤
调下,以上并用姜枣略煎亦得,上药不惟养胃,盖以调气辈与之并行。若夫桔梗枳
壳汤,夹和二陈汤,姜枣同煎,入苏合香丸少许佐之,又调气之上药也。
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血溢血泄。又云∶少阳之复,火
气内发,血溢血泄。是火气能使人失血者也。
第7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