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虚羸。不可吐之。
新产者。不可吐之。
病者恶寒而不欲近衣。不可吐之。
辨可下形证
大法。秋宜下。凡可汤胜丸。中病便止。不必尽之。
少阴病得之口燥咽干。宜急下之。
伤寒病患腹满。不大便者。亦然。
伤寒下痢。三部脉皆和。按其心下坚。宜急下之。
伤寒下痢。脉迟滑者实也。其痢未得便止。当更宜下之。
伤寒病腹中满痛者为实。当宜下之。
伤寒脉数而滑者。有宿食。当下之则愈。
伤寒六七日。目中瞳子不明。无外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宜急下之。
太阳病七八日。脉微浮者。其人发狂。此下焦有热。小腹当坚而满。小便自利。下血乃愈。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
阳明病但头汗出。其身无汗。小便不利。渴汁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急下之。
伤寒有热。而小腹满者。小便反利。为有蓄血。当宜下之。
伤寒病五六日。不大便。绕脐痛。烦躁汗出者。此为有结。汗出后则暂解。日晡则复发脉实者。当宜下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小便不利。其腹微满者。宜下之。
阳明病其人多汗。津液越出。胃中有热。大便必坚。宜下之。
伤寒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热不解。腹满如痛者。此有宿食。宜下之。
伤寒病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不能卧。此胃内有结燥故也。宜下之。
辨不可下形证
伤寒脉濡而弱。阳气不足。不可下之。下之则心下痞。津液内竭。咽燥鼻干也。
伤寒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荣。寒则伤卫。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伤寒脉浮濡弱。不得发汗。无阳故也。阳亡虚尽中弱涩者。不可下。
伤寒结胸证。其脉浮大不可下。下之即死矣。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促胸满。不可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心下坚。颈项强而眩。不可下也。
夫四逆病厥者。不可下也。
夫病欲吐者。不可下也。
夫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也。
夫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咽。作结胸也。
太阴病其人腹满吐食。不可下。下之益甚。
少阳病当心下坚满。不可下。下之。后利不止者死。
第112章