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萤火星光>第3章 B

第3章 B

因音似义近而易混淆,如“耙搂”中的“耙”应为“扒”字。“扒”和“耙”的声韵均为ba,调不同。字义相近,用法有同有异。
“扒”读作ba。字义为:(一)抓住可依附的东西;(二)挖、刨、拆;(三)拨动;(四)剥、脱掉。表示语素常见于合成词“扒拉、扒皮”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扒着窗子往外看”。又读作Po,字义为:(一)用手或耙子之类的工具使东西聚拢或散开;(二)〈方〉抓、搔;(三)一种煨烂的烹调方法。表示语素常见于“扒犁、扒搂”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扒痒”。
“耙”读作在古汉语中宇义为:犁属。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碎土、平地用的农具;(二)用耙弄碎土块。表示语素常见于“钉齿耙、圆盘耙”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耙是农具”)或动词(如“地已耙过了”)运用。又读作Po,字义为:
(一)耙子;(二)用耙子平整土地;(三)用耙子聚扰或散开柴草、谷物等。表示语素常见于“耙子、钉耙、木耙”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草已耙拢了”。
“扒”与“耙”读作Pa时,均有“使聚拢或散开”这个义项。
“扒”表示这个意思时,所用工具和涉及的对象不限于特定的工具和事物;“耙”特指用耙子把柴草或谷物堆在一起或者摊开《用于这个义项时有时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因形近义近而易混淆,如“葩芋”中的“葩”应为“芭”字。“芭”和“葩”上同下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芭”读作bd。下从“巴”。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芭蕉、香草、与“距”通。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古书上说的忡常见于“芭蕉、芭芋、芭蕾”等词中。
“葩”读作叫。左下从“白”右下从“巴”。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华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花。常见于“奇跑”一词中。
“芭”通“葩”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通用。
41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拔扈”中的“拔”应为“跋”字。“跋”和“拔”都读作bd。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跋”左从“足”。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草行曰跋水行曰涉、本也、足后为跋故书文字后曰跋、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
(一)在山上行走;(二)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表示语素常见于“跋扈、跋涉、跋文、跋语、题跋、序跋”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由友人写了跋”。
“拔”左从“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擢也、抽也、攻而举也、疾也、挺也、括也、把也、拂取也、除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抽出;(二)吸出;(三)挑出;(四)向高提;(五)超出、高出;(六)夺取;(七)〈方〉把东西放在凉水中使变凉。表示语素常见于“拔除、拔高、拔河、拔取、海拔、峭拔、挺拔、选拔”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出类拔萃”。
“跋”与“拔”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拔拨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提拨”中的“拨”应为“拔”
字‘拔”和“拨”左同右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拔”(见《跋拔》10页)。
“拨”右从“发”。读作b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治也、发扬貌、除也、捩开也、绋也、鼓弦之物、绝也、芟草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用手指或棍棒等物挑动“二)分给、调拨;(三)
掉转。表示语素常见于“拨付、拨子、点拨、调拨、划拨、挑拨”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款已拨了”。
“拔”与“拨”形近,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因义近用法相似而易混淆,如“扳成了两半”中的“扳”应为“掰”字。“掰”和“扳”读音不同。均有转动的意思,用法有细微差别。
“掰”读作bai。字义为: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一般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狗熊掰棒子,掰一个扔一个”。
“扳”读作ba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挽也、引也、援也、与“攀”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使位置固定的东西改变方向或转动。表示语素常见于“扳道、扳机、扳手”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扳道岔”。又读作pan,字义同“攀”。
“掰”强调“分开或折断”;“扳”强调“改变方向”。“掰”与“扳”互不通用。
树薄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擘成两半”中的“擘”
应为“掰”。“掰”和“擘”都读作bai。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掰”(见《掰扳》本页)。
“擘”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大指也、挽擘也。在现代汉语中读作bai,字义同“掰”。又读作bo,字义为:(一)大拇指;(二)分裂。表示语素常见于“擘画、擘开、巨擘”等合成词中。
“擘”同“掰”时是“掰”字的异体,读作bo时仍独立运用。
ban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搬道工”中的“搬”应为“扳”字。“扳”和“搬”都读作ban。左同右不词。均有移动的意思,用法不同。
“扳”(见《掰扳》本页)。
“搬”右从“般”。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搬护不正也、除也、披散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移动、移;(二)照样用。表示语素常见于“搬兵、搬动、搬家、搬弄、搬运、照搬”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把书搬上楼”。
“扳”强调改变方向;“搬”强调转移。“扳”与“搬”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义近而易混淆。如“管中窥豹,可见一班”中的“班”应为“斑”字。“斑”和“班”都读作ban。左右同中间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斑”中从“文”。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驳文也、杂色曰斑。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斑点或斑纹;(二)有斑点或斑纹的。
表示语素常见于“斑白、斑驳、斑点、斑痕、斑马、斑纹、斑竹、耀斑、斑斑”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黑斑”。
“班”中从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分瑞玉、赋也、布也、秩序也、位也、杂色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按学习或工作需要而编成的组织;(二)按时间分成的段落“三)军队的基层单位;(四)定时开行的;(五)量词;(六)调回或调动;(七)通“斑”;(八)(Ban)姓。表示语素常见于“班白、班驳、班次、班级、航班、值班”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模范班”)或量词(如“两个班”)运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冰大板”中的“板”应为“坂”字。“坂”和“板”都读作bdn。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坂”左从“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坡者曰坂、一曰泽障、一曰山胁、坡也、地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山坡、斜坡。一般是单独作名词(如“坂上走丸”)或作地名用字。
“板”左从“木”。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片木也、木瓦也、籍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片状的较硬的东西;(二)专指店铺的门板;(三)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用来打拍子的乐器;(四)音乐或戏曲中的节拍;(五)少变化、不灵活;(六)硬得像板子似的;(七)面部表情严肃。表示语素常见于“板报、板胡、板栗、板书、古板、极板、刻板、楼板、模板、拍板、舢板、跳板、铁板”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板上钉钉”。
“坂”与“板”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人造纤维版”中的“版”应为“板”字。“板”与“版”都读作ban。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板”(见《坂板》本页)。
“版”左从“片”。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判也、户籍也、同‘板”籍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上面刻有文字或图形供印刷复制用的底子;(二)书籍排印一次为一版;(三)报纸的一面;(四)筑墙用的夹板。表示语素常见于“版本、版画、版权、版图、出版、绝版、印版、原版、再版、制版”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组版”)或量词(如“整一版”)运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拌脚石”中的“拌”应为“泮”字。“拌”和“绊”都读作ban。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绊”左从“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马絷也、羁绊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挡住或缠住、使跌倒或行走不方便。表示语素常见于“绊倒、绊脚石、绊马索、羁绊”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给马上了绊”)或动词(如“绊了一跤”)运用。
“拌”左从。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损弃也、分也、割也。
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搅和。表示语素常见于“拌和、拌种、拌嘴、搅拌、凉拌、”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种子拌了农药”。
,与“绊”搭配的主要是与人或动物有关的名词;与“拌”搭配的主要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绊”与“拌”互不通用。
bang浜滨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洋泾滨”中的“滨”应为“浜”字。“浜”和“滨”左同右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浜”右从“兵”。读作ba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安船沟也、一曰沟纳舟曰浜、浦名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小河。多用于地名中,如“赵家浜”。
“滨”右从“宾”。读作bi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水际也、地近亦曰滨、琿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水边;(二)靠近水边。表示语素常见于“滨海、海滨、湖滨”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黄河之滨”“浜”与“滨”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帮邦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邻帮”中的“帮’,应为“邦”字。“邦”和“帮”都读作bang。字义和用法不同。
“邦”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国也、封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国家;(二)古代诸侯的封国“三)古指分封。表示语素常见于“邦交、邦联、联邦、邻邦、盟邦、友邦”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礼仪之邦”。
“帮”由“邦”下加“巾”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治履边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帮助;(二)物体两旁或周围的部分;(三)群伙、集团;(四)量词。表示语素常见于“帮忙、帮手、帮助、行帮、相帮”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白菜帮”)或量词(如“一帮人马”)运用。
“帮”与“邦”互不通用。“邦”不是“帮”字的简化字。
榜榜因音似形近而易混淆,如“落丨旁”中的“!旁”应为“榜”字。“榜”和“榜”右同左不同。声韵均为bang,调不同。
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榜”左从“木”。读作ba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牌也、木片也、进舟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张贴的名单;(二)古代指文告;(三)同“丨旁”。表示语素常见于“榜文、榜样”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学校已发榜了”。
“I旁”左从“丨”。读作ba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掩也、进舟也、与“榜”同、笞、掠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划船、摇橹使船前进。仅用于书面语。又读作pong,字义为:笞(用棍子或板子打)《仅见于书面语。
“榜”同“榜”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用于“划船”这个义项时榜”是“丨旁”字的异体,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镑靖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英磅”中的“磅”应为“镑”字。“镑”和“磅”都读作bang。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镑”左从“金”。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削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英国、埃及、爱尔兰等国的货币的汉译名。常见于“金镑、英镑”中。
“磅”左从“石”。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石落声、山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英美制重量单位;(二)秤的一种;(三)
用磅去称“四)点(印刷术语)的旧称。表示语素常见于“磅秤、地磅”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量词运用。又读作pag,仅见于“磅礴”一词中。
“镑”与“磅”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bao因形近音似而易混淆,如“抱树”中的“抱”应为“袍”字。“抱”和“抱”右同左不同。声韵均为bao,调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抱”左从“木”。读作ba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击鼓杖也、草名、朴属丛生为袍。在现代汉语中宇义为:抱树,落叶乔木,叶互生,略呈倒卵形,边缘有粗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一般是单独作名词运用。又读作砧,字义为:鼓槌。今写作“桴”,“抱”为异体字。
“抱”左从。读作ba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引取也、怀也、持也、挟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用手臂围着;(二)
初次得到(三)领养;(四)心里存着;(五)〈方〉结合在一起;(六)量词“七)孵(卵成雏)。表示语素常见于“抱负、抱恨、抱歉、抱怨、环抱”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如“抱薪救火”)或量词运用。
“施”与“抱”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樣保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永保青春”中的“保”
应为“葆”字。“葆”和“保”都读作ba。均有部件“保”。有相同的义项,用法不同。
“葆”由“保”上加“”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草木丛生之貌、梓上苗也、褒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书〉保持、保护;(二)〈书〉草茂貌;(三)(Bdo)姓。常见于“永葆”这个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表示姓氏。
“保”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养也、安也、任也、佑也、恃也、守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保护、保卫;(二)保持;(三)保证;(四)担保;(五)保人;(六)旧时的户籍编制单位;(七)(Ba)姓。表示语素常见于“保安、保持、保存、保护、保健、保全、保墒、保卫、保险、保障、保证、植保”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表示姓氏)或动词(如“保质保量”)运用。
“葆”与“保”都有“保持”这个义项。“葆”用于书面语中,“保”用于各种语体。互不通用。
H,因义近而易混淆,如“吴铺县”中的“铺”应为“堡”字。“堡”和“铺”有相近的义项,用法有同有异。
“堡”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障也、小城也。在现代汉语中读作bao时,字义为:堡垒。常见于“堡垒、碉堡、地堡”等合成词中。读作bo时,字义为:堡子。多见于地名中,如“吴堡”(在陕西)、“柴沟堡”(在河北)。用于此义时,特指围有土墙的城镇或村庄。读作的时,字义与“铺”(三)义同。
“铺”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著门铺首也、所以衔环者作电蛇之形以铜为之故曰金铺、陈也、布也、设也、贾肆也。在现代汉语中,读作pc时,字义为:(一)铺子;(二)用板子搭的床;(三)
旧时的驿站,现多用于地名。表示语素常见于“铺板、床铺”等合成词中或前加表示距离的数量词构成地名,如“二十里铺”。
读作PQ时,字义为:(一)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二)〈方〉量词。
表示语素常见于“铺陈、铺垫、铺设、铺张、铺叙”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如“铺天盖地”)或量词(如“一铺炕”)运用。
“堡”和“铺”都读作pCi时,均指旧时的驿站名。在陕寧、甘肃、宁夏境内,在县城附近多有“十里铺、二十里铺”等地有的地方写作“堡”。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曝烈”中的“曝”应为“暴”字。“暴”和“曝”都读作ba。均有部件“暴”。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暴”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唏也、疾也、空手以搏之、猝也、地名、晒也、显也、姓、俗作“曝”。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突然而猛烈“二)凶狠、残酷;(三)急躁;(四)(Ba)姓;(五)鼓起来、突出;(六)〈书〉糟蹋。表示语素常见于“暴跌、暴发、残暴、磁暴、狂暴、雪暴”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为词运用,常见于“暴虎凭河、暴殄天物”等固定短语中。
“曝”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俗“暴”字。在现代汉语中读作ba时,字义为:晒。用于书面语中。表示语素常见于“曝光、曝露、曝晒”等合成词中。又读作的。常见于固定短语“一曝十寒,中。
“暴”与“曝”在“暴光一曝光、暴露一曝露”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爆暴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暴炸,’中的“暴”应为“爆”字。“爆”和“暴”都读作bo。字义和用法不同。
“爆”由“暴”左加“火”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灼也、热也、火裂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猛然破裂或迸出;(二)突然三)一种烹调方法。表示语素常见于“爆炒、爆发、爆破”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爆起了火星儿”。
“暴”(见《暴曝》18页)。
“爆”与“暴”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约豹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豹突泉”中的“豹”应为“趵”字。“趵”和“豹”都读作b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趵”左从“足”。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击也、足击声、足齐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跳跃。常见于“趵突泉”一词中。又读作bo,字义为:〈书〉踢。常见于“趵趵”一词中。
“豹”左从“豸”。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似虎園文、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哺乳动物,像虎而较小,身上有许多斑点或花纹,性凶猛,能上树,捕食其它兽类,伤害人畜。表示语素常见于“豹猫、豹子、云豹、金钱豹”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
“趵”与“豹”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bao不因形近而易混淆,如“玉杯”中的“坏”应为“杯”
字。“杯”和“i不”右同左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杯”左从“木”。读作b。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饮酒器、盛羹器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杯子“二)杯状的锦标;(三)量词。表示语素常见于“杯盏、茶杯、奖杯、金杯、酒杯、烧杯、银杯”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杯盘狼藉”)或量词(如“三杯美酒”)运用。
“I不”左从读作peu。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手掏物也、引取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用手捧东西。一般是单独作量词运用,如“一丨不黄土”。
“杯”与“丨不”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4因形近而易混淆,如“界牌”中的“牌”应为“碑”
字。“碑”和“牌”右同左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碑”左从“石”。读作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竖石也,古宗庙立碑以系牲耳,后人因于其上纪功德。宫室庙屋墓隧之碣镌文于石皆曰碑。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刻着文字或图画,竖起来作为纪念物的石头。表示语素常见于“碑顶、碑额、碑记、碑林、碑帖、丰碑、界碑、魏碑”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树碑立传”。
“牌”左从“片”。读作时;。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牌榜黄牌籍也、俗呼盾为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标牌“二)一种娱乐用具(旧时多作赌具)三)曲(词)牌;(四)商标。表示语素常见于“牌匾、牌号、牌照、词牌、奖牌、路牌、门牌、品牌、曲牌、王牌”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名牌产品”。“碑”与“牌”的读音和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因音同义近而易混淆,如“倍受青睐”中的“倍”
应为“备”字。“备”和“倍”都读作bsi。字义和用法不同。
“备”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成也、先具以待用也、足也、尽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具备、具有“二)准备;(三)防备;(四)设备;(五)表示完全。表示语素常见于“备案、备查、备耕、备件、备考、备用、备注”等合成词中,用于(五)义项时,一般是单独作为副词运用,如“备陈得失、备受欢迎、备受青睐、关怀备至、艰苦备尝、鲜能备录”等。
“倍”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反也、鄙俗也、物财人事加等曰倍、益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二)加倍。表示语素常见于“倍儿、倍数”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量词运用,如“增长了三倍、事半功倍”等。
“备”与“倍”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ben苯笨因形近音似而易混淆,如“笨胺”中的“笨”应为“苯”字。“苯”和“笨”下同上不同。声韵均为ben,调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苯”上从。读作bSn。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碳氢化合物。常见于“苯胺、苯酚、苯环、苯乙烯”等化学术语中。
“笨”上从“竹”。读作bS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竹里也、一曰尘率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不聪明;(二)不灵巧;(三)费力气的。表示语素常见于“笨伯、笨蛋、笨重、笨拙、粗笨”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形容词运用,如“笨鸟先飞”。
“苯”与“笨”互不通用。“苯”不是“笨”字的简化字。
bi笔笔因形近而易混淆,如“笔迹,中的“:r,应为“笔”
字。“笔”和“笔”下同上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笔”上从“竹”。读作b(。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写字、画图的用具;(二)(写字、画图、作文的)笔法“三)用笔写出;(四)笔画;(五)量词。表示语素常见于“笔触、笔调、笔法、笔锋、笔画、笔迹、笔墨、笔顺、笔挺、绝笔、漫笔、亲笔、文笔”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丹青妙笔”。
“笔”上从“”。读作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草覆蔓也、搴也、用菜杂肉为羹也、草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拔取(菜、草)。稀用。
“笔”与“笔”互不通用。“笔”不是“笔”字的简化字。
愎复因形近而易混淆,如“刚复自用”中的“复”应为“愎”字。“愎”和“复”均有部件“复”。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愎”读作b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很也、戾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乖戾、执拗。常见于固定短语“刚愎自用”中。
“复”读作仿。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往来也、返也、还也、答也、反命也、报也、反也、重也、又也、重衣貌、衣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重复;(二)繁复;(三)转过去或转回来“四)回答、答复;(五)恢复;(六)报复;(七)又,再。表示语素常见于“复本,、复比、复句、复明、复命、复方、复合、复核、复加、复试、复述、复数、复苏、复线、复写、复姓、复制、复叶、复议、复印、复员、复原、复圆、复杂、重复、恢复、康复、修复”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副词运用,如“死灰复燃”。
“愎”与“复”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闭蔽因音同而易混淆,如“蔽塞”中的“蔽”应为“闭”
字。“闭”和“蔽”都读作bi。字义和用法不同“闭”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阖门也、掩也、塞也、藏也、服式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关、合;(二)阻塞;(三)结束、停止。表示语素常见于“闭幕、闭塞、闭关、倒闭、封闭、关闭、禁闭、密闭”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闭馆了”。
“蔽”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小草也、掩也、微也、当也、断也、别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遮盖、隐瞒;(二)概括。表示语素常见于“蒙蔽、屏蔽、掩蔽、荫蔽、障蔽、遮蔽”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一叶蔽目”。
“闭”的本义是“关”;“蔽”的本义是“遮”。“闭”与“敝”有相近义项,但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荫弊”中的“弊”应为“蔽”字。“蔽”和“弊”都读作bi。均有部件“敝”。字义和用法不同。
“蔽”(见《闭蔽》22页)。
“弊”上从“敝”下从“开”。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恶也、困也、败也、坏也、断也、杂揉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蒙混骗人的行为;(二)害处、毛病。常见于“弊病、弊端、利弊、流弊、舞弊、作弊”等合成词中。
“蔽”与“弊”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敞公司”中的“敞”应为“敝”字。“敝”和“敞”右同左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敝”左从读作b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坏也、败也、弃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破旧;(二)谦词(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常见于“敝履、敝帚d周敝、疲敝”等合成词中。
“敞”左从“尚”。读作cho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开也、露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宽阔、高朗;(二)张开、大开。表示语素常见于“敞开、高敞、轩敞”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门敞着”。
“敝”与“敞”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裨因形近义近而易混淆,如“偏补”中的“补”应为“裨”字。“禆”和“补”左同右不同。有相近义项,用法有同有异。
“裨”右从“卑”。读作b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接益也、与也、附也、补也、辅也、邑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益处。常见于合成词“裨益”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于事无裨”。又读作pi,字义为:辅佐的、副。常见于“裨将、偏裨”等合成词中。用于书面语。
“补”右从“卜”。读作b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完衣也、修破谓之补、助也、益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增添材料、修理破损的东西;(二)补充、补助;(三)补养;(四KBQ)姓。表示语素常见于“补偿、补充、补过、补给、补救、补缺、补贴、补习、补养、补遗、补益、补正、补助、垫补、候补、弥补、修补、增补”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亡羊补牢”。
“禆”与“补”在合成词中“禆益一补益”和“无于事”这个固定格式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E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篦麻,中的“篦”应为“蓖”字。“蓖”和“篦”都读作bi。下同上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蓖”上从“”。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蓖麻。在现代汉语中仅见于“蓖麻”这个词中。
“篦”上从“竹”。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导也、竹器,取虾具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用篦子梳。表示语素常见于合成词“篦子”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篦头”。
“蓖”与“篦”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辟避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避邪”中的“避”应为“辟”字。“辟”和“避”都读作bi。有相近的义项,用法有同有异。
“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法也、君也、天子诸侯通称辟、人称天曰辟、妻称夫亦曰辟、刑也、与“避”同。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君主;(二)排除;(三)同‘避(四)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常见于“辟邪、复辟”等词中。又读作Pi。仅见于“辟头”一词中。又读作pi,字义为:(一)开辟“二)透彻;(三)驳斥或排除;(四)法律。表示语素常见于“精辟、开辟、透辟”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独辟蹊径”。
“避”由“辟”外加“i”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回避也、隐遁也、通作“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躲开、回避;(二)防止。表示语素常见于“避讳、避开、避免、避难、躲避、逃避、退避”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避而远之”。
“辟”同“避”是古汉语中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壁璧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璧毯”中的“璧”应为“壁”字。“壁”和“璧”都读作bi。上同下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壁”下从“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垣也、辟也、军垒、星名、地名。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墙;(二)某些物体上作用像墙的部分;(三)像墙那样直立的山石;(四)壁垒“五)二十八宿之一。表示语素常见于“壁报、壁橱、壁灯、壁虎、壁画、壁垒、壁毯、岸壁、板壁、半壁、赤壁、戈壁、绝壁、峭壁”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九龙壁”。
“璧”下从“玉”。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瑞玉園器也、瑞玉園以像天也、肉倍好谓之璧。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古代的一种玉器,扁平半圜,中间有孔。表示语素常见于“璧还、合璧、完璧”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珠联璧合”。
“壁”与“璧”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bian贬眨因形近而易混淆,如“褒眨,中的“眨”应为“贬”
字。“贬”和“眨”右同左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贬”左从“贝”。读作bie。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损也、坠也、减也、抑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给予不好的评价;(二)减低、降低。表示语素常见于“贬斥、贬词、贬低、贬义、贬值、褒贬”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贬官”。
“眨”左从“目”。读作洗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目动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眼睛很快地一闭一开。表示语素常见于“眨吧、眨眼”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他的眼睛眨也不眨”。
“贬”与“眨”的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辨辩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辩别”中的“辩”应为“辨”字。“辨”和“辩”都读作bio,左右同中间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辨”中从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判也、别也、变也、辨谓考问得其定也、辨然于事分明无有疑惑也、又井地之数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区别、分辨。表示语素常见于“辨白、辨别、辨认、辨析、辨证、辨正、分辨、分辨率”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明辨是非”。
“辩”中从“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判也、别也、译审也、明悉也、巧言也、争辩也、治也、讽谕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说明是非或真假、论争。表示语素常见于“辩白、辩驳、辩护、辩正、答辩、分辩、诡辩、巧辩、申辩、声辩、雄辩、争辩”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真理越辩越明”。
“辩”与“辨”在“辨白辩白、辩正—辨正”中互通,用在其合成词中或单用时,互不通用。
bin因形近而易混淆,如“频临大海”中的“频”应为“濒”字。“濒”和“频”的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濒”由“频”左加“厂’构成。读作bi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水庠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靠近(水边);(二)临近、接近。表示语素常见于“濒危、濒临”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濒于破产”。
“频”读作P”。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急也、比也。在现代汉语中宇义为:屡次、连续多次。表示语素常见于“频道、频繁、频仍”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副词运,如“捷报频传”。
“濒”与“频”读音和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滨兵(见《浜,滨》14页)。
因形近而易混淆,如“陕西郴县”中的“郴”应为“彬”字。“彬”和“郴”左同右不同读音、字义柏用法不同。
“彬”右从“乡”。读作bin。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文质备也、文质杂半、彩明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彬彬(形容文雅);(二)陕西彬县。常见于“彬彬”一词中或作地名用字。
“郴”右从“13”。读作ch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桂阳,县名。汉置桂阳县,隋置郴县。姓。在现代汉语中仅见于“郴州”(今属湖南省)一词中。
“彬”与“郴”读音和字义不同,互不通用。
名I因形近音似义近而易混淆,如“摒退”中的“摒”
应为“摈”字。“摈”和“摒”左同右不同。声调同,韵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摈”右从“宾”。读作bhi。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斥也、弃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抛弃、排除。表示语素常见于“摈除、摈弃”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用,如“摈退左右”“摒”右从“屏”。读作bi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蔽也、放去也、退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排除。常见于“摒除、摒挡、摒绝、摒弃”等词中。
“摈弃一摒弃”义近,用法不同。“摈弃”用于书面语,常与表示“观念”等的词搭配;“摒弃”常与表示“事务”的词搭配。
27“摈”与“摒”的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bing因音同形近义近而易混淆,如“摒障”中的“摒”
应为“屏”字。“屏”和“摒”的声韵都是bing,调不同。用法有同有异。
“屏”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蔽也、藩也、除也、去也、斥也、放去也、退也。在现代汉语中读作bing时,仅见于“屏营”一词中。读作bing时,字义为:(一)抑止(呼吸);(二)除去。常见于“屏除、屏弃、屏息”等合成词中。又读作ping,字义为:(一)屏风;(二)屏条,长字画;(三)遮挡。表示语素常见于“屏蔽、屏幕、屏障、屏条、荧光屏”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用,如“四扇屏”。
“摒”(见《摈,摒》27页)。
“屏”与“摒”在“屏弃一摒弃”中互通,用于其他义项时互不通用。
bo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播冗”中的“播”应为“拨”字。“拨”与“播”都读作bo。左同右不同。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拨”(见《拔,拨》10页)。
“播”右从“番”。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种也、布也、扬也、放也、散也、舒也、迁也、逋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传播;(二)播种;(三)迁移。表示语素常见于“播发、播幅、播弄、播种、传播、撒播”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播出”。
“拨弄”的词义为:用手脚或棍棒来回地拨动;摆布;挑拨。“播弄”的词义为:摆布;挑拨。“拨弄”与“播弄”
用于“摆布、挑拨”这个意思时互通。“拨”与“播”用于其他词中或单用时互不通用。
身白泊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泊来品’,中的“泊”应为“舶”字。“舶”和“泊”都读作b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舶”左从“舟”。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海中大船。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航海的大船,也通称一般的船。常见于“舶来品、船舶”等词中。
“泊”左从“?”。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止也、舟附岸曰泊、水貌、无为貌、小波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船靠岸;(二)
停泊。常见于“泊位、淡泊、漂泊、停泊”等词中。又读作的,字义为:湖。常见于“湖泊、梁山泊”等词中。
“舶”与“泊”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甩。
i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搏学”中的“搏”应为“博”字。“博”和“搏”都读作b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
“博”左从“十”。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大通也、广也、普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丰富,(量)多;(二)知道得多;(三)〈书〉大;(四)取得;(五)古代的一种棋戏。表示语素常见于“博览、博取、博士、博物、博学、博雅、渊博”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为形容词运用,常见于“旁征博引”等固定短语中。
“搏”左从“丨”。在古汉语中宇义为:索持也、拊也、拍也、手击也、携也、击取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搏斗、扑上去抓;(二)跳动。表示语素常见于“搏斗、搏击、脉搏、拼搏”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人生能有几回搏”。
“搏”与“博”的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赤搏上阵”中的“搏”应为“膊”字。“膊”和“搏”都读作bo。右同左不同。字义和用法不同。“膊”左从“月”。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薄脯膊之屋上、迫也、脯也、肩膊也、胳也、股骨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胳膊。表示语素常见于“胳膊、前膊骨”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为名词运用,常见于“赤膊上阵”等固定短语中。
“搏”(见《博搏》29页)。
“膊”与“搏”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
薄薄因形近而易混淆,如“单傅”中的“傅”应为“薄”
字。“簿”和“薄”下同上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有同有异。
“薄”上从读作b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林薄也、帘也、少也、轻也、嫌也、壁柱也、迫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
(一)轻微、少;(二)不厚道、不庄重;(三)轻视;(四)迫近;(五)
(Bo)姓。表示语素常见于“薄厚、薄暮、薄弱、鄙薄、淡薄、菲薄、刻薄、绵薄、浅薄、稀薄”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形容词运用,如“薄料子”。又读作bdo,字义为:(一)扁平物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二)冷淡;(三)不浓;不肥沃。表示语素常见于“薄板、薄片”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形容词运用,如“土层太薄”。又读作bo,见“薄荷”。
“簿”上从“竹”。读作ba。在古汉语中字义为:籍也、笏也、手版也、领也、迫也、帘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供书写或登记用的本子。表示语素常见于“簿册、簿记、对簿y账簿”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运用,如“记事簿”。
“薄”与“簿”在古汉语中用于“帘也、迫也”等义时可互通。
在现代汉语中互不通用。
亳毫因形近而易混淆,如“毫州,中的“毫”应为“亳”
30字。“亳”和“毫”上同下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亳”下从“乇”。读作b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京兆杜陵亭也。商汤所都,春秋陈地,汉为沛之诡县。在现代汉语中仅用作地名,如“亳州”(在今安徽)。
“毫”下从“毛”。读作hdo。在古汉语中字义为:长锐毛也,又言物细曰秋毫、笔谓之毫,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细而尖的毛“二)指毛笔;(三)一点儿、数量很少;(四)市制地积、重量、长度单位;(五)秤或戥子用手提的绳。表示语素常见于“毫安、毫发、秤毫、分毫、挥毫、秋毫”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为词运用,常见于“一丝一毫”等固定短语中。
“亳”与“毫”的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互不通用。
聲擎因形近而易混淆,如“商业巨擎”中的“擎”应为“擘”字。“擘”和“擎”下同上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擘”(见《掰擘》11页)。
“擎”上从“敬”。读作qin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举也、拓也、持高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往上托。常单独作动词运用,如“众擎易举”。
“擘”与“擎”的读音、字义和用法均不同,互不通用。
因形近而易混淆,如“追扑逃犯”中的“扑”应为“捕”字,捕”和“扑”左同右不同。读音、字义和用法不同。
“捕”右从“甫”。读作bG。在古汉语中字义为:取也、擒捉也、击取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捉、逮。表示语素常见于“捕获、捕捞、捕捉、被捕、逮捕、缉捕”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捕鱼”。
“扑”右从“卜”。读作PQ。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挨也、相扑也、踣也、击也、杖也、拭也、打也、拓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
(一)用力往前冲,使全身突然伏在物体上;(二)把全部心力用到(工作、事业等上面、(三〉扑打、进攻;(四)拍打、拍。表示语素常见于“扑跌、扑空、扑愣、扑满、扑灭、扑簌、扑腾、扑通”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动词运用,如“饿虎扑食”。
“扑”与“捕”互不通用。“扑”不是“捕”字的简化字。
簿薄(见《薄,簿》30页)。
因音同形近而易混淆,如“恐布”中的“布”应为“怖”字。“怖”和“布”都读作bCi。字义和用法不同。
“怖”由“布”左加构成。在古汉语中字义为:惶也。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害怕。常见于“恐怖、可怖”等词中。
“布”在古汉语中字义为:臬织也、布帛也、泉也、布亦钱耳谓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布施也、陈列也、散也、姓。在现代汉语中字义为:(一)用棉、麻等织成的可作衣服或其它物体的材料;(二)古代的一种钱币“三)(BC姓。(四)宣告、宣布;(五)散布;(六)布置。表示语素常见于“布帛、布告、布置、布局、颁布、发布、公布、棉布、瀑布、苫布、宣布”等合成词中,可单独作名词(如“扯布”)或动词(如“除旧布新”)运用。
“怖”与“布”的字义无联系,互不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