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证治准绳·杂病(上)>第101章
或者难曰,今兹北方,其地则风土高寒,其人则腠理致密,而复多此疾者,岂是地
湿之气感之而为耶?答曰,南方之疾自外而感者也,北方之疾自内而致者也。
何以言之?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饮酒无节,过伤而不厌,且潼乳之为物,其气味则潼乳,其形质则
水也,酒醴亦然。人之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血气,外荣四末,
内注五脏六腑,周而复始,以应刻数焉,是谓天地之纪。此皆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无所伤而然也。苟
元气不充,则胃气之本自弱,饮食既倍,则脾胃之气有伤,既不能蒸化所食之物,其气与味,亦不能
宣畅旁通,其水湿之性,流下而致之。其自外而入者,止于下胫肿而痛,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
也。经云∶足胫肿曰水。太阴所至,为重肿。此但言其自外者也。所治之法,前人方论备矣。自内
而致者,治法则未有也。杨大受云∶香港脚是为壅疾,治以宣通之剂,使气不能成壅也。壅既成而盛者,
砭恶血而去其重势。经曰∶蓄则肿热,砭射之,后以药治之。按东垣论南方香港脚,外感清湿作寒治;
北方香港脚,内伤酒乳作湿热治。此实前人之未发者。后学泥之,遂成南北二派,互相诋毁。南毁北者
曰,彼所论乃北方病也,彼所治乃北方法也,不可施于南。北毁南者曰,彼所论乃南方病也,彼所治
乃南方法也,不可施于北。呜呼,立论之始,不究《内经》首尾所言,辄创其
名,以致后人守其说者,知其一不知其二,故相乖迕若此。夫《素》、《灵》诸篇,上穷天文,下究
地理,中知人事之变,叠出不一书者,为天地以二气食于人,而人以六经三阴三阳上奉之,是故三阴
三阳,亦是在人之六经气也,内以养于脏腑,壮精神,运水谷,以为生化百骸之用。及乎天地六气一
有不正则变,变则袭人身形之虚,入客以为病者,谓之外邪。若人之三阴三阳一有不正则变,变则淫
为病者,谓之内邪。二者皆得致周身之百病。况足之六经,皆起于脚五趾,行过于腿膝,上属脏腑,
统身半以下气血之营运,故外入之邪客之,则壅闭其经气,凝泣其络血。若人气内注之邪,着而留之,
则亦必如外邪壅闭气血者无异也。及其冲痛痿痹厥逆之状,亦无异也。于是皆以香港脚名也。此四方之
所同,今乃以南方者,止中外邪之湿,北方者,止中内注之湿,岂理也哉。然北方纵无地之卑湿,其
在践雨露,履汗袜,洗濯足,皆湿也。与夫脱卸靴履,汗出而风吹之,而血凝于足者,宁不与南方地
之湿同类,尽属外中者乎。南方虽无潼乳之湿,其在酒食,与脏腑所伤,津液水谷停积之湿而下注者,
宁不与北方潼乳同类,尽属内注者乎。能达此理,第恐自责辨邪之不易,奚暇相毁哉。《千金》云∶
凡香港脚之病,始起甚微,多不令人识也。
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凡香港脚之候,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
有腹痛下利,或大小便闭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忘,语言错乱,或
壮热头痛,或身体极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或不肿,或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
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方书以肿者为湿香港脚,不肿者为干香港脚。不问久近干湿及属何经,并
可用除湿汤加木瓜、槟榔、白芷各半钱,或芎芷香苏散加赤芍药、萆各半钱,仍吞木瓜丸。香港脚发
动,两足痛不可忍者,五积散加全蝎三五个,入酒煎。香港脚发动,必身痛发热,大类伤寒,若卒起脚
弱,或少腹不仁,或举体转筋,或见食呕逆,或两胫赤肿,盒饭作香港脚治。干者,于前二药中,或更
加莱菔子炒研半钱。湿者,于前二药中加青橘皮十数片。《千金》云∶若脉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二剂
立瘥。(活人云∶香港脚属冷者,小续命汤煎成,旋入生姜自然汁,服之最快。)若风盛,宜作越婢汤
加白术二两。若脉浮大而紧转,宜作竹沥汤。(此最恶脉,细而亦恶。)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
此人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可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即止。
竹沥汤若不及热服,辄停在胸膈,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必佳也。
若加服数剂,病及脉势未折,而苦胀满者,可以大鳖甲汤下之。汤势尽而不得下,可以丸药助
汤令下,下后更服竹沥汤,令脉势折,将息料理乃佳。东垣云∶《外台》所录,皆谓南方卑湿雾露所
聚之地,其民腠理疏,阳气不能外固,因而履之则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此因血虚气弱,受清湿之邪
气,与血并行于肤腠,邪气盛,正气少,故血气涩;涩则痹,虚则弱,故令痹弱也。后人名曰香港脚。
初觉即灸患处二三十壮,以导引湿气外出,及饮醪醴,以通经散邪。所制之方,寒药少,热药多,多
用麻黄、川乌、姜、附之属。《内经》云∶湿淫于外,以苦发之。麻黄苦温,发之者也。川乌辛热,
走而不守,通行经络。姜、附辛甘大热,助阳退阴,亦能散清湿之邪。又察足之三阴三阳,是何经络
所起,以引用药为主治,更审六气中何气当之,治以佐使之药。按前廉为阳明,宜以白芷、升麻、葛
根为引用。后廉为太阳,宜以羌活、防风为引用。外廉为少阳,宜以柴胡为引用。内廉为厥阴,宜以
青皮、吴茱萸、川芎为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