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李光地此见,真不愧一代鸿儒之笔也!
《折中》于有的卦辞传文之尾,又往往附以“总论”。附有“总论”的卦有:《乾》、《蒙》、《需》、《讼》、《履》、《泰》、《同人》、《谦》、《随》、《观》、《噬嗑》、《贲》、《复》、《无妄》、《大畜》、《大过》、《坎》、《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解》、《益》、《夬》、《困》、《井》、《革》、《鼎》、《艮》、《丰》、《旅》、《巽》、《兑》、《节》、《小过》、《未济》共四十卦。附有“总论”的传文,有《系辞上传》、《系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及《序卦传》。
“总论”有的仅罗列相关之说而并无所论,有的则于易理有极精到的创解。如《蒙》
卦总论引项安世之说曰:“六爻之义,初常对上,二常对五,三常对四,观之则其义易明。初用刑以‘发’之,上必至于用兵以‘击’之。二为‘包’而接五,则五为童而巽二。三为见二而失身,则四为远二而失实。大约诸卦多然。终始见于初上,而曲折备于中爻也。”《革》卦总论引龚焕之说曰:“初言‘巩用黄牛’,未可有革者也;二言‘巳日乃革’,不可遽革者也;三言‘革言三就’,谨审以为革者也,皆革道之未成也。四言“有孚改命’,则事革矣!五言‘大人虎变’,则为圣人之神化矣。上言‘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则天下为之丕变而革道大成矣!”
应特别指出的是:我们通读“总论”发现,它与“案”语非一人写成:如前所述,我们已知“案”语作者对朱熹载入《本义》的“卦变”说,持批评态度,称其为“支离”。
而“总论”则以“卦变”说释《易》。如益卦“总论”曰:“熊氏良曰:损益二卦,皆以损阳益阴为义。损自泰来者也,益自否来者也。天下之理,未有泰而不否,否而不泰,亦未有损而不益,益而不损者。故泰居上经十一卦,而损居下经十一卦。秦、否、损、益为上下经之对,后天序《易》,其微意盖可识矣!”
于既济卦,“总论”又曰:“万氏善曰:泰之变为既济,否之变为未济,盖既济自泰而趋否者也,未济自否而趋泰者也。故既济爻辞无吉者,以其趋于否也。未济爻辞多吉,以其趋于泰也。否泰者,治乱对待之理;既未济者,否泰变更之渐也。”
依“卦变图”,凡三阴三阳之卦皆自否泰来,“案”语非之而“总论”是之。同出《折10《序卦》之尾有一段极长的“总论”,详述今本卦序排列的一些特点,多能发前儒所未发,因篇幅太多,在此即不详作介绍了。
《折中》所附之“易学启蒙”“启蒙附论”,此处亦不详作介绍。如“启蒙附论”作图以示“勾三其积九,股四其积十六,弦五其积二十五,合之五十,是大衍之数函勾股弦三面积。”“因而开方,则不尽一数,而止于四十九,此大衍之用也。”亦发汉魏诸儒所未发。
至于“序卦杂卦明义”,于“杂卦”究互卦之源及环互等,此说于李光地《周易通论》中亦有所论述,其论宏深简括,皆能发古人所未发,卓然成一代大家之言。
另外,《折中》附有大量易图,以见弥纶天地之道。故《四库全书总目》在介绍《折中》时,将其评价为:“冠以图说,殿以《启蒙》,未尝不用数,而不以盛谈河洛,致晦玩占观象之原。冠以《程传》,次以《本义》,未尝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谶纬,并废互体变爻之用。其诸家训解,或不合于伊川、紫阳而实足发明经义者,皆兼收并采,不病异同。”“至于经传分编,一从古本,尤足以正费直以来,割裂缀附之失焉。”
以上所述,难免挂一漏万,且见仁见智,各有不同。但从整体看来,我以为《四库全书总目》的评价,基本上还是公允的,故拙文如上以述之。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